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紫武
(巢湖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X比Y都W”句式探討
華紫武
(巢湖學院,安徽 巢湖 238000)
關(guān)于“X比Y都W”句式,學者們關(guān)注得不夠。該類句式從比較后項的形式可以分成三類,通過類型分析,從而延伸出“都1”式句的句法限制和語用制約,并在某些方面將“都1”式句與典型的表示比較的“比”字句進行了對比研究。
“X比Y都W”式句;“還”式句;比較項;結(jié)論項
張愛民(1991)較為全面地分析了作為范圍副詞的“都”與動詞以外的其它多種成分發(fā)生的語義關(guān)系?!八梢钥偫ㄖ髡Z、狀語、賓語,還可以總括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自由靈活,表示豐富的語義內(nèi)容。 ”[1](P78)張誼生(2003)認為,關(guān)于“都”,學術(shù)界已經(jīng)達成以下三個方面的共識:a.副詞分為范圍副詞、語氣副詞和時間副詞三大類;b.范圍副詞“都”是一個表示總括的全稱量化詞(universal quantifier),其基本功用就是對左面的NP加以全稱量化(universal quantification),在一定的條件下也可以對右面的NP進行量化;c.表語氣和時間的“都”大體相當于“甚至”和“已經(jīng)”。[2](P184)關(guān)于副詞“都”,二位先生對副詞“都”論述得尤為詳細精當。
“都”式句是指副詞“都”用于結(jié)論項之前的“比”字句,構(gòu)成“X比Y都W”的格式。通過考察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這里的“都”主要有兩種類型:其一,作為總括性范圍副詞的“都”;其二,作為語氣副詞的“都”。不同類型的“都”字用在結(jié)論項之前,其語義也必然有別。我們把前者構(gòu)成的“比”字句稱為“都1”式句,后者構(gòu)成的“比”字句稱為“都2”式句。
2.1 “都1”式句
關(guān)于“比”字句,有一種類型在學術(shù)界廣為人知,即“極比句”(如殷志平(1998)[3](P63)),就是比較后項由周遍性成分來充當,其基本語義式表示比較前項X的W程度是最高的,無一例外。這和英語中的最高級頗為相似。
(1) A.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the largest in the world.
B.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larger than any other country in the world.
以上兩個句子在意義上是等價的,只不過前者用了最高級的表達式,后者用了比較級的表達式。漢語中的“極比句”其實就相當于(1B)這種形式。下面我們來具體考察一下 “都1”式句的比較后項。
2.1.1 周遍性成分這類句子與其它類型的“比”字句的主要不同點之一就在于:比較后項是大多是表示“任指”的周遍性語詞。這種周遍性成分主要包括:
A.疑問代詞
有這種用法的疑問代詞主要有“誰”、“什么”和“哪(兒)”等。 如,
(2)綢子衫兒,葛布衫兒比什么都輕利,而且好看。(老舍《二馬》)
(3)抗戰(zhàn)是最艱苦的,文人比誰都更清楚,但是在稿費比紙筆費還要少的情形下,他們也只好去另找出路了。(老舍《火葬》)
(4)這里的房價比那兒都貴。
(5)我覺得這里的天,比什么地方都藍;黑夜里的星星,比什么地方都亮。(鮑昌《芨芨草》)
以上例句中的比較后項“什么”、“誰”和“哪兒”都是疑問代詞。在這里,“都”字所總括的對象雖然是疑問代詞,但是它們已經(jīng)失去了自身的疑問意義,而表示周遍義。很顯然,這里以疑問代詞形式出現(xiàn)的比較后項一般都是無指的,即沒有范圍限制,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時間等。
B.其它類型的全稱量代詞
如指人的“大家”、“人家”,可以指代人、物、時間、 處所等的 “任何”、“所有”、“一切”、“別(的)”等詞語。 如,
(6)有了這個結(jié)論,石隊長十分的高興,覺得自己比大家都多長著一大塊“腦筋”。(老舍《火葬》)
(7)中文系學生彭振鐸高中畢業(yè)后曾教過兩年小學,歲數(shù)比同班同學都大。(汪曾祺《釣人的孩子》)
(8)好在金一趟的情緒相當穩(wěn)定,非但沒有犯糊涂,而且比這兩年任何時候都更清醒(陳建功、趙大年《皇城根》)
(9)這陌生的女人,為什么比所有的親朋都更了解他,體貼他呢?(張潔《漫長的路》)
(10)他自己也明白過來,也笑開了,比別人笑的聲音都高著一個調(diào)門兒。(老舍《二馬》)以上例句中的比較后項雖然也是表示周遍性的,但都隱含了一個范圍。如例(6)中的“大家”的范圍是“當時在場的所有人”,例(7)中的“同班同學”是指“彭振鐸當時的同班同學”,例(9)中的“所有的親朋”也是指“他所有的親朋”,余例亦然。也就是說,與前面的疑問代詞相比,它們應該是“有指”的,至少說、聽雙方都明白它們所指代的具體范圍。
2.1.2 表示主觀性大量的復數(shù)名詞
在“都1”式句中,因為受副詞“都”的語義限制,使得比較后項必須以復數(shù)形式呈現(xiàn),而不能是單數(shù)形式。單數(shù)詞無論是離散的、可切分的,還是連續(xù)的、不可切分的,都不能充當“都1”式句的結(jié)論項。如,
(11)當然要有一套比現(xiàn)在你那個和我那個都象樣的大單元。(劉心武《一窗燈火》)
*當然要有一套比現(xiàn)在你那個/我那個都象樣的大單元。
以上“你那個(房子)”和“我那個(房子)”都是單數(shù)形式,原則上是離散的、可以切分的,但是它們都不能單獨充當“都1”式句的比較后項,而二者合起來構(gòu)成復數(shù)形式就可以了。
然而,并非所有的復數(shù)形式都可以擔任“都1”式句的比較后項,即有些復數(shù)形式不能用范圍副詞“都”加以全稱量化。如,
(12)a他比班上絕大多數(shù)人/許多人都有錢。
b*他比班上一些人/少數(shù)人都有錢。(12a)是成立的。 (12b)卻難以自足。 這不是因為“一些人”、“少數(shù)人”的客觀數(shù)值有問題(因為可以說“他比這兩個人都有錢”),而“一些人”、“少數(shù)人”在數(shù)值上是大于或等于二的。我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它們的比較后項都是這個整體中的少數(shù),表示的都是主觀性小量。而“主觀性小量”的語用義與“都”的全稱量化義是不協(xié)調(diào)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12a)將主觀性小量變成主觀性大量,全稱量化就可以順利進行了,所以句子是自足的。
所以我們說,在“都1”式句中,比較后項必須是復數(shù)形式,而且這些復數(shù)除了表示全量以外,必須是表示主觀性大量的,表示主觀性小量的比較后項是不能被全稱量化的,也即不能充當“都1”式句的比較后項。
2.2 “都2”式句
這里的“都”不表示范圍,沒有全稱量化義,而是表示一種程度義,主觀性較強,和“還”式句(即“X比 Y還 W”)頗為接近。 殷志平(1995)將“X比Y還W”句式分成“比較”和“比況”兩類。[4]而我們這里的“都2”式句與殷文所說的兩類“還”式句是相對應的,即也有表示“比較”和“比況”兩類,只不過出現(xiàn)的頻率有別而已。我們來看例句。
(13)我抽煙的歷史比你年齡都長,那會兒天天開會天天熏,就會了。(王朔《頑主》)
(14)我也見天兒看電視,原來這節(jié)氣,咱北京比云南貴州都熱。(陳建功、趙大年《皇城根》)
(15)你比我女兒比我兒媳婦對我都強,大娘今生是報答不了你啦,只有來世再報答你了。(梁曉聲《冉之父》)
這種類型的“都”式句的基本語義是:聽話者原來認為比較后項Y的W程度很高,但說話者的意義與這一預設相反,二者構(gòu)成轉(zhuǎn)折關(guān)系,從而突出X的程度之高。如例(15),從倫理上說,本來女兒對娘、兒媳婦對婆婆應該是比較好的,但說話者“大娘”卻認為“你”比他們對我還強。這里的“都”都可以換成表比較的“還”字,與殷文所說的“比較”類是相通的。
(16)反正你對誰的話都聽,尤其是趙辛楣的話比圣旨都靈,就是我的話不聽。(錢鐘書 《圍城》)
(17)鴻漸慚愧得比忘了國慶日和國恥日都利害。(錢鐘書《圍城》)
(18)她做丫頭的時候,主人當她是一件東西,主人當她是沒有靈性的東西,比貓狗都不如;然而荷花自己知道自己是有靈性的。(茅盾 《殘冬》)
以上這些例句中的比較后項 “圣旨”、“忘了國慶日和國恥日”、“貓狗”等都是相應領域中極端成員,即Y的W程度在說聽雙方的言語社會共享中是最高的。這些句子都含有夸張義,與另一類“還”式句——“比況”是相通的。以上各例句中的“都”都可以替換成表比況的“還”字。
以上我們詳細探討了“都”式句的三種類型,它們的主要區(qū)別體現(xiàn)在比較后項上,即第一類的比較后項是表周遍性或主觀性大量的語詞成分,此時的“都”不能替換成“還”。而后兩類“都”式句與“還”式句是基本相通的(當然,其中有細微差別,這里我們不再深究)。它們都可以替換成表示“比較”或“比況”類的“還”字。
3.1 在“都1”式句的結(jié)論項上既可以添加具體數(shù)值表示精確量差,也可以用“一些”等形式來表示模糊量差。如,
(19)靠了他的躍進車和躍進鍬,每天我們比別人都能多拉兩趟。(汪曾祺《王全》)
(20)可是虎妞比別人都更多著些危險,別的婦人都是一直到臨盆那一天還操作活動,而且吃得不足,胎不會很大,所以倒能容易生產(chǎn)。(老舍《駱駝祥子》)
(21)山溝里比別處都暖一點,地上得干葉聞著有股藥味。(老舍《二馬》)
到底用不用表量形式或用什么樣的表量形式,主要取決于“比”字句的比較項和結(jié)論項。如“危險”是不可計數(shù)的,所以不能用數(shù)值形式來表示量差。
3.2 與“Y比X都—W”互換受限(—W指W的反義詞)
根據(jù)二值邏輯,一般的,“X比YW”有“Y比X—W”的語義蘊涵,但這一點在“都1”式句中受到極大的限制。
當疑問代詞充當比較后項時,X、Y的位置是不能互換的,因為一旦調(diào)換了它們的位置,整個句子的句類就由陳述句變?yōu)橐蓡柧淞?。如?/p>
(22)跟金枝最要好、為人熱情的小王跑前跑后,找了楊媽找金秀,比誰都急,……(陳建功、趙大年《皇城根》)
誰比跟金枝最要好、為人熱情的小王急?
X、Y位置互換之后,原句由陳述句(表示極比)變成了疑問句 (極比意義全無),所以這類“比”字句的比較項是不能互換位置的。
當非疑問代詞充當比較后項時,X、Y的位置可以互換,表層語義基本未變,但在深層上,意義有所變化。如,
(23)因此,他只能在舉止行動上表現(xiàn)得更放蕩不羈,比別的同學都多著一股“新氣”,假若不能比他們多著些新知識與新思想。(老舍《蛻》)
……別的同學比他都少一股“新氣”,……
(24)現(xiàn)在對大家要是能歪好拉扯一把,比平時多少仁義都強,也顯得自己不枉是個人。(喬典運《香與香》)
平時多少仁義比現(xiàn)在對大家歪好拉扯一把都差(不如),……
以上兩個例句,比較項互換之后,在表層語義上是基本等價的,但是,在深層意義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如(17),原句整個句子都是來陳述“他”的,意思是由于某種原因他必須比別人要多一股“新氣”。而變式則表達了 “別的同學比他少一股新氣”,這就很難表達出他的“個性”。
3.3 不能用于“不比”和“沒有”型否定“比”字句當中
這主要是因為“不比”和“沒有”型“比”字句的語義與“都”的總括性不協(xié)調(diào)。因為“都1”式句表示的是一種極比意義,即X的W程度是最高的,而這兩種否定結(jié)構(gòu)卻是從意義上否定這一語義的,所以二者矛盾。而且,“不”和“沒有”否定的范圍是“比Y都W”,能作為“不”和“沒有”的否定范圍的條件之一是與它否定的成分在語法上是修飾與被修飾的關(guān)系,而“不”和“沒有”與“比Y都W”都不能構(gòu)成這種關(guān)系,所以“都1”式句排斥這兩種否定結(jié)構(gòu)。此外,我們認為,“不”和“沒有”與“都W”是處在一種完全對立、排斥的狀態(tài),雖然否定詞沒有對“都W”進行直接的否定,但畢竟“都W”是處在“不”和“沒有”的否定范圍之內(nèi)的,這就不可能不受到否定詞的影響。如,
(25)當然,他們誰也不可能猜到,減去十歲是比任何級別、官職都可貴千倍、萬倍啊?。ㄖR容《減去十歲》)
*減去十歲不比任何級別、官職都可貴千倍、萬倍。
*減去十歲沒有任何級別、官職都可貴千倍、萬倍。
本來“都”是總括“任何級別、官職”的,意在說明“減去十歲”對于當時那一代人的重大意義。而改成否定形式,意義上產(chǎn)生了矛盾。
3.4 “都1”式句不能轉(zhuǎn)換成“和Y相比,X都W”或者“X(比Y)都W”這兩種形式
這主要是因為“都1”式句的顯著特征就在于比較后項Y,比較后項的特殊性導致它不能實現(xiàn)這種同義轉(zhuǎn)換。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都1”式句在句法上也受到較大的限制,這主要是受這一特殊句式的語義以及總括性范圍副詞“都”的語義的制約。關(guān)于“都2”式句的句法限制,因為和“還”式句的句法限制基本相同,在這里我們就不再贅述了。在典型的表示“比較”的“比”字句中,由于比較意味濃厚明確,所以在句法表現(xiàn)上很少受到相關(guān)限制。
句類,即以語氣為標準對句子所進行的分類,是句子的表達功能或語用價值的類別。句子的表達功能就是指句子的語用目的,它是通過句子不同的語氣表現(xiàn)出來的。學術(shù)界公認的句類是: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等四類。這種分類可以稱為句子的語用功能分類,這是句子在語用平面最重要的分類之一。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都1”式句對這四種句類的選擇情況。
4.1 “都1”式句與陳述句自然相容
陳述句的語用目的是向聽話人提供必要信息。其實我們前文討論的“比”字句差不多都是陳述句,可以說,陳述句在任何語言中占有的比例是最大的,因為,它最適合于交際,最易于表達說話者的思想,也最容易被聽話者快速接受,符合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所以,“都1”式句與陳述句自然相容。上文所舉例句幾乎全是陳述句。這種情況與典型的表示“比較”的“比”字句是基本一致的。
4.2 “都1”式句與疑問句受限
“都1”式句與是非問成句自然。是非問的目的只是針對某一具體情況發(fā)問,以得到明確地回復,或者是發(fā)話者已經(jīng)知道某一信息,問話地意圖是為了進一步確認信息的可靠性。如,
(26)你真的比他們都有錢嗎?
“都1”式句排斥選擇問和特指問。前文我們已經(jīng)論證了 “都1”式句與否定形式是相互排斥的。而這兩類問句與否定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所以“都1”式句排斥選擇問和特指問。
在典型的表示“比較”的“比”字句中,大都能與疑問句相容。如,
(27)他的學習成績比我好嗎?
(28)你比劉翔跑得還快嗎?
這主要是由于典型的表示“比較”的“比”字句帶有明顯的比較意味,能夠找到合適的疑問點來發(fā)問。而在“都”式句中,由于語義復雜,很難找到合理的疑問點進行發(fā)問。
4.3 “都1”式句排斥祈使句和感嘆句
祈使句是要求對方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它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命令、禁止,一類是請求、勸阻。無論是命令、禁止,還是請求、勸阻,都與動作有關(guān),即句子中間必須有一個行為動詞,至少肯定祈使句是這樣的,而且肯定祈使句一般以這種動詞為起始。如“坐下。”、“吃飯?!钡取T诜穸ㄆ硎咕渲杏行├?,如“別客氣。”、“不要高興得太早?!敝械摹案吲d”、“客氣”不是行動動詞,而是表示一種情狀,但這和“比”字句結(jié)論項中的性質(zhì)形容詞是截然不同的,這與聽話者是否能執(zhí)行這一命令有關(guān)。簡而言之,在祈使句中,說話者說的話都表示一種言語行為,要求對方用行動或其它方式來完成之。而這些行為動詞是絕對不能出現(xiàn)在“都1”式句的結(jié)論項之中甚至不能出現(xiàn)在一切含有比較意味的句子中。
另外,從信息交流的角度來看,陳述句和疑問句的功能都是跟命題密切相關(guān),而命題在邏輯上是可以判斷真假的,因此,它們常和人的認知情態(tài)相關(guān)聯(lián)。祈使句的功能不是傳達一個命題,傳達的是命令或請求等,這些都無法象命題一樣可以判定真假,但是祈使句的語義會因語氣的強弱而有強制程度的差別,“允許——應該——必須”,所以我們說祈使句和道義情態(tài)相關(guān)聯(lián)。從上可以看出,“都1”式句與祈使句是不相容的。其實,祈使句不僅排斥“都1”式句,而且排斥其它類型的“比”字句。
感嘆句主要是表達說話者對某一現(xiàn)象或某個人、某件事等發(fā)表自己的感嘆,表達某種強烈的情感,其中包括快樂、驚訝、憤怒、厭惡、恐懼等濃厚的情感。綜觀感嘆句,形式上,它大多數(shù)為非主謂句,甚至只以一個感嘆詞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而且句中大多有副詞“好、太、多么”或“這么、那么”等表量點性的副詞。從意義上看,感嘆句從某種意義上看,帶有一種最高級的意味,這很顯然與“比”字句相沖突。同樣與“都1”式句是難以相容的。
在典型的表示“比較”的“比”字句中,大都能與感嘆句相容,同樣也不能與祈使句相容。如,
(29)它的胸懷比大海還寬廣啊!
(30)你雖然不是母親,但的確是比母親還偉大啊!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都”式句并非學者們認為的那樣單純,只表示“極比”意義。其內(nèi)部同樣是紛繁復雜的。細究起來,主要有三種類型:極比句、相當于“還”式句的“都”式句,分別表示“比較”和“比況”。辨別標志主要是根據(jù)它們的比較后項以及“都”的屬性。此外,“都1”式句在句法上和語用上受到較大的限制。通過與“都2”式句和典型的表示“比較”的“比”字句進行橫向?qū)Ρ龋l(fā)現(xiàn)“都2”式句合典型的表示“比較”的“比”字句在句法和語用上所受的限制很小,主要是因為它們表示比較的一位濃厚明確,而且確有所指,而“都1”式句在語義上與另兩類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在句法和語用方面表現(xiàn)出受到諸多限制,通過語法形式與語法意義相互驗證,從而保證語法分析的結(jié)果正確合理。
[1]張愛民.現(xiàn)代漢語語法論稿[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2]張誼生.范圍副詞“都”的選擇限制[J].中國語文,2003,(5).
[3]殷志平.語境與否定比較句[A].范曉,李熙宗,戴耀晶.語言研究的新思路[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殷志平.X比Y還W的兩種功能[J].中國語文,1995,(2).
STUDYING ON THE SENTENCE PATTERN OF“X比Y都W”
HUA Zi-wu
(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The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the sentence pattern of“X比 Y都W”insufficiently.We take the latter-comparative objects to classify the sentence pattern of “X比Y都W” in this article.And we have also discussed the type of“Dou1”sentence from syntactic and pragmatic constraints.And in a certain degree,we have made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typical comparisons of the sentence of“Bi” and “Dou1”sentence.
X 比 Y 都 W; the type of“Hai” sentence; the comparative objects; the resultant object
H109.4
A
1672-2868(2010)05-0096-05
2010-04-28
華紫武(1979-),男,安徽桐城人。巢湖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漢語語法學。
責任編輯:陳 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