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周斌(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100875)
《馬橋詞典》:重新定義“小說”的努力
□朱周斌(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100875)
論爭檔案:韓少功的《馬橋詞典》最初發(fā)表在《小說界》1996年第2期,問世后好評如潮,被稱為“曠古未有的創(chuàng)新杰作”,但也正是這篇小說引起了“90年代中國文壇最大的文壇論爭”。
1996年12月5日,北京《為您服務報》刊登了張頤武的《精神的匱乏》和王干的《看韓少功做廣告》兩篇文章,引發(fā)了“馬橋事件”。張頤武指這部作品“完全照搬”了《哈扎爾辭典》,認為韓少功不過是一個“模仿者”。王干也在同一期報紙上調侃韓少功在報紙上為自己“做廣告”。之后兩三個月,一些媒體紛紛介入此事,《服務導報》、《勞動報》、《書刊文摘導報》等報刊沿襲并強化了“抄襲說”,爭論日趨激烈。
1997年1月1日,史鐵生等11位作家聯(lián)名致函中國作家協(xié)會權益保障委員會,要求對韓少功的《馬橋詞典》給予公正評審。
1997年3月28日,韓少功向??谥性哼f交起訴狀,張頤武等6個個人和單位為被告。1998年5月18日,??谑兄屑壢嗣穹ㄔ簩Α榜R橋訴訟”作出一審判決:“原告韓少功所著的長篇小說《馬橋詞典》和《哈扎爾辭典》是內容完全不同的兩部作品,到目前為止,尚無證據(jù)證明《馬橋詞典》與《哈扎爾辭典》之間存在著抄襲、剽竊和內容完全照搬的情形……指稱《馬橋詞典》在內容上完全照搬《哈扎爾辭典》,這一評論超出了正常的文藝批評界限,已構成了對原告韓少功名譽權的侵害?!?/p>
1998年第6期《文學自由談》發(fā)表韓石山文《馬橋事件:一個時代的終結》,分析了爭論雙方的性質,希望中國文學由此進入“一個正常的時期”。
1998年9月9日,上海第四屆“長中篇小說優(yōu)秀作品大獎”宣布評選結果,韓少功的《馬橋詞典》獲長篇一等獎。至此,“馬橋事件”作為一起超出文學范圍的爭論基本結束,《馬橋詞典》回歸了學術討論的平靜范疇。
路文彬在《90年代長篇小說寫作現(xiàn)象分析》中認為在90年代的長篇小說格局中,《馬橋詞典》“打破了長篇小說藝術形式持續(xù)已久的沉默狀態(tài),重新激起了人們對于形式話題的熱情。小說借用的詞典形式,給讀者帶來了陌生化的閱讀刺激,并由此表明了藝術形式本身的魅力依然如故?!保ā段乃嚑庿Q》2001年第4期)。段崇軒也對小說形式給予肯定,他認為,“韓少功……別出心裁地用詞典的形式構筑他的小說……去探索這里的文化積淀以及它的內在機制……”(《文學評論》,1998年第3期)。
回顧“馬橋事件”,也許還是當事人之一王干在事后說出了問題關鍵所在:“訴訟本身迫使雙方都帶有強烈的表演性,湊熱鬧與看熱鬧的心態(tài)讓馬橋之爭的學術性成為負數(shù),并一度讓不少批評家緘默。作為馬橋訴訟的當事人之一,我覺得這件事是傳媒成功操縱文壇的一個經典。因為馬橋之爭的獲利者恰恰是傳媒本身?!保ㄍ醺桑骸?0年代文學論綱(下)》,《南方文壇》,2001年第2期)
韓少功曾被看作是“知青文學”的重要代表作家,又致力于尋根文學的理論探索和創(chuàng)作實踐,以一系列中短篇小說確立了自己在20世紀80年代文學中的位置。但是進入90年代后,他卻因《馬橋詞典》的發(fā)表給中國文壇帶來了一場影響深遠的爭論。
和以往的諸多文學爭論不同,《馬橋詞典》帶來的“馬橋事件”不是政治運動對文學影響的結果,而是起于非文學性的、非專業(yè)的新聞報紙,最終又終結于法庭的判決。它發(fā)生于1996年到1998年之間,是文學及其批評轉型到另外一個時代的標志性事件之一,是媒體影響文學及其批評的開始。
事件的起因是,時為北大中文系副教授的張頤武,在《為您服務報》上發(fā)表《精神的匱乏》說:“它(按:指《馬橋詞典》)無論形式或內容都很像,而且是完全照搬《哈扎爾辭典》。在這位叫作帕維奇的塞爾維亞作家面前,中國作家韓少功無疑是一個模仿者。”①在同期報紙上,《鐘山》雜志編輯、批評家王干發(fā)表了題為《看韓少功做廣告》的長文,說:“韓少功近年來很少寫小說了,偶或讀到他的一兩篇小說,也大有美人遲暮之感。可韓少功的知名度并不因此而褪色,他現(xiàn)在的聲名顯然與他的那些高質量的隨筆和雜感有關?!瓕χ袊膲瘉碚f,多了一個隨筆家,少了一個好的小說家,總是一種遺憾和失落。”②
《為您服務報》本身是一份大眾化的都市生活報紙而非專業(yè)雜志,這場爭論從一開始就深陷媒體機制之中而不能自拔,這正是它的最顯著特色,它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都預示了,從此以后,無論多么嚴肅的文學作品,無論什么樣層面的文學批評,都將不得不接受一種商品化的文學市場的深刻影響和限制。
這起事件的核心問題在于:《馬橋詞典》是否為一部“抄襲”或者退一步說是“模仿”之作。它是批評者對一個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價值的全部否定,而這一結論所帶來的形象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形成超出文學界的影響。反過來,批評者在當時也確實有理由為批評的自主性擔憂:韓少功當時具有“海南省作協(xié)主席”等官方身份,無論韓少功本人的主觀意愿如何,這樣的背景再加上最終通過一場司法訴訟來“解決”批評的“正確”與否,不可避免地給人以其他多層面聯(lián)想的口實,并會影響到事件爭論的純文學意義。③這些由傳媒參與、話語和權力滲透進來的客觀因素,決定了這起事件在當時爭論中的尖銳程度和事后值得深思的長遠影響。
經過時間的淘洗,今天很少會有人認為,《馬橋詞典》是一部抄襲之作或者模仿之作,至于這場爭論,它主要是在如何進行學術批評以及如何回應批評這一層面上有意義?!恶R橋詞典》不是這個世界上第一部以詞典的形式出現(xiàn)的小說,甚至從時間上看它也確實在《哈扎爾辭典》的漢譯版本之后,但這無損于它在漢語當代文學中的獨特位置。它獨特到成為韓少功的個人標簽,《暗示》(2002年初版)幾乎就是按照《馬橋詞典》的理路加以寫作的,盡管它再也沒有被賦予“詞典”的名稱。
在初次接觸《馬橋詞典》時,讀者的第一個困惑就是這是否是一篇小說,尤其能否談得上是一部長篇小說。我們現(xiàn)有的文學理論基本上都相信“講故事”是小說的核心,而講故事就意味著事件之間互相關聯(lián),構成一種動態(tài)的情節(jié)。但詞典在這方面完全相反?,F(xiàn)代漢語詞典的編排方式一般要么是以語音順序(如《新華字典》),要么是以筆畫部首排序(如《辭源》)。它的基本出發(fā)點是便于查閱方便,上一個詞和下一個詞之間按照一定的形式規(guī)則排列,沒有必然的因果聯(lián)系。單純從《馬橋詞典》的小標題來看,它確實好像是擺脫了一般長篇小說的有機結構,上一個小標題(詞)同下一個小標題(詞)之間看不出必然的聯(lián)系,而且其正文前有一個“此條首字筆畫索引”,仿佛真的是一部“馬橋方言”詞典。
但是,排除“詞典”的外衣,《馬橋詞典》仍然有一系列的人物、故事和環(huán)境描寫,而且標識這些故事的標題之間,也即這些詞語之間互有關聯(lián),往往是這一個和下一個的連續(xù)幾個,是有緊密關系的。它們往往上下排列在一起,在互相牽連著講述同一個人物的故事,因而可以被劃分出幾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它可以被理解成諸多中短篇小說結合成的長篇小說。我們不妨嘗試著按照現(xiàn)有的“講故事”的原則,“還原”這部小說的大致情節(jié)和結構④:
從“江”字條開始到“覺”(念qó)字條(共16條),是小說的第一部分,介紹馬橋的自然和歷史環(huán)境,以及兩個神秘的人物希大桿子和馬鳴,為整篇小說的結尾甚至主題都做好了伏線。從“發(fā)歌”到“龍”(共5條)講的是萬玉善良而可憐的命運。從“龍(續(xù))”到“月口”(共10條)既可以看成是對一些重要詞語或背景的交代,形成一種過渡,也可以把它理解成講述了志煌家喪子的悲慘情形。從“九袋”到“軍頭蚊”(共10條)以乞丐戴世清和馬疤子為線索,描述了解放前后一段隱隱約約的歷史。從“公家”到“黃皮”(這個結尾的劃分很勉強)(共9條),主要寫茂公兒子鹽早令人心酸的命運。從“暈街”到“豺猛子”(這個結尾的劃分也很勉強)(共8條),通過本義這個人物展示話語和權力的關系。從“寶氣”到“清明雨”(這個結尾的劃分又很勉強)(共7條)又集中在志煌這一人物身上。從“不和氣”到“打車子”(共6條)向我們展示了本義的婆娘鐵香驚心動魄的命運?!把酵圩彀汀焙汀榜R同意”(共2條)介紹仲琪?!白吖碛H”和“火焰”(共2條)通過一個陌生的黑丹子走鬼親的故事,用一種頗具詭異的色彩給鐵香一個輪回的命運。從“紅花爹爹”到“嘴煞”(共7條)敘述了孤苦老人羅伯的一生?!敖Y草箍”和“問書”(共2條)介紹小知識分子復查?!昂谙喙钡健包S茅瘴”(共14條)主要寫兆青,其中還以知青牟繼生為點描述知青生活,另含一個詞條“放藤”則閃回了萬玉唱歌的情境。從“壓字”到“企尸”(共12條),故事速度加快,以兆青小兒子魁元為線索,把故事拉到90年代,并以鹽早弟弟鹽午“文革”到90年代的變化為線索,交代了部分馬橋人物的當代命運。從“嗯”到“白話”(共4條),“我”(“韓同志”——敘述人或者編撰者“韓少功”)成為故事的線索,包含了一段過往的朦朧愛情,也回應了小說開頭的故事:馬鳴、本義、鹽午這三個馬橋人也許是馬橋外來人希大桿子的后代。最后一個詞條“官路”,用迷幻的手法,將故事拉到小說的最初開頭:復查帶領我們幾個知青來到馬橋。
通過這種“還原”和“恢復”,我們能夠意識到這篇小說所包含的大體故事內容,能夠感受到其中所描述的馬橋人的生活,所以才有論者格外注重《馬橋詞典》中所包含的現(xiàn)實內容:“韓少功的《馬橋詞典》,是一個更富有現(xiàn)代性、探索性的文化鄉(xiāng)村小說文本,作者別出心裁地用詞典的形式構筑他的小說(盡管這種詞典形式在外國作家那里曾經用過),巧妙機智地從一個地區(qū)的150個詞匯作為切入點,深入這塊土地和這塊土地上的民間生活,去探索這里的文化積淀以及它的內在機制,探索這里在自然環(huán)境、社會形態(tài)、文化思想的合力支配下的生存狀態(tài)?!雹?/p>
按照這種思路,《馬橋詞典》完全可以寫成另外一部小說。韓少功完全可以把它寫成《馬橋風云》:在羅江邊,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村莊。不知哪一年,來了個神秘的希大桿子;1948年,茂公當了維持會會長,馬疤子的隊伍投降了國軍,九袋乞丐戴世清幫助了共產黨;進入1949年之后,土改,大躍進,文革,知青下鄉(xiāng)……一直到90年代,有點兒古老的馬橋村也開始悄悄地發(fā)生緊跟時代變化的變化……它還可以被寫成《馬橋人物志》:神仙一般云游在村落之外的馬鳴、敢愛的鐵香、沉默的鹽早、娘娘腔的萬玉、苦澀的羅伯、不無狡猾的本義、聰明的鹽午、傻氣的志煌……他們在馬橋默默地生長,默默地歸于塵土。
所以陳家琪非常敏銳地看到,“(《馬橋詞典》)現(xiàn)在的排列方式使故事有了連貫性,更像一部長篇小說,但這樣一來,‘詞典’也就只是一種新穎的形式,也可以用別的形式來寫同一部小說?!雹揄n少功完全可以寫出這樣一部小說,但是他沒有。也許他比誰都知道,他這么寫,最好的結果不過為90年代的中國提供另外一部《白鹿原》。他會接受這樣一個文學史的形象嗎?其實能夠做到這一點也許本身會是個奇跡,但韓少功顯然決心要擺脫這個奇跡。
找到“詞典”這種形式,可能有一些偶然因素,但擺脫現(xiàn)代小說的限制,卻肯定是韓少功孜孜以求的夢想:“我寫了十多年的小說,但越來越不愛讀小說,不愛編寫小說——當然是指那種情節(jié)性很強的傳統(tǒng)小說。那種小說里,主導性人物,主導性情節(jié),主導性情緒,一手遮天地獨霸了作者和讀者的視野,讓人們無法旁顧。即便有一些偶作的閑筆,也只不過是對主線的零星點綴,是專制下的一點點君恩。必須承認,這種小說充當了接近真實的一個視角,沒有什么不可以。但只要稍微想一想,在更多的時候,實際生活不是這樣,不符合這種主線因果導控的模式。一個人常常處在兩個、三個、四個乃至更多更多的因果線索交叉之中,每一線因果之外還有大量其他的物事和物象呈現(xiàn),成為了我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這樣萬端紛紜的因果網絡里,小說的主線霸權(人物的、情節(jié)的、情緒的)有什么合法性呢?”⑦這是《馬橋詞典》里的一段話,可是,這難道不是一種論文式的語言嗎?它怎么會跑到小說里去?這說明:其實我們上面進行的故事還原實際上無法完成,韓少功也一定不會同意我們前面對他的小說進行的故事“還原”,他要打斷的就是某一個敘述者對“馬橋”世界的操控,因為在他看來生活要比小說這種形式要復雜得多。生活不像小說那樣總是有一個主人公,全世界都圍著他轉。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彼此必然聯(lián)系、這個帶來那個。生活里有許多那些我們不知道的人、不知道的事,他們一樣地在這個世界的角落里倔強地生長,忍受,有自己的命運,我們一旦熟悉他們,會一樣地發(fā)現(xiàn)他們驚心動魄,催人淚下。如果我們繼續(xù)思想,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小人物也好,大人物也好,小事件也好,大事件也好,其實,他們的命運都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自己的命運早就被世界和別人安排妥當,這個其他的世界和別人并不一定親自出場,他們只要隱藏于“語言”之中即可。要想說出這樣的生活世界,“講故事”式的小說顯然已經不夠。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韓少功遇到了“詞典”。不巧的是,在文學史中他不是第一個這么寫的人,而且更不巧的是,在被翻譯過來從而進入漢語文學領域中的作品里偏偏也有這么個“辭典”。這為他帶來“抄襲”的名聲。他一定是無法忍受他苦苦探求的東西被別人輕易地徹底否定,這里面一定包含了他多年的苦苦摸索和雄心壯志,他才會這樣怒不可遏,幾乎到了有些失態(tài)的地步,最終把一場文學批評變成一張法庭傳票。
也許還是陳思和說出了最合情合理的一種假想:“但即使如此,我們仍不能完全排除韓少功受到《哈扎爾辭典》的影響,這種影響的途徑可能是多方面的,諸如曾聽人口頭上的介紹和推薦,或者間接地獲知國外有人用詞典的方法寫一本小說,等等。聰明的作家能在這類道聽途說中舉一反三,憑借了自己的豐富生活經驗與對辭典形式的理解與想像,創(chuàng)造出一個與本民族文化血肉相關的藝術品⑧”。
韓少功一定是對小說的形式、對生活與小說的關系、對生活與語言的關系、對語言的性質等問題,有過深深的體會和探索,他決心借助于“詞典”的形式阻止人們像閱讀傳統(tǒng)小說那樣去閱讀他的小說。他要打破小說的線性結構,打破小說主導情節(jié)的做法,打破現(xiàn)代以來成為主流的小說寫作模式。總之,他刻意要突破現(xiàn)代小說的觀念。這決定了任何其他小說作品影響的偶然性和外在性。
在“白話”這個詞條里,韓少功如此寫道:“馬橋人的白話,如同四川人的擺龍門陣。這種活動多在夜晚或雨天進行,是消閑的一種方式,使我不得不懷疑,中國的白話文一開始就是在這種陰沉的茅檐下萌生,根植于一些奇聞異錄尋常取樂的話題,甚至是一些恐怖話題。莊子把小說看作瑣碎淺薄的言語,班固把小說定義為‘街談巷議道聽途說’,大體上接近這種狀況?!痹谶@個詞條下面,韓少功還進一步強調了自己的小說寫作同“馬橋”生活的關系:“不幸的是,我的小說嘗試,我青年時代最重要的語言記憶,就是從他們白話的哺育下開始,來自他們在晚或雨天里,三五成群的人蜷縮著身子,樂滋滋地交流一些胡說八道?!睋?jù)此,很多學者正是從這一點上,多方面探討《馬橋詞典》同傳統(tǒng)的筆記小說之間的親緣關系。⑨
而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卻正是從否定莊子的小說觀開始的:“小說之名,昔者見于莊周之云‘飾小說以干縣令’(《莊子·外物》),然案其實際,乃謂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與后來所謂小說者固不同?!雹庠摃堑谝徊恐袊≌f史著作,是根據(jù)現(xiàn)代小說觀念對古代小說的重構。
把這兩段話放在一起,我們會意識到,韓少功試圖做的,就是通過他的《馬橋詞典》向這一現(xiàn)代的小說觀念提出挑戰(zhàn),以此回到小說的原初概念之中。所以,他將小說變成了詞典。所以,他才會如此強烈地反對將他與《哈扎爾辭典》捆綁在一起。
他把小說包含在詞中,把人物的命運,把他們一生的故事,深深地掩藏在了詞語的背后,由此,他超越了小說的限制,打破了散文、哲理思考、學術論文、抒情詩等等這些文體之間的界限,把它們作為小說的一部分,非系統(tǒng)地、但卻更多樣地、更靈活和更自由地深入了人物的命運。
客觀地說,王干的那篇文章里確實包含了他對《馬橋詞典》的洞見,只是他的立場不容置疑地就是現(xiàn)代小說的觀念和形式,也許正因為他太懂得《馬橋詞典》對現(xiàn)代小說觀念的挑戰(zhàn),所以他才會如此激烈地否定《馬橋詞典》作為小說的意義。然而,正是在“詞典”這種小說方式里,韓少功成功地超越了他同時代作家、甚至包括稍早的他自己的那種寫作,避免了當時流行的新狀態(tài)之類的小說里流行的對原始行為的過分描寫,超越了對知青所經歷的“文革”和鄉(xiāng)村經驗的簡單控訴。
南帆說:“我想必須承認,《馬橋詞典》是一部獨一無二的著作。”?這個評價看似拔高,實際上低估了《馬橋詞典》的意義。恰恰相反,我認為《馬橋詞典》所創(chuàng)造的詞典形式還遠遠不夠完善,韓少功還可以把小說寫得更像詞典一些。借助于復雜的、但也是精致的詞典形式,我們可以部分地回到小說的原初概念中,真正地在漢語文學中去實現(xiàn)一種新的小說實踐,并在根本上拓寬現(xiàn)代小說的定義。
1○ 這里引用根據(jù)的是《天涯》雜志1997年第3期田原整理的《〈馬橋詞典〉紛爭要覽》上的文字。
②10年后,王干在其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58e6501000ajr.html)上照錄了全文,只是個別地方與其他許多版本略有不同。
③ 對雙方心態(tài)的分析,參見韓石山:《馬橋事件:一個時代的終結》,《文學自由談》,1998年第6期。
④ 本文的劃分只是眾多可能中的一種。統(tǒng)計數(shù)字以及文本均使用韓少功:《馬橋詞典》(修訂版),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
⑤ 段崇軒:《90年代鄉(xiāng)村小說綜論》,《文學評論》,1998年第3期。
⑥ 陳家琪:《語言與記憶》,《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5期。
⑦ 韓少功:《馬橋詞典》(修訂版),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62頁。
⑧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頁。
⑨ 黃忠順:《筆記小說的發(fā)揚與小說觀念的歸根——論〈馬橋詞典〉的文體》,《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劉海燕:《詞典體小說的編纂與閱讀方式》,《中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
⑩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第1頁。
? 南 帆:《〈馬橋詞典〉:敞開和囚禁》,《當代作家評論》,1996年第5期。
(責任編輯:呂曉東)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
朱周斌,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四川外國語學院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