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振東,田立杰
(中國醫(yī)科大學 附屬盛京醫(yī)院手足顯微外科,沈陽 110004)
關于馬蹄內翻足的治療,雖然在方法上存有爭議,但國內外學者普遍認同早期治療的重要性[1,2]。因此,大多數馬蹄內翻足在兒童時期已經被矯正,到成人以后還未被矯正的已較少。而馬蹄內翻足發(fā)展到成人階段骨關節(jié)畸形,軟組織攣縮,年齡越大,骨關節(jié)的病理生理改變越嚴重,給臨床治療帶來一定難度,治療效果也不盡理想。我院從2005年11月至2009年6月應用三關節(jié)融合術治療成人馬蹄內翻足31例,早期病例取得較好效果,報告如下:
本組共31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齡19~43歲,平均26歲,其中單側15例,雙側16例共47足。病因:脊髓脊膜膨出癥4例,脊髓灰質炎13例,先天性5例,腦癱7例,創(chuàng)傷性 2 例。根據 Dimeglio[3,4]提出的術前分級標準,3 級13例,4級18例。根據Simons[5]的X線測量分度標準,正常:正位距跟角20°~40°、側位距跟角 35°~55°;輕度:正位 15°~20°,側位 20°~30°;中度:正位 10°~15°,側位 10°~20°;重度:正位 0°~5°,側位 0°~10°。經過術前常規(guī)攝片測量,本組中度12例,重度19例。本組中有6例病人既往曾在外院施行過足軟組織或骨性手術,但皆因畸形復發(fā)或殘留較明顯的馬蹄內翻畸形而再次入我院治療。
術前常規(guī)拍攝足正位和側位DR片或CT三維重建片,測量出足下垂和內翻角度,計算出截骨的部位和角度。皮膚有潰瘍的要先行手術治療。
硬膜外阻滯麻醉或全麻。仰臥位,患側臀部墊高,膝關節(jié)輕度屈曲,小腿內旋。在大腿上氣囊止血帶,驅血后止血。首先行跟腱延長,跟腱行Z形切開,待三關節(jié)融合后再決定跟腱延長的長度及縫合。合并高弓足的要切斷跖腱膜內側的2/3。足背外側弧形切口,從外踝下2 cm經跟骰關節(jié)止于跟距關節(jié)中部。緊貼骨面游離上下緣皮瓣,顯露跟骰、距舟、跟距關節(jié)。
用電鋸或骨刀先行跟骰、距舟關節(jié)楔形截骨,楔形骨塊的底部在外側,尖部在內側,矯正前足內翻畸形。再作跟距關節(jié)楔形截骨,楔形骨塊的底部在外側,尖部在內側,矯正跟骨內翻畸形。將跟、距、骰、舟4塊骨三個關節(jié)截骨面對齊,矯正足于中立位(見圖1)。術者認為滿意后用2 mm克氏針分別固定距舟、跟骰、跟距關節(jié)。如脛前肌力在4級左右,將其在止點切斷,從脛前切口抽出,再經皮下隧道引至足外側切口。將已癱瘓腓骨長肌腱在近外踝處切斷并向遠側游離,與脛前肌腱在直線方向調整好張力后編織縫合。術后石膏托外固定,2周拆線,更換管形石膏,直至三關節(jié)骨性愈合后開始行走。
術后療效評價標準結合臨床表現(xiàn)和術后X線片分為4級。優(yōu):畸形矯正,外觀滿意,無胼胝,行走不痛,可穿普通鞋,X線片融合關節(jié)骨性愈合。良:畸形基本矯正,外觀滿意,關節(jié)穩(wěn)定,行走有力,但長途行走有微痛,X線片融合關節(jié)骨性愈合??桑鹤愕耐庑魏筒綉B(tài)較術前有所改善,但在上下樓梯或快步行走時不夠穩(wěn)定,遺留不需再次手術矯正的前足內收或輕度跟骨內翻,X線片示1個關節(jié)未骨性愈合。差:患足穩(wěn)定性較術前無明顯改善或更差,步態(tài)不穩(wěn),需再次手術矯正足部畸形,X線片示骨融合不良。
本組得到隨訪的28例44足,隨訪時間1~4年,平均2.5年,三關節(jié)骨性愈合時間為8~12周。
本組優(yōu)12足,占27.3%;良27足,占61.4%;可4足,占9.1%;差1足,占2.3%。優(yōu)良率為88.6%。
成人馬蹄內翻足可由多種原因引起,由于各種原因患者早期沒有得到較好的治療,至成人后骨關節(jié)已嚴重畸形,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心理和社會活動,所以醫(yī)生應本著積極的態(tài)度去幫助解決這些病痛。臨床上截骨術,外固定器矯正和三關節(jié)融合術都常用于馬蹄內翻足的治療。大多數學者認為三關節(jié)融合術是矯正足內翻畸形的有效方法。
關節(jié)融合后,畸形能得到很好的改善,但關節(jié)固定或組織的粘連,部分功能將永久喪失。因此應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王正義[6]認為三關節(jié)融合術需在12歲以上進行,對于馬蹄內翻足骨畸形特別嚴重的,8歲以后也可進行。15歲以后馬蹄內翻足治療不滿意、軟組織松解不能達到預期目的或嚴重足下垂未經治療者適合三關節(jié)融合術已成為大家共識。
本組病例均為年齡大于18歲的成人患者,其中6例既往曾在外院施行過足軟組織或骨性手術,但皆因畸形復發(fā)或殘留較明顯的馬蹄內翻畸形而再診。
對于馬蹄內翻足的術后療效評價尚無統(tǒng)一的標準。多數采用Garceau提出的標準對兒童先天性馬蹄內翻足術后效果進行評價。而對于成人馬蹄內翻足的治療,由于歐美發(fā)達國家在發(fā)病早期即給予恰當矯治,因而缺少成人馬蹄內翻足外科治療與術后評價的報告。秦泗河等[7]根據臨床檢查及X線片評定療效,能對成人馬蹄內翻足的術后足部外形、踝關節(jié)功能、步態(tài)、行走能力及骨關節(jié)融合情況做出確切的評價。本研究參考以上方法制定療效評價標準,值得推廣和應用。
足部有潰瘍的要先行手術治療,待潰瘍愈合3個月后再行三關節(jié)融合術,可避免骨關節(jié)感染。本組1例女性患者,43歲,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由于長年用足背行走,至足背外側形成6 cm×8 cm潰瘍8年,潰瘍較深,異臭味。我們先行潰瘍組織病理檢查,確認無潰瘍惡變,再行潰瘍全部切除術。用腓腸神經營養(yǎng)血管逆行島狀皮瓣移位修復足背創(chuàng)面。待術后3個月再行三關節(jié)融合術,術后切口一期愈合,沒有發(fā)生感染,取得滿意效果。本組馬蹄足后翻,足背著地,骨關節(jié)畸形嚴重的3例,先一期行跟腱、脛后肌、腓骨長肌、屈拇、屈趾肌延長術,術后早期鍛煉足前掌負重,以延伸攣縮的脛后血管神經,二期行足的三關節(jié)融合術,畸形矯正滿意,無足的血運不良和局部皮膚壞死發(fā)生。
三關節(jié)融合術目的是要解除疼痛,矯正畸形和不穩(wěn)定,恢復足的正常外形[8]。嚴重畸形行三關節(jié)融合術可能遇到術后假關節(jié)形成和畸形復發(fā)的問題。因此術前應該對X片進行詳細測量,選擇截骨部位和角度。關節(jié)面軟骨要切除干凈,截骨面要平整對合,遺留小的骨間隙用松質骨碎骨塊充填,有利于骨性愈合,防止形成假關節(jié)。距骨頭不要切除過多,避免術后發(fā)生距骨前部缺血性壞死。跟骨載距突用尖嘴咬骨鉗去除,跟距關節(jié)可留5°外翻,但不能存在內翻,否則易致畸形復發(fā)。
馬蹄內翻足常有肌力不平衡存在,若僅將軟組織松解或骨畸形矯正,而不調整肌力不平衡,日后足畸形很容易復發(fā)[6]。為了預防畸形復發(fā),平衡肌力,往往將脛前肌腱移位于第二或第三楔骨的骨洞內,以加強足的背伸力量,收到較好效果。本組是在行三關節(jié)融合術的同時將脛前肌腱與已癱瘓的腓骨長肌腱在踝關節(jié)前直線方向編織縫合,也收到較好效果,且操作簡單。但由于本組病例較少,這種方法的遠期效果如何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1]吉士俊,潘少川,王繼孟.小兒骨科學[M].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1998:177.
[2]Cummings KJ,Davidson RS,Armstrong PF,et al.Congenital clubfoot[J].Bone Joint Surg,2002,2(6):290-308.
[3]Dimeglio A,Bensahal H,Souchet P,et al.Classifiacation of clubfoot[J].J Pediatr Orthop(Part B),1995,4(4):129.
[4]Dimegllo A.Classification of talipes equinovarus[M].In:Simons GW,ed.The clubfoot.New York:Spinger Veriag,1993:92.
[5]Simons GW.A mandardi method for the radiographic evaluation of clubfoot[J].Clin orthop,1978,122(10):107.
[6]王正義.足踝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420-421.
[7]秦泗河,鄭學建.成年人馬蹄內翻足的分型與外科治療[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1997,4(6):476-477.
[8]Sigvard T.Hansen J.Funct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foot and ankle[M].王滿宜,譯.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4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