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從幾十萬字的小說中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男女主人公糾結(jié)曲折的愛情故事,還有那個令人壓抑、迷茫而又殘忍的社會現(xiàn)實。愛情被壓抑、前途也迷茫、階級斗爭無處不在,人們在無知與無奈中艱難地生存。而電影《山楂樹之戀》讓觀眾感受到的是在那個“上山下鄉(xiāng)”的年代里青年人萌動的愛情和嚴酷環(huán)境下愛情帶給他們的絲絲溫情。張藝謀拍的這部電影相對于小說原作而言,在主題內(nèi)涵上并無偏頗,換言之,這部電影是對小說原作形異而實同的再創(chuàng)作。
一
小說《山楂樹之戀》的故事發(fā)生在“文化大革命”的大語境下,女主人公靜秋和男主人公老三為我們演繹了一段純潔無私的凄美愛情故事。刻骨銘心而又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的結(jié)局往往是悲劇性的,這部小說也不例外。男女主人公在“禁忌愛情”的社會環(huán)境下從相識到相知處處小心翼翼,事事防人耳目。尤其是“出身不好”的靜秋,更是經(jīng)歷了拒絕愛情——害怕愛情——承認愛情——獻身愛情的艱難心路歷程。
電影《山楂樹之戀》采擷了小說原作的幾個重要的故事情節(jié)而刪去了其他多余的枝枝蔓蔓,最后以靜秋和老三兩個人的愛情為主線展開。比如,原作中有長林對靜秋的暗戀、萬駝子對靜秋的揶揄、靜秋與成醫(yī)生的故事等情節(jié),而電影則以樸實無華的基調(diào)把老三對靜秋體貼入微、無私付出而又不求回報的感情故事娓娓道來。當然電影中也插入了幾段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溫馨場面:靜秋把自己親手編織的“金魚”送給老三(這是靜秋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送給老三禮物),老三心中樂開了花,卻只是癡癡地看著靜秋傻笑。第二個場面是:兩人到照相館拍合影,老三和靜秋居然跟攝影師扮起了鬼臉,而攝影師也趁機抓拍下了那一對純真自然的笑臉。導演設置這樣生活化的情節(jié),既突出了男女主人公之間愛情的甜蜜,也為結(jié)局的凄慘鋪下了伏筆——老三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中望著天花板上兩人的合影流淚而終。電影版的《山楂樹之戀》呈現(xiàn)給觀眾的是一首溫情、凄婉的愛情戀曲。它淡化了“文革”對人們身心的摧殘和扭曲等激烈場面,而為我們講述了一段那個時代青春萌動的愛情,進而引發(fā)了現(xiàn)代中國社會對當今愛情觀的集體思考。
二
小說是以文字為載體的藝術文體,語言抽象、跳躍。每段文字都可以為讀者提供不同的想象空間,所謂“一萬個讀者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小說總是企圖讓讀者循著自己的思維對故事內(nèi)容展開聯(lián)想。而電影是視覺與聽覺藝術的綜合,用的是鏡頭語言——直觀形象。它往往比小說更貼近生活的常態(tài)。小說善于用細膩的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比如,小說《山楂樹之戀》中有這樣一段描寫:靜秋在學校排練完節(jié)目,老三接她回西村坪,路上要渡過一條河,由于天色已晚當他們要過河時擺渡已經(jīng)收工了。于是,老三就背著靜秋過了河。哪知,這一幕讓在河對岸等待靜秋的長林看到了。盡管當時老三叮囑長林不要把看到的告訴別人,但是靜秋還是擔驚受怕,生怕長林告訴別人然后一傳十十傳百,最后傳到了學校,那樣她不僅會因為“作風不好”受處分,還會連累家人。而那天晚上她思前想后睡不著覺,萬分后悔跟老三一起回來,還做好了最壞的思想準備。如同此類的心理描寫搬到銀幕上,即使演技很高的演員也很難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除非在電影中加入旁白。而張藝謀導演則在影片中用細節(jié)或小道具來展開人物形象的塑造。比如,老三去城里接靜秋回西村坪,由于天黑,老三怕靜秋過石頭橋時不小心掉進水里,就要拉著她的手過去,可是靜秋硬是不讓他拉自己的手(還是怕被人看見)。這時,老三就從地上撿了一根木棒遞給靜秋,兩人一人攢著木棒的一頭兒過了河。但是聰明的老三一邊走一邊把攥著木棒的手往靜秋這頭挪,慢慢地,慢慢地,木棒掉在了地上。老三終于拉住了靜秋的手,牽著靜秋心里美滋滋地向前走。這里的小道具“一根木棒”就足以把老三聰明、體貼的形象躍然銀幕上。
張藝謀導演的電影以慣用夸張、絢麗的色彩而獨樹一幟。但是,我們觀賞到《山楂樹之戀》卻洗盡鉛華、返璞歸真。沒有了“濃墨重彩”,取而代之的是詩情畫意的綠水青山,朦朧樸實的生活化圖景。影片力圖還原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原生態(tài)和真實的色調(diào)。張藝謀放棄以往的色彩風格,是有他的理由的:“我也是從那個時代過來的,再回頭看,那時候的人,臉上總是有很多干凈,很多單純。在這部電影中,我力求能還原那個時代,所以電影中沒有太多的炫技,就感覺像是70年代的電影一樣,沒有太多的手法,實際上這也是我頭一次這樣拍,其實這樣拍也要跟自己斗爭,因為我通常都會強化視覺,這部片子我則是努力要讓自己靜下來,要讓自己心平氣和,拍這樣一個樸素的片子,是自己需要做到一個很心定的程度才可以。比如很多觀眾提到的騎自行車的鏡頭,當時兩個演員在街上騎自行車,我們拍了很多高速的鏡頭,很漂亮,那個時代自行車就像這個時代的寶馬一樣,我們攝影師拍得都很漂亮,但是在后期我全給剪掉了,一個都沒要,為什么會這樣,我說也沒有什么特別的,只是說在我來想希望拍一個純真的類型,希望拍一個娓娓道來的戲,希望傳遞出一種久違的純真?!?或許也是為了讓影片有一種上個世紀70年代的味道,導演在影片中用黑白字幕來銜接敘述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三
電影藝術與小說藝術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影視藝術主要是通過電視影音等手段來表現(xiàn)的一種藝術,而小說藝術則是通過文字的表述,而展現(xiàn)出一種藝術之美。小說在描寫老三和靜秋“隔江相擁”時,只是簡單地敘事,讓讀者體會不到生離死別的悲戚感。而在張藝謀的影片中,當老三目送靜秋乘擺渡過江后,隔著翠綠幽深的江水,向?qū)Π兜撵o秋做出了擁抱的手勢。這時,舒緩低沉的音樂聲想起。靜秋也做出了迎合老三擁抱的手勢,兩人在音樂聲中隔江對望、相擁,老三眼中噙滿淚水,而靜秋更是淚如雨下。難舍難分的場景,在低沉悠長的音樂的烘托下,更讓人為男女主人公的訣別感到肝腸寸斷、傷感連綿不絕!這樣的效果豈是小說簡單的幾句敘述能達到的?
在影片中還有一處:靜秋的母親在跟老三訓過話之后,允許老三給靜秋包扎被石灰水燒壞的腳。而她坐在一旁繼續(xù)做裁制信封的活兒,手中的木塊敲打信封發(fā)出框框當當?shù)捻懧?。老三蹲在那里邊垂淚邊給靜秋纏腳,靜秋也忍不住淚流滿面。一邊是一對戀人暗自神傷,一邊是器械發(fā)出巨大的聲響。一邊是浪漫的愛情,一邊是無情的現(xiàn)實。在一動一靜中,觀眾看到了在那個特殊時代,愛情與現(xiàn)實的矛盾沖突。愛情是沉默的,現(xiàn)實是激烈的。影片用此種方式為我們展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活現(xiàn)實,而這種表現(xiàn)方式的藝術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1]艾米.山楂樹之戀[M].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
[2]貝拉?巴拉茲.電影美學[M].中國電影出版社.1990.
[3]趙鳳翔.名著的影視改編[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
[4]余姝,馬冬.張藝謀談《山楂樹》:80歲也可以拍初戀故事.金羊網(wǎng)-羊城晚報.2010年0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