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南 河南周口市中醫(yī)院腎病糖尿病科 (466000)
自擬益腎化濁湯治療慢性腎衰竭32例
朱健南 河南周口市中醫(yī)院腎病糖尿病科 (466000)
慢性腎衰竭;益腎化濁湯;中西醫(yī)結合療法;關格
慢性腎衰竭(CRF)是腎內科較常見的疾病,為慢性腎病終末期的臨床綜合征,以代謝產物和毒物的潴留,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以及某些內分泌功能異常為主要表現(xiàn)。臨床治療效果不甚明顯,而隨著中醫(yī)藥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中藥被應用到臨床常見慢性疾病方面,其效果更顯示中醫(yī)藥在慢性疾病方面的優(yōu)勢,現(xiàn)就我院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治療此病,療效滿意,特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所選患者62例均符合慢性腎衰竭的診斷標準[1],且血肌酐在133~450μmol/L之間。其中,女性34例,男性28例。年齡41~75歲,平均(54.53±14.25)歲。原發(fā)病慢性腎炎26例,糖尿病腎病18例,高血壓腎損害7例,慢性間質性腎炎6例,狼瘡腎3例,原因不明2例。62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32例,對照組30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原發(fā)病方面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予優(yōu)質低蛋白飲食0.5~0.6g(kg?d),血壓偏高者予降壓治療,使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并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的失調,控制感染,糾正貧血等。治療組在在上述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加用自擬益腎化濁湯:黃芪20g,黨參15g,白術10g,丹參15g,川芎15g,當歸10g,川石斛20g,大黃10g。并隨癥加減。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對照組采用單純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2組均觀察治療12周。
1.3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慢性腎衰竭療效判定標準[2]。顯效:臨床癥狀積分減少≥60%,Ccr增加≥20%或Scr降低≥20%。有效:臨床癥狀積分減少≥30%,Ccr增加≥10%或Scr降低≥10%。穩(wěn)定: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積分減少<30%,Ccr無降低/增加<10%或Scr無增加/增加<10%。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Ccr降低或Scr增加。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均數(shù)t檢驗。
總體療效:治療組32例中,顯效22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3.75%;對照組30例中,顯效8例,有效1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60%。經統(tǒng)計學處理,2組間總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生化指標方面治療組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CRF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疾病,它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腎臟損害進展惡化達終末期的表現(xiàn),當患者腎功能接近正常人10%左右時,出現(xiàn)的一系列綜合征,一般病程比較長。如何有效預防和治療是醫(yī)學界面臨的重要課題?,F(xiàn)在臨床多認為其發(fā)病機制主要與腎實質減少及健存腎小球血液動力學改變、腎小球通透性改變、進行性腎小球硬化、腎小管高代謝等因素有關。隨著研究的深入,腎間質纖維化在CRF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多數(shù)認為腎間質纖維化的發(fā)生機制與炎癥細胞浸潤、腎小管間質細胞活化以及致纖維化細胞因子、生長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質的過度表達等因素相關。而近來備受關注的CRF微炎癥狀態(tài)與上述因素密切相關。在多種因素參與下,使細胞外基質(ECM)合成增多而降解減少,ECM沉積,纖維化形成。對腎間質纖維化的控制主要在于改善腎臟炎癥、控制ECM生成細胞的活化、刺激ECM的降解。腎間質纖維化的治療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至今尚無理想的抗纖維化的西藥,而中醫(yī)藥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慢性腎衰竭屬于中醫(yī)學“水腫”、“關格”、“虛勞”等范疇,其病變涉及各個臟腑,病機以脾腎氣虛為本,濕濁血瘀為標。治療應以健脾補腎、活血化濁為法。自擬益腎化濁湯中,黃芪以益氣補腎,黨參、白術以益氣健脾,丹參、川芎、當歸以活血化瘀,川石斛以滋補腎陰,大黃以瀉腑通濁?,F(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黃芪具有促進蛋白質合成,提高機體免疫力,保護腎臟免受免疫性損害的作用;川芎可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微循環(huán),對減輕腎小球病變、抑制腎小球纖維化具有一定的作用;丹參、當歸能改善腎臟血流,抑制細胞增生及減輕變態(tài)反應性損害,促進廢用腎單位逆轉;大黃具有抑制腎小管上皮細胞及系膜細胞增生,減輕腎臟受損后的代償性肥大,抑制殘余腎的高代謝狀態(tài),降低肌酐、尿素氮等作用。綜觀所述,諸藥合用,共奏補益脾腎、活血化濁之功,以取治愈之效。
[1] 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與分型與治療及診斷標準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內科雜志,1993,32(2):13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167.
10.3969/j.issn.1672-2779.2010.10.019
1672-2779(2010)-10-0021-01
201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