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寰
(1.湖南理工學(xué)院,岳陽 414006;2.武漢理工大學(xué),武漢 430070)
知行合一與孔子的理想人格
張 寰1,2
(1.湖南理工學(xué)院,岳陽 414006;2.武漢理工大學(xué),武漢 430070)
論述了孔子所推崇的三類理想人格,認(rèn)為衡量三類人格的評價標(biāo)準(zhǔn)是知行合一,并對其進行深入分析。
孔子;理想人格;圣人人格;仁人人格;君子人格;知行合一
對于人之理想人格,孔子在其學(xué)說中主要分為三類:圣人人格、仁人人格和君子人格。三者間存在境界的高低之分,圣人人格是人之價值最完美的體現(xiàn);仁人人格次之;君子人格則是常人最可望可及的。何以區(qū)分三者?在《論語》中,孔子給予了一個明確的評價標(biāo)準(zhǔn)——知行合一。
孔子所謂知,即智,是對人生、社會、天地之真理的領(lǐng)悟與追求,其具體體現(xiàn)為于“仁道”的追尋。在其的學(xué)說里,他往往仁知兼言,例如:“擇不處仁,焉得知 ?”(《論語 ·里仁》,下引《論語》只注篇名)“知者利仁?!?同上)等,(于此句話諸家有不同的解釋,其一是知者利用仁;其二是知者利于仁;其三是知者知仁有利,筆者贊同第三種理解。)可見知的真義就是“知仁”。
對于求此知的方法,孔子認(rèn)為在學(xué)。此處的學(xué)為最廣義,首先是指學(xué)于書,子曰:“小子何莫學(xué)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yuǎn)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通過對六藝的研究,人可以學(xué)到常識,更重要的是了解到社會道德的基本原則;其次是指學(xué)于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里仁》)。通過與人的交往,將書本上道德原則與實際的道德行為相印證,加深對“仁道”的理解;而最重要的含義是指學(xué)習(xí)將知轉(zhuǎn)化為社會行為,孔子的學(xué)生子夏繼承發(fā)揚了這一觀點,他言:“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學(xué)而》)。因此,正如子夏總結(jié)的那樣——“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子張》),孔子言學(xué)目的就是在于獲取“仁道”之知。
在此求知的過程,又有兩點為孔子所強調(diào)。一是求真知的自覺性。所謂“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追求“仁道”之知是人的自愿行為,“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只有當(dāng)人有志于“知仁”時,仁道才能從文字化的東西轉(zhuǎn)變?yōu)槿司袷澜绲膶嵸|(zhì)內(nèi)容;二是慎言。“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子張》),故訥 (說話謹(jǐn)慎)被孔子視為仁德的表現(xiàn)之一,“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對于那些佞者,孔子認(rèn)為他們不僅“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公冶長》),更是“巧言令色,鮮矣仁!”(《學(xué)而》),所以慎言是追求真知的必要條件。
那“仁道”之知的實際體現(xiàn)何在呢?主要集中反映在三個方面:家庭、社會和個體精神修養(yǎng)上。就家庭而言,最能體現(xiàn)“仁道”之知的是孝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jǐn)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學(xué)而》)。他的學(xué)生有若指出其中的真諦在于“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同上)因此,知孝悌者可謂知“仁之本”者;就社會而言,其體現(xiàn)為“務(wù)民”與“知人”。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yuǎn)之,可謂知矣”(《雍也》)。
又言知即“知人”——“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顏淵》),這是因為仁道之實質(zhì)在乎“愛人”,“務(wù)民”與“知人”皆是愛人的具體表現(xiàn);就個體精神修養(yǎng)而言,其體現(xiàn)在于境界的變化,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了解仁道僅僅是求真知的開端,更重要的是喜愛仁道,并將之視為人生快樂的源泉,所以“樂之者”方能算是真正獲得“仁道”之知。
再說行。相對于知,孔子更重視的是人的行動過程 ,他道:“行有余力 ,則以學(xué)文 ”(《學(xué)而》),要求先行后學(xué)。這是因為一方面孔子認(rèn)識到行動是檢驗真知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他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蝆哉?人焉蝆哉?”(《為政》)?!叭酥^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里仁》),檢驗一個人是否真正知仁、好仁、樂仁,必須以其社會實踐中的行為為判斷標(biāo)準(zhǔn)。另一方面孔子也看到行動是實現(xiàn)真知的必然途徑。在他的學(xué)說里,知與行都是以“仁道”為最終目標(biāo)的,但由“知仁”到“行仁”是一個飛躍,是理論轉(zhuǎn)化為實踐的過程,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衛(wèi)靈公》)?!叭实馈敝挥型ㄟ^人的社會行動,才能發(fā)揚光大。由于上述兩方面的原因,孔子一直持有的是知難行更難的觀念。這在其評價自身時有鮮明的體現(xiàn),“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述而》)。
而在孔子眼里,行之過程也是有不同層次的,這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憲問》)之分。其中“修己以敬”具體表現(xiàn)為“言必信,行必果”(《子路》),是于己之行,是行的最底層次;而“修己以安人”則是“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弟焉”和“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同上),是于國家之行,是高一級的層次;至于“修己以安百姓”可解釋為“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雍也》),是于天下之行,此行“堯舜其猶病諸!”(同上),所以是行的最高層次。
如何達到這些層次?孔子所提出的現(xiàn)實之途是為政,他言“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 ,不能專對;雖多 ,亦奚以為 ?”(《子路》),說明入仕對士之階級的重要性。同時孔子也擴大了為政的內(nèi)涵 ,他道:“《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 ,奚其為為政 ?”(《為政》),其用意在于為平民階層設(shè)計一條緊密聯(lián)系個人行為與國家政治的道路。
此外在行的過程中,孔子還有三點強調(diào)。一是要具備行動的信心。冉求曾對孔子說:“非不說子之道 ,力不足也?!?《雍也》),孔子回答:“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同上),指出人不能畫地自限,放棄行動的勇氣;二是先行后言。孔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為政》)。在此基礎(chǔ)上又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里仁》),這是因為“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顏淵》)所以人應(yīng)該“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三是重視行動的有效性?!墩撜Z》中,孔子對南容、寧武子、蘧伯玉等人贊譽有加,原因在于他們皆能堅持“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原則,從而使他們的行為能在社會中發(fā)揮最大效用。
至此我們說,孔子的知行合一原則就是以施行“仁道”于天下為目標(biāo),將人內(nèi)在的求知與外在的行動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起來。他以此作為對人之理想人格的衡量標(biāo)準(zhǔn)。
在《論語》中,孔子曾說:“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述而》),并指出連堯舜這樣的明君也未能達到這一境界,可見圣人是孔子所構(gòu)想的最理想、最完美的人格。
那圣人人格究竟何如?從知的角度來說乃是“知天命”、“樂仁道”。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道是人發(fā)掘自我,連接天地的紐帶,是對人之為人最徹底的覺解,因此對于仁道的知是人所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孔子評價自己的一生時道:“五十而制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馮友蘭對此句話的理解是“(孔子)到了五十、六十,他就認(rèn)識到了天命了,并且能夠順乎天命?!惫P者贊同此說法。見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五卷第一十八至第二十頁)指的正是此“知仁”的過程;從行的角度來說乃是“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雍也》),不僅使一邦一國的人民獲得仁道所帶來的幸福與安定,更要將之推行與天下,使整個人類都能深受其益。此亦是行的最高境界。歸納以上可以看出,孔子所言圣人人格之難得就在于知與行兩者的最高境界的完美統(tǒng)一。
或有問孔子被后世尊為圣人,但他于社會實踐方面明顯沒有達到上述的標(biāo)準(zhǔn),這不是出現(xiàn)矛盾了嗎?筆者以為的確出現(xiàn)了矛盾,但原因在于從孟子和荀子開始,孔學(xué)的后繼者們將本為一體的圣人人格細(xì)分為兩部分——“內(nèi)圣”與“外王”,并各有側(cè)重地進行研究??鬃又员蛔馂槭ト?是在于后世稱道他內(nèi)在的至高精神修養(yǎng),即“內(nèi)圣”方面。但這并不完全符合他所指圣人人格的本義,《雍也》篇中,子貢問:“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他回答道:“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這里的“圣”顯然是征對“外王”方面而言的。所以孔子的圣人人格其實質(zhì)是要求“內(nèi)圣”與“外王”的統(tǒng)一,而不僅僅局限于精神領(lǐng)域的發(fā)展。此外,《論語》一書中,孔子從未說過自己是圣人,反而自覺于躬行實踐方面做的還很不足,同時他也未將這一稱呼許給過任何一個人,由此可知圣人人格是孔子心目中的最終理想。
相較于難以企及的圣人人格,仁人人格就顯得具體得多,它不要求知與行兩者皆完美,而更側(cè)重的是仁道之行方面,這一點可以管仲為例。《論語》中,孔子曾批評道:“管仲之器小哉?!薄肮苁嫌腥龤w,官事不攝,焉得儉?”“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八佾》)但同時他又明確地稱管仲為“仁人”,當(dāng)學(xué)生子路和子貢都認(rèn)為“桓公殺公子糾,召乎死之,管仲不死?!?《憲問》),“桓公殺公子糾 ,(管仲)不能死 ,又相之?!?同上),是管仲無仁無德的表現(xiàn),孔子為其辯解道:“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此,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同上)?!盎腹藕现T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同上)。前者批評的是管仲思想認(rèn)知上的不足,后者贊譽的是他于社會改革中的偉績,兩者相較,孔子所重視的顯然是后者,所以說孔子的仁人人格更強調(diào)的是人的行動功效。
而此種行動功效又有三方面的現(xiàn)實反映:對于家庭、社會兩方面說,是前文“仁道”之知的實現(xiàn),此處不做贅述。需要闡明的是行仁于天下這一方面?!蛾栘洝菲d,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薄罢垎栔!痹?“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痹谶@段話中,恭、寬、信、敏、惠被孔子視為仁人行動于天下的五種品格,而其實這五者皆體現(xiàn)了同一原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故此這一“推己及人 ”、“能近取譬 ”的“仁之方”可謂仁人人格最鮮明的特征。
在孔子構(gòu)想的三類理想人格中,君子人格是最特殊的,不僅因為其最貼近人的日常生活,更因為是其他兩類人格的基礎(chǔ)。因此許多時候,孔子言圣、仁都與君子聯(lián)系起來,如“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 ,斯可矣?!?《述而》);“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季氏》);“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憲問》)等等。
那么,君子人格的具體表現(xiàn)究竟為何呢?我們同樣從知與行兩方面來分析。在知的方面,孔子認(rèn)為最能體現(xiàn)君子人格的人是顏淵。他稱贊道:“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同上),這正是君子安貧樂道的體現(xiàn),“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學(xué)而》)。“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衛(wèi)靈公》);又稱贊:“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吾見其(顏淵)進也 ,未見其止也。”(《子罕》),這是君子不斷要求道德進步的體現(xiàn);至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雍也》),則是稱贊其篤志向仁、追尋真知的最重要的君子品質(zhì),所謂“君子上達 (仁義),小人下達?!?《憲問》),“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知仁、樂仁是君子人格內(nèi)在最突出的特征??梢哉f,在顏淵身上真正展示出一個具有“仁道”之知的君子所擁有的特質(zhì),而這種特質(zhì)孔子總結(jié)為“克己復(fù)禮”。
在行的方面,被孔子稱之為君子的人不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是子產(chǎn)。孔子評論他“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這四點概括了行仁君子的大部分特點。其中“行己也恭”具體指“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而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xué)而》),“君子以文會友 ,以友輔仁?!?《顏淵》)“君子泰而不驕 ”(《子路》)、“君子求諸己 ”(《衛(wèi)靈公》)、“君子矜而不爭 ”(同上)等等內(nèi)容;“事上也敬 ”具體指“(君子)信而后諫 ”(《子張》)、“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wèi)靈公》)、“(君子)及其使人也 ,器之?!?《子路》)、“(君子)群而不黨”(同上)、“君子和而不同”(同上)、“君子周而不比 ”(《為政》)等等;而“養(yǎng)民也惠 ”、“使民也義 ”則包括“君子信而后勞其民 ”(《子張》)、“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泰伯》),“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無求備于一人?!?《微子》),“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顏淵》)等。
除此之外,行仁君子之品格還體現(xiàn)在三處。一是“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wèi)靈公》);二是“君子貞而不諒”(同上);三是“(君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泰伯》)。而所有這些君子行動的特質(zhì)可歸納為一句話,即“君子之于天下,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于義 ,朱子說:“義 ,宜也。是非可否,處之得宜,所謂義也?!?《語錄》卷九十五),是君子在社會中,依照仁道的道德要求,至當(dāng)?shù)靥幚硎虑榈脑瓌t。君子人格之不同于其他兩種人格,其原因就在于,除了仁的最高原則,君子在社會行為中還有一個較實際的標(biāo)準(zhǔn),即義的原則,“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 ”(《陽貨》)、“君子之仕 ,行其義也 ”(《微子》),所以孔子說:“君子義為上 ”(《陽貨》),“君子義以為質(zhì)“(《衛(wèi)靈公》)??梢?君子之行最大的特點在于行義。
至此,我們再談君子的知行合一,就是以“克己復(fù)禮”為內(nèi)在精神認(rèn)知的內(nèi)容,以義為外在社會行動的準(zhǔn)則,以追求仁道為人生最終目標(biāo)。
通過知行合一這一衡量尺度,我們看到孔子的三種理想人格各自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但都是追求人之內(nèi)外皆修,探索人生最終意義的過程,因此其永恒生命力不言而喻。
[1] 徐復(fù)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
[2] 楊伯峻,楊逢彬.國學(xué)基本叢書:論語 [M].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社,2000.
[3]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4] 朱熹.新編諸子集成:第一輯[M].北京:中華書局,1933.
[5] 鮑雯.中國當(dāng)代社會科學(xué)名家自選學(xué)術(shù)精華叢書:梁漱溟學(xué)術(shù)精華錄 [M].北京:北京師范學(xué)院出版社,1988.
The theory of combination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nd the Confucian ideal personality
ZHAnG Huan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Yueyang 414006,China)
It discusses the three types of ideal personality praised by Confucius:the evaluation criteria to measure the personality of three types is the theory of combinationof knowledge and action,and its in-depth analysis.
Confucius;idealpersonality;sage personality;CISC personality;gentleman’s personality;combinationof knowledge and action
B222.2
A
1009-8976(2010)04-0033-03
2010-05-30
張寰 (1978—),男 (漢),湖南常德,碩士,講師主要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