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平(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上海 201209)
美籍華裔作家譚恩美2005年推出了新作《沉沒之魚》,她一反以往的創(chuàng)作基調(diào),開始以政治為主題,探討了美國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與定位,是其創(chuàng)作生涯的一個重大突破。在這部作品里譚恩美借助美籍華人陳璧璧的亡靈之口講述了12名美國中產(chǎn)階級人士以游客身份來到了美國人所謂的“他者”世界——曾經(jīng)被西方殖民或半殖民的東方——中國的云南和緬甸。通過12名美國游客與“他者”的直面接觸以及產(chǎn)生出的一系列矛盾沖突,表現(xiàn)了美國人在“他者”面前流露出來的文化優(yōu)越感和對“他者”文化的漠視與無知,揭露了美國人的自以為是。小說的主要人物陳璧璧、12名游客、小白哥,分別代表了西方的三個群體:生活在西方的被殖民者后裔;殖民者后裔;殖民者。這三個群體與后殖民主義中所謂“他者”的關(guān)系各異,但對“他者”的命運都曾經(jīng)產(chǎn)生了或者正在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本文通過分析這三種人和“他者”間的復雜關(guān)系來剖析美國人在處理與“他者”問題上明顯的歐洲中心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傾向。
小說的敘述者陳璧璧移民到美國后如魚得水、應付自如,從表面上看她已經(jīng)完成了從邊緣到主流的轉(zhuǎn)變。但在精神上,作為“內(nèi)白外黃”的香蕉人,陳璧璧又游離在美國主流社會的邊緣。因為無論她的生活方式如何西化、英語如何地道,黃皮膚、黑眼睛已經(jīng)給她自己打上了“他者”的烙印。在美國的文化價值觀下,她不能完全找到歸屬。她死后的幽靈曾經(jīng)這樣訴說:“我感覺自己像一個富有的流浪者,用細細的金沙鋪路,穿過這個世界,最終太遲才意識到:我剛一走完,路就消失了?!?/p>
陳璧璧作為從小移民美國的華裔,她潛意識里既有歐洲文化中心論的思想,對“他者”懷有一種文化上的優(yōu)越感,以嘲弄“他者”文化為樂,同時由于自己的亞洲面孔,她又是美國主流社會的“他者”,她能深刻體會到這種文化歧視的荒謬以及給處于弱勢地位的“他者”所帶來的巨大身心傷害。陳璧璧死后,雖然并沒有完全擺脫這種矛盾困惑,但是她對自己的人生卻產(chǎn)生了新的領悟——她引以為榮的以白人為標準的所謂成功,不過是浮光掠影,她開始為爭取東西方平等搖旗吶喊:希望她的美國朋友們睜開眼睛以平等的態(tài)度來觀看和感覺他們所在的東方世界。她的亡靈的東方之旅為她完成了從一個一心想將自己變白的“他者”到爭取東西方文化平等英勇斗士的巨大轉(zhuǎn)變,是作者對生活在西方世界中的被殖民者后裔能勇敢面對自己文化身份并努力爭取平等地位的一種期盼。
小說中的12名美國游客,是美國中產(chǎn)階級各色人物的總代表。作者在小說里從頭到尾都批判了這些美國人的“丑陋”和對別國文化的無知。他們雖然心地善良,樂于慷慨解囊,卻不主動研究和學習他者的歷史文化知識,始終以自己的文化和行為準則為中心,將美國的文化視為優(yōu)勢文化,將這個中心以外的一切都視為“他者”,抱著不信任,甚至蔑視的心理。例如他們對當?shù)厝?,導游沃特和秦錚,最高的夸獎就是說他們像美國人。這是將西方視為高于東方的一種內(nèi)在優(yōu)越感的自然流露。他們沒有看到在他們眼中的“他者”,其歷史文化同樣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們不能客觀公正地看待“他者”的文明,沒有意識到各個文明之間是一種平起平坐的關(guān)系,不存在孰優(yōu)孰劣。
拯救沉沒之魚的故事是本書的中心。這是一個漁民美化自己屠戮行為的故事。“漁民在屠宰和捕魚時都很恭敬,他們將魚撈到岸上,他們說是在救魚,免得它們被淹死,不幸的是……魚并沒得救?!边@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寓言,形象地戳破了美國人在世界上所謂正義行徑的虛偽面紗。這12名游客是美國中產(chǎn)階級成功人士的代表,他們富于同情心,隨時準備幫助在東方遇到的有困難的人們。但是他們的幫助卻并不能拯救被幫助的對象。關(guān)于他們失蹤的新聞報道不但沒有給南夷部落帶來拯救,反而把他們迅速推向了滅亡的深淵。12名美國人自以為是的“拯救方式”,恰恰反映了他們內(nèi)心對“他者”文化歷史傳統(tǒng)的不屑一顧,是對當代普通美國人以自己的文化價值為中心,忽視弱國“他者”文化的深刻揭露和批判,是他們內(nèi)心深處排斥“他者”文化的外在體現(xiàn)。
緬甸曾經(jīng)是英國的殖民地,20世紀中期才剛剛擺脫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生活在叢林中稱為“無名之地”的南夷人在歷史上就在傳教士的影響下皈依了基督教,并把前來傳教的白人教士看作救世主,稱他們?yōu)椤靶“赘纭?。每當前面一位“小白哥”因為各種原因逝世,他們就等著另一個救世主“小白哥”的出現(xiàn)。在南夷人歷史上起了重要作用的前任“小白哥”叫埃德加·塞拉菲尼斯·安德魯斯。他資本積累的過程就是西方殖民者血腥屠戮、無情掠奪和殘暴奴役人民的歷史真實寫照。偶然的機緣下做了南夷人的小白哥后,埃德加更是竭盡愚弄欺騙之能事,以救世主的名義將南夷人完全馴服成了逆來順受的奴隸,他自己則過上了淫亂奢侈的生活。在他失蹤后,很長一段時間,支撐“無名之地”寬容、忍耐的動力就是期盼著拯救人民的“小白哥”能再次出現(xiàn),帶領部落人民脫離苦難。然而他們小白哥的夢想最終被證明是一場鬧劇,不但不能得到小白哥的拯救,反而為此搭上了全族的性命。
小白哥的故事是本部小說最重要的線索之一,同時也將本書推進了高潮。小白哥的故事是殖民主義者過去以及現(xiàn)在對第三世界國家,對“他者”無情剝削和奴役的寫照。早期的傳教是帝國主義推行文化帝國主義的一種手段。南夷部落的命運告訴我們一旦殖民者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在精神上統(tǒng)治了被殖民者,他們就會剝下偽裝,顯露出自己猙獰的本質(zhì),對“他者”進行更加殘酷的物質(zhì)剝削和掠奪,直到榨干“他者”最后一滴血和淚。南夷部落對以“小白哥”為代表的白人的迷信,最終給自己帶來了真實的毀滅,同時也告訴了讀者,西方根本沒有資格將東方視為低人一等的“他者”,因為東方世界的貧窮和落后就是西方的殖民統(tǒng)治的結(jié)果。
《沉沒之魚》是一部旨在喚起美國人自省的政治題材小說。通過刻畫具有代表意義的美國人與“他者”之間的關(guān)系,來呼吁各階層的美國人放棄自己的西方中心論的觀念和文化帝國主義行為,真正尊重各個民族和種族的文化風俗和歷史傳統(tǒng),消除歧視。它呼喚生活在美國的被殖民者后裔,希望他們在熱愛美國文化價值的同時,積極捍衛(wèi)自己獨特民族文化傳統(tǒng),爭取自己的合理地位,只有在保留自己傳統(tǒng)的同時才能在美國找到生存的意義。它同時呼喚作為美國主流文化群體的白人要思考如何將口頭承諾的平等和人權(quán)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去,不要將自己的一廂情愿的幫助變成被幫助者的災難。
[1][美]譚恩美.沉沒之魚[M].蔡駿譯.北京出版社,2007.
[2] 凌津奇.歷史與想象:淺談雷祖威、梁志英與伍惠明的小說藝術(shù)[J].南開學報,2009:(05).
[3] 謝艷霞.后殖民主義中的本土與他者[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03).
[4] 錢激揚.差異與選擇:再論后現(xiàn)代語境下文化帝國主義——從《落葉歸根》在美國的熱銷談起[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
[5]張 軍.尋找生命的平衡——譚恩美作品解讀[J].名作欣賞,2009:(27).
[6] Amy Tan,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Ballantine Books,2006.
[7] Catherine Romagnolo,Narrative beginnings in Amy Tan’s The Joy Luck Club:A feminist study1,Studies in the Novel;Spring 2003;35,1;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8] Dinnall Hoyte,Contradiction and Culture:Revisiting Amy Tan’s “Two Kinds” (Again)Kirsten,Minnesota Review;Spring 200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