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成
富國與富民
文/何成
富國與富民的關系,歷來是政治家、思想家關注的治國理民的基本命題之一。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其時諸子蜂起,百家爭鳴,曾圍繞這一關系問題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論,并在爭論中逐步建構起中國傳統(tǒng)富國之學的理論框架。
首先提出富國富民關系問題的人是春秋初期輔佐齊恒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齊相管仲。管仲治國主張從理財入手,把富國富民作為目標,他認為“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因此,“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同時,他認為富國與富民應當兼顧,但富國處于主導地位,富民則是富國的需要,因為“民富則易治”,富國歸根到底是為了“富民”。
管仲身后幾百年,儒、法、墨三家代表人物在富國富民的爭鳴中為傳統(tǒng)富國之學的最終建立作出了各自的貢獻。
孔子生當春秋末期,戰(zhàn)亂頻仍,世道艱難,他從“仁者愛人”的觀念出發(fā),主張輕徭薄賦、藏富于民??鬃硬煌夤苤俑幻駨膶儆诟粐挠^點,而是主張把富民放在第一位,認為民富即國富,國富就應當藏富于民??鬃舆@一思想是對管仲富國之學的極其重要的補充,為傳統(tǒng)富國之學的建立開拓了新的思路。
深受法家思想熏陶的商鞅前后當政十八年,兩次實行變法,一心以富國強兵為務。商鞅認為,要使國強,必先國富,富與強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從理財思想角度來考察,商鞅學說的核心和目標就是一個“富”,即國富。
從理論上講,商鞅富國之學在對待富國與富民的關系上不夠嚴密。只是由于商鞅變法富國之效顯著,所以在實際上實現(xiàn)了既富國又富民的目標。
商鞅之后的孟子,繼承和發(fā)揚孔子的富民思想,提出要把富民作為治國的重要目標,并且為實現(xiàn)這一主張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他強調(diào)“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并一再向人們展示“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美妙畫卷,要求統(tǒng)治者讓人民過上“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的溫飽生活。
在儒、法兩家之外,戰(zhàn)國前期墨子的富國論也十分引人注目。墨子的富國論師承孔子的富民思想即他關于治國要使百姓既“庶”且“富”的主張,同時又賦予“富”字以新的更加豐富的內(nèi)涵。墨子所說的富國,主要是指增加國民財富,即增加一國或全社會財富的總量,所謂“圣人為政一國,一國可倍也;大之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他的富國概念同時也包含了富民的因素在內(nèi)。
集儒、法、墨諸家富國富民思想之大成,建立了比較完整、科學的中國傳統(tǒng)富國之學體系的是戰(zhàn)國后期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子。荀子在他的代表作《富國》篇中將“富國”定義為“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既富國庫又富民,國家和百姓的財富都多得無處收藏這就叫作“富國”。
在富國與富民的關系上,旬子主張必須以富民為富國的基礎,如果僅考慮富國庫,而不考慮富民,就會靠搜刮和聚斂來實現(xiàn)富國目標,那樣不僅達不到富國目的,甚至會導致國家滅亡。荀子不止一次地引用古語說“: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彼鲝垖θ嗣褚v仁愛,施仁政,所謂“仁義德行,常安之術”,只有真誠地對待人民,國家才能常安、久安。他堅決反對以施小恩小惠之類的“偷道”“、奸道”,像對待小孩子那樣哄騙人民,沽名釣譽,急功近利??梢姡髯拥母幻袼枷胗衅涿癖旧?,他對于富民與富國二者作等量齊觀。
至此,中國傳統(tǒng)富國富民之學的理論框架就基本建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