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善
堅持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用人標準,選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這是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的新要求。深刻理解、全面貫徹這一新要求,對于加強干部品德修養(yǎng),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的干部選拔上來,具有重要意義。對領導干部而言,常修為官從政之德,這不僅是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需要,也是樹立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fā)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之要、之基、之本。同時,也是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必備的政治品格、素養(yǎng)。從政之道在于德。為政以德而治,這是做官、做事必備的品質、人格及要求。
一、以德為先,在于德能生勇。古人云:“富潤屋,德潤身?!鳖I導干部道德高尚,行端品正,既可出風格、智慧、策略,又可出斗志、力量、勇氣。德與勇二者是緊緊聯(lián)在一起的。勇氣,它是成事之膽;道德,它是成事之源。有什么樣的道德,就有什么樣的勇氣。用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指揮、統(tǒng)帥、指導勇氣,就有科學頭腦,勇氣就成為決定事業(yè)成敗的關鍵。特別是遇到困難和許多不利條件之后,可以靠勇氣突破艱險、力挽狂瀾,干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是探索性的社會實踐,在探索和嘗試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與風險。這就需要我們去掉“怕”字,以德生勇,才能堅持實踐標準、“三個有利于”標準,能到最困難的地方去排憂解難,能到熱點最多的地方去化解矛盾,能到先進的地方去總結經驗,能到落后的地方去打開新局面。
二、以德為先,在于德能長智。當一名合格的領導干部,所需要的才華是多方面的,但多智善謀,這一點尤為重要。智是能力的象征,是知識雄厚的體現(xiàn),是干好工作取得勝利之本。一個人的知識、智慧、水平、能力從何而來?有道是:立事者不離道德,調弦者不失宮商。智慧和能力固然很重要,但必須牢記,智慧和能力恰恰發(fā)端于思想品德的母體。一個人沒有理想,沒有志向,而是整日琢磨不勞而獲賺大錢、偷奸耍滑撈天下,決不會有求知的動力和奮斗的熱情,也不會產生和形成真正的智慧。樹立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思想,牢記“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三為民”精神,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原則,增強愛國情感,確立遠大志向,規(guī)范行為習慣,提高品德素質,這是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是以德長智之目的。從總體講,以德長智的落腳點,在于提高實踐的能力。在新時期,我們的領導干部要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同本地區(qū)、本部門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把經驗性的實踐轉化為理論性的實踐,把常規(guī)性的實踐轉化為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把低效的實踐轉化為高效的實踐。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德生智中培育各級干部的敬業(yè)之德、求真之德、務實之德、實干之德、創(chuàng)新之德。
三、以德為先,在于德能聚人。古人說:為政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高尚的道德如磁石、如號角、如清風,能夠產生強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凝聚力。對領導干部而言,道德品質應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之本,領導干部作為執(zhí)政者,他本身具有權力影響力和道德影響力。一般來說,權力的影響力是帶強制性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由領導者本身擔任的職位及其資歷等因素所構成,它是屬于一種外在影響力。這種力量雖然也使人產生服從和敬畏,但一般不是出于人們內心的,而是一種被動的反應,因此,它只是一種暫時而有限的力量。而道德力量的影響力則不同,它是由領導者自身的良好素質和模范行為所決定的,這種影響力是自然的,出于人們內心的,能使人產生敬佩、信賴甚至效仿,對人們的影響有著無限的和長久的作用。有些領導干部之所以不能聚人,面對社會轉型期的考驗、執(zhí)政地位的考驗、世俗生活的考驗,缺乏人格準備,耐不住清貧,抗不住誘惑,管不住小節(jié)。正如群眾評價的那樣:少數(shù)當官的什么都有,就是沒有人格;他們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德。以德聚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領導干部人格力量的影響力,如果領導干部本身素質好、黨性強、品德優(yōu)秀、作風正派,能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感化教育者,受教育者就能自覺接受他的說教。否則,人家就不聽他的,或敷衍了事。這樣的影響力、凝聚力就沒有效果或效果欠佳,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以德影響人、教育人,它是振奮人們精神、鼓舞群眾斗志、凝聚民族力量、激發(fā)社會活力、推動時代前進的巨大力量。在實踐活動中,高尚的道德力量能產生強大的影響力、感染力、凝聚力和向心力,這些合力能贏得人們的敬佩、尊重、愛戴、信賴和支持,并能征服人心,給領導者和教育者帶來好的工作效果。因此,領導干部在以德聚人中,要學理論以養(yǎng)才氣,講政治以養(yǎng)大氣,為群眾以養(yǎng)底氣,淡名利以養(yǎng)正氣,敢負責以養(yǎng)浩氣,不媚俗以養(yǎng)骨氣。這樣凝聚人心、團結群眾,就無往而不勝。
四、以德為先,在于德能養(yǎng)廉。黨風廉政建設是全民族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黨風、政風對全社會道德風尚具有極強的導向作用。鄧小平同志曾語重心長地說過:“當前精神文明建設,首先要著眼于黨風和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黨風和社會風氣的好轉之所以重要,不僅是人們對社會道德環(huán)境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它關系到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信心以及自身的責任感。而黨風政風如何,首先看各級黨政機關的領導干部是否為政清廉,這關系到人心的向背。領導干部只有努力超前培養(yǎng)和提升道德凝聚力,以高尚的品格、突出的業(yè)績、無私的情懷實施有效的領導,才能塑造新時期共產黨人的良好形象,團結和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共創(chuàng)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
五、以德為先,在于德能生儉。中華民族素來有崇尚儉樸、反對奢侈的傳統(tǒng)。儉,不僅是簡單的生活安排、生活方式,而且是一個人道德品質修養(yǎng)的重要內容。對領導而言,以德生儉、以儉養(yǎng)德,不僅是素質要求,也是一種精神境界。大力倡導德能生儉,就意味著培養(yǎng)一種埋頭苦干、勤勤懇懇的務實作風,一種常懷憂患、居安思危的清醒態(tài)度,一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高尚情操,一種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作為領導干部,做到以德生儉,就要牢記“兩個務必”。牢記了“兩個務必”,就具備了儉樸思想,就能懷有一顆平常之心,沒有非分之想,就不會越軌、罪禍臨身;凡忘記“兩個務必”的人,凡不安分守己的人,往往都沒有好下場。因為大手大腳慣了,一旦無以為繼,邪念也就生了;生活攀比多了,而又無能為力,歪道也就生了;享樂思想冒了,一到無法自制,劣跡也就生了。事實表明:凡是滿懷奢欲的人,沒有一個是走正道、謀正事、做正人的,因而沒有一個不是財也去、名也臭、事也空的。作為領導干部,在任何環(huán)境下,都要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崇尚樸實無華的生活作風,追求適應社會發(fā)展和遵循黨規(guī)黨紀的個體完善的境界。
六、以德為先,在于德能立威。領導干部的威信高低對做好工作關系重大。一個威信高的領導干部必然具有較強的號召力、凝聚力,在群眾中形成向心力。這樣,領導和群眾都心情舒暢,工作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領導威信不高、群眾不擁護,工作就會事倍而功半。實踐證明,領導干部的威望要靠德而立。領導干部道德高尚,在人民群眾中就有威望、有分量,群眾就支持你的工作;反之,就沒有威信,就沒有分量,群眾就不愿接受你的領導,即使你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不會買你的賬。由此看來,德與威是連在一起的,要有威,須先有德;有多么高的德行,就有多么強的威望。作為一名領導干部,要在群眾中有威,最根本的是靠道德方面的品德塑造,做人講人品,做官講官德。心術不正的官,雖在官位,眾人罵之;品德高尚的官,即使退休,人恒敬之。領導干部立威,首先要樹立道德風范。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領導干部高尚道德的塑造,關鍵在于自我修德。學習是根本,實踐是前提,內省是途徑。因此,共產黨員尤其是領導干部要切實轉變作風,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切忌說得多做得少、許諾多兌現(xiàn)少,更不能說做不一、欺騙群眾,而要以言出必行的實際行動取信于民。
七、以德為先,在于德能固法。道德與法律是兩種最基本的社會規(guī)范,同屬上層建筑范疇。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是人人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法律源于道德又規(guī)范道德,道德合于法律又高于法律。二者的關系可概括為:德能固法,法可厚德。法屬于政治建設、政治文明,德屬于思想建設、精神文明。法是硬要求,具有強制性,主要依靠國家政法機構和軍隊的強力支持;德是軟約束,主要依靠個人覺悟和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發(fā)揮作用。法律再詳細縝密,也必有疏漏之處。法律之外,就需要道德來規(guī)范和約束,兩者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確保社會有序。在對社會行為進行調整、規(guī)范時,道德與法具有極大的互補性,法律重在調整人的社會行為,落腳點在于人的活動具有合法性,道德則重在規(guī)范人的思想,落腳點在于人心,在于人的自覺;法律對違法行為進行懲罰并起到威懾作用,道德則重在教育勸導,從而達到自律;法律調整發(fā)生在已然之后,道德調整一般在已然之前??傊?,道德與法律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決定了作為治國的方略道德與法律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缺一不可。在我們國家強調依法治國的同時,又強調以德治國,這是十分正確的。在加強政治文明建設、加大依法治國力度的同時,在建設完整、規(guī)范、制度化思想道德的基礎上,在廣大干部群眾中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這是推動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前進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