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 俊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張愛玲,一位20世紀紅遍上海灘的中國女作家,用自己蒼涼的筆鋒為現(xiàn)代文學的畫廊獻上了一幅幅深入人心的動人畫卷,而作為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半生緣》更是將其精妙絕倫、回味無窮的語言發(fā)揮到極致,那刻苦銘心、撕心裂肺的愛與痛讓無數(shù)人唏噓嗟嘆、感慨萬分,除了沈世均與曼楨的情深緣淺、祝鴻才的好色貪婪,顧曼璐那洗盡鉛華、滄桑悲涼的交際花形象正如一株美麗的風信子開在百花園中,成為文學畫廊上孤獨美麗的奇葩。
湊巧的是,在上世紀感動了無數(shù)法國讀者與觀眾的愛情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瑪格麗特正是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的力作《茶花女》中的一位美麗善良的交際花,她淪落風塵,卻又敢于追求理想的愛情,而當?shù)弥约旱膼矍榭赡軙Φ阶约旱膼廴藭r,毅然決然地犧牲了自己的幸福,單純可愛又令人心酸不已。
顧曼璐與瑪格麗特有著相似的不幸,卻又有著截然不同的靈魂。下面,我們將就二者的家庭、愛情、姐妹感情等多方面具體地解析她們的形象,同時探討中法愛情觀、男性作家、女性作家不同的視角問題及宗教寄托。
同樣有過真愛,但是最終生離死別。
曼璐與張慕瑾曾經(jīng)兩小無猜,彼此喜歡,常常通信,甚至有過婚約??墒沁@一段戀情伴隨著曼璐父親的去世生生地斷了。曼璐對慕瑾一直難以忘情,但張慕瑾卻很薄情,當他發(fā)現(xiàn)曼璐已不再純潔了,他便將愛意投向了與曼璐年輕時很相像的曼楨,而在遭到曼楨的拒絕后很快便結婚,婚后與自己的太太相親相愛,這間接導致了曼璐的人性扭曲。中國自古以來,男尊女卑,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停妻再娶的封建觀念一直流傳下來,所以男人通常不會死心塌地地只愛一個女人,張慕瑾正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代表。
而阿爾芒幾乎為了瑪格麗特發(fā)了瘋,瑪格麗特也非常愛他。她臨終時一直在給阿爾芒寫信,表白了自己的內心,告訴他過往的那些日子她是幸福的。茶花屬半陰性植物,喜溫暖、濕潤,宜于散射光下生長,而阿爾芒就是瑪格麗特陰暗生活中那一絲微弱的光亮,讓她有了生的希望與勇氣。盡管最終瑪格麗特不得不懷著巨大的悲痛離開了阿爾芒,獨自生活直到死去。但是瑪格麗特相比曼璐而言并不是個完全的悲劇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愛,她的靈魂得到了凈化。
對待婚姻的態(tài)度上有很大的不同。
《半生緣》開篇時,就把祝鴻才和顧曼璐兩人一起引了出來,鴻才是個相貌猥瑣、貪財好色之徒,曼璐對他全無好感,可是他們很快就結婚了。他們的婚姻就像一樁交易,她不圖祝鴻才的人也不圖他的財,只是希望他能照顧自己一家三代。此外,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了曼璐的疲倦,她在交際花的路途上漂泊了太久,也渴望找到一個歸宿,好好過日子,在她的眼里,婚姻與愛情無關。而瑪格麗特沒有想過婚姻,在遇到阿爾芒之后,只是渴求和阿爾芒一直在一起,只要有愛情她的生命便有了意義。
當然,這里與中法兩國的婚姻觀是脫不了關系的。中國歷來對婚姻家庭的重視都遠遠超過了對愛情本身的關注。相對于愛情,人們更注重追求愛情的形式—婚姻,特別是女性,更習慣于憑借婚姻來依賴男性獲得生存,于是沒有愛情的婚姻在中國并不出人意外。而法國巴黎作為充滿浪漫與愛的都市,家庭意識要比中國淡漠得多,最近巴黎一項關于法國人婚姻觀的抽樣調查表明,有68%的婚齡青年認為他們是為了愛而結婚,[1]雖然與19世紀的婚姻觀是有出入的,但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愛情在法國人的婚姻中是占很大比重的。
雖然都是出入國際性大都市,但二者的生活水平有很大出入。
顧曼璐主要生活在中國上海市民社會,生活清貧。她居住的地方是以前和一個人同居的時候頂下來的。曼璐出嫁后,為了一家的生活,又將其中的空房進行招租??梢娐此麄兊纳畈⒉桓辉!,敻覃愄貏t主要出入于法國巴黎上流社會,生活奢侈。她居住的房間里擺滿各種精致的梳妝用品,桌上的珍寶沒有一件不是用黃金或白銀制成的。
同樣死于肺病,無人可憐。
顧曼璐最終死在與祝鴻才新婚的床上。當慕瑾得知曼楨她們要去探病時,他匆匆跟她們點了個頭就走了,很是無情。祝鴻才更是對曼璐的死不為所動,而曼楨因為曼璐曾經(jīng)設計圈套毀了自己的幸福這件事所以連她死都沒去。同樣,瑪格麗特在她長達兩個月的無比痛苦的病危期間,誰都沒有到她床邊給過她一點真正的安慰,最后獨自死在自己的床上,她的心里比沙漠更空虛。
交際花,在任何時代無論國界都是被眾多男人們追捧的對象,她們美麗、嫵媚,可是站在視線的集中點,她們的身份卻是最不被社會認可的,一旦走上了這條煙花路,便不能再回頭。她們都嘗試回去,可是世俗的眼光總是毫不憐憫地將她們生的勇氣奪走,社會不能容忍她們以交際花以外的身份出現(xiàn),不管走在哪里,那個身份總如影隨形,是對她們心靈最殘酷的拷問,也是對她們愛情最嚴厲的考驗。她們,回不去。
《半生緣》通過顧曼璐對待親生妹妹的態(tài)度轉變上揭示了她由人之初,性本善到后來人性的扭曲這樣的歷程。家庭的概念使顧曼璐這一形象較之瑪格麗特變得親切豐富,在對待曼楨的感情上,曼璐的心中是復雜的。她為了曼楨趟渾水,培養(yǎng)她讀書,但最終曼楨還是毀在她的手上。
起初,顧曼璐是很愛護妹妹的,不愿意她步自己的后塵。當鴻才最初表示對曼楨的向往時,曼璐立刻就阻止:“你趁早別做夢了,就算她肯,我也不肯,你別想著顧家的女孩子全是姨太太胚!”
而她們姐妹情誼的轉折點就在張慕瑾愛上自己的妹妹顧曼楨,徹底否定過去與自己的感情上。當她穿著慕瑾曾經(jīng)贊賞的紫色旗袍來見他時,慕瑾一句“人總是要變的……想想從前的事,非常幼稚可笑”[2]把過去的一切都否定了。她珍惜的回憶,他已經(jīng)羞于承認了。曼璐只覺得身上的紫色衣服恍如芒刺在背,恰巧慕瑾房里放著妹妹的書,曼璐便立即遷怒于曼楨身上,任嫉妒和委屈燃燒出仇恨的火花。“我也是跟你一樣的人,一樣姐妹兩個,憑什么我就這樣賤,你就尊貴到這樣地步?”[3]她以為這是曼楨故意引誘了慕瑾、恩將仇報,而想到從前自己要不是為了她而出賣青春,可能早就和慕瑾結婚了。她唯有痛哭。
因此,當祝鴻才將貪婪的爪牙伸向曼楨時,顧及到鴻才的薄情寡義與自己的不能生育,她決定犧牲曼楨。“她這次是抱定宗旨,要利用她妹妹來吊住他的心”[4]。
曼璐在殘害妹妹的整個過程中雖然有過稍微的動搖,但很快就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已經(jīng)為家里犧牲那么多,妹妹做這些算不了什么。曼璐親手毀了曼楨的幸福,將她推入了火坑,一個人的人性會墮落到如此地步、兇狠老練得如此從容實在令人震驚。但是即使曼璐是這樣的喪心病狂,我們依然難以對她產(chǎn)生徹底的恨,因為這個女子身上背負了太多的傷痛,情人的背棄、家庭的破碎、容顏的老去、疾病纏身,她一直在犧牲著,卻從未有過回報。對幸福的追求曾經(jīng)是支撐曼璐活下去的支柱。然而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屢屢受挫,當她確信幸福不會如期而至時,她的性格最終發(fā)生轉變,人性扭曲。
瑪格麗特也有家庭,但是她幾年前就失蹤了,死后一大筆遺產(chǎn)由鄉(xiāng)下的姐姐繼承。姐姐最初有著表面上的悲傷,然而看到錢后這悲傷便煙消云散,姐妹之間牽絆很少,感情淡漠?!斑@個年輕的姑娘已經(jīng)有六、七年沒有看見她的妹妹了。打從她妹妹失蹤以后,不論是她還是別人,都沒有得到過任何有關她的消息……她回到村子里的時候,為她妹妹的死亡感到十分悲傷,然而她把這筆錢以四厘五的利息存了起來,使她的悲傷得到了補償?!保?]
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顧曼璐與瑪格麗特二人是如此相似卻又有著本質的差別,一個因愛而得到了靈魂的升華,另一個卻因恨而扭曲了人性。這無疑與作家本人的態(tài)度和男性視角與女性視角的差異是相關的。下面,我們從張愛玲與小仲馬兩位作家自身來發(fā)掘一下深層的原因。
張愛玲曾經(jīng)說過,“極端病態(tài)與極端覺悟的人究竟不多。時代是這樣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徹大悟。這些年來,人類到底也這么生活了下來,可見瘋狂是瘋狂,還是有分寸的。所以我的小說里……沒有悲壯,只有蒼涼。悲壯是一種完成,而蒼涼則是一種啟示?!保?]顧曼璐的形象可以說相當程度上寄托了張愛玲自身的感情,她和張愛玲一樣家庭是破碎的,母親并不能真正體會到自己內心的痛苦,經(jīng)歷坎坷,情人背叛,感情沒有歸屬,同樣在華麗的外表下掩藏著最深的陰暗。張愛玲在這里把“蒼涼”外化為一種生存意識浸潤到作品中,而不僅僅局限于一種情感內涵,與之相對應的則是縈繞于小說的氛圍和基調——“悲觀”,她冷靜而又執(zhí)著地認為人生悲劇的根源在于人性中不可理喻、骯臟的一面,人的悲劇是永恒。無法選擇的悲歡離合,折射出人生最大的無奈與缺憾。這也決定了她對顧曼璐這個形象抱持了殘忍的態(tài)度,只不過在殘忍的背后我們卻可以感受到張愛玲那份隱忍的同情、自哀。而同時她作為一個女性作家,在小說中更突出的是女性生存的艱難,體現(xiàn)了婚姻對女性的重要作用,除了與男性的糾葛外還突出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使她們的形象變得豐富可親。
小仲馬在《茶花女》中卻主張用基督教的精神來寬容瑪格麗特這樣的女子?!翱蓱z的女人哪!如果說愛她們是一種過錯,那么至少也應該同情她們……基督教關于浪子回頭的動人的寓言,目的就是勸告我們對人要仁慈,要寬容。耶穌對那些深受情欲之害的靈魂充滿了愛?!保?]很多人認為《茶花女》是小仲馬與情人瑪麗的真實寫照,其實并非如此。瑪格麗特的原型的確就是小仲馬的情人瑪麗,瑪格麗特的形象美麗單純,包含著小仲馬對瑪麗的回憶,可是化身阿爾芒的小仲馬卻始終帶著一種優(yōu)越感看待這一段戀情,在創(chuàng)作時,大仲馬是這樣教導小仲馬的:“一個丑婦人睡著了,你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把她描繪成仙逝的絕代佳人?!倍≈亳R也心領神會地回信道:“您說得完全正確。我是作者,因而在任何時侯都不能暴露曾與一個終究不值得稱道的女子有過來往,盡管她或許并無過錯,而且為自己的行徑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爆旣惿類壑≈亳R,而他卻因為她的身份羞于承認自己的愛情,當瑪麗嫁給他人時,他也只是懦弱虛偽地在一旁祝福。而在瑪麗病重臨終時,小仲馬卻埋頭寫作,連最后的看望與擁抱都吝于給予。其實,《茶花女》的背后不過也就是一段隨處可見的交際花的戀愛悲劇。同時,作為男性作家,小仲馬筆下的交際花的形象富有理想主義的色彩,美麗、善良、勇于付出,不求婚姻,也沒有復雜的家庭,只是純粹依附男性,只要成為自己所愛的男人的情婦便心滿意足。
古往今來,交際花的形象在文人騷客的筆下從不少見,有人歌頌她們的才情,有人迷戀她們的美貌,有人同情她們的悲苦,她們因為不同的原因走上這條煙花不歸路,越絢爛的年華就預示著越悲涼的人生,說到底,她們不過是那些男人生命中的過客,匆匆走過,便不見蹤跡。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8](《華嚴經(jīng)》),心若無物,整個世界便空如花草。 或許,領悟了這個道理,繁花落盡之后,她們能找到自己的歸途。
[1]連君.法國人的婚姻觀.World Culture《世界文化》,1997.4.
[2][3][4]張愛玲.半生緣.哈爾濱出版社,2003.10,第一版:113,178-179,169.
[5][7][法]小仲馬著.陳越譯.茶花女.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1,第一版:21(第四章),18-19.
[6]張愛玲.自己的文章.學林出版社,1996,第1版.
[8]語出《佛典》,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唐蝸寄題廬山東林寺三笑庭聯(lián):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又說“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