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為青 付正瑞 隋海濤
胃山楂石為臨床常見病。近年來,我們以自擬“消化湯”加減治療 60例,并與西藥治療的 60例進行了對比觀察,現(xiàn)將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胃山楂石診斷依據(jù):以上腹脹痛、惡心、嘔吐為主;上腹部可捫及包塊;或有胃逆蠕動波;上消化道鋇透示胃腔內(nèi)有可移動性包塊;病前近期有食山楂史。120例中,男 89例,女 31例;年令 21~82歲,平均 46.2歲;病程 1~10 d 96例,11~20 d 18例,21~30 d 4例,31~ 60 d 2例;結石共 166枚,其中 8 cm×7 cm 61枚,7 cm×6 cm 92枚,5 cm×4 cm 13枚;有胃潰瘍病史者 18例,有胃酸過多病史者 36例,有胃手術史者 12例;食山楂同時飲酒者 22例;絕大多數(shù)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滑或滑數(shù)。120例患者分為治療組、對照組各 60例,兩組具有可比性。
治療(消化湯)組:陳曲 30g,麥芽 30g,茯苓 15 g,半夏 12 g,陳皮 12g,炒萊菔子 30 g,枳實 15g,竹茹 15g,香櫞 12g,佛手 12 g,牡蠣 30g,木香 15g,三棱 10g,莪術 10g,雞內(nèi)金 15g,旋復花(布包)15g,代赭石 30 g。大便秘結者加大黃12~15 g(后下),胃熱明顯者加黃連 10 g,素脾虛不運者加白術 15g。1劑/d,水煎分2次飯前 30min服。孕婦、哺育期婦女忌服,服藥期間忌辛辣甜物及酒、茶。對照(西藥)組:碳酸氫鈉 2.5 g,3次/d口服;法莫替釘 20mg,2次/d口服。禁忌同治療組。
凡癥狀體征消失,消化道鋇檢正常為治愈;癥狀、體征減輕,包塊減少或縮小 1/2以上為有效;治療 12 d后,癥狀體征無變化,或雖減輕,但上消鋇檢包塊縮小不及 1/2者為無效。
治療組治療 3 d痊愈 52例,6 d痊愈 8例,治愈率為100%,平均治愈 3.4 d;對照組 3 d治愈 12例,6 d治愈 20例,9 d治愈 15例,12 d治愈 6例,無效 7例,治愈率為 88.3%,平均療程 6.8 d。兩組治愈率及療程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1)。
胃山楂石屬中醫(yī)“食積”、“積聚”,“胃痞”等范疇,多因脾虛不運,胃無力腐熟水谷,或胃中素有積熱,加之進食酸澀之山楂,或同時進食辛熱、酒物,致胃失和降,積于胃中,食痰互結而成。故選保和丸(去酸澀之山楂)合溫膽湯加減而擬“消化湯”以消食化痰。方中以陳曲、麥芽、雞內(nèi)金、萊菔子消食導滯為主,半夏、陳皮、旋復花、代赭石、竹茹化痰降逆,三棱、莪術導滯散結,牡蠣制酸散結,枳實、木香、香櫞、佛手理氣導滯,茯苓健脾以助運化,共奏消食、化痰之功而獲較單純制酸為優(yōu)之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