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俊
(中共泰州市委黨校 校長室,江蘇 泰州 225300)
韓貞(1509-1585),字以中,號樂吾,明代杰出的平民思想家和教育家,王艮及他的次子王襞共同的學生。韓貞繼承了王艮的“以自然為宗”的學術(shù)宗旨和王襞提出的“自然之謂道”的思想,熱愛自然,歌頌自然,贊賞天然之理、自然之妙,主張一切順其自然。韓貞的這種自然觀,與王艮的天性之體就是自然之體和王襞的“自然之謂道”的觀點是密切相聯(lián)的,都是以自然人性論為基礎(chǔ)的,是自然人性論的具體體現(xiàn)與發(fā)揮。
韓貞在《自在吟》中說:“一段生生理,天然妙莫窮。許多人不識,錯用一生功。”[1]169他認為許多人之所以沒有能把握道的真諦,就是因為沒有把握“尚自然”這一核心要求,所以求而無功。韓貞尚自然的思想來自于王艮。王艮認為,“天理者,天然自有之理也”[2]。他把人性看成“天然自足之性”,把人性之體看成是自然之體。不過,韓貞尚自然的思想雖然受到了王艮的影響,但更多地接受了王襞的思想。王襞認為,人性就是“天命之性”,而這種天命之性又是自然之性。在王襞看來,人與天都是自然,人性之體便是天性之體,又是自然之體。為此,他進一步認為,所謂“尊道尊身”,就是要“以道而覺乎人”,即用“道”的自然而然的性質(zhì),來說明人的自然屬性。這就進一步發(fā)展了王艮“良知即性”的思想,把良知論發(fā)展成為完全的自然人性論。韓貞是王襞的得意門生,他對王襞的這一思想非常贊賞,在他的詩歌中也多次謳歌這一思想。另外,韓貞的“尚自然”還受到了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韓貞所謂“天人一家”,實際上指的就是“天人合一”,并明確指出這是“古根芽”,也就是一種歷史傳統(tǒng),應該誠心誠意對待,不能放棄。
韓貞認為,自然魚躍鳶飛,最有活力。他在《答周合川別駕》中說:“隨時用舍心何與,魚躍鳶飛處處春?!盵1]173在《元日示顧守堅》中也說:“闔辟乾坤萬萬秋,淵源道脈古今流。一元造化三陽日,滿眼天機百草頭。”[1]179-180離開自然就談不上任何學問,這就是他所說的“自然之外別無傳”[1]178。韓貞“自然之外別無傳”的思想與他的老師的思想是完全合拍的。如王艮所說:"天然自足之性,不須人為立意做作?!癧2]”只心有所向便是欲,有所見便是妄;既無所向又無所見便是無極而太極。良知一點分分明明,亭亭當當,不用安排思索,圣神之所以經(jīng)綸變化而位育參贊者,皆本諸此也?!癧2]所以,”良知“不須”著意“,”才著意,便是私心?!癧2]王襞認為,天命,即自然賦予人的本性,是”至靈“和”純粹至精“的良知本性。他說:”良知之靈,本然之體也,純粹至精,雜纖毫意見不得?!癧3]事實上,泰州王學主要理論都是建立在”以自然為宗“這一哲學理念基礎(chǔ)之上的。因此,在修養(yǎng)的過程中,他們反對立意做作。韓貞與他的老師們一樣,在學習與修養(yǎng)的問題上強調(diào)真實自然,反對”著意“。為此,他強調(diào)”不犯手“,即不要因為”犯手“而破壞”自然“。他認為”滿眼天機“,自然真實,不僅不能”著意“,更是不能”犯手“的?!敝狻皶剐闹械摹碧鞕C“混沌模糊,只有將一切的”著意“從心中掃蕩出去,才能使”天機“清晰呈露,進而回歸自心之”天機"。
此外,韓貞不僅強調(diào)保護自然的真實性,而且強調(diào)順自然。他在《釣魚》一詩中說:“求魚到處覓深溪,覓得深溪不見魚。想是錦鱗藏水底,謾勞釣線只空垂?!盵1]171這首釣魚看起來寫的是釣魚趣事,其實闡明的是他的哲學道理:做什么事情都不可強求,應順應自然規(guī)律,就像釣魚一樣,要釣到魚,就要順應魚兒活動的規(guī)律。王艮、王襞等人也強調(diào)順應自然。如王艮所強調(diào)的“自得”,實際上強調(diào)的也是順自然。王襞認為,人的實際生活不能受制于任何主觀的或客觀的意志,作為教育者就更不應該強人所難。韓貞可以說是忠實地繼承了傳統(tǒng)儒學以及他的老師們的思想,把順自然視為人們活動成功的關(guān)鍵。當然,韓貞所說的順自然,與王艮、王襞所說的也不完全相同。韓貞的順自然主要是指順應“天機”,這樣人可以活得悠閑一點,瀟灑一點。
泰州學派的根在“心學”。韓貞繼承了泰州王學的心學思想,強調(diào)心機妙用。他認為凡圣總由心,人應當率心性而動,排除一切外在的束縛和干擾,按照自己的本性去行事。韓貞還深刻地認識到了事事物物的發(fā)展變化性,主張行為的適宜性。他以“中”為準繩,提醒人們“關(guān)防”情意,重視調(diào)控。韓貞的心學思想雖然重心但不唯心,既講率性又講中道,是充滿辯證成份的,很有研究價值。
韓貞強調(diào)“心”的作用。他認為“凡圣總由心”[1]170,所以他強調(diào)“心”的作用,重視“心悟”。韓貞的心學思想是有淵源的??陀^地講,韓貞心學思想雖然受到了傳統(tǒng)儒學的影響,但主要來自于王艮與王襞。王艮繼承了王守仁的心學主張,他特別強調(diào)人的主觀能動性。在王艮看來,“心”是思維器官,又是“民生日用”的“天則”,它自朝而暮,能聞能見,能孝能弟,無間晝夜,不須計度,自然明覺。只有具備了維護生存權(quán)利和實踐道德義務的自覺性,才可稱之為德、行雙全的“君子”。王襞把“心”視為指揮一切的根本,“心”具有通變神應之功效,真機不容己,良知體用乃心之官也?!靶摹斌w“虛明”,才能容納,才能拓展。韓貞繼承了王艮與王襞的思想,他認為人的行為是隨心而動的。心性是人的靈魂,也就是良知本性,天地外在的表現(xiàn)。所以,他寄語畫家們要能夠描繪出反映良知本性的東西。
韓貞講心之妙用,主要是講心的運用的自由性,并不是指“心”之寂靜。他認為心之妙用就要解除一切束縛?!叭f事無心妙,浮云任去來?!盵1]169人不應像傀儡被人牽著走。天下的悲合離合,總因人為安排,自己不得自由,而心之妙用就是要解除一切束縛。韓貞的心的運用的自由性追求的是人的個性的解放。他認為心之妙用就要率性,而率性就是要隨自己的個性。韓貞的率性思想與王守仁、王艮、王襞等都是一致的。如王守仁認為,學習者不能率性而學,視學校如監(jiān)獄,是因為教師教學方法機械,教育手段粗暴,由此造成了學生學業(yè)上無所長進,師生關(guān)系嚴重對立。王艮認為,講率性就應該反對一切外在的束縛,按照自己的本性去行事。王襞在“自然之謂道”的基礎(chǔ)上又提出“率性之謂道”,認為不論是“圣人”還是百姓都可以按照人的自然本性去行動,不應該有所顧忌。王襞的率性主張,給泰州學派的“人性自然”學說注入了新的內(nèi)容,更加突出了泰州學派理論的人文精神,也給韓貞等弟子以重要的影響。
韓貞的心學思想雖然來自于王艮、王襞。但在對不斷變化的客觀世界的認識方面,韓貞又比王艮、王襞有更為深刻的心理體驗。如他在《樵歌》中說:“堯功舜業(yè)浮云過,底事人生不自然。”[1]181他的這種心理體驗在他的《九日偕魏從善登拱極臺》、《送王某》、《新秋與劉子華夜坐》等詩中也都有所反映。詩中的“浮云過”、“原無定”講的就是社會與人生的變幻莫測。這說明韓貞還是善于用變易的眼光來看世界的。韓貞的變易思想一方面來自于他自身的感悟,另一方面應該說是受了傳統(tǒng)易學的影響,特別是受了宋代理學先驅(qū)泰州胡瑗的思想影響。當然,胡瑗的變易思想主要還是依靠泰州王學傳遞給韓貞的。蔡文錦教授把胡瑗看做是泰州學派的祖師爺,說明了胡瑗對于泰州學派在思想上有一種“師”傳關(guān)系,也就是說,王艮王襞他們接受了胡瑗的變易思想,并使這一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承。
王艮認為一切事物都要強調(diào)一個“宜”字。他提倡“當行而行,當止而止”[2]。在出處問題上,王艮強調(diào)出處不是盲目的,何時出,何時處,也要保持在“適宜”之間。這個適宜就是能夠正確處理好安身與行道的關(guān)系。韓貞繼承了這一思想,提出了“道可行時還進進,事當已處且休休”的動靜適宜觀[1]180。泰州王學和韓貞等人講的“宜”實際上就是“中”,而“中”就在于“宜”,所以,要修“中”、?!爸小?。韓貞繼承了王艮、王襞既講率性又講中道的思想。他以“以中”字,表明他要以“中”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所以,韓貞說:“善意忘機便是狂,涉心養(yǎng)氣亦關(guān)防?!盵1]175他在“中”的基礎(chǔ)上,主張對人的心理和行為進行適度的調(diào)控,注意自我“關(guān)防”,做到喜而不“狂”。
“良知”是陽明心學和泰州學派議論的中心課題。王守仁把“良知”看著是心的本體、宇宙的本原,強調(diào)“致良知”。王艮與王守仁不同,認為良知是現(xiàn)現(xiàn)成成無須去“致”的。王襞堅持“良知來自自然”的思想,深化了王艮的“天理良知”說,而成為泰州學派論“良知”的一個特色。泰州學派除了他們自創(chuàng)的“淮南格物”學說之外,其思想的核心就是修正和發(fā)展了王陽明的良知學說,他們的最大貢獻也就在于大力弘揚與傳播了其新創(chuàng)的良知學說。王艮從天然人性論出發(fā),認為引導人修心的前提是讓人懂得“道”,而這種“道”就是“良知”,他主張用良知來啟發(fā)人知“道”。王襞也非常重視良知的作用。韓貞與陽明心學和泰州王學一樣,把良知視為入道之方,主張以良知引人修心入道。同時,韓貞還把良知看著唯一的教育內(nèi)容,他說:“淮南格物追前圣,越國良知啟后賢?!盵1]174他認為,除了良知之教,其他也就沒有什么可說的了。此外,韓貞將天機與人的良知統(tǒng)一起來,認為人心即良知,良知就像天機一樣,觸處皆真,性體流行。良知本自萬善,凡欲成圣只要求之于內(nèi)心的良知就行了。
韓貞對良知之教的重視是與他對良知價值的認識密切相關(guān)的。他認為“良知”就是“天則”,“天則”則是“人心”的標準,而“人心”又是“萬理”的體現(xiàn),所以,“良知”也就是“萬理”,用良知教人也就是用“萬理”教人,同理,良知之外也就再有沒有什么可說的了,即“良知此外更無言”[1]186-187。韓貞的這一思想與王艮、王襞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而且他把良知之教視為唯一的教育內(nèi)容,這雖然有點極端,但他對良知的重視程度之高是不容置疑的。王艮認為,“良知”乃自然天性。他把“良知”與“天理”結(jié)合起來,提出了“天理良知”說。王襞始終把天命之性視為人之本有的東西。在王襞看來,心體原無一物,良知本自現(xiàn)成。韓貞繼承了王艮、王襞的這些思想,一方面,他認為良知天理,人人具有,良知本來就具有完美性;另一方面,他還對人人本有的良知進行通欲化的講解。他認為,每人都有“至理”,不要向儒釋道三家的教義中去找尋,良知在心里,故而也不需要到外面去尋找。當然,這種尋找也不是去苦苦思索,因為“良知不用思索”[1]170。
王艮在強調(diào)良知人人本有的同時,還特別強調(diào)良知鳶飛魚躍般的“活潑潑”的特性,王襞把這種“活潑潑”的自然本性作為他論證人性流行和“不假人力”的邏輯起點。韓貞也強調(diào)良知的活潑相性,不過他是從“天機”的角度來探討的。他把良知與天機統(tǒng)一起來,強調(diào)良知的自然、真實、活潑。同時,韓貞認為對于良知,根本不必刻意去追求,只要當下心住“天機”,功夫立馬便成,所以良知自在當下,這又與王艮的“日用良知”合拍了。此外,韓貞也反對“人力安排”,他認為一切的“人力安排”都會使心中的“天機”混沌模糊。他說:“克念克來為至克,閑心閑卻是真閑。此心難著絲毫力,繞著絲毫便隔關(guān)?!盵1]172惟有將一切的“人力安排”從心中掃蕩出去,才能使“天機”清晰呈露,能達到“至克”的境界。
[1]韓貞.韓貞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2]王艮.明儒王心齋先生遺集[M].明刻清修本.泰州館藏.
[3]王襞.明儒王東厓先生遺集[M].明刻清修本.泰州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