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頌
(孝感學院比較政治文化研究所,湖北孝感432000)
古代自然法觀念中的和諧價值及其對當代中國政治文明建設的啟示
黃 頌
(孝感學院比較政治文化研究所,湖北孝感432000)
在西方政治文化發(fā)展過程中,許多思想家為了超越其思想所面臨的困境,都以和諧作為基本價值取向,借助自然法這一古老的觀念平臺,建構其理論體系,闡發(fā)其政治主張,形成了獨特的“和諧思維”模式,其中的思想要素和思維原則對當代中國政治文明建設有著有益的啟示。
自然法;和諧價值;政治文明;啟示
所謂自然法觀念中的“和諧價值”,是指思想家以自然法為觀念平臺在其理論體系闡發(fā)過程中以和諧為目標所展開的邏輯理路及其相關的政治社會主張;或者說,自然法觀念中的和諧價值系指自然法理論中對倡導和強化人們“和諧”意識或實現(xiàn)共同體的和諧狀態(tài)具有積極作用的思想要素和思維原則。
西方思想從濫觴就已初現(xiàn)“和諧思維”之端倪。所謂“和諧思維”乃是一種以特定的歷史文化時空為立足點,以“和諧”為致思目標,以協(xié)和人和社會的關系為核心,以化解或超越“對立或沖突”為路徑的思維模式及思想要素。筆者認為,早在古希臘,思想家們就開始探索以和諧為價值取向的自然法研究路徑。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講,自然法觀念的形成及其研究的持續(xù)深入,乃是以“和諧”為其價值指向的。自然法觀念史的研究表明,和諧價值客觀地存在于西方的政治理性,并在千百年的思想史長河中,如“酵母”一般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方向。因此,清理自然法觀念中的“和諧價值”,探討思想家以自然法觀念為載體建構人類和諧的主張,對于當代中國的政治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古往今來,思想家無不為其所面臨的社會矛盾所困而“勞其心智”,從而提出其濟民救世主張?!盁o困則無思”,“困而后思”可謂人類思想史上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大凡思想巨匠都有其獨特的思維觸角和思想視野,有著“思想突圍”的勇氣和信心,能敏銳地捕捉到時代所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同時,他們所特有的敏銳性也容易將其置于思想的困境,使之與時代和社會之間產生巨大的張力。這種張力既體現(xiàn)為社會自身的不和諧,也體現(xiàn)為思想家與社會之間的不和諧。如果說,人類政治理性的發(fā)育是以社會矛盾或沖突為“土壤”的,那么,對于政治思想家而言,社會矛盾或沖突則是他們理性思維的“引擎”,其政治致思的直接目標就是超越“當下”的政治社會狀態(tài),通過對現(xiàn)實的“理論超越”,消解其“政治視野”中的緊張狀態(tài)從而走向和諧。
波斯戰(zhàn)爭后,雅典作為“海上霸主”迅速成為希臘商業(yè)、文化和藝術的中心。雅典城邦經(jīng)濟的繁榮和民主政治的實踐為個人的發(fā)展提供了極大空間,與商業(yè)文明發(fā)展相伴生的平等自由觀念催生著個人主義的發(fā)育。人們對作為整體之城邦的精神依賴程度開始下降,“個人”獨立于整體的沖動愈演愈烈。哲學上的懷疑主義和生活上的享樂主義不斷動搖著個人與社會、公民與城邦之關系的傳統(tǒng)基礎:懷疑主義的蔓延沖擊著人與自然的“傳統(tǒng)”關系,并使人們從“盲目自信”走向“夜郎自大”,其結果是人們以其自身的主觀意志挑戰(zhàn)正義的客觀性,“人是萬物的尺度”可謂一語道破天機。隨著人們自信心的增強,他們逐漸確立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在宇宙之中不是被決定者而是決定者的觀念開始彌漫。顯而易見,“人的主體性”的惡性膨脹已開始導致道德價值的混亂。此外,享樂主義的泛濫對于人們突破道德乃至法律規(guī)范,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梢哉f,隨著雅典經(jīng)濟的繁榮,個人主義、懷疑主義和享樂主義合力“攪亂”了人們的觀念世界,導致了社會的不和諧。對于富有責任感的思想家而言,這是一種必須超越的狀態(tài)。面臨社會矛盾和沖突之出路的選擇問題,古代思想家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從人或自然的本質出發(fā)進行探討。
西方自然法觀念起源于古希臘,古希臘人在對自然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自然法。筆者以為,他們之所以把自然作為研究對象,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對自然有著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依賴:一方面,他們認為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其行為應該與自然保持協(xié)調一致,這一點可以從古希臘的整體主義國家觀中得到某種解釋;另一方面,他們認為自己與自然有著共同的理性,人的理性本質上與自然是一致的。在古希臘,自然和宇宙是同義語。研究自然,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講,就是要透過現(xiàn)象掌握其客觀規(guī)律或法則——宇宙的客觀秩序,消除人與宇宙“奧秘”在心理或觀念上的緊張關系。從功利主義的角度來講,就是要通過對宇宙客觀秩序的把握,增強人們保持與其同一性的自覺意識,從而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古希臘的自然哲學探討“多”與“一”的關系,企圖從五彩繽紛、變幻無常的現(xiàn)象世界尋找永恒不變的“一”,既是為了求得人們“觀念世界”的和諧,也是為了能夠在理性的層面上更好地將人自身與自然融為一體。古希臘對邏各斯的探尋,是為了凸顯支配人類之法則的客觀性及其超越于人類意志的優(yōu)越性,從而增強人們保持與自然之和諧的主動性。古希臘對正義的探討揭示了自然法以和諧為旨歸的本質內涵,并視之為保障社會和諧的基本前提。簡而言之,古代思想家對自然法的研究,是為了找到建立社會秩序的客觀依據(jù),從而消除其無序狀態(tài),同時也是為了超越其觀念世界的困惑,把其靈魂安頓在客觀必然之上,從而實現(xiàn)心靈的和諧。
如果說,古希臘人對自然、邏各斯以及正義的探索是古代自然法觀念最終得以發(fā)育成熟的必然環(huán)節(jié),且思想家對這些概念的“賦值”有著明確的現(xiàn)實功利目標,那么,我們有充足的理由說,思想家在這一過程中所追求的是通過對言說對象的認識或解釋從而實現(xiàn)其作為人類代言人與自然及社會的和諧之目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得到某種證實:從自然觀來看,人們往往從其自身對和諧的期待出發(fā)理解自然。比如,西方古人相信蕓蕓眾生乃是天父地母交配的結果,這種認識無疑與人們對男女“性和諧”的感受相關聯(lián)。除了“性之喻”,古人還把為人類所獨有的特性“強加”于自然,從而“揭示”人與自然之和諧統(tǒng)一的本質。比如說,在古希臘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人們認為神是宇宙的心靈或理性,萬物都有生命并充滿了各種精靈,靈魂是遍布于一切生物之中且具有輪回屬性的實體。[1]18在古希臘人的眼里,自然是一個巨大的生命機體,因此它所有的運動都是有其自身目的并受理性引導的生命運動。這個有生命和思維的大軀體稟賦著靈魂和理性。[2]122筆者認為,人們持有這種觀念,除了認識水平低下的緣故,恐怕還不能排除這樣一個動機:人們企圖通過與自然“套近乎”,消除人與自然之間的“隔閡”,從而達到與自然融洽之目的。從邏各斯的觀念來看,人們用心智對其進行探索也是出于與自然或宇宙保持和諧的動機。邏各斯被認為是在一切變化和矛盾中唯一保持不變,位于一切運動、變化和對立背后的規(guī)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是萬物據(jù)以生成的依據(jù)。正是因為這種理性的存在,由一系列相對性要素所構成的體系中自然保持著協(xié)調和均勻的關系,這種“協(xié)調”、“均勻”還被視為音樂、醫(yī)學、物理學和政治學的一個根本原則。人們只要把握了邏各斯,就能夠擺脫無序而與自然相融合,從而過一種和諧有序的生活。無論這種看法的客觀真實性程度如何,但顯而易見的是,人們探索邏各斯的過程始終貫徹著對和諧的追求。從關于正義探討的角度來看,和諧一直作為其基本價值被堅守著?!叭耸侨f物的尺度”乃是“人類中心論”的典型命題。在“人類中心論”時期,感覺主義、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等思潮的肆意泛濫挑戰(zhàn)著傳統(tǒng)“清規(guī)戒律”至高無上的地位,正義問題便成為古希臘晚期的中心話題。有人認為,正義所滿足的是強者的利益,正義就是強權。此類命題顯然與“協(xié)調”和“均勻”的原則相頡頏,也與人們對和諧的“偏好”相違背。筆者認為,“正義”無論是作為“實然”的描述,還是作為“應然”的界定,當其所指只是“強權”及“強勢群體”的利益,就不可能被某個社會共同體普遍接受,因為它與人們關于自然秩序之“協(xié)調”、“均勻”的基本原則(盡管這可能只是人們的一種愿景)相悖,只能起到“離間”社會的作用。也正因為如此,關于“正義”的這種偏激定義并沒有成為思想史的主流。與此相反,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所倡導的“關系和諧正義論”,被認為是繼古希臘早期以來的傳統(tǒng)。[3]47-52作為古希臘政治思想的傳播者,西塞羅闡發(fā)了這一觀念,認為宇宙的各部分因其自然的協(xié)調一致而維持著自身的統(tǒng)一性,如果人類能夠依照其自然維持其協(xié)調性,那么“便可以過神樣的生活”。[4]281在西塞羅看來,整個宇宙由神明統(tǒng)治,人與神明有著共同的理性和德性,且在這一問題上人與人之間毫無區(qū)別[4],一個人只要“圣潔地敬奉神明”,就不僅能保持其身心的和諧,同時也能保持其同宇宙之間的和諧。這里,我們顯然能看到他在和諧價值的堅守上與亞里士多德的一脈相承。[5]14-15
追求和諧乃是許多偉大思想家政治致思的根本動機。自然法觀念史的研究表明,在以和諧為價值取向而拓展思維路徑,提出政治主張、豐富思想要素、構建思維模式等方面,古希臘哲人做了許多開創(chuàng)性工作,從而使“和諧思維”成為自然法思想家政治理性的原初特色。依據(jù)柏拉圖的理念論,正義的“所指”有兩個最基本的方面:對于個人而言,欲望、激情和理性都能執(zhí)行與其本性相當?shù)穆毮?也只有這樣,人自身才能保持其和諧狀態(tài);對于社會或城邦而言,統(tǒng)治者、護衛(wèi)者、勞動者“各就其業(yè)”,安分守職,互不串崗,社會就能和諧,城邦才符合理想。亞里士多德不是從理念而是從城邦的實際及人的理性出發(fā)提出其實現(xiàn)和諧之主張的。與他的老師一樣,亞里士多德認為自然的秩序是靈魂統(tǒng)治肉體,理性節(jié)制情欲,并依據(jù)理性在人的靈魂中所占的比重,將人劃分為三六九等,主張給予每一等次以等值的“待遇”。他強調,國家的財富應該更和諧地分配,盡量避免不同等次間的大幅差距,否則就會導致社會矛盾。[6]112他并沒有把靈魂與肉體、理性和情欲絕對分開,在其政治制度設計中,他充分考慮到了財富(情欲的對象化)與權力(理性的對象化)之間的關系,所以他傾向于以中產階級為基礎的共和政體,因為巨富和赤貧均不是人們保持其理性之最佳狀態(tài)的物質基礎。在政治生活中,與自然相一致的是,人依據(jù)其理性的多寡而成為統(tǒng)治者或從屬者。他也認為有些人因缺乏理性所以天生就是奴隸,如果給予奴隸以自由人的待遇,就違背了自然,破壞了和諧。因此,在其自然法觀念的“觀照”下,同一城邦中奴隸制與民主共和制是完全可以并存互補的。他主張有限的平等,因為富于理性的主人對理性極其匱乏的奴隸實施統(tǒng)治,以及具有相同理性的公民輪番執(zhí)政都是符合自然,因而是順理成章的。
我們說,和諧與自然法觀念結下了不解之緣,還可以從希臘化時期不同哲學流派關于個人幸福的主張中得到某種印證。伊壁鳩魯學派主張突出“個人中心地位”,以個人感覺和心智為“尺度”的快樂主義,認為快樂是唯一的善,人應該根據(jù)自己的感覺和心智享受快樂。自然法的權威地位在這種所謂的“快樂主義”中已被忽略。哲學史家認為,伊壁鳩魯學派或許“從未有許多人追隨其后”。而斯多亞學派則不然,其“從者如云、影響甚廣”。究其原因,筆者以為這一學派在倡導個人幸福時,繼承了古希臘的主流思想傳統(tǒng),主張德性至上的快樂。所謂德性就是依理性、依照邏各斯而生活。他們所謂的幸福,就是向邏各斯敞開自己,使其靈魂符合宇宙的和諧秩序。也就是說,個人在追求其自身快樂時,必須保持自己與他人及社會之間的協(xié)調,尊重其他作為理性存在的個人和社會。
斯多亞學派的這種“和諧思維”原則被西塞羅發(fā)揚光大了。理性至高無上的價值被西塞羅當作其“和諧思維”的基礎和前提。在他看來,由于宇宙中客觀存在著的理性或神明,以及人們對這種東西的分享,故而不僅人與人能夠相互理解并和諧相處,而且人與神也能夠心靈互通,融洽共存。由于人們共同分享著理性或神明,所以他們本質上具有共性,這既是人類平等的基礎,也是人類可以和諧相處的前提。人作為有著邏各斯之火花的個體,其共性在于:“追求一切本身即是正確和高尚的東西”,這就是與自然保持和諧?!白匀弧弊鳛橐环N客觀存在的和諧秩序,是一切法的來源。如果把正義定義為對法或人民決議的服從,那么,它必須附加一個絕對的前提,即法或人民的決議是源于自然的。抽象的理性在人的社會實踐中體現(xiàn)為德性,作為自然之中某種原始的完美表現(xiàn)的“德性”乃是人們進行善惡美丑是非判斷的最高且唯一的依據(jù),一個人要想保持自己身心的和諧,一個群體要想保持其內部的和諧,就必須服從這種擺脫了世俗功利及“意見”糾纏的德性。在西塞羅看來,作為正義之本質的德性本身具有至高無上性,它與人們所追求的和諧互為表里,而一旦正義被當作實現(xiàn)某種世俗功利目標的手段,它與和諧之間的內在關系就會遭到破壞,正義也就不復存在了。所以,他指出“為正義尋求報酬,這本身便是最大的不正義”。根據(jù)他的推理,自然法要求人們“圣潔地奉行神明”,即確保與自然之理性保持一致的心靈對肉體的絕對統(tǒng)治權,這是個人保持其自身和諧的前提,這種和諧的實現(xiàn)有賴于個人道德境界的升華。為了保持共同體的和諧,統(tǒng)治者的一個基本任務就是“讓公民們一開始就樹立這樣的信念,即一切事物均由神明們統(tǒng)治和管理,一切均按神明們的決定和意志而變化”。這里的所謂“神明們”其實就是“銘刻”在人們心上的自然法。根據(jù)西塞羅的邏輯,自然法之外沒有真正的秩序,因為人民置自然法不顧而根據(jù)自己的意志所通過的法規(guī)“并不比強盜們根據(jù)自己的意愿作出的決定更配稱為法律”。如果連起碼的社會秩序都沒有,又何談社會和諧呢?從個人來講,如果一個人受其肉體操縱,任憑利欲踐踏其德性,他只能淪為奴隸,而不能作為公民參與公共生活,因為理性是人們參與公共生活的“資格證”,也是人們保持和諧的“必備品質”,而真正的理性乃是與自然之神明一致的。根據(jù)筆者的研究,西方自然法觀念發(fā)展到西塞羅時期,其主要內容已臻清晰,即對生命的尊重,對平等與和平的維護,政治共同體之所以必須以此為中心強化和協(xié)調其相關職能,是因為這些原則的堅守直接關系到個人身心的和諧以及社會和諧。當然,作為政治家的西塞羅,并沒有抽象地貫徹自然法的基本原則去建構人人平等的政治烏托邦,而是從人類社會的實際出發(fā),一方面主張個人應該平靜地接受命運的全部判決,即承認惟有存在差別,社會才能正常運行和向前發(fā)展這一基本事實;另一方面,他強調不傷害別人和信守諾言,作為自然法的基本要求,不因政制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也因為它們是構成個人身心和諧以及社會和諧的基本要素。
首先,堅守和諧價值是思想家回應社會矛盾、解決社會沖突的基本態(tài)度。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及西塞羅等偉大的思想家,都處在社會劇烈變革的“拐點”。盡管其政治主張各不相同,但他們至少有一點是共同的,即以自然法觀念為平臺進行“制度設計”時堅守著“和諧”的價值取向。從某種意義上講,這與我國古代孔圣的主張有著質的共同點。他們無一例外地承認了社會的層級差別這一現(xiàn)實,同時又致力于在不同層級之間構建和諧關系的政治哲學思考。這一點對于我們當今中國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啟示在于:正視當今中國社會各種“差距”這一現(xiàn)實及其在中國國情中的合理性和在中國社會演進中的歷史必然性。要通過意識形態(tài)的建設化解或緩和社會群體之間因為物質利益的差別而形成的心理或觀念上的對立和沖突,在通過收入分配政策和格局調整以縮小不同社會群體的收入差距的同時,要通過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制度的不斷完善,發(fā)展不同等級或利益集團之間的和諧關系。也就是說,我們一方面要從物質層面上縮小乃至消除“差別”,另一方面還要致力于精神層面,培養(yǎng)公民的政治理性,引導他們理性地對待經(jīng)濟社會“不平等”的客觀現(xiàn)實。在這一方面,中國和西方都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可資利用。我們應該著眼于當代中國國情,融中西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于一體,構建有利于培育和發(fā)展國人的“和諧心態(tài)”,把和諧中國乃至和諧世界的構建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歸宿。其次,堅守和諧價值的主要著力點是安頓“個人靈魂”,并引導社會在理性的基礎上建立和維護其自身的和諧。從西方古代自然法觀念的整體形態(tài)來看,對和諧價值的倡導主要針對兩個方面,即個人和社會,或公民和國家。在古代自然法思想家看來,和諧即自然,自然即和諧。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重視以等級和諧為基礎的城邦秩序建構。他們以個人的“理性儲量”及其在個人精神存在中所發(fā)揮的作用為切入點引導人們“安分守己”,強調人們的“天職”意識,在“等級互補”中實現(xiàn)社會和諧,并認為城邦的制度安排應該以此為出發(fā)點;西塞羅強調個人的和諧,將個人理性與宇宙神明的一致視為人作為社會動物的至高德性,個人的身心和諧在于超越世俗羈絆而使道德升華到與宇宙-邏輯相融合的境界。這些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的政治制度安排應該強化其保障“人盡其才”的功能,努力形成有利于不同的天賦競相發(fā)展、相得益彰的格局和風氣。同時,要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政治文明建設有機統(tǒng)一起來。精神文明建設應該高度重視個人的和諧,在大力提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要關注社會個體的身心和諧。必須以民生的改善為切入點,著眼于個體的身心和諧深化精神文明建設的內涵,完善其內容和形式;要正確引導人們主體性的發(fā)育,有針對性地加強社會心理的疏導,不斷滿足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維持和鞏固“理性”或“良知”對個人和社會意識的優(yōu)勢地位。第三,尊重現(xiàn)實并超越現(xiàn)實是自然法思想家堅守和諧價值的基本政治思維原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生活在古希臘城邦制度開始“式微”并走向瓦解的時代,他們的“理論重建”都以尊重現(xiàn)實為“掩體”,以和諧為導向,以重建城邦為目標。柏拉圖“理念論”的內在邏輯支持了他以等級和諧為基礎的“哲學王“治國主張;亞里士多德以“和諧”為價值取向提出了其以中產階級為基礎的共和政體主張;西塞羅從人類理性平等出發(fā),寄希望于通過“混合政體”對不同等級進行整合,企圖在政治制度層面上維護社會和諧。這些觀點給我的重要啟示在于:盡管平等是人類社會不懈的價值追求,但在特定的歷史文化時空中并不一定是“和諧政治制度”安排的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努力實現(xiàn)公民的政治平等和法律平等的同時,應該客觀理性地看待經(jīng)濟和社會的“不平等”。當今中國社會利益群體的分化明顯,社會矛盾在加劇。在這種情勢下,和諧社會之目標的實施對執(zhí)政黨的執(zhí)政能力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只要我們堅持民生取向,為了“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進一步調整稅收、住房、醫(yī)療、教育等政策,保障弱勢群體更多地受惠于改革發(fā)展的成果,合理地縮小不同利益群體的收入差距,同時,通過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在社會的“底端”強化黨組織、公權力和社會自治組織的良性互動,突出基層治理的社會服務功能,疏通利益訴求及信息反饋渠道,在經(jīng)濟社會存在著“不平等”的狀態(tài)下仍然是有可能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
[1] 黃頌.西方自然法觀念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 羅賓,科林伍德.自然的觀念[M].吳國盛,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3] 王淑芹.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正義觀之辨析[J].哲學動態(tài),2008(10).
[4] 西塞羅.論共和國論法律[M].王煥生,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5]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6] G·希爾貝克.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到二十世紀[M].童世駿,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Abstract: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political culture,many thinkers,confronted by puzzles or troubles,set up their political theories with hormony as their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ir explanation of natural law,during which the harmoy-thinking becomes more and more obvious,and some of its elements,as the core values,are inspiring in our construction of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present China.
Key Words:natural law;harmony value;political civilization;revelation
On the Value of Harmony in the Ancient Concept of Natural Lawand its Revela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n Present China
Huang Song
(Institute ofPolitical Cultures,Xiaogan University,Xiaogan,Hubei432000,China)
DF08
A
1671-2544(2010)04-0083-05
2010-01-30
湖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2008d119)
黃 頌(1963— ),男,湖北漢川人,孝感學院比較政治文化研究所教授,法學博士。
(責任編輯:胡先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