范衛(wèi)東
不少高三學生反映歷史知識總是記不住,記不住的主要原因在于方法不當,因而不能掌握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不能吃透和區(qū)分歷史現(xiàn)象的本質特點。近幾年高考中直接考查識記能力的試題越來越少,而史料分析類試題越來越多,注重考查學生歷史學科的綜合能力。歷史復習既要溫故又要知新,關鍵是要能系統(tǒng)地掌握各個知識點。因此,高三階段的歷史復習要重視策略的選擇,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歷史》必修3模塊雖古今貫通、中西結合,但每個單元的時間順序特別清晰,線索明了。因此,在復習的時候,我們要把握正確的思路,按照“面一線一點”的邏輯順序進行知識的梳理和識記,通過這三個步驟全面而系統(tǒng)地掌握該模塊知識要點以及思想文化領域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為模塊間的綜合打下牢固的基礎。
第一步,整體建構單元網(wǎng)絡,突出“面”。
從教學角度說,有效組織單元教學是新課程教學的第一步,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一個單元的專題發(fā)展脈絡,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整體架構,以達到對本專題的全面認識,為未來學習中知識網(wǎng)絡式內化和拓展性運用創(chuàng)造條件。因此,在復習過程中首先應從“面”上去整體掌握每一單元的專題立意和價值取向,然后以歷史發(fā)展階段為緯線、以階段性特點為經(jīng)線去充實或重建單元知識結構,突出專題的整體印象。
如《歷史》必修3第五單元《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專題立意明朗但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因為思想解放是一個“于無聲處聽驚雷”的概念,除了新文化運動本身是一場純粹的思想文化運動之外,其余思想解放內容均“隱身”于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經(jīng)濟、政治運動過程中,是一個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實踐的漸進過程。所以,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是和近代中國人民不斷追求經(jīng)濟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進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并為這一進程的不斷深化和跨越式進步奠定思想基礎。復習這一專題,要以近代經(jīng)濟和政治模塊的相關內容為依托進行全盤思考才不至于“偏居一隅”。因此,在理解專題主旨之后編制專題的知識框架,強化對本單元的各個思想解放進程在歷史階段、學習內容等方面的整體性掌握,是做好復習工作的第一步。筆者在本單元復習之初常以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知識結構,幫助學生進行整體認知(如下表)。
第二步,理清專題發(fā)展脈絡,拎出“線”。
歷史新課程雖然以“模塊+專題”的形式編撰教材,但不論是專題內部的內容組合,還是每年的高考考試說明都是按歷史發(fā)展的時間順序編排的,只不過考試說明更注重同一歷史發(fā)展階段內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三個模塊的綜合,防止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割裂。因此,每個專題都有一條抑或幾條歷史發(fā)展線索,如果把它們拎出來進行強化理解和識記,無論是對專題整體結構的把握還是對于知識的細化都能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如《歷史》必修3第一單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的線索就很清晰明了,即儒家思想“產生、初步發(fā)展(春秋戰(zhàn)國)一成為主流思想(漢)一宋明理學一煥發(fā)新的生機(明清)”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儒家思想不斷改進創(chuàng)新、適應統(tǒng)治者需要成為維護其統(tǒng)治的思想工具的過程,也是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影響中華民族性格形成的重要過程,同時這也是封建國家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和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等一系列歷史現(xiàn)象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現(xiàn)實寫照。拎出這條線就抓住了本專題的主干,有助于加強對專題整體結構的把握。
第二單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則要側重抓住“人文主義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內涵表現(xiàn)”這條線索來進行復習:即智者學派把“人是萬物的尺度”作為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批判神權統(tǒng)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則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主要訴求;而啟蒙運動則把人文主義推進到“反對封建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按照資產階級利益建構政治制度”的高度。沿著這條線進行復習,就能夠掌握本專題核心內容的本質特征。
第三步,圍繞主干知識再認和識記,布上“點”。
在強化了專題的整體認知、充實或重建了知識結構之后,如果線索明了且歷史發(fā)展的本質特征形象鮮明,最后一步當是圍繞主干知識進行再認和識記。所謂主干知識,從宏觀層面看,它是指歷史階段特征、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歷史結論或歷史認識;從微觀層面看,它是指能鮮明體現(xiàn)歷史階段特征,處于歷史發(fā)展基本線索重要地位的知識點,它同時蘊涵著一定的歷史理論。
一般歷史概念都是由“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等要素構成的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鏈條?!盀槭裁础笔菤v史事件發(fā)生的背景,“是什么”是對具體歷史問題的描述,“怎么樣”是對具體歷史問題的評價。如果弄明白了這幾個要素的內容,關于某一歷史現(xiàn)象的知識點就能基本掌握了。歷史的復習,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通讀歷史教材而不能跳出其中的毛病一定要戒除。
以《歷史》必修3第六單元第16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第三子目“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為例說,“為什么”應該既包括孫中山始終如一對民主事業(yè)的追求,也包括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向他伸出援手。“是什么”這個環(huán)節(jié)既要掌握國民黨“一大”的史實,還要知道孫中山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張,是如何重新解釋三民主義的?!霸趺礃印眲t是指新三民主義由于和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的革命目標基本相同,所以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國民革命時期的旗幟,推動了國民革命在全國轟轟烈烈地展開。
另外,布“點”也有很多技巧,如比較記憶法:可把上述新、舊三民主義列表進行比較識記,效果會更好。再如進行“短”、“平”、“快”的反復識記,在布“點”過程中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總之,高效復習歷史雖然沒有固定模式,但是按照“先面”、“再線”、“后點”的思路,由大到小、先總后分地進行復習,既有助于整體框架的構建,又有利于查漏補缺,不失為一種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