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接受美學中伊瑟爾的文本審美閱讀理論探微*

2010-08-15 00:49李士軍
關鍵詞:美學文學意義

李士軍

(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接受美學中伊瑟爾的文本審美閱讀理論探微*

李士軍

(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接受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同時又是美國讀者反應批評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沃爾夫岡·伊瑟爾,他的現(xiàn)象學文本閱讀理論,主要關注讀者與文本的交流。另外,他還提出了“隱含的讀者”等一系列富有創(chuàng)見的理論思想,深刻影響了美國讀者反應批評。文本與讀者在閱讀行為中的相互作用和關系成為伊瑟爾審美反應閱讀理論的中心內容與核心理念,而具有鮮明現(xiàn)象學色彩的“文本的召喚結構”和“隱含的讀者”則共同構成了伊瑟爾閱讀理論的獨特知識建構。作為對讀者一極關注的文學理論,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界、美學界刮起了一股強勁的理論風暴,并實現(xiàn)了文學批評研究第三次重心的轉移,即從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到讀者中心,并在當代西方文學批評與當代中國文論建設中產(chǎn)生了影響深遠。

接受美學;沃爾夫岡·伊瑟爾;隱含的讀者

一、引 言

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1926—),接受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接受美學與讀者反應批評最富實績的代表性理論家之一,當代頗負盛名的美學家、批評家、英國文學和比較文學學者。其主要論著有《文本的召喚結構》、《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讀者: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組成部分》等。伊瑟爾是從研究“新批評”和敘事理論轉向文學接受理論的,“他的理論興趣主要集中在個別文本與讀者的關系,注重對文本接受過程中讀者能動作用的細致考察,因而他的理論又被稱為微觀接受理論”[1]604。

二、審美反應理論

以伊瑟爾、姚斯為代表的康斯坦茨學派在20世紀60年代創(chuàng)立了接受美學,隨著該理論的深入發(fā)展又形成了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的兩大研究方向——“接受研究”和“效應研究”。伊瑟爾指出:“就嚴格的字面意義來看,接受美學中的接受研究這一方向,主要關注載于文史的讀者閱讀現(xiàn)象,它十分重視實例的分析?!硪环较?接受美學中的效應研究則注重文本自身作為一種‘接受前提’具有發(fā)揮效應的潛能,其結果不僅調動了作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駕馭著這一過程。……接受研究強調歷史—社會學的方法,而效應研究則突出了文本分析的方法?!盵2]46

伊瑟爾注重“效應研究”,注重文本自身作為一種接受的前提,突出了文本分析的方法。他自認為是現(xiàn)象學學者,把自己的代表作——《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也稱為現(xiàn)象學著作。他始終遵循現(xiàn)象學的思路,認為文學作品作為審美客體,只是在閱讀過程中由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在與文本進行“交流”與“對話”的基礎上進行審美再創(chuàng)造的結果。他說:“文學作品有兩極:可將它們稱為藝術的和審美的;藝術的一極是作者的文本;審美的一極則是由讀者完成實現(xiàn)的”,“作品本身既不是等于文本,也不同于文本的實現(xiàn),它必須被確定與兩者之間的中途點上”,“文本與讀者的結合才形成文學作品”[3]70。因此,文本與讀者在閱讀行為中的相互作用和關系就成為伊瑟爾“效應研究”理論的中心內容。伊瑟爾的文本閱讀理論主要受波蘭現(xiàn)象學美學家英加登的影響。他認為,文學研究應該充分重視文本與讀者間的關系,重視文本與讀者間的“交流”和“對話”,因為“文本只提供‘程式化了的各方面’,后者(讀者)促使作品的審美對象得以形成”[4]507。簡言之,作家創(chuàng)作了文學文本但文本只提供某種文學性和文學價值得以實現(xiàn)的潛能,只是一種處于潛勢的文本;而這種文學性和文本價值的實現(xiàn)則有待于讀者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正是讀者在閱讀接受中的富于再創(chuàng)造性的審美活動把這種文學性、這種處于潛勢的文本變成現(xiàn)實,才使“文本”呈現(xiàn)為“作品”??梢?文學作品既不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第一文本”,也不完全等同于讀者審美接受中實現(xiàn)的“第二文本”,而是介于兩者之間,是文本與讀者“兩者之間交互作用的結果”。

伊瑟爾認為文本中具有一些“空白”有待讀者去填充,進而豐富并實現(xiàn)本文的意義?!翱瞻住鳖愃朴谟⒓拥乾F(xiàn)象學文學理論中的“未定點”,指的是本文中需要讀者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加以填充的“未言部分”。讀者與文本的交流就是在這些“空白”處進行的,這正是讀者在審美閱讀活動中可以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給想象插上“翅膀”的地方,把“讀者牽涉到事件中,以提供未言部分的意義。所言部分只是作為未言部分的參考而有意義,是意指而非陳述才使意義成形、有力。而由于未言部分在讀者想象中成活,所言部分也就‘擴大’,比原先具有較多含義:甚至瑣碎小事也深刻得驚人。”[4]511“空白”使文本中相互反映相互影響的各部分組成一個參照面,各部分之間相互參照所形成的差異構成有待解決的問題,它要求讀者的觀點在各部分之間“合理游走”[5],在閱讀的時間流中不斷轉變觀點,從而使各部分建立起明確聯(lián)系。同時在閱讀過程中的每一特定瞬間,觀點所集中的部分會形成一個主題,這一主題又會成為下一個閱讀片段將要形成的另一個主題的背景,最終通過“自己的組建能力”在文本“空白”誘導下對文本進行審美再創(chuàng)造,形成文本的意義闡釋。這一過程“正是文本意義在讀者想象中獲得生命力的過程,因為它需要讀者有組織的思維能力的發(fā)揮,需要讀者自己做出判斷”[1]607。這一過程中通過“背景—突前”關系,選擇原則為各種形式的理解與經(jīng)驗提供了基本條件。總之,背景與突前的關系是一個閱讀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文本據(jù)此產(chǎn)生一種張力,進而生發(fā)出一系列不同的行動和相互間的作用。只有在相互作用中最終生產(chǎn)出審美對象,這種張力才得以消解[2]157。

伊瑟爾理論中最富啟發(fā)意義的部分在于:他認為在文本與讀者的交流過程中,閱讀促使閱讀主體不斷自我分解?!伴喿x過程中,讀者不斷的由一個主題部分轉移到新的主題部分的過程,是一個主體在不斷超越前一個可能性而產(chǎn)生新的可能性的過程中不斷變換位置的過程?!盵1]607在主體關注新的主題部分時,先前的經(jīng)驗則處于背景位置,這就要求讀者不斷以新的眼光、“陌生化”的眼光來看待已經(jīng)習慣了的規(guī)則,從而接受新的理解規(guī)則。閱讀的過程,也就是讀者不斷超越自我,提高讀者自身意識的過程。伊瑟爾認為:“意義的構成并不意味著相互作用的本文視點中出現(xiàn)的整體的創(chuàng)造……而是通過系統(tǒng)地闡述這一整體,使我們能夠系統(tǒng)地闡述我們自己,發(fā)現(xiàn)我們至今仍未意識到的內在世界?!盵6]191在這里,閱讀的全部意義就在于——它使我們在閱讀審美中產(chǎn)生深刻的自我意識,使我們更加批判的內省自身。在這種意義上,閱讀成了讀者實現(xiàn)自我意識的途徑,我們可以借此更加深刻領會審美教育在席勒美學思想中的重要地位,進而更加深刻理解席勒美學思想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在這種意義上,閱讀成了讀者提升自我境界的途徑。正如陳望衡指出的那樣,通過美學的學習,可以美化我們的生活,提升我們的境界,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而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xiàn),又是以對文學藝術為中心進行審美觀照來研究人與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達到的。在伊瑟爾的審美反應理論中,作品是讀者與作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產(chǎn)物,是在讀者與文本交流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從文本到作品的過程需要讀者的能動參與,更要求讀者與文本的“交流”與“對話”,在這一過程中,“文本的召喚結構”、“隱含的讀者”則成為他文本閱讀理論里的獨特術語。

三、文本的召喚結構

伊瑟爾在1970年發(fā)表的《文本的召喚結構》闡述了“文本的召喚結構”理論。這篇文章與姚斯的《文學史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zhàn)》共同構成了接受美學的宣言。該文提出的基本思想在以后十幾年中一直都是伊瑟爾全部理論的出發(fā)點。伊瑟爾是受波蘭現(xiàn)象學美學家英加登美學思想的影響來建構其美學理論的。伊瑟爾認為,只有在讀者的閱讀過程中文學文本才能轉化為現(xiàn)實的文學作品——經(jīng)由讀者參與和作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第二文本”。同時文本的意義也由于讀者的參與才得以具體化。而文本意義產(chǎn)生的空間就存在于文本結構中的“空白”和“未定點”?!拔谋竞妥x者的相會使文學作品真正進入存在,但這種相會絕不可能被準確定位,當它既不等于文本的實現(xiàn),又不等同于讀者的個別意向時,它總會留下有待填補的空白部分?!盵7]309他在《未定點與讀者反應》中指出:“文學對象進入存在是通過多樣的視界展現(xiàn)的,正是這些視界構成了文學的‘客體’,并同時為讀者的解讀提供了一個具體形式。我們將追隨波蘭哲學家英加登所創(chuàng)造的術語,把這種視界稱為‘圖式化視界’(Schematized Views)。”[7]309文本未實寫出的部分就是文本中的“空白”,而這正是文學被讀者接受并產(chǎn)生文學魅力的條件。

伊瑟爾認為,文學文本中存在著許多意義“空白”和“未定點”,各語義單位之間存在著意義闡釋的空間,而且對讀者習慣性閱讀行為的悖逆也引起心理上的“空白”,所有這些組成文學作品的否定性結構,成為吸引讀者對文本中諸多“空白”和“未定點”進行填空、馳騁想象的區(qū)域,成為作品意義產(chǎn)生的“催化劑”,這就是文學文本的召喚性。如果讀者在閱讀中不對文本中的諸多“空白”和“未定點”進行想象和填充,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就得不到凸顯,讀者的主觀能動性就得不到充分發(fā)揮,因而也就無法充分實現(xiàn)文本的意義以及對文本進行的審美欣賞與消費。文本中的諸多“空白”和“未定點”作用就在于激發(fā)、喚起讀者作為接受主體進行審美再創(chuàng)造的欲望,所以“空白”和“未定點”也是文本具有召喚性的原因,是“一種尋求缺失的連接的無言邀請”,即讀者去“填空”,將“未定點”明確化、固定化。在文學文本中,情節(jié)、人物的對話、生活場景、心理描寫等各個方面,都充滿“空白”和“未定點”,它們是吸引和喚起讀者無限想象能力進而形成“第二文本”、在審美閱讀與消費中實現(xiàn)文學文本意義的內在驅動力?!叭绻x者已被提供了全部故事,沒給他留下什么事情可做,那么他的想象就一直進入不了這個領域,結果將是,當一切被寫成的設置在我們面前時,不可避免的要產(chǎn)生厭煩。”[7]310-311

文學文本中的意義“空白”在某種意義上不僅不是文本的缺點,而恰恰是它的優(yōu)點,是接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識與讀者的接受意識的橋梁。文學文本的意義并非傳統(tǒng)的解釋學所認為的是文本中固有的“原意”。文學文本中的語詞、句子隨著時代進程的推移,也會衍生出新的含義。事實上,文學文本意義的產(chǎn)生是作者賦義、文本載義、讀者釋義的有機統(tǒng)一。文本的意義在讀者的審美閱讀接受中得到實現(xiàn),是讀者和文本進行“交流”和“對話”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結果,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發(fā)展的過程,而不單是隱含在作品中被動等待讀者去發(fā)現(xiàn)的“原意”。在審美閱讀接受過程中,讀者在文本中的“空白”和“未定點”的召喚下充實文本中的空白,賦予文本以具體的意義。文本中的創(chuàng)作意識只有通過讀者接受才能得到具體化?!白髌返奈炊ㄐ耘c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力?!痹诮邮苓^程中,文本的內容在讀者的參與下具體化、現(xiàn)實化,也由于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的個體差異而使文本的意義得到多視角的呈現(xiàn)。在這種意義上,文本的“空白”和“未定點”形成了文本的召喚結構。

伊瑟爾對文本“空白”和“未定點”的理解只限于文本的“意義”范圍,而對意義的理解在談到具體作品時,只論及具體構成作品的人物、情節(jié)、背景等因素的某些空白,而未真正觸及作品的主題意指及語言意義等。他把文本的“空白”等稱為“文本的召喚結構”,并未真正從文學作品的基本結構去分析這種空白和不確定性。事實上,“文本的召喚性”最終體現(xiàn)在文本從語言學到心理學的各個構成層次及其組成的整體結構上。當然伊瑟爾的批評模式就是文本召喚結構的批評模式[3]409-419。文本召喚結構的批評模式著重對構成文學文本結構的各層次的召喚性進行分析,對文本中的意義空白進行填充,使文本中的意義未定點確定化、明朗化。在這一過程中,讀者的接受主體地位也得到凸顯,主觀能動性得到發(fā)揮,主觀審美經(jīng)驗得到運用。讀者通過對文本中空白的填充以及對文本中不確定點的分析與綜合,使文本意義得到闡釋,由“第一文本”嬗變?yōu)椤暗诙谋尽?。由于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的個體差異及各個時代背景特別是主流文化的差異,同一文本在歷史長河的穿越中也會得到不同的闡釋。伊瑟爾認為越向現(xiàn)代發(fā)展,文學文本的“空白”和“未定點”就會越多,文本的意義闡釋會更豐富,這也對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的再創(chuàng)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說,文本的召喚結構是伊瑟爾全部理論的出發(fā)點。有關文本的召喚性與讀者的再創(chuàng)造這樣一種“交流”與“對話”關系,他又將“隱含的讀者”這一術語應用于文學批評。

四、隱含的讀者

形式主義的文本自足論認為“隱含的讀者”(implied reader)“是相對于現(xiàn)實的讀者而言的,是指文本自身設定的能夠對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體化的預想讀者,是作家預想出來的他的作品在問世之后可能出現(xiàn)的或應該出現(xiàn)的讀者,這種預想有時是自覺的,有時可能是不自覺的?!盵8]

伊瑟爾是比較文學教授,主修英美文學,其學術研究理論很快可以在英美文學理論批評界發(fā)表,并產(chǎn)生很大影響。因而他也被認為是讀者反應批評的代表之一。針對“隱含的讀者”,他指出:“如果我們要文學作品產(chǎn)生效果及引起反應,就必須允許讀者的存在,同時又不以任何方式事先決定他的性格和歷史境況。由于缺少恰當?shù)脑~匯,我們不妨把他稱作隱含的讀者。他預含使文學作品產(chǎn)生效果所必須的一切情感,這些情感,不是由外部客觀現(xiàn)實所造成,而是由文本所設置。因此隱含的讀者觀深深根植于文本結構之中,它表明一種構造,不可等同于實際讀者?!蔽膶W是一種活動,是一種包括作家、作品、讀者、社會在內的一種活動,如果不談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就沒有一種有關文學文本的理論是完整的。是哪一種讀者被提高到這種高度呢?是隱含的讀者。作為一種概念,“隱含的讀者”的本質深深地存在于文本的結構之中,它是文本本身設定的能夠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體化、現(xiàn)實化的預想讀者,而不能把它和任何真實的讀者等同起來。讀者通過閱讀而使作品由“第一文本”成為“第二文本”,這同時說明文本自身具有這樣一種預設,即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實現(xiàn)的條件,這些條件允許接受主體在審美閱讀過程中去實現(xiàn)它們的意義。在這種意義上,“隱含的讀者”是一種文本結構,它在不必然限定接受者的情況下預期他的存在。因此,“隱含的讀者”表明了一個由文本引起讀者響應的結構組成的網(wǎng)絡,它強迫讀者去領會文本[9]。

伊瑟爾認為,隱含的讀者“既體現(xiàn)了文本潛在意義的預先構成作用,又體現(xiàn)了讀者通過閱讀過程對這種潛在性的實現(xiàn)”。在這里,“隱含的讀者”只是一種可能出現(xiàn)的讀者,一種根植于文本結構中、與文本結構暗示的方向相吻合的讀者,而不是現(xiàn)實中的實際讀者,也不是理想的讀者。同時,“隱含的讀者”又不只受制于文本結構,他能把文本結構提供的潛在意義現(xiàn)實化、具體化,具有一定的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就其本質而言,“隱含的讀者”是被擬人化的文學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及其在閱讀過程中的實現(xiàn),是一種現(xiàn)象學意義上的讀者。生活中當一個作家看到自己的作品受到歡迎并形成自己的讀者群時,用當下的話說即擁有了自己的“粉絲”,“粉絲”們的趣味、理想、期待、要求、價值觀等就成為作家創(chuàng)作時“隱含的讀者”的特性,在無形地又現(xiàn)實地引導著作者去進行創(chuàng)作。例如,韓寒的一部部作品均深受當代中學生的喜愛;《哈利波特》無論是電影還是書籍在當代青年中都風靡一時,究其原因就在于作者深諳自己讀者群的興趣指向與意蘊期待所在。在這里,“隱含的讀者”類似于維納·布斯在《小說修辭學》一書中提出的“隱含的作者”這一概念。布斯的“隱含的作者”是隱含在作品之內的作者形象,是作者的“第二自我”,只是伊瑟爾對這一概念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置換。不論真正的讀者可能是誰,他總是在充當文本向他提供的一種特殊角色,從而構成“隱含的讀者”。這一概念存在相互關聯(lián)的兩方面:一方面作為文本結構的讀者角色,另一方面作為一種構造活動的讀者角色。總而言之,“隱含的讀者”是一個卓越的模型,使我們有可能描述文學文本構造的效果?!半[含的讀者”是一種理想的讀者模型,“是一種超越的范型,它使我們能夠描述文學本文的結構效應。它標示出:讀者的角色只有用文本的結構與有結構的活動才能予以解釋。本文的結構通過創(chuàng)造出一個讀者的立場,暗含了人類感知活動的基本原則?!盵6]47-48

伊瑟爾認為,如果不注重讀者的接受之維,任何有關文學文本的理論都不會得到完整的發(fā)展。“隱含的讀者”是一種現(xiàn)象學讀者模型,只是作為文本的意義潛能實現(xiàn)的動因而發(fā)揮作用。正是“隱含的讀者”的存在,在某種意義上構成了審美閱讀接受和文本意義闡釋的前提。這又與伊瑟爾認為文本是“一個充滿各種潛在因素因而有待讀者在閱讀活動中加以具體化的結構”[1]605的文本觀相契合。這種“隱含的讀者”是文本性的,“作為一種概念,深深的根植于文本的結構中;暗隱的讀者是一種結構,而絕不與任何真實的讀者相同”[6]43。讀者的閱讀過程就是在“隱含的讀者”的引導下,使處于潛勢的文本得到具體化、現(xiàn)實化,文本意義的闡釋中也揭示了讀者與文本的互動與交流關系,在某種意義上說,實質上是一個現(xiàn)實的讀者在文本允許的范圍內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審美閱讀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伊瑟爾對讀者閱讀行為的研究始終具有濃烈的現(xiàn)象學色彩?!八魂P注具體的、歷史的閱讀行為,他關注的是超驗的、可能的閱讀條件,而這種閱讀條件又是內在于閱讀對象之中的?!薄半[含的讀者”,明確揭示了讀者內在于文本的特征,不是指實際讀者,而是指一種“超驗讀者”、“理想讀者”,它在文本結構中是作為一種完全符合閱讀期待的設想。這一概念意味著文本之潛在的一切閱讀的可能性,它回答的是文本的各種閱讀如何成為可能的問題,實際讀者始終是對文本中“隱含的讀者”的不充分實現(xiàn)[10]。

五、結 語

伊瑟爾的文本閱讀理論最大的特色是其現(xiàn)象學色彩。伊瑟爾把文本和讀者之間的關系作為建構自己現(xiàn)象學閱讀理論體系的出發(fā)點,同時關注文本中的空白與文本的召喚結構,認為閱讀是對文本中的“空白”和“未定點”做出的反應,是一種受意識策略指導的活動。伊瑟爾認為,文學作品只有通過讀者與文本的結合才能實現(xiàn);讀者在審美閱讀接受過程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進行了再創(chuàng)造,因而和作者共同締造了文本。文本的召喚結構,也正是文本的魅力所在?!半[含的讀者”是一種“理想的讀者”,解決的是文本的各種閱讀如何成為可能的問題。伊瑟爾的理論在英語世界得到較快傳播,并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的“讀者反應批評”。

[1] 馬新國.西方文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8.

[3] 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4] 蔣孔陽.二十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

[5] 張奎志.文本·作者·讀者——文學批評在三者間的合理游走[J].學習與探索,2008(4).

[6] 沃爾夫岡·伊瑟爾.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M].金元浦,周寧,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1.

[7] 朱立元,張德興.西方美學通史:第七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8]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294.

[9] 沃爾夫岡·伊瑟爾.審美過程研究[M].霍桂桓,李寶彥,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45-46.

[10]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95.

The Exploration about Text Read Theory of Reception Aesthetic of Isers

LI Shi-jun
(Graduate School,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150080,China)

Wolfgang Iser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Reception Aesthetics,and a representative of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of the United States.His phenomenology text reading theory concerns the exchange of the reader and the text.He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thoughtful theoretical thinking,such as implied reader,which play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American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The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and readers has become the center of Iser Aesthetic-Response reading theory.With distinctive phenomenology color,the Call Structure of the Text and Implied Reader form the unique construction of Iser reading theory.As a great concern to readers,it has stirred up a strong academic theory of turmoil and realized the focus of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third shift—from the center of the author,the text to Readers—in contemporary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circles.It has great impact on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literary criticis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reception aesthetics;Wolfgang Iser;implied reader

I109

A

1673-8268(2010)05-0093-05

(編輯:李春英)

10.3969/j.issn.1673-8268.2010.05.019

2010-04-07

黑龍江大學學術科技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HD20107092)

李士軍(1981-),男,山東臨沂人,黑龍江大學美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當代西方美學研究。

猜你喜歡
美學文學意義
一件有意義的事
盤中的意式美學
我們需要文學
有意義的一天
生之意義
外婆的美學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純白美學
“妝”飾美學
詩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