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敏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文藝學研究中心,北京100024)
“古文運動”的當代教育價值
唐曉敏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文藝學研究中心,北京100024)
唐宋古文運動是一場文學革新運動和復興儒學的思想文化運動,也是一場教育改革運動。這一運動包含著豐富的教育學內(nèi)涵,對當代教育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古文運動;文以明道;歷史教育;創(chuàng)造性思維
發(fā)生于唐宋兩代的“古文運動”是一場文學革新運動,一場復興儒學思想的文化運動,這一運動包含著豐富的教育學內(nèi)涵,對當代教育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古文運動的思想核心是儒家之道,即孔子、孟子的思想、意志、情操與精神境界。韓愈講“修其辭以明其道”,柳宗元講“文以明道”,歐陽修講“道勝則文不難而自至”,他們都對“道”予以極大的重視。而這也是儒家思想的特點。先秦儒家對“道”是非常重視的??鬃又v:“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又講:“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保ā墩撜Z·里仁》)這表明儒家的一種價值觀,即對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視。儒家認為,人在世界上需要做各種不同的事情,但人生有一種內(nèi)在的具有根本意義的東西,有了它,各種不同的事情才都能做得好,而內(nèi)在地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就是“道”。儒家的“道”,概括地說,對外而言指的是仁政的社會政治理想,對內(nèi)而言,指的是仁愛的人格精神。而具體說,則既是一種堅強的意志,一種勇往無前的精神,一種“雖千萬人,吾行矣”的魄力,一種“障百川而東之,挽狂瀾于既倒”的氣概,同時也是一種仁愛之心,一種對同胞乃至自然界萬物命運的關(guān)切與同情,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這就是說,中國古代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首先是培養(yǎng)人的仁愛情懷??鬃铀枷氲暮诵氖恰叭省?,《論語》中出現(xiàn)了105個“仁”字。什么是“仁”?唐代韓愈《原道》講:“博愛之謂仁”,“仁”是一種深厚的情感,仁者具有一顆善良、溫厚、易受感動,懂得感恩的心靈,具有一種深廣的同情心。但這不是說仁者即是“弱者”,因為“仁”也給人力量。所謂“仁者無敵”?;蛟S可以說,中國古代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一個特點就是,讓人“軟的”更軟,“硬的”更硬。他們心靈柔軟,看不得百姓的痛苦,同時又“威武不能屈”,表現(xiàn)出堅強的意志和獨立的人格精神。
儒家重視道,但同時認為,“道”的追求,人格的培養(yǎng),思想境界的提升,不能簡單地通過灌輸而獲得,而是需要一個“育”的過程。儒家經(jīng)典《中庸》即強調(diào)一個‘育’字,曰‘萬物育焉’,又曰‘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词且环N內(nèi)在生命之各自成長。教育者所做的不是直接給人灌輸一種現(xiàn)成的思想,而是為其思想和精神生命的發(fā)展提供必要的條件。韓愈在文論名篇《答李翊書》中,就此講了許多非常深刻的話。他非常重視“道”即人的道德修養(yǎng),他認為,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應該做的是“養(yǎng)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燁”。這對今天的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深刻的啟示的意義。思想政治教育是從根本上進行的教育,過于急功近利,是很難有什么效果的。
“古文運動”倡導者的另一重要思想是重視“古”的價值。韓愈評價好友時,“古”是一種褒獎和贊美,如贊賞孟郊時說:“足下才高氣清,行古道,處今世”,“混混與世相濁,獨其心追古人而從之”。(《與孟東野書》)自述志向時講“其業(yè)則讀書著文,歌頌堯舜之道。”(《上宰相書》)言及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時說:“始專于講習矣,非古訓無所用其心。窺前靈之逸跡矣,超孤舉而幽尋?!保ā稄椭举x》)“古人雖已死,書上有其辭。開卷讀且想,千轉(zhuǎn)若相期?!保ā冻鲩T》)柳宗元同樣重視“古”的價值。他自言“小子久以文字進身,嘗好古人事業(yè)。”(《上河陽烏尚書重允欲獻文啟》)“振高義于流俗之外,合大度于古人之中?!保ā渡蠌V州趙宗儒尚書陳情啟》)贊揚他人時也說:“吾子行厚而辭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雖仆敢為師,亦何所增加也?”(《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歐陽修也是如此。如贊美好友石曼卿時即說道:“曼卿少亦以氣自豪,讀書不治章句,獨慕古人奇節(jié)偉行非常之功,視世俗屑屑,無足動其意者。”(《石曼卿墓表》)重視“古”,也就是重視歷史教育。這也是儒家的一個重要的特點。春秋時期,孔子編訂《詩》、《書》、《禮》、《樂》、《易》、《春秋》作為教材,而“六經(jīng)皆史”,六經(jīng)的教育可以說即是歷史教育。重視歷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這是非常有智慧的作法。因為,歷史是了解我們所自來、是人類的集體記憶。對個人而言,歷史是對現(xiàn)實的超越。了解古代是超越現(xiàn)實的方式。歷史是前人與今人之遞嬗,學習歷史,即是與另一個人、另一個民族、另一個時代的對話。就能與原作者雖隔千秋遠離萬里,卻能如夜來暢敘,促膝談心。進而能超越當前而與未來、過去相結(jié)合,達到一種與萬物為一體的高遠境界。閱讀歷史的最重要的價值在于擺脫平庸。平庸是一種被動而又功利的謀生態(tài)度,是對外部世界之精彩的失視,歷史可以讓人復明。宋代士人黃山谷說過:“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則塵俗生其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在他看來,“用古今澆灌”可以讓人擺脫平庸。這有深刻的道理。生活必然有征服和占有的功利追求之心。反之,對過去的回顧則無物可以占有,無物可以征服,它是超功利的。歷史能將無數(shù)的智慧和美好對比著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現(xiàn)給后人。所以,人既要執(zhí)著地追求未來,也需要遙望過去,對過去的回顧會帶給人高遠曠達的胸懷。錢穆曾感嘆:“今日中國中學畢業(yè)生,彼乃無自己閱讀本國古書之能力。彼乃不啻生在一無文化傳統(tǒng)之國家。彼心神所接觸者,僅限于眼前數(shù)十年間之思想事物而止。彼之情感何從潛深?意志何從超拔?趣味何從豐博?胸襟何從豁朗?此等教育,大率為目前計,不為文化之傳統(tǒng)計?!盵1]這值得我們深思。目前,因受到市場經(jīng)濟、消費主義的影響。人們對現(xiàn)實予以太多的重視,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等思想大師、文學巨匠對“古”的重視,應該是我們的一副清醒劑。
古文運動的最高成就,自然還在文學方面。唐宋古文家之“文”具有非常高的文化價值和文學價值。應該看到,中國古代的“文”,與現(xiàn)代的所謂“散文”并不完全等同?,F(xiàn)代文學理論中的“散文”概念是西化的概念,它與詩歌、小說、戲劇并列,但又是其中最不重要的一種文體。而中國古代的“文”卻更富有歷史文化內(nèi)涵,文辭往往也更為優(yōu)雅、簡練,更富有表現(xiàn)力。因而在基礎語文教育乃至大學的中國語言文學教育中,具有不能忽視、不可替代的獨特的價值。首先,學習古文,是培養(yǎng)人的文字功底的重要手段。正如有研究者說的:“20世紀上半葉的語言大師們都精通古代漢語和中國古代文化,具有深厚、扎實、完整的文言根基,文筆純粹、凝練、典雅、古樸,能夠自如、閑熟地從古詩文中選取極富表現(xiàn)力和生命力的詞匯、詩句,生動、鮮活地表情達意,寥寥幾句,便傳神極致?!盵2]其次,古文也包含非常豐富的、多方面的歷史文化知識。古代優(yōu)秀的作品,是基于“義理、考據(jù)、辭章”而創(chuàng)作的,而“義理、考據(jù)、辭章”既指文章的思想、材料、文采,實際上也指哲學、歷史和文學。如《古文觀止》雖然只是當時人學習古文的入門讀物,但也包含非常豐富的知識。金克木對它這樣評價:“讀《古文觀止》可以知歷史,可以知哲學,可以知文體變遷,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國的宗教精神與人文精神,幾乎可以知道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切。”最后,中國古代散文多用譬喻來表達思想,這也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心理學研究認為:“譬喻—類比式的思維把各不相關(guān)的事物或觀念之間的相同之處點明出來,這就開辟了新的思路,使人能對問題提出創(chuàng)新的解答。……因此,譬喻——類比思維的能力是構(gòu)成創(chuàng)造性的一個重要成分?!盵3]而多用譬喻——類比來說理,這正是中國古代文章的特點。因此,閱讀中國古代的典籍有利于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對此,日本科學家湯川秀樹就深有體會,他說:“如果閱讀古代的哲學典籍例如古希臘的中國的典籍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充斥著‘比喻、寓言’之類的描述。古代的思想家實際上并不僅僅利用比喻或寓言來對人們教授深奧的哲理,我想他們自己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恐怕也是依靠這樣的類推來得到獨創(chuàng)性的思想吧。”[4]而他也是通過這種學習提高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
總之,古文運動距今雖然已有千年的歷史,但這場文學與思想文化運動并沒有成為過去,它作為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今天的文化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啟示意義。
[1]錢穆.文化與教育[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潘文國.危機下的中文[M].遼寧人民出版社,2008.25.
[3]諾敦·亨特.人心中的宇宙[M].章益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93.
[4]湯川秀樹.人類的創(chuàng)造[M].那日蘇譯.河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2.121.122.
(責任編輯:王 林)
On the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Values of Ancient Prose Movement
TANG Xiao-min
(Literature research center,Beijing Second Institute of Foreign La nguages,Beijing100024,China)
Ancient prose movement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s a movement of literary rennovation,a cultural movement of rejuvenation of Ru thought and a movement of education reform,which contains aboundant educational connotations,exerting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education.
ancient prose movement;interpreting truth through articles;education of history;creative thinking
I206.2
A
1009-3583(2010)-06-0028-02
2010-10-2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2009年度重大項目“隋唐五代文學藝術(shù)思想史”(項目批準號:2009jjd750006)研究的一項成果,得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基金資助。
唐曉敏,男,黑龍江綏化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傳播學院教授,院長,文藝學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