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宏偉 侯振江
1.河北省順平縣醫(yī)院檢驗科,河北 順平 072270;2.河北省滄州醫(yī)學高等??茖W校,河北 滄州 061001
nm23基因是1988年由Steeg首次從小鼠黑色素瘤K-1735細胞株中用消減雜交法分離出來的能抑制肺癌轉移的相關基因。原位雜交發(fā)現,其在低轉移株中的表達強度為高轉移株的10倍。人類nm23基因有兩種,即nm23-H1和nm23-H2,其編碼蛋白與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的A、B亞基分別相對應,編碼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與NDPK的同源性分別為89%和97%,二者之間的同源性為88%[1]。人類nm23基因家族數目有8個,即nm23-H1、nm23-H2、DR-nm23、nm23-H4、nm23-H5、nm23-H6、nm23-H7、nm23-H8[2],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主要與腫瘤轉移相關的nm23-H1和調控c-myc和PDGF基因轉錄的nm23-H2。周清華等發(fā)現,nm23基因水平的低表達或雜合性缺失與多種腫瘤的高轉移潛力、遠處轉移和預后不良有關,而且常伴有一些腫瘤侵襲相關分子的異常。還有研究表明,nm23在某些腫瘤基因組中表現為丟失、擴增和突變,并與轉移有關,起轉移抑制基因的作用,但在轉移能力不同腫瘤中的表達并非一致。本文就nm23基因在消化道腫瘤研究中的應用概述如下。
陳峰等[3]報道,食管癌組織標本中nm23-H1蛋白陽性表達率為54.1%(33/61),與性別、年齡、腫瘤部位、大小、病理類型和浸潤程度無關;食管癌旁無淋巴結轉移組nm23-H1陽性表達率為61.5%(32/52),顯著高于有轉移組(11.1%,1/9);還與術后腫瘤轉移、復發(fā)有關,nm23-H1陽性表達組術后生存期明顯長于nm23-H1陰性表達組(p<0.01)。結果表明:食管癌伴腫瘤轉移者nm23-H1蛋白的陽性表達率明顯低于無腫瘤轉移者,且高表達對食管癌轉移有一定的作用,其低表達預示患者術后腫瘤轉移和復發(fā)的可能性大,生存期短,預后差。因此,檢測nm23-H1的表達有助于了解食管癌生物學行為和判斷預后。
Nakayama等分別用Southern、Northern及Western印跡法研究胃癌患者nm23基因表達,結果80%的有基因雜合性丟失(LOH),84%的原發(fā)灶mRNA表達高于移行組織,但與臨床病理特征無密切關系。用免疫組化法則發(fā)現有轉移的胃癌患者,52%的轉移灶和轉移淋巴結nm23表達低于原發(fā)灶,72%的肝轉移灶呈弱陽性,提示nm23過度表達與胃癌形成有關,降低則促進轉移。Kodera等[4]在31例胃癌中,T3、T4期胃癌nm23-H1mRNA顯著降低,且低表達者生存期縮短(p<0.02)。施秀清等[5]用原位分子雜交技術(ISH)檢測112例胃癌組織中nm32-H1mRNA表達,結果胃癌腫瘤區(qū)、移行區(qū)及癌旁區(qū)的陽性表達率分別為42.9%、27.6%和18%,呈梯度下降趨勢;無淋巴結轉移胃癌的表達陽性率為87.2%(41/47),有淋巴結轉移者為10.8%(7/65);隨訪88例中≥3年生存者中68.6%(24/35)nm23-H1mRNA陽性表達,<3年生存者為37.9%(11/29)。nm23-H1mRNA陽性表達在胃癌患者的淋巴結轉移、非轉移中差異顯著(p<0.01)。結合臨床資料綜合研究顯示,nm23-H1mRNA表達率的降低與胃癌患者淋巴結的高轉移、生存期短有關。反之,nm23-H1mRNA表達率的升高與淋巴結轉移呈負相關,與患者的生存期呈正相關,與文獻報告結果一致[4,6]。因此檢測nm23,對胃癌患者的診療,及術后復發(fā)、轉移的預測有指導意義。
Yamaguchi等[7]報道,nm23-H1在肝內轉移HCC患者中的陽性表達率為26.7%,而陰性者為70%(p<0.05);從生存曲線看,nm23表達陽性組3年生存率達62.5%,陰性組無2年以上生存者(p<0.01)。結果提示nm23與HCC的肝內轉移呈負相關,低表達者生存期短。Lizuka[8]用定量RT-PCR研究30例HCC手術標本,僅發(fā)現nm23-H1與肝內轉移和TNM分期呈明顯負相關,且nm23-H1mRNA含量與其表達水平一致。Boix發(fā)現腫瘤組織中nm23-H1mRNA的過度表達與小而獨立的HCC手術切除后的低復發(fā)有關。張松平等[9]用免疫組化法對104例HCC進行nm23-H1基因檢測,發(fā)現HCC陽性率為51.9%,其陽性表達與癌旁有無肝硬化(44.83%比70.59%)及門靜脈癌栓其nm23陽性組30.43%(14/46)比nm23陰性組72.22%(26/36)。nm23在肝癌切除術后無瘤生存率大于5-10年以上病例中的陽性率達80%(24/30),而術后12-32個月復發(fā)病例中的陽性率僅26.09%。故認為nm23-H1在肝癌內轉移、復發(fā)較nm23-H2重要,是一個獨立的重要預后指標。
Lee等[10]報道,67%低分化膽囊腺癌和50%中等分化腺癌中nm23-H1蛋白表達缺乏,與慢性膽囊炎組相比差異顯著(p=0.002),且表達水平與患者生存期呈正相關(R分別為0.687,0.652,相應P值為0.01,0.016);在膽囊良性病變中未發(fā)現nm23降低。而所有膽總管癌、67%的原位壺腹癌和43%的壺腹癌中,nm23呈中等以上表達。Fujii等[11]報道72%(78/107)膽囊癌組織中nm23蛋白呈陽性表達,而正常膽囊黏膜的nm23免疫活性非常弱。其陽性表達與腫瘤的組織類型、浸潤深度(或腫瘤分期)及轉移無明顯關系。不同作者研究結果不一致,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Nanamori等[12]用免疫組化法檢測31例根治性胰腺癌手術標本,發(fā)現nm23/NDPK陽性表達中77%的有遠方轉移,與陰性組相比差異非常顯著(p<0.02)。47例浸潤性胰腺導管細胞癌中66%呈強陽性,而12例良性或非浸潤性胰腺外分泌瘤中僅17%陽性(p<0.01);陽性組生存期短(p<0.03),且與組織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p<0.05)及核仁形成區(qū)嗜銀細胞計數(p<0.01)呈正相關。李玉軍等[13]報道,47例胰腺癌組織中nm23基因產物NDPK的表達率為59.6%(28/47),組織學為Ⅰ級病例NDPK的陽性率(73.3%)明顯高于Ⅲ級者(41.7%,P<0.05);無淋巴結轉移者的陽性率(80.8%)顯著高于有轉移者(33.3%,p<0.01);NDPK表達陽性者術后1年生存率(25.0%)明顯高于陰性者(0%,p<0.05);NDPK陽性率與胰腺癌病理類型無關。結果表明,nm23基因對胰腺癌轉移具有抑制作用,NDPK表達情況有助于了解胰腺癌的生物學行為,并可作為判斷患者預后的生物學指標。
Wang等用Southern印跡法及RT-PCR技術發(fā)現,20例大腸癌患者中,8例有淋巴結及遠處轉移者中4例有等位基因丟失或突變,12例無轉移者無上述變化。nm23-H1等位基因缺失與低分化程度密切相關,且生存期短。劉勇等[14]報道大腸癌組織中nm23陽性率為71.6%,其低表達與淋巴結轉移有關(P<0.05),在Ⅳ型膠原表達不同的腸癌中nm23-H1的表達無明顯差異。齊秀恒等[15]用流式細胞術(FCM)測定64例大腸癌患者nm23和CD44基因蛋白,以熒光指數(FI)表示,結果大腸癌細胞nm23FI值顯著低于正常大腸黏膜(P<0.001),說明大腸癌的發(fā)生與nm23基因的低表達有關;Dukes'C、D期FI值(0.80±0.08)低于Dukes'A、B期FI值(0.89±0.10,P<0.05);臨床上浸潤型和潰瘍型大腸癌均較隆起型的浸潤性強,轉移和復發(fā)率高,其FI值前者(0.80±0.08)明顯低于后者(0.88±0.10,P<0.05),表明nm23在大腸癌局部發(fā)展、浸潤、轉移中起負調控作用,CD44基因蛋白起正調控作用。nm23基因蛋白低表達和CD44基因蛋白高表達的大腸癌預后差。趙川等[16]報道nm23在結直腸癌淋巴結無轉移組顯著高于有轉移組(P<0.05),與結直腸癌淋巴結轉移呈負相關。還顯示在有淋巴結轉移的結直腸癌中,nm23與c-erbB-2的表達呈負相關,提示c-erbB-2和nm23基因蛋白異常表達在結直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淋巴結轉移中起重要作用,聯合檢測對判斷結直腸癌的預后和淋巴結轉移有一定價值。
[1] 陳宇霞,王一飛.nm23基因與肺癌的研究進展的影響[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04.
[2] 陳峰,蔣耀光,高奉尋.食管癌組織中nm23-H1蛋白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實用癌癥雜志,1998.
[3] 施秀清,李功,倪燦榮,等.胃癌抗轉移癌基因nm23-H1mRNA的表達意義[J].新消化病學雜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