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拉康鏡像理論與弗洛伊德自戀理論的比較

2010-08-15 00:54:40
關鍵詞:拉康弗洛伊德外界

王 璐

(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吉首 416000)

拉康鏡像理論與弗洛伊德自戀理論的比較

王 璐

(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吉首 416000)

弗洛伊德以力比多的投注來解釋自戀的現(xiàn)象,并構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主體意識結構。拉康卻選擇了另一條道路,引進結構語言學的象征概念,提出了鏡像階段的理念,將主體的自我意識完全歸結為一個“理想自我”,從而取消了“我”的真實性。在精神分析學領域,兩者的理論同樣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

拉康;弗洛伊德;鏡像;自戀

法國的拉康與奧地利的弗洛伊德同為精神分析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創(chuàng)建并確立了精神分析這一研究學派,然而,弗洛伊德的學說由于將絕大部分的人類心理和精神層面的活動歸結為欲望,而欲望又最終歸結為性,于是成為了所謂的“泛性論”,因而遭到了部分的懷疑和反對。相比較而言,拉康的學說在精神分析學的傳統(tǒng)研究方法上引入了語言學的研究方法,用結構語言學的理論和研究方式來解釋精神分析學,形成了新的結構精神分析模式。這是因為拉康堅信人類的心理必然同語言、意義和價值觀念緊密相連。拉康最重要的代表學說是鏡像階段理論;弗洛伊德的代表學說則是自戀理論。經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在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和相當程度的差異。

一、弗洛伊德的自戀理論

“自戀”(narcissism)這一詞匯和其意義原本出自于希臘神話:俊美的少年納西瑟斯 (narcissus)因為自負于無人能及的美貌,對所有的愛慕者都不屑一顧,林中女仙艾可 (echo)由于傾慕納西瑟斯卻被他拒絕而憂郁地死去,化作了山谷中的回聲 (echo)。復仇之神得知此事后,詛咒納西瑟斯只能與自己的倒影相戀。最終,納西瑟斯因迷戀自己在水中的虛幻倒影而日漸憔悴,落水而死。同其他的許多希臘神話故事一樣,這一故事的男主角名字被現(xiàn)代心理學引用為特定的情結名稱,成為心理學的術語。由這個神話可以看出,“自戀”在最初就包含這幾個心理因素:極度的自負、對外界事物的漠視、缺乏愛他人的能力、將自身想象為他者式的愛欲對象、毀滅的傾向。

從弗洛伊德開始,“自戀”就是精神分析學派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和領域,因為它與主體的自我認知和自我意識的形成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弗洛伊德最早提到自戀的概念是為了解釋同性戀的現(xiàn)象。他認為同性戀者的心理與自戀有相當程度的聯(lián)系,正是為了找一個與自己相像的人才會去找同性,而將異性作為他者進行排斥,將同性作為被認同的自我化身來愛戀,這實際上就是源于自戀心理。在《論自戀》中,弗洛伊德用主體的主要興趣、愛和關心,也就是力比多的投注來解釋自戀。作為主體內在驅動力的力比多,既可以朝向自身內部投注,也可以朝向外部投注。當它向外部投注時,表現(xiàn)為對外界事物包括他人的積極關注;當它向內部投注時,表現(xiàn)為自我中心式的心理和行為。這個力比多框架的基礎和前提是,弗洛伊德假設,個體在嬰幼兒時期的原初力比多投注是完全朝向自身內部的,并且,他會把撫育照顧自己的母體作為自身的一部分進行力比多投注,這仍然是一種內部的投注,是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驅動?!案ヂ逡恋录俣ㄟ@種現(xiàn)象發(fā)生在每一個人身上,并稱其為原發(fā)性自戀。隨著個體的成長,力比多逐漸開始向外部投注,一旦在此過程中遭到重大挫折,就會返回朝向內部,而積累了過多的內部力比多之后,就會形成繼發(fā)性的病態(tài)自戀?!盵1]

同時,弗洛伊德還把自戀和自尊相聯(lián)系。自尊表現(xiàn)為一種對理想化自我的愛戀,實質上仍然是一種自戀。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當脫離了嬰幼兒階段,最初原發(fā)性自戀的理想自我被拋棄后,個體就會開始朝向外界不斷尋找理想自我的典范,投注力比多,同時,內部投注的力比多又會促使自身發(fā)展,實現(xiàn)這一階段的理想自我。然而,如果外部理想自我的典范與實際內部自我的發(fā)展產生斷裂并且差距巨大,自尊對理想自我的追求就會對主體的內部心理產生強大的壓抑,一旦這種壓抑超過了承受力的上限,人格的崩潰就有可能催發(fā)出毀滅的傾向,這種傾向既可能指向自身,也可能指向被作為理想自我化身的外部典范[2]。

二、拉康的鏡像理論

不同于弗洛伊德的自戀理論,拉康的鏡像理論會讓人感覺不那么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這一理論的核心實際上是與現(xiàn)實存在斷裂開來的虛無和幻像,帶有一定的超現(xiàn)實色彩,這也是他引入了語言學象征概念的必然結果。

首先,鏡像階段指的是 6~8個月的嬰兒在鏡中看到了自己的映像,表現(xiàn)得歡欣雀躍,并且這種興趣會持續(xù)一段很長的時間。拉康指出,這是嬰兒認識并形成“我”這一概念的重要時期。處于這個成長階段的嬰兒還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身體,肢體無法協(xié)調,手腳等身體的組成部分是一種支離破碎的狀態(tài),也不會意識到那些肢體是屬于自己的一部分。只有當他在鏡子里看到了那個完整的嬰兒的形象,產生“這就是我,我就是這樣”的想法,并且認為鏡中的樣子就是屬于自己的時候,他才會意識到自我。拉康認為:“這在我們看來是在一種典型的情境中表現(xiàn)了象征性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我突進成一種首要的形式。以后,在與他人的認同過程的辯證關系中,我才客觀化;以后,語言才給我重建起在普遍性中的主體功能。”[3]90

然而,在拉康對鏡像階段“我”的產生做出解釋時,他卻同時否定了這個“我”的存在的真實性,并意圖將所謂的自我徹底地抹消。在拉康看來,“自我的實質是幻想,是非真實的存在。因為自我無法靠主體本身得以確立,它必須是主體依賴于自身在外界折射出的鏡像關系才能夠得以確立”[4]。而這樣得以確立的自我始終不過只是象征的鏡像罷了,最終反而是這種虛幻的他者鏡像取代了主體的存在,成為“偽自我”。

“鏡子階段是場悲劇,它的內在沖勁從不足匱缺奔向預見先定——對于受空間同一性誘惑的主體來說,它策動了從身體的殘缺形象到我們稱之為整體的矯形形式的種種幻想,一直達到建立起異化著的個體的強固框架,這個框架以其僵硬的結構將影響整個精神發(fā)展?!盵3]93

總體而言,拉康的鏡像理論認為,在個體自我意識的產生、形成以及與外部世界建立起主動聯(lián)系的整個系統(tǒng)性過程中,外部世界的影響始終發(fā)揮著決定性的作用。這種作用正是借助著一面面外部世界里的“鏡子”——照出身姿的鏡子、其他人的言語、對待自己的神情、態(tài)度和評價,等等,折射進個體的內部世界,并最終塑造出個體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自我意識。當然,在這個基于個體與外部世界之間的象征性關系而建立起來的理論系統(tǒng)中,還有著許多更加具體的理論闡釋以及與弗洛伊德自戀理論的不同之處,這些內容都需要我們去進行更加細致地分析和比較。

三、兩種理論的比較

如果說弗洛伊德的自戀理論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以個體內部世界為中心對主體意識進行研究,那么拉康的鏡像理論則更多地是從語言學、社會學的角度,以外部世界對個體的塑造為重心去研究主體的自我意識。兩者的不同之處可以從兩個層面進行分析。

第一個層面,也就是最基礎的自我意識的產生和形成,在這個層面,兩者的理論從出發(fā)點開始就產生了根本的區(qū)別。

弗洛伊德構建了“本我——自我——超我 ”的結構,認為本我即充斥著本能和原始欲望的“我”,在由外部環(huán)境約束和規(guī)訓的超我的抑制作用下,形成了通常狀態(tài)下的自我。在這個結構關系中,本我是最初的既定存在,自我根植于本我,超我則可以理解為一種理想自我,主體通過對理想自我的自戀式自我認同促進著自我的形成和發(fā)展。也就是說,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由于承認了本我的既定存在,而自我是超我與本我聯(lián)合作用下形成的功能結合體,并沒有脫離本我而存在,所以,實質上,自我仍然是由主體自身功能性生成的,只不過需要經過外部關系的改造而已。

拉康則是直接否定了主體自身形成自我的功能,直接否定了自我的存在。拉康認為,人們理所當然認為的個人主體的存在,也就是自我,實際上只是一種幻覺,自我欺騙而已,“我”從一開始就是不存在的。從嬰兒階段將鏡子里的鏡像認同為“我”,到逐漸長大的過程中通過對父母和其他人進行模仿,推測他人的表情和話語等反應中所包含的各種外界對自身的評價,從而根據這些信息不斷地修正和塑造“我”的形象。這些所謂的信息里的“我”的形象,實質上都是由外部反射回來的鏡式形像,這些鏡式形像為個體描繪出了一個“自我”的樣子,讓個體認同“這就是我”。然而,這個“自我 ”的樣子,其實從一開始就是建立在個體假設和想象基礎上的虛幻映像,自戀式的自我認同也只是個體被自己的想象所欺騙和自我催眠。真相是由外部反射回的想象自我逐漸取代了現(xiàn)實中真正的個體而存在,而個體也將被這個異化了的想象自我欺騙終生。

在拉康的鏡像理論中,鏡子階段就是個體命運悲劇的開端。他取消了弗洛伊德經典理論里的自我,將所有的“我”歸結為一個外部異化的、想象中的“理想自我”,于是,個體在幻象的誘惑下將自身的真實存在謀殺了。與之相比,弗洛伊德的自戀理論則是認為“我”是個體先天自發(fā)覺醒的本能意識,只不過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而具有了約定俗成的社會性。

第二個層面,主體自我意識向外部世界的投注,也就是對外界事物和他者的態(tài)度。

在這個方面,拉康放棄了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投注理論。弗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論以自我的存在為前提和基礎,當力比多向外部投注時,就表現(xiàn)為對外界事物包括他人的積極關注;而取消了自我的拉康則是將“對象愛”的形成進行了新的解析。

首先,既然讓個體最初認識到“我”的存在的鏡中影像和從外界反射回的“自我”的樣子都是虛假的,那么,他們就并不真正的屬于個體,而是異于主體的“他者”,為了區(qū)別于普遍而言的主體之外的他者,拉康將其命名為“小他者”。這也就是說,弗洛伊德所描述的由于主體力比多朝向內部投注而形成的自戀和自我認同對拉康而言,其實已經是一種異戀、一種隱蔽的“對象愛”。而對于“小他者”之外的他者,“對象愛”的生成也不是由主體自身的內部驅動力決定的。按照拉康所說,個體之所以產生對外界某事物的欲望,是因為他覺察到了其他人對該事物的欲望,在這個關系的基礎上,個體才產生對這一事物的“對象愛”,也就是,個體欲望著他者的欲望。

“就是這個時期將人的所有知識決定性地轉向到通過對他者的欲望的中介中去;還將它的對象物建成在通過他者競爭造成的抽象同值中;并使我成為這樣一個機構,對它來說所有的本能沖動都是種危險,即使這沖動滿足了自然地成熟。”[2]94

同時,拉康還將這種個體“對象愛”的形成與潛在的毀滅、侵略的傾向聯(lián)系了起來。不同于弗洛伊德將主體的毀滅傾向歸結為真實自我與理想化身之間的巨大差距所導致的人格崩潰,拉康認為,從嬰兒時期的個體對自己無法協(xié)調的身體產生感知開始,這種對支離破碎的肢體的深刻印象就已經悄悄的埋藏在了個體的潛意識里。真實的例證就是,許多藝術家都在他們的文學作品或畫作中描繪過種種類似的奇異場景:扭曲的面孔、殘缺的肢體、碎裂的身軀,等等。這種印象實際象征著閹割、肢解、爆裂等一系列與暴力侵略相關的原始欲望。而在嬰兒看到鏡中協(xié)調的整體形象后,對比真實感受到的不協(xié)調,便會產生困擾,甚至是一種最初的對鏡子里的他者的嫉妒,于是侵略的傾向便會轉移指向現(xiàn)實中的他者。隨著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對他者的認同,將他者的欲望據為自己的欲望,在這種微妙的競爭關系中,侵略的傾向也會一直存在。

總體而言,弗洛伊德認為主體對外界事物的態(tài)度取決于自身成長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興趣、愛與關心,一旦這種內部驅動力與外界之間的平衡關系遭到破壞,“本我 ”就有可能擺脫“超我 ”的約束,取代“自我”,顯現(xiàn)出本能的暴力沖動。拉康則將主體對外界事物的態(tài)度歸結為對他人的模仿,并且在這種模仿的行為里還包含了自我意識產生之初就相伴而生的指向他者的嫉妒和侵略等潛在情緒。

盡管拉康在他的鏡像理論中取消了自我的存在,但就其理論的實際應用而言,依然是同弗洛伊德的自戀理論一樣,分析闡釋了個體自我意識的形成、個體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間是如何建立起聯(lián)系的。雖然弗洛伊德的理論比較清晰和形象,也更容易讓人接受,而拉康的理論則顯得較為激進,但兩者同樣對精神分析學和現(xiàn)代臨床心理學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然而,就某種意義而言,兩者都在各自的研究道路上走得太過徹底。弗洛伊德過于注重個體的內部主動性,將人類的生物本能和先天因素放在了核心基礎的位置,對人類社會性的一面沒有予以充分的發(fā)掘。拉康則是過于悲觀和絕對,其虛無主義的論斷,難免讓人喪失自信,甚至迷茫絕望。所以,同時結合兩者的學說進行學習,領會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視角,綜合考慮個體在自我意識形成過程中的主動性與被動性、內部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作用以及外部社會因素的作用,無疑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這兩種理論,以便在更加復雜的實際情況中,解釋更多的相關問題。

[1] 吳淑玲.精神分析中的自戀 [J].社會心理科學,2004(5).

[2]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學 [M].楊韶剛,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3] (法)拉康.拉康選集 [M].褚孝泉,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

[4] 張一兵.從自戀到畸鏡之戀——拉康鏡像理論解讀[J].天津社會科學,2004(6).

The Comparision between Lacan’s Theory ofM irror I mage and Freud’s Theory of Narcissis m

WANG Lu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 m School,Jishou University,Jishou Hunan 416000)

Freud usesLibido to explain the phenomenon of narcissism and builds a structure of self-consciousness with"self,ego and superego".While Lacan chooses a different way to study self-consciousness,he employed the concept of symbol in structural linguistics,and created the theory ofmirror image,in which self-consciousness is defined as"ideal self"and denies the realness of"I".In the field of psychoanalysis,both of their theories are of equal i

mportance.

Lacan;Freud;mirror image;narcissis m

B84-065

A

1671-7422(2010)06-0062-03

10.3969/j.ISSN.1671-7422.2010.06.017

2010-06-22

王璐 (1986— ),女,湖北黃石人,碩士生。

(責任編輯 尹春霞)

猜你喜歡
拉康弗洛伊德外界
外界誘惑大 讓你轉錢必有詐
云南畫報(2022年4期)2022-05-05 06:00:26
從弗洛伊德入門精神分析
人體對外界環(huán)境的感知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天下之言性也”
——拉康對《孟子》的誤讀?
設計的外界包容性分析
人間(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20
花開一朵,至情綻放——從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看杜麗娘
名作欣賞(2014年29期)2014-02-28 11:24:30
精神分析批評中存在的幾種對拉康的誤讀
《夢的解析》出版
時代先鋒(2009年2期)2009-02-19 10:04:24
凉城县| 娱乐| 嘉峪关市| 门头沟区| 新化县| 获嘉县| 白山市| 岑巩县| 宽甸| 铜川市| 时尚| 浦江县| 汉中市| 宣城市| 进贤县| 封丘县| 潜江市| 普兰县| 安塞县| 永善县| 四川省| 婺源县| 铁力市| 莒南县| 太谷县| 邢台市| 博野县| 荃湾区| 鹿邑县| 临潭县| 弥渡县| 达拉特旗| 定结县| 综艺| 绍兴县| 巴南区| 亳州市| 安化县| 平江县| 卢氏县| 闸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