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俠 羅高國
河南省漯河市中醫(yī)院(漯河 462000)
筆者自2002年以來采用黃連溫膽湯加減治療急性腦血管意外30例,并與單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者30例進行對照觀察?,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腦病科住院急性腦血管意外患者60例,均符合文獻相關西醫(yī)診斷標準[1],并符合中醫(yī)痰濕蒙塞心神證和風痰瘀血痹阻脈絡證辨證標準[2];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54.23±12.73)歲;病程(19.31±13.42)h;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為輕型7例,中型15例,重型8例。對照組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53.35±11.73)歲;病程(18.47±13.51)h;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為輕型8例,中型16例,重型6例。兩組年齡、病程、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保持呼吸道暢通,進行吸氧和支持治療,并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防治腦水腫,控制血壓,必要時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治療組加服中藥黃連溫膽湯加減(制半夏10g,茯苓20g,陳皮 10g,甘草 6g,枳實 10g,竹茹 15g,黃連 10g),每日 1劑,水煎早晚分服。兩組均以10d為1療程,2個療程后評效。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于治療前和治療后第21日各記錄1次。
1.4 療效標準 (1)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參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3]。(2)中醫(yī)綜合療效評定參照文獻[2]進行:基本痊愈為意識恢復正常,肌力達4~5級,生活自理;顯效為自覺癥狀好轉,癱瘓或失語基本恢復,能獨立行走,肌力提高2級以上;有效為癱瘓及失語改善,肌力提高1級;無效為癥狀無改善。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 <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2.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 見表2。結果示兩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均有改善(P<0.01),而治療組的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比較 (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30 30治療前27.33±8.80 26.42±7.45治療后8.37±3.47*△12.31±3.82*
急性腦血管意外起病急驟,變化迅速,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言語不利、半身不遂為主癥,其病因病機較為復雜,有責之絡脈空虛,風邪乘虛入中者;有主張心火暴盛神明受蒙者;有認為五臟真陰失傷在未病之先者等。朱丹溪認為濕痰生熱是中風的主要病因,筆者在臨床實踐中運用溫膽湯加減治之,略有心得。溫膽湯原載于《備急千金要方》,用治膽虛痰熱上擾之虛煩不眠、胸悶口苦等,后世亦用于治療眩暈、心悸、嘔吐、嘈雜、癲癇屬痰熱者。筆者在臨床運用溫膽湯治療中風時,根據癥狀靈活加減。若語言不利者加遠志、石菖蒲、膽南星開竅祛痰;便秘者加大黃、芒硝泄積導滯;痰火較盛者加黃連降火清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者合用補陽還五湯以祛風通絡逐痰;流涎者加益智仁、蒼術;血壓明顯升高者加石決明、夏枯草、鉤藤;上肢偏癱加桑枝;下肢偏癱者加續(xù)斷、杜仲、牛膝等;頭暈者加天麻、鉤藤、菊花、石決明。由于痰邪阻絡,中風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氣滯血瘀之征象,可加丹參、紅花、赤芍、雞血藤以疏通經絡、祛瘀生新。中風是臨床常見的危急病癥,因其急性期發(fā)病快、變化多、死亡率高,雖然經積極救治度過了急性期,但常常遺留半身不遂、言語不利等癥。本病雖病因復雜,但以痰為主。痰是人體臟腑功能失調的病理產物之一,可隨氣流動,內犯五臟六腑,外竄皮膚筋肉,為多種病證之因。痰留于體內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故治應著重從痰入手,痰消則諸癥可除。
[1]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雜志,1996,29(6):329 ~ 381.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內科急癥診療規(guī)范 [S].1994:1~6.
[3]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 [J].中華神經雜志,1996,29(6):38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