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
漢代的班固說:“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彼未睦畎瞰I說:“教子弟無他術(shù),使耳所聞?wù)呱蒲裕克娬呱菩??!边@些都是在說教育的“影響”作用。
美國有所布朗克斯中學,該校竟有兩名學生后來獲得諾貝爾獎。原來這所學校的不少教師就是成就卓越的科學家。所以有人據(jù)此說:“如果有一位學識淵博、才華超群的語文老師活躍于講臺,那么臺下的學生中有望日后有名作家問世;如果沒有優(yōu)秀、聰穎的數(shù)學教師作指導,學生即使有數(shù)學稟賦,也不能被催化為才能。”這句話在說,同樣飽滿、健全的種子,落在濕潤、溫暖、肥沃的土壤里和落在沙漠中的結(jié)果是完全不同的。
布朗克斯中學的例子深刻地告訴我們,老師的素質(zhì)對于學生來說太重要了。
在美國有人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把小學生分成4組,每組配一個實驗員,待實驗員與學生建立了良好的關(guān)系并得到了學生的信任之后,分別要求4組學生為孤兒院的孩子捐款。第一組實驗員宣傳人要有愛心,要慷慨捐款,同時自己也捐款;第二組實驗員宣傳不去救濟孤兒,把錢留給自己;第三組實驗員宣傳人應(yīng)當慷慨助人,自己卻不捐款;第四組實驗員宣傳不必捐款,自己卻捐款。實驗結(jié)果是:第一組學生全部捐了款,第二組無一人捐款,第三組少數(shù)人捐了款,第四組大多數(shù)學生學著實驗員捐了款。實驗說明:說教對學生影響是微小的,教育不是“叫育”,而實際的榜樣卻對少年兒童的行為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這個實驗還告訴我們:老師(包括家長)的言行一致時,教育效果最大。所以教育家說:“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發(fā)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鑄造性格?!卑駱拥挠绊懽饔么_實是巨大的,深遠的。
大德無形,大化無痕?!坝绊憽痹谛W階段尤為顯著。
我的所有愛好,我的性格、品格,都受到了張敬齋老師的影響。這些影響因為我對老師的崇敬而愈加深刻、久遠,甚至今天連我寫字的字體中還有張老師的影子,幼學如漆!
同樣,我也在對我的學生施加著影響。北京大學研究生、現(xiàn)供職于中國民航總局的魏亞軍,在給同學叢曉東的一封信中說:“我之所以選擇了文科,完全受于老師的影響?!?/p>
徐晴在讀大學三年級時寫的一篇作文里有這樣一段話:“我原來是那樣膽怯,是于老師使我成了現(xiàn)在的我,一個充滿自信的我。一句話,是于老師塑造了我的人格。父母常說,我像于老師。有一次,我與爸爸討論一個問題,把他說得啞口無言。他半開玩笑半生氣地說:‘都是于老師把你寵壞了。我說:‘小時候你不也很寵我嗎?寵得我大氣也不敢喘。是的,如果沒有于老師的微笑,沒有那小學階段學習生活的和諧氛圍,我不會成為現(xiàn)在的我?!薄拔⑿Α?、“寵”、“和諧”這些詞語背后的東西就是“影響”。
學生的話對我既是巨大的鼓舞,又讓我感到不安。我進一步認識到了老師這本“書”的分量。當我們在學生面前打開語文及其他課本的同時,也就打開了自己這本書——一本有內(nèi)容卻是無字的書。
于是我更加努力地、不斷地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好人,把正直、善良、寬容、謙讓、誠信、耐心、責任感……不斷地充實到自己這本書中。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師。
于是我更加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有知識的人,一個愛好廣泛的人,努力把“琴棋書畫”充實到自己這本書里,使自己成為一個“多才多藝”的人。老師的愛好越多,特長越多,對學生的影響、啟迪也就越大、越廣——誰也說不定哪塊云彩會下雨。
我的張敬齋老師就是這樣一位多才多藝的大師。上世紀50年代初,在山東半島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里,一個剛滿18歲的青年,每天要我們寫一張大楷、四行小楷;親自教我們唱京戲、拉胡琴;親自為我們挖沙坑,讓我們跳高、跳遠,很小的我們,便知道了什么叫“剪式”、“滾式”、“跨越式”……那時他有“素質(zhì)教育”的理念嗎?肯定沒有。他是靠他的善良、熱情和才華來教書的。正如杜殿坤教授所說,一個文化高、修養(yǎng)高的人,怎么教都能教好。
我從進入師范學校大門起,就努力向張老師看齊。徐晴在讀大學三年級寫的那篇作文里還有這樣一段話:“相處的日子多了,我才發(fā)現(xiàn)于老師繪畫、寫字、彈琴樣樣都行,而且他的京劇唱得特棒。他總能將他的才能恰如其分地運用到課堂上來,令我們覺得上他的課趣味無窮?!?/p>
我不但努力地、不斷地修改和充實著“我”的這本書的內(nèi)容,而且“裝幀”也很考究。我在學生面前從不邋遢、懈怠,總是精神飽滿,笑容可掬,不擺架子。我要讓學生一見面就喜歡我,以我的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求進的欲望。我要像張老師那樣做個“會笑的教師”。
掀開“封面”——“我”的這本書里有愛和尊重。后進生考試不及格而偷偷流淚時,我會悄悄地為他拭去淚水;犯錯誤的學生來到我的辦公室,我總會為他搬把椅子放在我的側(cè)面讓其坐下——我從不把椅子放在我的對面,因為對面像是在受審、像是搞對立嘛。留級生來到我班,上課我會鼓勵他,下課會和他一起玩。于是他很快就有了伙伴,很快地融入了新的集體……
“我”的這本書有耐心和責任感。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我有的是等待和耐心,必要時,我會到他家里去送書,他不想讀也不好意思不讀——過幾天我會問書中的故事的,我會看他的摘抄本的?!皬拈L計議,”我對家長說?!八嘧x書,等他朗讀得很流暢,語言比較豐富了,他會追上來的。只要盡力了,即使還不盡如人意,也不要緊,十個指頭有長短嘛?!?/p>
“我”的這本書里還要有知識,以備學生查閱。學生的興趣領(lǐng)域會是千奇百怪的,“于老師,您相信UFO嗎?”“于老師,我們的蘇27戰(zhàn)機能和美國的F16比嗎?”“‘暴虎馮河中的‘馮為什么讀píng?”……這時我都要及時地給予回答。“于老師,”一個叫馮羽商的學生故意考我似的問,“我的名字有意思嗎?”“給你起名字的人應(yīng)該懂音樂。”“對!我媽媽是音樂老師,您怎么知道的?”“宮商角徵羽,這是古代的五音……”
“我”的這本書里有古今中外的故事,還要有笑話,用時還要隨時能講出來?!皶敝羞€有我和學生之間的故事,我和學生共同書寫,我感動著學生,學生也感動著我。
“我”的這本書里還有頑皮和天真。我和學生一起在游泳池里打水仗,一起臥在峰山之巔,仰望藍天白云,浮想聯(lián)翩……
“我”的這本書里也難免會有錯誤和不足。年輕的時候體罰過學生,經(jīng)常大發(fā)雷霆,說過一些不尊重學生的話,但我改了。犯了錯誤我會當眾向?qū)W生認錯、道歉,于是錯誤變成了教育資源,學生又從中讀懂了什么叫“正確地對待自己”,什么叫坦誠……
老師的確是一本書,一本天天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天天在讀的書。這本書的“人文性”對學生的影響,不知要比語文課本中的“人文性”大多少倍!
幾十年來我一直不間斷地書寫、修改“我”這本書,使它的內(nèi)容不斷充實,不斷完善,不斷更新。讓它對學生有更大、更多、更好的影響。
(摘自《人民教育》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