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方平
前不久到四川一所學??疾欤吹揭环N讓我心里感到非常舒服的現(xiàn)象。該校每一個教室的門口都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一兩句由全班師生通過共同討論凝練而成的班級文化理念,使每一位教師、學生和外來者都能借此感受到這個班級師生普遍認同的共同追求和發(fā)展理念,感受到這個班的文化、精神、性格與特色,為“因班制宜”的交流與教育提供了整體性的依據和感受。
山東有一所學校,不僅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經過了教師群體的充分討論并獲得高度認同,其相關制度和教育教學方式也得到了學生的廣泛認同,而且在班級建設和發(fā)展中,班級的文化、性格、特色等也都使學生群體的學習生活充滿異彩和活力,學校的整體發(fā)展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由此我想到,一個班良好班級文化的形成不能只由班主任“欽定”,而應是全班學生協(xié)商確立并認同的。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固定的組織、一個小社會,在這個組織或小社會中,需要有自己的精神、文化、法律和個性。這些都不應是外來強加的,而應是群體發(fā)自內心認可的。如此,一個班級才會有真正的凝聚力和堅忍不拔的精神,為隨之而來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為了使班級文化得到所有學生的認同,廣泛參與的深入討論是非常必要的。因為每個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和發(fā)展需求都需要在合理、公正、健康、向上的班級文化中找到適宜的位置,每個學生的責任、權利和義務也需要良好的班級文化加以督促和保障。要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自己的全面發(fā)展、才藝展示、學業(yè)成就以及對困難的克服,都離不開班級的關懷、幫助與支持;在自己的班級中,每個人的尊嚴、能力和特色均能得到充分的尊重與體現(xiàn);自己所在的班級不僅僅是教師和班干部的班級,而且是自己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集體。
當然,在不同的學校、不同教育階段、不同類型的班級中,班級文化的建設可能會有不同的程序和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A班的做法在B班可能就行不通,因為A班的學生構成可能偏向知識學習,而B班的學生構成可能偏向于社會活動,其他類型和情況還可能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對此,班主任必須有準確的分析與把握。
不可否認,良好班級文化的形成會有一個過程,對班級文化的確立和表述也應該樸實無華、注重原則精神,關鍵是要通過集體活動使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逐漸外化為風氣、制度和師生共同遵守的理想和行為,使每個身在其中的人都能有一份安全、自我、公正、和諧、自強的心態(tài),都能找到自己適宜的位置,從而健康地成長。
(摘自《班主任》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