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南京曉莊學院外國語學院 江蘇南京 211101)
跨文化語用失誤和語用習得
王芳
(南京曉莊學院外國語學院 江蘇南京 211101)
由于母語的負遷移和文化的差異導致的語用失誤常常會阻礙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在外語教學中,除了訓練學習者的語言能力,更要注重他們對語用的習得,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語用能力。
語用失誤;語用習得;語用能力
1.1 跨文化交際??缥幕浑H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對彼此在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和社會規(guī)范等方面的差異缺乏認識,而這些差異恰巧表現(xiàn)在言語行為和言語使用規(guī)則方面,因此,人們往往理所當然地以本國文化的準則和社會規(guī)范作為解釋和評價別人行為的標準,當這兩種不同的準則和社會規(guī)范沖突時,語用失誤就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了。
Fig 1.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model
這是一個跨文化交際模式圖。交際其實就是一個解碼和編碼的過程;圖中的實線箭頭代表了本文化內(nèi)部交際(intra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編碼和推斷,而虛線箭頭代表了跨文化交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編碼和推斷過程。在跨文化交際中,被傳遞的信息其實經(jīng)歷了兩次編解碼和推斷過程:一次是在本文化內(nèi)部,另一次是在兩個不同文化之間。這兩個過程都需要交際雙方有共同的語言知識和語境才可順利進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可能會由于認知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對同樣的語言知識和語境產(chǎn)生了不用的理解,在這種情況下,語用失誤就產(chǎn)生了。
1.2 語用失誤。最早提出“語用失誤”這一術(shù)語的英國語言學家 Thomas(1983)把它定義為,“只要聽話人所感知的話語意義與說話人意欲表達的或認為應該為聽話人所感知的意義不同,這時就產(chǎn)生了語用失誤”。所以說這里的語用失誤不是指一般遣詞造句中出現(xiàn)的語言運用錯誤,而是指說話不合時宜、方式不妥、表達不合習慣等導致的交際不能取得預期效果的失誤。它是跨文化交際中深層次的錯誤,對跨文化交際產(chǎn)生的破壞力比語言錯誤更大。Thomas(1983)將跨文化語用失誤區(qū)分為語言語用失誤和社會語用失誤兩種,其中,語言語用失誤是指第二語言習得者附加在語言上的語用意義完全不同于操目的語的本族人的語言習慣。誤用目的語的表達方式或?qū)⒛刚Z習慣套入目的語都可造成語言語用失誤。社會語用失誤是因文化差異,在交際中不了解目的語所處的文化背景而導致語言形式選擇上的失誤。
Carl James指出語言學習者在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主要發(fā)生在三個層次上:本體、文本和語篇。本體上的錯誤是指各種拼寫和發(fā)音的錯誤;文本錯誤指的是詞匯和語法錯誤;語篇的錯誤包括連貫和語用兩個方面??梢姡Z用失誤是跨文化交際中深層次的錯誤,對跨文化交際產(chǎn)生的破壞力比語言錯誤更大。正如 Thomas所說,一個人犯了語言錯誤,充其量被看成是“說得不好”(speaking badly),語言能力差而得到對方的理解和原諒;但如果沒有按照語用規(guī)則來處理話語,出現(xiàn)了語用失誤,則被認為是“表現(xiàn)不好”(behaving badly),而招來指責,而且這種情況下,說話者表達越流利,后果有可能越嚴重。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僅僅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是不夠的,還要具備更高層次的語用能力。語用能力不會隨著語言能力的提高而提高。因此,在教學中必須重視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否則,學生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就會容易出現(xiàn)語用失誤。
2.1 中西方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人們下意識地用自己的文化準則和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為標準來評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但是每個人的母語語用規(guī)則和文化因素是自幼習得的,是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不同的環(huán)境中人們所形成的語用規(guī)則和文化準則是有差異的。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一方對另一方的社會文化傳統(tǒng)缺乏了解,交際雙方各持不同的文化觀點參與交際,從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揣摩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結(jié)果兩種文化觀點互不相容,交際沖突及不恰當?shù)难孕屑凑Z用失誤也就再所難免了。
2.2 負語用遷移?!罢Z用遷移”這一概念最早由Uriel Weinreich 在1953年提出,是指“語言規(guī)則的干擾”;Kasper 和 Blum-Kulka 在“Interlanguage Pragmatics”一書中把“語用遷移”定義為“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習者已有的語用知識與目的語的語用知識相似或不同而對新語用知識的獲得和跨文化交際的進行產(chǎn)生影響的現(xiàn)象”。語用遷移通常分為兩種:正語用遷移(positive transfer)和負語用遷移(negative transfer)。當目的語和母語的結(jié)構(gòu)相似時,往往能促進目的語的學習,即已有的語用知識對新語用知識的習得和跨文化交際的進行起促進作用的影響,稱為“正語用遷移”。與此相反,當目的語與母語差異較大時,母語會阻礙或干擾目的語的學習,即已有的語用知識對新語用知識的習得和跨文化交際的進行起干擾作用的影響,稱為“負語用遷移”。
文化差異和負語用遷移反映在語言使用的各個層面上,如下圖:
Fig 2. The model of negative pragmatic transfer
王得杏認為“跨文化交際的過程既涉及文化的規(guī)約,也涉及語言的規(guī)約。這兩類規(guī)約在不用的文化里的差異就是導致跨文化交際障礙的根本原因。”英漢兩種語言在語音、詞匯、語法、篇章結(jié)構(gòu)、表達習慣、思維模式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學習者由于掌握的外語知識有限,不太了解母語和外語之間的差異,在進行目標語輸出時無意識地套用了母語的知識和規(guī)則,忽視了它們的語用范圍,將母語的思維方式在沒有經(jīng)過任何處理的情況下強加在另一種語言當中,從而造成語用失誤。
語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是指聽話人對語境的認識能力和以此為基礎(chǔ)理解別人的意思和意圖。能夠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意圖的能力。語用能力很大程度上牽涉跨文化能力,習得語用習慣就是習得文化意識。語用失誤的出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受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學習者的語用能力不高,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提高學習者的語用能力。
3.1 重視語用教學。有足夠的實驗證明,語用是可“教”的。有很多研究結(jié)果表明外語語用能力的提高受益于課堂教學。這就要求:首先,在教師這一方面,要豐富自己的教學內(nèi)容。除了對語言知識進行講解外,還要適時注意文化知識的導入和對比;要結(jié)合語用知識講授語言知識,只有在講授語言形式的同時,將與之相關(guān)的語用知識傳授給學生,才能使他們在不同的言語交際環(huán)境中恰當、得體的理解和使用語言。其次在學生這一方面,學習者的動機和語用習得密切相關(guān)。正如語言水平高并不意味著語用能力就高一樣,學習者學習語言的積極態(tài)度并不意味著他對語用習得也抱積極態(tài)度,尤其當這種語用習得與學習者的價值觀相抵觸的時候。因此在語用習得上,學習者應持有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強烈的交際愿望和意圖,認真學習并力求掌握目的語的文化習俗和語用規(guī)則。
3.2 加強語用輸入。近些年來,我國的英語教學為了應付考試而側(cè)重單詞和語法,不重視給學生輸入自然語料信息。但是正如我們前面所提到的,語言學習者的語用能力不會隨著語言能力的提高而自然提高。因此,教師應更加重視自然語料信息的輸入,語用的定義就決定了語用知識和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密切。大部分研究者不會否定在ESL學習環(huán)境中比在EFL環(huán)境中更能夠自然獲得語用信息。但是限于各種條件,我國大部分的英語學習者還只能是在EFL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教學主要在教室里進行,教師的母語習慣和文化背景與學生相同,學生獲得的英語自然語語用信息當然就相對少些。這種情況下學??衫秘S富的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英語的環(huán)境,如充分利用外籍教師的優(yōu)勢,開展英語文化周、英語角活動,借助多媒體看電影或錄像,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以此來增進自然語料信息的輸入,減少語用失誤,實現(xiàn)成功交際。
3.3 提高語用意識。通過課堂上的語用教學,學生對不同文化在價值體系、世界觀、文化取向、社會規(guī)范、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和會話中涉及的合作原則、禮貌原則等語用規(guī)則都有了初步了解;同時,通過多彩的第二課堂學生又積累了豐富的自然語語料。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要求學生在實施言語行為中多加注意他們已掌握的目的語的文化習俗和語用規(guī)則,這樣才會養(yǎng)成自覺的語用分辨能力,養(yǎng)成語用習慣的“自我意識”,所謂的語用意識自然而然地也就得到了提高。
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母語的負遷移和交際雙方的文化差異,語用失誤在所難免,從而影響了交際的順利進行。因此外語教學除教授語言知識外,更要讓學習者了解目的語的文化知識和語用規(guī)則,提高他們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語用意識,這樣才能提高學習者的跨文化語用能力,確??缥幕浑H順利進行。
[1]Kasper,G.& Blum-Kulka,S.Interlanguage Pragmatics[J].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
[3]Uriel Weinreich.Language in Contact:Findings and Problems[M].London:Mouton,1953.
[4]詹姆斯(Carl James),對比分析[M].青島出版社,2005.
[5]陳新仁,李民.中國英語學習者語用習得研究述評[A].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6.
[6]戴煒棟,楊仙菊.第二語言語用習得的課堂教學模式[J].外語界,2005(1).
[7]劉潤請,劉思.語用習得的認知特性和影響因素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3).
[8]唐紅芳,跨文化語用失誤研究[M].西南交大出版社,2007.
[9]王得杏,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0(4).
王芳(1981-),南京曉莊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研方向:二語習得。
201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