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論王符孝道思想在新農(nóng)村倫理道德建設中的意義

2010-08-15 00:48:21吳點明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10年1期

吳點明,楊 穎

(隴東學院 政法經(jīng)管系,甘肅 慶陽 745000)

試論王符孝道思想在新農(nóng)村倫理道德建設中的意義

吳點明,楊 穎

(隴東學院 政法經(jīng)管系,甘肅 慶陽 745000)

王符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所著《潛夫論》中蘊含著豐富的孝道倫理思想,概而言之,包括諸如“以順志為本,以崇喪為末”;“以致養(yǎng)為本,以華觀為末”;“以孝悌為本,以交游為末”等內(nèi)容,這些思想在當今新農(nóng)村倫理道德建設中仍有借鑒價值。

王符;孝道倫理;新農(nóng)村;道德建設

王符,東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字節(jié)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zhèn)原縣)人,生卒年不詳。王符畢生隱居未仕,發(fā)憤著述,留有《潛夫論》一書行于當世。該書蘊涵著豐富的孝道倫理思想,概而言之,包括諸如“以順志為本,以崇喪為末”;“以致養(yǎng)為本,以華觀為末”;“以孝悌為本,以交游為末”等內(nèi)容,這些思想對今天新農(nóng)村倫理道德建設仍有借鑒價值。

一、“孝”的文化內(nèi)涵

商代卜辭中的“孝”字上面是“爻”,即交下面從子,大意是男女交媾而生子。這大概是現(xiàn)存文字中最古老的關于“孝”的觀念,表達的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報本返恩的意識,還處于“孝”觀念的雛型階段?!渡袝纷钤缡褂昧恕靶ⅰ钡母拍?,“克諧以孝”。[1]《周易·萃卦》卦辭曰:“萃:享,王假有廟,利見大人?!盵2]《彖傳》解釋說:“王假有廟,致孝享也。”[2]意即必恭必敬地行禮就是“孝”,盡其所有奉獻供品就是“享”。《禮記·祭統(tǒng)》曰:“祭者,所以追養(yǎng)繼孝也”;又云:“是故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yǎng),沒則喪,喪畢則祭……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盵3]許慎《說文解字》曰:“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4]從這一詮釋不難看出,“孝”字取“老”字上部分,并以“子”字代替“老”字的下部分的“匕”?!袄稀痹谏希碇改?;“子”在下,代表著子女。上下會意,意喻子女順承父母,供養(yǎng)老人。若把它放大成一幅動畫,則表明父母年老體弱,行動不便,子女背著父母,以自己的腿腳為父母代步。自是之后,“事親”成了“孝”的本義,“子承老”成了“孝”字的正解,“孝”字成了孝道的專用文字。因而,“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具體為善事父母。概而言之,“孝”之含義有三,即善事父母;尊祖敬宗;生兒育女、傳宗接代?!靶ⅰ钡倪@三種含義是同時共有的,但在至春秋戰(zhàn)國這段時期,是后兩意占主導,之后,善事父母成為“孝”的核心意蘊。

審視“孝”字的結(jié)構(gòu)組合,琢磨其所蘊含的義理,今人無不驚嘆,我們的先輩真聰慧,僅用了這么一個字,既定位了兒女對父母應承擔的責任,又道明了“孝”對凝聚家庭的重要作用。家庭是社會的元素、國家的細胞,中華民族之所以能以數(shù)千年的悠久歷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是孝道親情維系了家庭的穩(wěn)定,而家庭的穩(wěn)定支撐了國家的生命。由此,誰能不說,孝道是中華文明進步的基石。故此,千百年來,歷代進步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無不看重孝道文化,無不痛恨敗壞孝道的行為。王符作為漢代響名的儒家學者,他在指點東漢王朝的執(zhí)政得失時,把孝道視為治國安民的重要手段而興筆闊談。

二、王符孝道論的內(nèi)容

王符作為深受先秦文化影響的儒家思想家,他繼承了孝道所具有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用的思想,但其孝道思想更側(cè)重于對“孝行”內(nèi)部“本末”問題的深層探討,這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點:

(一)以順志為本,以崇喪為末

“順志”與“崇喪”是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重要范疇?!绊樦尽奔错槒拈L輩的意思。孟子認為,孝子“事親”,有“養(yǎng)體”和“養(yǎng)志”(即“順志”)之分。僅僅讓父母吃得好,而違逆父母志意,這是“養(yǎng)體”;不僅讓父母吃得好,而且順從父母志意,才是“養(yǎng)志”即“順志”,才是真正的“孝”。孟子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盵4]孝道之“順志”被中國歷史上大多數(shù)思想家所推崇,也為普通民眾所熟知和踐行。但為防止尊親過頭,傳統(tǒng)孝德倫理在強調(diào)尊親的同時,還包括著“勸諫”之意。如果孝子無條件、無理智地順從長輩,也有可能使父母陷于困境,甚至有可能使父母遭災禍,因此,尊親的同時,孝子可以勸諫。故孔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6]父母有明顯不對的地方,孝子要委婉地勸諫。如果父母接受了規(guī)勸改正了過失,此為孝子之功;如果父母仍固執(zhí)己見,不聽勸諫,這時孝道要求人們?nèi)孕韫ЧЬ淳矗坏糜|犯長輩,心中可以有憂慮,但決不可有怨恨之意。

“崇喪”與“養(yǎng)生”一樣是孝道的重要內(nèi)容。“養(yǎng)生”包括物質(zhì)和精神兩個方面,同樣地送死也體現(xiàn)為物質(zhì)與精神兩個層面。送死在物質(zhì)行為方式上表現(xiàn)為祭親,包括要遵循禮制埋葬親長,以后要經(jīng)常追祭,供奉犧牲。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6]就是說,對于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節(jié)侍奉他們,去世后要按照禮節(jié)安葬、祭祀他們。按《孝經(jīng)·喪親章》所云,就是要“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泵献由踔涟迅改傅乃退揽吹酶哂陴B(yǎng)生,他說:“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5]送死在精神層面上則表現(xiàn)為繼親。就是說,作為子女,應當繼承父母的正業(yè)善道,并將其發(fā)揚光大。

王符的孝道論深受先秦儒家思想的影響,不可能跳出儒家孝道的“順志”與“崇喪”窠臼去思考和論述問題,但王符作為偉大的思想家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并沒有因循守舊,將“順志”與“崇喪”二者平列,甚至將“崇喪”凌駕于“養(yǎng)生”、“順志”之上,他明確地提出敬孝道應“以順志為本,以崇喪為末”,即重“養(yǎng)生”、“順志”,輕“崇喪”。他說:“養(yǎng)生順志,所以為孝也。今多違志儉養(yǎng),約生以待終,終沒之后,乃崇飭喪紀以言孝,盛饗賓旅以求名,誣善之徒從而稱之,此亂孝悌之真行,而誤后生之痛者也?!盵7]這是對傳統(tǒng)孝道思想的“揚棄”。聯(lián)想如今,一些人有錢寵養(yǎng)狗馬,卻讓父母孤居;使父母身前生活儉約,而身后喪事卻鋪張攀比,以現(xiàn)其孝心,本末倒置,令人不齒,卻不自省,猶自沾沾虛譽。這里,王符的針砭可謂一針見血,入木三分,警示而長鳴。

(二)以致養(yǎng)為本,以華觀為末

生前“致養(yǎng)”和身后“重祭”是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核心?!爸吗B(yǎng)”即在物質(zhì)方面養(yǎng)其體,精神方面順其志。子女要“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盵8]意思是子女應盡可能滿足父母在物質(zhì)生活方面的需要,使他們居有其所、腹有所食、體有所衣,衣食住行皆能有所養(yǎng)。《禮記·祭義》曰:“曾子曰,孝用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3]意即“致養(yǎng)”只是做到了“孝用”之“其下”,這是孝道最基本的要求。而更高的要求是“順志”,即滿足父母的精神需要?!墩撜Z·為政》也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6]即“養(yǎng)生”只是起碼的要求,能養(yǎng)不等于孝。就是家中的牲畜,也必須喂養(yǎng),對父母只有“敬”即“順志”才是孝的最高體現(xiàn)。“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為孝乎?”[6]孔子認為,做到孝,最難的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有事情替父母去做,有了美酒菜肴讓父母吃,這不難做到,難的是和顏悅色,使雙親精神生活愉快。因此孝道之“致養(yǎng)”由物質(zhì)層面上升到了精神層面的要求,即“養(yǎng)”的過程中必貫之以“敬”即“順志”的精神,從而達到使雙親“樂”的目的。

“重祭”即后輩在先祖身后要厚葬、長祭、弘志??鬃诱J為“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6]意即父親在世時考察做兒子的是否孝,就看他的志向與其父的志向是否一致,父親不在人世了,則看他的行為如何;三年不改父親生前立下的規(guī)矩,就是孝。這就是說,子輩不應自作主張,自行其是,要以父之志為己之志,以父之行為己之行,長期堅持“父之道”,就達到了孝。孝子之于喪親,必須“三年無改父之道”,孔子是十分強調(diào)這一點的,《論語》中曾三次提及。《里仁》曰:“子曰: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盵6]《學而》曰:“子曰: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盵6]《子張》曰:“曾子曰: ‘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6]

王符順應先秦儒家的孝道觀和漢代“以孝治天下”的傳統(tǒng),在倡導孝道的同時,對孝道本身的“本末”問題予以精辟的揭示,他說:“孝悌者,以致養(yǎng)為本,以華觀為末?!盵7]在此王符又一次沖破了先圣的戒律,顯現(xiàn)了他超人的思想智慧,這就是奉行孝道,也應以“致養(yǎng)”務實為本,以“華觀”務虛為末,即奉養(yǎng)老人,生活起居,衣食住行,是為孝之“本”,應竭盡全力,順從父母的心愿,不減生前給養(yǎng),這才是真正的孝行;至于在父母死后“三年無改父之道”,不違其志,或勞師動眾宴賓客,迷金醉銀興喪祭,鋪張浪費講排場、圖炫耀,即歪曲了孝道的本義,又會造成貽害年輕人的痛心之事,則是為孝之“末”,應節(jié)制遏止,不可追逐。此乃真知灼見,英明、合理、科學而務實。

(三)以孝悌為本,以交游為末

針對東漢末年,社會浮躁、虛華之氣日盛的現(xiàn)實,王符說:“盡孝悌于父母,正操行與閨門,所以為列士也。今多交游以結(jié)黨助,偷世竊名以取濟度??淠┲?,從而尚之。此違貞之節(jié)而眩世俗之心者也?!盵7]也即孝敬父母,關愛兄弟,端正品行,操持家規(guī),才可稱得上真正的知義明理之人。但有些所謂的知義明理之人卻反其道而行之,不惜重金去拉幫結(jié)派,欺世盜名,以求得仕途暢達,官運亨通。而一些不務正業(yè)之徒,群起推崇,效法追逐,這不但違背了知義明理之人應有的堅貞節(jié)操,而且迷亂民眾思想,敗壞了社會風氣。他還進一步明確指出:“列士者,以孝悌為本,以交游為 末。”[7]也就說,大凡知義明理之人,應該以孝順父母,關愛兄弟為本,至于社會交際中的應酬,不是說不可去做,而應在不失禮節(jié)的前提下,作為“末事”,適可而止。若將二者本末倒置,那也就不配做一個知義明理之人,也就沒有向他人宣講仁義道德的資格??傊?,作為仁人志士,應以孝悌齊家為本,結(jié)交應酬為末,因為家和才能萬事興,家和才能社會穩(wěn),家和才能國家昌。輕家棄孝,專致結(jié)交應酬,甚至拉幫結(jié)派,企圖功成名就,此乃本末倒置,必將禍及自身,殃及社會,后患無窮。

此外,王符不但認為“為人處事孝為先”,而且主張“孝者治國天下安”。他認為孝道的好壞,不單是一個家庭能否和睦的問題,而且是關乎到社會、國家能否穩(wěn)定的大事。如果家家戶戶父子反目,兄弟成仇,那么,社會倫理必定紊亂,國家根基肯定動搖。故此,他在論述治國的本末問題時,把孝道列為治國的“八本”之一,并深層次地闡明了這個“本”的重要性。他說:“夫為治之大體,莫善于抑末而務本,莫不善于離本而飾末……守本離末則仁義興,離本守末則道德崩。慎本略末猶可也,舍本務末則惡矣。”[7]顯而易見,王符的觀點是: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沒有比抑末務本更好的,沒有比棄本重末更壞的;統(tǒng)領民眾,安定社會,應注重道義,光大忠孝。如果維護了這個本,道德就會發(fā)揚,社會就可變好;假若放棄了這個本,道德就會崩潰,社會就會變壞;在一定情況下重視根本、簡省末事還可以,要是放棄根本、專務末事就必定大錯而特錯,將會大難臨頭。這也是順理成章之見。

三、王符孝道論在新農(nóng)村倫理道德建設中的借鑒意義

王符孝道思想在今天新農(nóng)村倫理道德建設中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修德立身

常言道:“萬事孝當先,百德孝為首”。孝是“立人之本”、“人倫之本”。子女生出生后,最先接觸的是父母,最先從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間的愛,這種愛必然培養(yǎng)并孕育出子女對父母以及他人的愛。孝的本質(zhì)是一種愛與敬的情感與行為,是一切道德之源。由“親親”啟蒙,是使人道德升華的基點,也是最有效的途徑,尤其對少兒教育來說更是如此。一個人是否具備孝德對其道德提升具有重大影響,具備孝德則有了形成其他品德的可能,反之,不具備孝德則很難在道德上有所提升。將孝放在整個道德體系中加以考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孝與多種道德范疇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正因如此,從孝之愛心出發(fā)可以形成多種公民道德素質(zhì),諸如尊老、博愛、禮讓、勤儉等。個體道德品質(zhì)的形成,相當程度上依賴于個體在生活實踐中的積累和體悟。孝行是特殊的生活實踐,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體驗中,愛父母之自然感情可以逐步積淀為深層的良知、信念等道德心理,從而有利于個體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進而可以為和諧新農(nóng)村之建設培養(yǎng)現(xiàn)代化的新型農(nóng)民。

(二)和睦家庭

今天建設和諧新農(nóng)村也需要汲取王符孝道論中的合理理念,因為在儒家看來,“齊家”和“治國”是一回事。有人曾問孔子:“你為什么不參與政治?”孔子回答說:“《尚書》上說,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把這種風氣影響到政治上去,這也就是參與政治。為什么定要做官才算參與政治呢?”因此,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人的要求十分強調(diào)“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認為只有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好了,管好了家,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順,家庭和睦,才能擔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重任。當今時代,生活、工作節(jié)奏加快了,但無論世界怎樣變化,家庭始終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是社會、國家的細胞。而孝文化也永遠是維系家庭正常運轉(zhuǎn)、化解壓力的重要精神元素。孝可以使家親密和諧,可以使家溫馨幸福。億萬個家親密和諧、溫馨幸福了,整個社會也就變得溫馨、和諧,宇宙清寧,邦國平康。因此,光大孝道德,弘揚孝文化,也是建設新農(nóng)村、安定社會、和諧社會的一個基礎。

(三)敬愛老人

儒家的孝不限于父子關系,還擴大到了家族親戚之間,如《禮記·坊記》提出,“睦于父母之黨,可謂孝矣,”[3]主張“入則孝,出則悌”,即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長者,把家庭敬老觀念推廣到社會。自漢代以來,儒家的尊老、愛老、養(yǎng)老的倫理觀念牢固地扎根于家庭、風行于社會?!袄衔崂弦约叭酥稀?,成為人們普遍奉行的行為規(guī)范,要求人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要用同樣的感情去敬愛別人的父母。它強調(diào)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yǎng)老人,使老人們頤養(yǎng)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不管社會如何進步,社會文明如何發(fā)達,這種美德什么時候都不能丟。因此,提倡并弘揚孝道,恢復它的本來面目,應該作為新農(nóng)村倫理道德建設的一項基本內(nèi)容來抓,切實讓孝道這一傳統(tǒng)文化在新的形勢下得以發(fā)揚光大。

(四)協(xié)調(diào)關系

孝道倫理曾是古代社會一切人際關系得以建立的精神價值基礎。儒家文化講求一個“推”字,要推己及人,要行忠恕之道,就是將對父母的敬愛、對兄弟的情誼推及于人,推之于外祖父母,以及伯、叔、姑等旁系血親,直至推及天下之人,那一定能處理好一切人際關系,達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的理想境界。如今我們所要構(gòu)建的和諧新農(nóng)村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統(tǒng)一與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社會。隨著現(xiàn)代人社會交往范圍的急劇擴大,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為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是每一個現(xiàn)代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其中解決的途徑之一就是按照傳統(tǒng)“推己及人”的思維方式,從家庭親情開始,從孝敬父母、關愛親人開始,將愛的視野逐步拓展、升華,以至愛家、關心他人,本著平等、誠信、寬容、互助的原則,處理與他人的關系,無疑將有助于我們和諧人際關系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把這種對家人的愛上升到愛家鄉(xiāng)、愛社會、愛國家,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實現(xiàn)自我價值,進而為家鄉(xiāng)的建設和繁榮、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作貢獻。

(五)凈化空氣

在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向來被古人視為千古美德的孝道,處境尷尬,日益萎縮。而如今,一些可謂“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腰纏萬貫”、“職位顯赫”之人,他們寧可一擲千金,與社交場合的朋友喝洋酒、抽洋煙、泡洋妞、包二奶,卻不能給父母花去一元錢買斤鹽;有的人為了博取功名利祿晉級別,寧可一甩幾萬元給上司,卻記不起向父母給個零花錢;有的人寧可給情婦置辦洋樓送小車,卻不能讓父母挪出雞窩般的小居舍;有的時髦女寧可給她的小貓小狗天天奉吃蛋黃火腿腸,卻一年四季不能給公婆買斤肉;有的知識女寧可三天兩頭抱著寶貝寵物去美容,卻不肯給手腳干裂的公婆買支“創(chuàng)可貼”;就是在鄉(xiāng)村,一些不孝夫妻對父母不盡贍養(yǎng)義務者也枚不勝舉,打罵、虐待甚至遺棄老人者也時有所見。凡此等等,既滋生社會腐敗、腐蝕社會肌體,又敗壞社會道德、污染社會空氣。對此,現(xiàn)今在全社會重倡王符之孝道思想乃不失為一劑治病之良藥。

(六)移風易俗

王符的“以順志為本,以崇喪為末”;“以致養(yǎng)為本,以華觀為末”;“以孝悌為本,以交游為末”的孝道思想對抑制當前農(nóng)村的陳規(guī)陋習同樣也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當今,有的人在父母活著的時候縮減基本的生活供養(yǎng),把父母當作自己創(chuàng)業(yè)立身的包袱,盼著父母早點死去。當父母去世以后,卻不惜巨資,大辦喪祭顙事,以表孝心;肉山酒海,宴請賓客,以求孝名;高冢巨墓,鑿碑建祠,以求美譽;佯作陰宅,堆焚冥幣,以求名聲。凡此等等陋習弊行,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對此,王符早就指出:“此(厚葬)無益于孝終,無益于孝行,但作煩擾,傷害吏民……以為褒君顯父,不在聚財;揚名顯祖,不在車馬……多貨財傷于德,弊則沒禮……王者統(tǒng)世,觀民設教,乃能變風易俗,以致太平。”[7]意即揮金如土興葬禮,對養(yǎng)老送終沒有一點益處,也不能增加和顯示孝道德行,只能是制造許多的麻煩,擾亂社會秩序,傷害黎民百姓罷了。褒贊君王,彰顯父母,不在于致喪的錢財?shù)亩嗌伲恍麚P名聲,光宗耀祖,不在于送葬的車馬的多少。行使喪葬之禮,財物多了會傷害道德,錢幣多了會埋沒禮儀。治國統(tǒng)民,須觀察社情民意,教育民眾改變不好的風俗習慣。因為風俗醇,則風氣正;風氣正,則人心仁;人心仁,則禮儀興;禮儀興,則家庭和;家庭和,則村社旺;村社旺,則國家盛、天下平。

綜上所述,王符在繼承先秦儒家傳統(tǒng)孝道觀的基礎上深化了對孝道的認識,闡述了行孝“以順志為本,以崇喪為末”;“以致養(yǎng)為本,以華觀為末”;“以孝悌為本,以交游為末”的新思想,在現(xiàn)今的新農(nóng)村倫理道德建設中同樣具有“修德立身”、“和睦家庭”、“敬愛老人”、“協(xié)調(diào)關系”、“凈化空氣”和“移風易俗”等重大借鑒價值。

[1] 顧寶田.尚書譯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2] 徐張,譯注.易經(jīng)[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

[3] 陳戍國,點校.周禮·儀禮·禮記[M].長沙:岳麓書社,1989.

[4] 許慎.說文解字[M].長沙:岳麓書社,2006.

[5] 王常則,譯注.孟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6] 程昌明,譯注.論語[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

[7] 王柏棟,《潛夫論》讀本[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

[8] 李隆基,注.邢昺疏.孝經(jīng)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On the Significance of Wang Fu's"Filial Ethics"in the New Country Ethics Construction

Wu Dianming,YangYing
(Department of Politics&Laws,Economics&Social Administration,Longdong University,Qingyang Gansu745000,China)

WangFu was a famous thinker in Eastern Han Dynasty,and in his works rich ethics were found,including filial ethics,some ofwhich are still valuable in the present rural construction.

WangFu;filial ethics;newcountryside;moral construction

B82-052

A

1671-1351(2010)01-0050-05

2009-11-12

吳點明 (1966-),男,甘肅涇川人,隴東學院政法經(jīng)管系副教授。

甘肅省教育廳項目“農(nóng)民價值取向與建設小康社會關系研究”(0910-4)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 張萬余〕

柳江县| 临洮县| 成武县| 将乐县| 昭通市| 绥芬河市| 灵台县| 八宿县| 太和县| 田阳县| 宝鸡市| 汉沽区| 揭西县| 万山特区| 香港| 彭泽县| 长岭县| 孝昌县| 淄博市| 双鸭山市| 乌拉特中旗| 纳雍县| 湘阴县| 新建县| 岢岚县| 万荣县| 武胜县| 宁国市| 潞西市| 浦东新区| 望都县| 南溪县| 建平县| 玉门市| 镶黄旗| 上犹县| 恩施市| 彝良县| 千阳县| 德江县| 永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