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美學角度解析《仁慈》

2010-08-15 00:47馮秀平
銅陵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0年4期
關鍵詞:弗洛倫斯仁慈雅各布

馮秀平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1)

從美學角度解析《仁慈》

馮秀平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1)

托尼·莫里森是當代美國黑人文學的杰出代表。1993年,她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這是美國文學史上黑人女作家第一次獲此殊榮?!度蚀取罚ˋ Mmercy)是她的又一部重量級作品。文章以美學家沃爾夫岡·伊瑟爾的接受美學的“空白”理論為支撐點,從主題、情節(jié)和人物的層面分析小說《仁慈》給讀者留下的大量文本空白,讀者通過無限遐想和自由思考,實現(xiàn)讀者與作者心靈上的交流。

托尼·莫里森;《仁慈》;接受美學;空白;

一、前言

空白是藝術作品的共同特征,是藝術的一種客觀存在形式,也是一種美學追求??瞻资呛饬克囆g高低的一個重要尺度。沃爾夫岡·伊瑟爾在其代表性論文《文本的召喚結構—不確定性作為文學散文產生效果的條件》和重要理論著作《閱讀活動——審美反映理論》中最先提出空白理論。文學作品中的空白是指未實寫出來或未明確寫出來的部分,是文本已實寫出的部分向讀者暗示或提示的東西。所謂的空白并非缺欠,恰恰相反,它正是美的構成要素,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為了實現(xiàn)意蘊之美而應有的形式。任何藝術作品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將關鍵的部分表現(xiàn)出來,而這些或輕描淡寫,或遮蔽略去的部分就形成了空白。空白絕不是人們認識上的作品缺陷,空白正是通過破壞文本表面的可連接性來實現(xiàn)文本的潛在連接,由此獲得審美效果。從表面上看,作品因簡化出現(xiàn)了空白似為“缺失”,令人遺憾,但實則留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將作品的意蘊挖掘權交給了讀者,使作品與讀者之間形成最大的意義張力,且作品意蘊的天地被大大拓寬。根據格式塔心理學,當不完全的形狀呈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時,會使審美者產生強烈的追求完整、對稱、希冀和諧的愿望,審美者會被激發(fā)出“補充”或“填實”空白的沖動力。填補空間的欲望成為讀者閱讀的驅動力,讀者成為作品再創(chuàng)造者,參與作品意義的建構,這種創(chuàng)造遠遠超過作者的思想,空白自然也就體現(xiàn)了更大的美感。

《仁慈》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非裔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繼2003年推出小說《愛》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重量級作品。該文以設問開篇,不斷提出問題,吸引讀者繼續(xù)往下閱讀、繼續(xù)思考,給人以無限遐想,極大的體現(xiàn)了文學作品的“空白”美。本文借用美學家沃爾夫岡·伊瑟爾的接受美學的“空白”理論,從主題、情節(jié)和人物等方面留下的文本空白及讀者積極參與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的角度分析《仁慈》的美學價值。

二、主題的空白

“文本的意義依賴于讀者的創(chuàng)造性并且要靠其想象去填補文本中的所謂空白,也就是說,在一個文本中存在著懸而未決或尚未提到的東西需要填補”?!翱瞻住痹陂喿x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促使讀者思考、想象,共同參與文學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

《仁慈》從一個16歲黑人女孩弗羅倫斯的視角解析了十七世紀的美洲新大陸。1632年,北美處于動亂時期,弗羅倫斯8歲時,母親在出于無奈和被迫的困境下,一位塞荷(Senjor)的破產了的葡萄牙奴隸主為了抵償部分債務把她交換給一個白人商人雅各布。在母親的苦苦哀求下,白人領主答應她母親收養(yǎng)了她。這種收養(yǎng)構成了小說的主題“仁慈”。首先作者在開始設下了一個疑問,使讀者百思不得其解。女黑奴為什么請求來奴隸主家討債的陌生人帶走僅僅七八歲的女兒?開篇無論弗洛倫斯還是雅各布都給讀者留下無限懸念,莫里森給出讀者小女孩內心獨白:“這景象老是在我眼前。我盯著看,我的母親在聽,她的男嬰在她胯上。她的小男嬰還在吃奶。帶走我女兒,她說,我的女兒,她說。我。我?!彼J為都是父母的親骨肉,媽媽很難抉擇放棄哪一個,兩個疊字“我”道出弗洛倫斯充滿了詫異,從此她被母親拋棄的慘痛感折磨著她。母親拋棄的畫面深深地刻在她的腦海,弗洛倫斯年紀很小,對母親當時做出的決定迷惑不解。為什么母親拋下我?難道母親她真的不愛我了嗎?這個場景發(fā)生的事情和解釋給讀者留下浮想聯(lián)翩的藝術“空白”,需要讀者整理小說的情節(jié),透過言辭本身去進行更深刻的體會,讓讀者馳騁于現(xiàn)實與聯(lián)想、虛與實之間,實現(xiàn)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完成與作者的心理對話,從而使作品多層次的含義充實豐富。由此可見,“空白”非“空無”,空白之處,自有佳境。

農場內外,一個曾經被雅各布雇來幫助修建“在整個地區(qū)最雄偉的房子——死去的男主人魂牽夢縈的未完成的工程”的鐵匠,他卻不是奴隸,而是“自由人”。“一天傍晚,雅各布手里的錢遞給鐵匠時”——這樣的身份和舉動讓雅各布農場里的奴隸嫉妒不已。雖然小說通篇沒有提到鐵匠的真實名字,弗羅倫斯認為可以在這個自由鐵匠身上找到愛,盡管她為他做出了很多努力:“閃亮的水珠從你的脊背上緩緩滑落,我為自己抑制不住地想要去舔那些水珠而感到惶恐,于是我跑進牛欄里想要阻止這些從腦子里溢出來的想法。但無濟于事?!钡氰F匠斷然拒絕了弗羅倫斯的愛:

因為你是一個奴隸。

…….

你什么意思?我是奴隸,那是因為我是主人買來的。

不對,是你自己成為了奴隸。

怎么這樣說?

你的頭腦空空,你的身體狂野。

我愛死你了。

那也是奴隸的方式。

只有你擁有我。

擁有你自己,女人,離我們遠點。

弗羅倫斯原以為可以在這個自由的鐵匠身上找到了一絲萌芽的愛的種子,彌補自己心靈深處的傷疤,使脆弱的孤獨感得到一點安慰。但是這唯一的欲望在頃刻間化為灰燼,她渴望得到的愛卻使她的心靈更是雪上加霜。作者有意擾亂了讀者對愛這個永恒主題的認識,在某種程度上,使小說與其他作品的愛的主題拉開了距離,愛的主題得到了升華,弗羅倫斯缺失的愛給讀者留下可聯(lián)想的藝術創(chuàng)作空間,引導讀者用自己的生活閱歷、激情、聯(lián)想和想象,去深思追問作品的藝術“空白”,去感受作品內蘊的無限深邃與寬廣,最終形成和達到審美意境。

三、故事情節(jié)空白

現(xiàn)代美學家英加登提出了“不定點”問題,他說:“文學作品描繪的每一個對象、人物、事件等等,都包含著許多不定點,特別是對人和事物的遭際的描繪?!薄度蚀取非楣?jié)是破裂的、拼貼的,就像碎片一樣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給讀者留下了大量的文本意義上的空白,促使讀者參與到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之中。

雅各布開始羨慕其他富人的闊氣,開始剝削遠方奴隸的勞動,用賺來的錢給自己蓋豪宅,但他最終也沒有活到豪宅完工的那一天。一定程度上,雅各布對南方奴隸主財富的羨慕成了他的精神枷鎖,這是導致他滅亡的主要原因。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男性始終是主導和控制這個社會組織的中心力量。作者筆鋒突轉,讀者解讀到的是雅格布與世長辭,妻子感慨自己和女奴都成了“無主人的女人”。雅各布的農場是女性主角的匯聚點,這個“伊甸園”式的莊園徹底成了托尼·莫里森筆下“無主人的女人”的家園。男主人公“位置”的空白使小說的情節(jié)發(fā)展陷入了僵局,文本中留下無限意猶未盡的空白,激發(fā)讀者進行能動性的聯(lián)想和反思。

雅各布的妻子瑞貝卡的命運也注定是泡影般的悲劇。十六歲的她在婚前,作為“郵購新娘”來到北美殖民地,嫁給一位素昧平生的丈夫——雅各布。丈夫的早逝令她傷心欲絕,她的形象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打罵女奴,想要賣掉弗洛倫斯,莉娜下河洗澡和睡吊床的權利也要剝奪。她們曾經認為她們的農場是一種“共同的家庭”,因為他們一起擺脫了孤立隔絕而建立了友誼。但是她們想象中的已經組建的家庭是虛假的,泡沫般的,這將使讀者猜疑。讀者的印象便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主人雅各布死后,女主人瑞貝卡也感染疾病。在女主人瑞貝卡生命垂危之際,莉娜比其他兩個女奴更明白如果女主人病死,她們的命運將會更加悲慘。面對將來的厄運,莉娜祈求上蒼:“不要死,夫人,不要死。女主人與死神賽跑,她們就派弗洛倫斯去找鐵匠給女主人治病,因為鐵匠曾救活過瀕死的女奴莎羅。在女主人的病榻前,莉娜發(fā)出了如此的感慨:“現(xiàn)在她確信夫人將會死掉。而且同樣確信她也將要死去,因為她自己的生命,所有的一切,都依賴于夫人的幸存,取決于弗洛倫斯的成功?!崩蚰鹊恼Z言和心聲充分表明了危在旦夕的女主人對她們的重要性。唯一主宰她們命運的女主人也要剝奪生存的希望,這樣慘不忍睹的畫面上映,讀者的心里都久久未能抹去海浪的狂潮,內心深處充滿迷惑。一股無窮的力量觸動讀者去搜尋,讀者可以在“無邊無際的綠色草原任意馳騁”。伊瑟爾也強調指出,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它是讀者和作品相互作用的產物,而不是隱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闡釋者去發(fā)現(xiàn)的神秘之物。文章?lián)渌访噪x,讀者通過努力篩選文本的語境,才得以顯現(xiàn)小說情節(jié)的全貌,引導讀者用獨有的經驗去尋覓填補未確定的空白。

四、人物的空白

英國著名文學批評家E.M.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一書中,將人物分為扁形人物和圓形人物。所謂的圓形人物是指性格多面、形象立體的人物,而扁形人物是指只具備一個性格側面、只承擔有限的人物功能的人物[3]。所謂“圓形人物”即發(fā)掘、描寫人物性格中同時并存甚至自相矛盾的多個層面的人物,小說中有很多這類亦正亦邪、難以簡單定位的人物形象。莫里森在《仁慈》中所塑造的主人公雅各布是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形象。

雅各布是英國后裔孤兒。在他的記憶里,被父母拋棄的歲月,流浪街頭,靠偷食物和行乞丐維生。童年時光在救濟院度過,為生計不停地奔波,后來到弗吉尼亞這片美洲新大陸,開始人生“天堂幸福的生活的旅途”。在1682年,雅各布通過英國一位從未謀面叔叔的遺囑繼承了120英畝土地的所有權,他成了農場的主人。一次他去做生意,發(fā)現(xiàn)別人的房子是他有生以來見過的最豪華的房子。他下定決心要蓋一座奢華、闊氣的新房子,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人間天堂”。與其說他建的那幢是“人間天堂”,不如說是他為自己建造的“地獄”。房子變成了他不幸的源泉,他自己的女兒死于一場事故,在他生命行將結束的時刻,豪宅卻仍是海市蜃樓。作者在作品中成功地給讀者塑造了一個“圓形”人物的典范,同時也留給讀者大量的空白去遐想、回味,對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作,使讀者的人生閱歷、思想感情與文本、作者產生共鳴。

雅各布從道德上反感蓄奴制,他永遠不拿奴隸作為交易的商品。他把農場的奴隸看作是他的左膀右臂而不是財產。奴隸主用奴隸向他抵債的時候,那些奴隸身上的傷疤和臉上的烙印,使他極度厭惡。當?shù)谝粋€奴隸主要把弗洛倫斯、她母親和她弟弟三個人抵債給雅各布時,雅各布認為弗洛倫斯一定是奴隸主的“掌上明珠”,可是他看到的局面果然在他的預料之中,奴隸主堅決拒絕時,雅各布幾乎笑了出來。雅各布當時的行為充分展現(xiàn)了仁慈,充滿了關懷,雅各布買下八歲的弗羅倫斯,希望小弗羅倫斯能緩解妻子的傷痛。因為自己的女兒與弗洛倫斯的年齡相仿時卻喪生了,雖然弗洛倫斯是替代品,但是他內心深處對妻子瑞貝卡的愛是毋庸置疑的。母親懇請雅各布帶走女兒,是因為覺得雅各布的樣子表明“他心里沒有獸性”,他具有那些奴隸主所丟失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關愛和呵護,他已經被讀者忽視了那傳統(tǒng)的奴隸主的罪惡的印象,使讀者體會和感受到雅各布的性格多層性。讓讀者通過想象和體會的過程,感受空白處的思想和意境。母愛的力量超于一切,使雅各布大吃一驚,那母親舉步向前,低聲但很急切地要求道:“求您,先生。別要我。帶走她。我的女兒?!蹦赣H的神色使雅各布倍加不安,他暗想,“真作孽,這豈不是世界上最悲慘的生意!”最后他接受弗洛倫斯重要的原因——他自己曾是孤兒,他無法拒絕人家要求他救助“沒有歸屬,沒有人要的孩子”。他曾經所有的失落感頓時像是昨日重現(xiàn),人所承受靈魂的創(chuàng)傷和打擊浮現(xiàn)在腦海,更加劇他沒有勇氣把自己的經歷重演。此時此刻,內心的獨白無法用語言表達,感情百感交集,作品將雅各布對弗洛倫斯的第一個奴隸主的恨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唯一的希望是借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掉奴隸們的命運枷鎖和自由束縛。女兒被母親拋棄的事實無法改變,他無論選擇女兒還是母親,注定是骨肉分離的悲劇。因此,雅各布感到“悲慘”。作者給讀者描述這樣一個角色的意圖何在?文本留下空白,讓讀者去思索答案。正是在這種難以取舍的道義和感情的取向中,讀者體會了這一藝術的魅力所在。

五、總結

“空白”是文本的基本屬性。任何文本都含有許多“空白”,使讀者積極參與文本意義的構建和再創(chuàng)造,讓讀者去解讀、想象和反思。正如沃爾夫崗·伊瑟爾所說,作者只有激發(fā)讀者的想象,才有希望使他全神貫注,從而實現(xiàn)作者本人的意圖。在小說《仁慈》中,莫里森正是用模糊的主題、復雜的情節(jié)以及多重意識的人物等向讀者提供了一個開放、多元的文本視域。使得文章多重主題得以展現(xiàn)成為可能。真實的奴役、無奈的母愛、心靈的焦灼、自由的缺失與追尋以及對奴隸制歷史和現(xiàn)實的追問,這便是作者真正的意圖所在。為了激發(fā)讀者對深刻主題的思考與探索,莫里森運用巧妙的寫作技巧、豐富但并不華麗的語言、深邃多元的意蘊為讀者繪制了一副栩栩如生的畫面,為讀者留下了意想不到的審美空間,引導讀者去思索去體味其中探究小說中耐人尋味的內涵,增添了讀者閱讀鑒賞的審美趣味,這就是文本空白的藝術價值所在。

[1]朱立元,張德興.西方美學通史(第七卷)[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

[2]英加登.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8.

[3]瀟 元.“尖型人物”和“圓型人物”新解:〈八叔〉的創(chuàng)作思路”[J].寫作,2006,(12);67-70.

[4]鄔國平.中國古代接受文學與理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5]朱響艷,楊炳均.從接受美學看文學翻譯的純語言觀[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5):9-50.

[6]王守仁,吳新云.超越種族:莫里森新作《仁慈》中的“奴隸”解析[J].當代外國文學,2009,(2).

[7]胡經之.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8]曾 斌,陳志華.“中西文本空白藝術比較研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7).

[9]朱小琳.“歷史語境下的追問:托尼·莫里森的新作《仁慈》”[J].外國文學動態(tài),2009,(2).

[10]Morrison,Toni.A Mercy[M].New York:Alfred A.Knopf,2008.

I712.074 < class="emphasis_bold">文獻標識碼:A

A

1671-752X(2010)04-0037-03

2010-09-12

馮秀平(1984-),女,河南鶴壁人,河南大學外語學院200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呂 進)

猜你喜歡
弗洛倫斯仁慈雅各布
日常的美好——弗洛倫斯·哈欽斯作品欣賞
最好的母親節(jié)禮物
花匠弗洛倫斯
花匠弗洛倫斯
花匠弗洛倫斯
仁慈
母愛隨行,“獨腿女孩”成長路上逆風飛翔
暖被窩
暖被窩
赴美軍“仁慈”號醫(yī)院船駐船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