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敬芳
(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云南德宏 678400)
白居易是中唐乃至中國詩壇上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詩對當時和后世影響深遠。白居易在世時其詩便已廣泛流傳,他曾自豪地說:“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xiāng)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仆詩者?!痹∫舱f白居易之詩 “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墻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馬走之口無不適。至于繕寫模勒街賣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一個人的詩作,在當代即產(chǎn)生這樣的社會效應,在古代是極少見的。白居易在中國文學史上之所以能占有一席之地,不僅由于他的諷喻詩,其閑適詩也有不可磨滅的功勞。[1](P1-3)
雖然白居易的閑適詩與諷喻詩在內(nèi)容上和精神上差距較大,但是只有把二者結(jié)合在一起,才能體現(xiàn)真實的白居易——一個典型的儒官形象。當然這些閑適詩中透露出的無為、避世和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是在接受的過程中要摒棄的東西。暫且拋開消極的因素,從文學的角度、人性的角度和生活的角度來分析他的閑適詩,會發(fā)現(xiàn)里面蘊含著豐富的內(nèi)容,其中有值得肯定甚至是值得提倡的精神。白居易閑適詩的根本精神是淡泊名利、潔身自好、追求和諧。這些精神在現(xiàn)代社會里仍然有其現(xiàn)實意義。這里著重談談白居易閑適詩中的友情。
白居易可以說是唐人中最重友情的人,他一生交友無數(shù),在其詩文中提及的人物很多。朱金城在《白居易研究》中考證了有名有姓的人物多達 80余人,僅此 80余人已經(jīng)很壯觀。此外,還有一些沒有考證的,以及其名不詳?shù)娜?。這些人都是白居易的朋友,只不過有的是階段性的朋友,有的是有共同遭遇的朋友,有的是心心相印的朋友。在他的生活中朋友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朋友是他出游的玩伴,是他傾訴的對象,是他心靈的慰藉,是他精神的寄托。[2](P213)
在白居易的閑適詩中寫給友人的詩作非常多。他在京城為官時常常和友人們一起郊游,甚至“終夜清景前,笑歌不知?!?。此時奠定了友情的基礎(chǔ),好友元稹、崔玄亮、劉敦質(zhì)、張仲方等就是在這時結(jié)識的。白居易有時主動邀請友人與自己把酒暢談,享受愜意生活?!秵杽⑹拧吩?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3](P1075)
劉十九是白居易在江州時的朋友,其人其事不詳,詩人另有《劉十九同宿》詩,說他是嵩陽處士。這首詩以如敘家常的語氣,樸素親切的語言,富于生活氣息的情趣,寫出了朋友間誠懇親密的關(guān)系。后兩句邀請朋友在雪天同飲,可見樂天之好客?!督瓨窍ν锌汀吩娫?
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樓銷暑否?比君茅舍較清涼。[3](P1373)
此詩分為江樓夕望和江樓招客兩部分,前六句描寫夏日清麗晚景,后兩句表達了邀請友人來江樓消暑的意愿。詩人不愿獨享良辰美景,故邀請自己的朋友來共享。由“比君茅舍較清涼”一句來看詩人所邀請的乃是一位貧寒的士人。在白居易的思想里,不是以富貴與否來作為交友的標準,只要是情投意合,可以不避貧富。白居易晚年閑居洛陽,與洛陽閑官們交往甚密。有美酒之時,更不會忘記這些朋友?!包S醅綠醑迎冬熟,絳帳紅爐逐夜開。誰道洛中多逸客,不將書喚不曾來”[3](P2098),表達了老朋友間親密無間的情誼。
朋友給白居易帶來了快樂,友情讓詩人體會到了人生的意義。所以他對友情倍加珍惜,對朋友倍加關(guān)心和思念。白居易一生交友很多,但是經(jīng)過時間的淘滌和考驗,他與其中 4人的感情最為真摯。他在《感舊并序》中說:
故李侍郎杓直,長慶元年春薨。元相公微之,大和六年秋薨。崔侍郎晦叔,大和七年夏薨。劉尚書夢得,會昌二年秋薨。四君子,予之執(zhí)友也。[3](P2493)
可見白居易一生中與李建、元稹、崔玄亮和劉禹錫的感情最深,為心心相印的朋友。白居易最好的朋友要數(shù)元稹。元稹死后,他和劉禹錫的來往最為頻繁,情感深厚。
白居易和元稹訂交很早,在貞元十九年 (803)兩人同登第前就已經(jīng)訂交,他們的交往一直持續(xù)了30年。白居易《贈元稹》詩云:
自我從宦游,七年在長安。所得唯元君,乃知定交難。豈無山上苗,徑寸無歲寒。豈無要津水,咫尺有波瀾。之子異于是,久處誓不諼。無波古井水,有節(jié)秋竹竿。一為同心友,三及芳歲闌?;ㄏ掳榜R游,雪中杯酒歡。衡門相逢迎,不具帶與冠。春風日高睡,秋月夜深看。不為同登科,不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無異端。[3](P20)
二人友情之所以經(jīng)久不衰,源于 “心源無異端”。所以在二人的詩集中有許多寫給對方的詩作,這些詩就是一封封書信,在彼此間傳遞著無聲的問候、關(guān)懷以及深沉的思念之情,書寫了一段彌足珍貴的友情篇章。白居易憶元稹詩如“春來無伴閑游少,行樂三分減二分。何況今朝杏園里,閑人逢盡不逢君”[3](P734)、“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3](P796)、“世間好物黃醅酒,天下閑人白侍郎。愛向卯時謀洽樂,亦曾酉日放粗狂。醉來枕邊麹貧富,身后堆金有若無。元九計程殊未到,甕頭一盞共誰嘗”[3](P1931)等等不勝枚舉,均情真意切,眷眷之意盡現(xiàn)字里行間。
對于元稹,白居易不僅有思念的苦澀,還有相聚的歡喜和離別的惆悵。元稹在長慶三年 (823)改授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東觀察使。此時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二人封疆為鄰。白居易作《元微之除浙東觀察使喜得杭越鄰州先贈長句》曰:“郡樓對玩千峰月,江界平分兩岸春。杭越風光詩酒主,相看更合是何人?!盵3](P1524)把能和好友對酒賞玩的快樂心情展露無疑。而有聚終有別,由于相聚的歡欣,別離才顯得更加的依依不舍,別后也才寂寥難耐。
燭下樽前一分手,舟中岸上兩回頭。歸來虛白堂中夢,合眼先應到越州。
煙波盡處一點白,應是西陵古驛臺。知在臺邊望不見,暮潮空送渡船回。[3](P1526)
此時白居易已經(jīng) 52歲,對老友的思念與不舍仍然不加掩飾地溢于言表,非重情之人難以做到。元稹于大和六年 (832)暴卒,年 53。白居易聞之萬分悲痛,作《哭微之》二首。乃至兩年后聽到有人唱元稹的詩,仍然是悲從中來,“時向歌中聞一句,未容傾耳已傷心”[3](P2127),這份情確實讓人感動。
晚年的白居易對友情更是珍惜,他在《感舊詩卷》中說:
夜深吟罷一長吁,老淚燈前濕白發(fā)。二十年前舊詩卷,十人酬和九人無。[3](P2113)
詩人對友人的紛紛逝去感到哀傷。白居易此時也已62歲,朋友不斷地逝去,使詩人感到歲月無情。所以在洛期間詩人對時間、生命和友情都特別珍視。在洛陽,白居易交往的人主要是劉禹錫、皇甫鏞、牛僧孺、裴度等,這些人都是多年老友,皆為年老而請閑官于東都,以享受晚年生活。曾經(jīng)在官場摸爬滾打的儒官們,在東都過著閑適快活的生活,結(jié)伴游玩,飲酒賦詩,流連忘返。白居易和好友劉禹錫的交往非常密切,酬和贈答詩很多,多以家常語氣敘說閑適生活和內(nèi)心感受。
朝憐一床日,暮愛一爐火。床暖日高眠,爐溫夜深坐。雀羅門懶出,鶴發(fā)頭慵裹。除卻劉與吳,何人來問我?[3](P2045)
詩人雖然生活慵懶,但還是希望朋友來關(guān)心自己,心中也有對朋友的感激?!秹魟⒍艘蛟妴栔分袑嫌训年P(guān)懷之情溢于言表:
昨夜夢孟得,初覺思踟躕。忽忘來汝郡,猶疑在吳都。吳都三千里,汝郡二百余。非夢亦不見,近與遠何殊。尚能齊近遠,焉用論榮枯?但問寢與食,近日兩何如?病后能吟否?春來曾醉無。樓臺與風景,汝又何如蘇。相思一相報,勿復慵為書。[3](P2066)
白居易居洛陽之后,淡泊名利,心胸曠達,不計較以往的恩怨得失,只求內(nèi)心的平和?!冻昀疃汤伞吩娫?
筍老蘭長花漸稀,衰翁相對惜芳菲。殘鶯著雨慵休囀,落絮無風凝不飛。行掇木芽供野食,坐牽蘿蔓掛朝衣。十年分手今同醉,醉未如泥莫道歸。[3](P2113)
李二十侍郎即李紳,大和七年 (833)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熬C紳一生,早年與元稹、白居易致力于文學改革,志趣相同。而仕履則緣李德裕之故,與李逢吉、李宗閔勢力互為消長,適與居易異趣”[4](P79),但是白居易仍然看重他們之間的友情,拋卻隔閡,把酒言歡,重續(xù)友情。李紳離開洛陽時,白居易設宴送行作《醉送李二十常侍赴鎮(zhèn)浙東》云:
靖安客舍花枝下,共脫青衫典濁醪。今日洛橋還醉別,金杯翻污麒麟袍。喧闐夙駕君脂轄,酩酊離筵我籍糟。好去商山紫芝伴,珊瑚鞭動馬頭高。[3](P2127)
詩人追憶相識時的情景,今昔對比,仍然是豪情不減,情意濃濃。由此可見白居易對友情的珍視以及曠達的心胸。由于他的曠達,也贏得了裴度的友誼。裴度和元稹在長慶二年 (822)由于爭相雙雙被貶謫,二人之間的矛盾甚深。寶歷元年 (826)李逢吉用事,二年 (827)裴度復入知政事。白居易由裴度援引離開蘇州刺史任,回到長安。接著又相繼有秘書監(jiān)、刑部侍郎之授。裴度晚年也請閑官于東都,白居易與之交往也很親密。在他的詩中有《送鶴與裴相臨別贈詩》、《酬裴相公見寄二絕》、《夜宴醉后留獻裴侍中》、《酬裴令公贈馬相戲》等,僅從詩題上也能反映出二者交往的情況??梢姲拙右缀驮〉年P(guān)系并未影響他和裴度的關(guān)系,他們之間仍然保持著友好的情誼。
在白居易眾多的朋友中有個性不一的,有政見不一的,有志趣不同的,有黨派不同的,但是白居易都能和他們和諧相處,主要源于他處理友情的方式。他在每一個朋友身上都能找到自己所敬重的品行,他們或有堅貞的個性,如白居易比之為“澗松”的能七倫;或有高潔的品性,如“心與鴻鶴同”的蕭侍御;或能榮辱不驚,如吳丹“進退得自由”;或能超脫世俗,如可以與之“相對盡日言,不及利與名”的李建;或能與之心意相通,如元稹。他善于從別人身上發(fā)現(xiàn)優(yōu)點,并對之加以肯定和贊揚,同時趨同于這些優(yōu)點,使朋友之間具有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愛好及志趣,從而加深彼此之間的了解和情誼。
白居易寫給朋友的詩作非常多,說明了他在和友人的交往中所處的主動態(tài)勢和積極態(tài)度。他積極主動地維持和加深朋友間的友情,特別是摯友之間的交往,與元稹和劉禹錫之間的唱和之作可見一斑。當然除了第一梯隊的摯友之外,他還和其他品性高潔的人交往,和追求閑適生活的人交往,和能超脫名利的人交往。因為白居易在與友人的交往中,始終抱著曠達的心態(tài),所以才能收獲一份份珍貴的友情。這使他不僅擁有和元稹之間的深厚友誼,同時也能獲得和元稹有隙的裴度的友情。這也使他不僅能有劉禹錫這樣志趣相投的朋友,也能重續(xù)和李紳的友情。在他的友情世界里,沒有對朋友的怨恨和貶低,沒有對朋友的責備和憤怒,有的是一份份溫暖的關(guān)懷、問候和相知相屬的自在自得。
因此白居易的友情世界里充滿了和諧,洋溢著閑適的情調(diào)。晚年的作品明顯地體現(xiàn)出這一特征。[5]“玄宴家風黃綺身,身居高臥養(yǎng)精神。性慵無病常稱病,心足雖貧不道貧。竹院君閑銷永日,花亭我醉送殘春。自嫌詩酒猶多興,若比先生是俗人”[3](P1942)、“新竹夾平六,新荷拂小舟。眾皆嫌好拙,誰肯伴閑游?客為忙多去,僧因飯暫留。獨憐韋處士,盡日共悠悠”[3](P1942)、“竹橋新月上,水岸涼風至。對月五六人,管弦三兩事。流連池上酌,欸曲城外意?;驀[或謳吟,誰知此閑味”[3](P2038)等等。這些詩中都非常明顯地抒寫著盡情享受閑適生活的姿態(tài)。老友之間的情誼就這樣融入到恬靜的自然與和諧的日常生活之中,淡淡的不著痕跡,卻又耐人尋味。
當今社會,生活節(jié)奏加快,物質(zhì)欲念擴張,攀比之風盛行,貧富差距拉大。有些人為了金錢和利益,置友情、愛情、親情于不顧,甚至大打出手,對簿公堂。其結(jié)果是物質(zhì)利益滿足了,情感世界卻一片空白。這樣的人生又有什么意義呢?因此,在這物欲橫流的時代里,我們不妨學學白居易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和交友的情懷,這將會使我們的人生更加充實溫馨和豐富多彩。
[1] 謝思煒 .白居易集綜論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2] 陳翔 .大詩人白居易 [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3] 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 朱金城.白居易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5] 張學成.對白居易晚年詩歌的再評價[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4,(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