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良杰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名家名篇,歷來被選入高中教材,堪稱范文。教師樂教,因為它雖是白話文,卻有講頭;學生喜讀,因為它不僅能增加知識,而且是一種享受。評論家、文章家和語文教師也多有評論文章和欣賞文字。作者細致的觀察、精巧的構(gòu)思、高超的表達技巧和清新優(yōu)美的語言,人人大加褒揚,稱贊有加。但具體到一章一節(jié),一種表達技巧和修辭手法的運用,解說就見解各異了。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主持編寫、周正逵審定的原《高級中學語文第一冊(必修)教師教學參考書》分析該文的“寫作特點”時說:“第5段寫月色,反襯。 ”(157頁)還說:“又如‘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里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物體上落下來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蕩漾。”(161頁)又如2006年5月第三次印刷的第四版《志鴻優(yōu)化設(shè)計叢書·高中新教材優(yōu)秀教案》(高一語文·上)在分析研究第五段寫景技巧時也說:“第二,襯托手法。單寫月光比較單調(diào),作者又著力摹寫月的投影,有‘參差’‘斑駁’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光影交錯?!保?1頁)而現(xiàn)行的《高中語文教師教學用書》則都回避了這個問題。
兩位編者以為,《荷塘月色》這段文字寫“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的“參差的斑駁”的“黑影”,還有那“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都是為了“反襯”(或“襯托”)月光。而筆者認為,兩位編者對這段文字的表達技巧和有關(guān)反襯(襯托)手法運用的理解是有失偏頗的。
襯托是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互相輝映,相得益彰。它可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而反襯就是從反面來襯托。它是將性質(zhì)、形體、顏色等反差甚大的兩種事物放在一起,收到強烈的鮮明的對比效果?!独献印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它是與客觀事物相比較而存在的對立面,用藝術(shù)手法表現(xiàn)出來,就是反襯。王夫之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詷肪皩懓?,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保ā对娎[》第4條,《薑齋詩話箋注》第10頁)這是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集中和典型化。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是正襯,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就是反襯。
《荷塘月色》的第5段文字,可說是句句有月。但這月光是如此的抽象而單調(diào)——看得見,摸不著,難以直接描摹,更是難以言傳。因此,要把“月色”寫透,必須借助其他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側(cè)面描寫“月色”。于是作者就只能通過視覺的感知來加以傳達,借月光照射到別的物體上所產(chǎn)生的效果,來將這月光月色描繪得具體、形象。在這里,朱先生正是通過“高處叢生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欏欏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這些具體的形象來描繪這抽象單調(diào)而又令人難以捉摸、難以言傳的月影月色的。這跟我們通過“樹搖葉落”、“沙灰飛揚”來描寫那無形的“風”的道理是一樣的。朱先生寫“黑影”、“倩影”,正是這個作用。而且,這樣的寫法文中不只一處,上文中如“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青紗的夢”,作者就是通過對月下荷葉荷花的安謐、恬靜和飄忽的姿態(tài)的描寫,從側(cè)面來展現(xiàn)月色的朦朧、柔和的。而下文中也有“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的例子,這是作者通過樹色的陰暗、迷蒙,來描寫那透過淡淡的云層照射下來的慘淡的月色的特點。但這些都不是什么反襯,而是側(cè)面描寫,或稱間接描寫。
間接描寫,就是不直接著筆于描寫對象,而是通過描寫其他事物對它的感受、印象,或描寫它在周圍事物中所產(chǎn)生的反響,從側(cè)面間接表現(xiàn)它的情態(tài)特征。典型的例子如漢樂府民歌《陌上?!访鑼懨琅_敷:“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衣為上褥?!边@是從正面直接描寫羅敷的穿著佩飾。接著寫:“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少年見羅敷,脫冒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痹姼杷鶎懶姓?、少年、耕者、鋤者及來歸者諸人見到羅敷后的反應,是從側(cè)面來表現(xiàn)羅敷的美,這叫間接描寫。朱自清先生寫的灌木的“黑影”、楊柳的“倩影”,正是月光在這些別的事物上所產(chǎn)生的效果,寫“黑影”、“倩影”正是為了從側(cè)面表現(xiàn)月光,而不是什么反襯。即便是按照《志鴻優(yōu)化設(shè)計》上所說的“襯托”來理解也是不準確的,無非是正襯與反襯的區(qū)別而已。為了準確理解、分析這篇名作,而不致誤解作者本意,誤導學生,特寫上以上意見,以向同行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