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姍 雷維群
閱讀任何一本書,都需要對書中的概念體系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因為概念是對存在的感知進行思考的起點,它是就感知對象進行推導思維和表述的載體。就內容上,概念包括所指對象和語言符號兩部分,語言符號是對客體感知賦予語言描述和界定分類。從通俗意義上說,它是指給客體對象起名。在《城市意象》這本書中,作者將各種概念清晰的表述出來,并將各種概念分門別類,形成一個嚴密的概念體系,使得讀者能夠更好的通過概念的可分辨性理解全書。下面對本書的概念系統(tǒng)做簡單的歸納及評價。
本書中,作者在不同的篇幅引入不同類別的概念,大體上可以分為主觀性概念和客觀性概念。第一章中作者引入以主觀性為主的概念,比如可識別性、可印象性等概念,對這些概念作了精辟的定義。作為開篇提出的概念,它們貫穿全書,并引出其他枝化概念,可以說是全書的“主干”。第二章中,作者以三個城市——波士頓、洛杉磯和澤西城作比較,重點在于舉例論證而非概念闡述,所以在這一章中,沒有提出很多的新概念。第三章是全書的重點,作者從理論上闡述了城市印象的構成要素。這一章中,作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客觀性概念,比如一些構成要素:道路、邊沿、區(qū)域、節(jié)點和標志。這些概念貫穿整個第三章,作者對這些概念逐個闡述,采用舉例、論證等方法,并指出這些概念之前的相互影響,直到第四段,事實上作者還是緊扣這些客觀性概念進行闡述,試圖告訴讀者如何通過對這些要素的設計達到所期待的城市形式,全篇通過對這些概念的闡述支持著在第一章中提出的“可識別性”“可印象性”等核心概念。
整體來說,本書中的概念系統(tǒng)清晰有序,基本上對這些概念做到了很好的分類。下面對本書中出現(xiàn)的概念作一個簡易粗糙的概括,以便后面的闡述和自己的理解(見表1)。
表1 《城市意象》的概念系統(tǒng)
本書雖然各級概念分類清晰,但同級概念的并列性不夠,比如第一章的四個概念,“結構與識別”本章中與其他概念列為一個級別,但事實上可能它們不能并列在一個層次上,這樣反而會讓讀者覺得概念的分層有點混亂。
在如表1所示的本書涉及到的一級概念中,有一些概念的提出對中國國內的城市設計及規(guī)劃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形式的品質”和“大都市形式”。首先,國內城市發(fā)展不均衡,一些地區(qū)過于注重城市發(fā)展的速度而忽略了品質,使得很多新興城市充滿新穎奇妙的個體建筑而缺乏整體的協(xié)調性,讓人覺得不倫不類,而本書中介紹的各種影響城市印象的因素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fā)。其次,目前“城市化”的熱潮依然在中國風行,很多二線城市向一線城市邁進,一線城市向世界化大都市邁進,整體來說,有形成“大都市”格局的趨向,在地域上的擴大勢必對城市規(guī)劃的要求更高,所以本書介紹的“大都市形式”為國內規(guī)劃設計者提供了思路,對我們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所謂“話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申為“演示”,它是一種途徑,起著連接概念和思維的作用。演示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設計者的語言,它是以感官途徑傳達,向思維認識直觀過渡,從而把直覺經驗和思維認識聯(lián)系起來的一個橋梁。演示的方式多種多樣,有形象的演示,包括照片等實景圖像、場景虛擬設計圖;可以通過圖表,比如統(tǒng)計和數(shù)字手段,最普遍的手段是通過語言表達。通常是通過這些手段的結合來起到全方位的演示作用,將思維過程完整、形象生動的傳遞出來。在這本書中,因為主題是城市意象,如何通過合適的方式表達和闡述本書的重點,而本書也確實做到了將各種演示方式綜合使用,從而傳遞作者的見解。
整體來說,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是將照片的精華濃縮到示意圖,再將示意圖的精華濃縮到語言。因為事實上讀者無法從照片中獲取非常直觀的信息,比如書中第二章有一張圖記錄的是查爾斯河邊的波士頓,但是照片中的信息之多之雜,讓讀者甚至作者都很難抓取出其中的主要信息進行分析,但是作者接著立即附上一張簡單易讀的示意圖,將以公共廣場為中心的區(qū)域用簡練的線條勾勒出來,把這一地區(qū)的規(guī)劃特點及印象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除了使用示意圖、照片等形象直觀的演示方式,本書運用的語言表達方式也具有很大特點。首先是采用對市民進行交談的方式進行調查,這種調查方式使得作者的某些結論有論據(jù)基礎和公信力,在本書中,作者也不時引用市民的原話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更能說明問題。其次讓受過訓練的觀察者對現(xiàn)場的環(huán)境印象做系統(tǒng)的考察,受訓者作出的判斷又使作者的結論更有理論基礎。
在《城市意象》一書中,思辨無處不在,作者的議論穿插在演示中,可以說作者的思辨存在這樣一個模式:由真實引出議論和思辨,再由思辨來引導真實,這一模式集中體現(xiàn)在著重分析的第三章。第三章的開章,作者以簡練的語言引出了一些概念,如道路、區(qū)域、節(jié)點等,再進行逐個分析。例如在對“道路”這個概念進行分析時首先通過一位被調查女士對澤西城霍蘭隧道的敘述引出公路系統(tǒng)所具有的戲劇性和可識別性,接著分析增強道路的可識別性的各種方式。在闡述其中一個因素時,作者認為特殊的道路可能成為識別道路的重要特征,作者給出的論述是:習慣性的路程具有最強的影響,因此,主要的交通路線就是主要的印象特征。在舉例之后,作者總結出了一個解決結構復雜的交通障礙的方法:將較差的車流和人流集中于幾條渠道來解決,并且通過波士頓培肯街的例子來證明了自己的觀點。同時,作者還會通過直接給出一些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方式來解剖一些已存在設計上的缺陷。
整體來說,作者以實例和論述結合,進行了有力的思辨用來判定問題的所在,并指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解決方式,應該說是比較嚴密的論述體系。
但是本書的論述也有一個小問題。雖然本書的章節(jié)清晰,小標題也很明顯,但每一小節(jié)的論述顯得有些混亂無序,使得讀者在閱讀時感覺跳躍性很大,無法跟上作者的思路演變。雖然每一節(jié)的開頭都會有一句點題的話,但作為讀者,有時無法理解作者的思路演進過程,不明白為什么要在某一節(jié)闡述某一段內容。可以說這是思辨的一個大忌,當作者無法將自己的思路清晰有序的傳遞出去時,讀者或者聽者會在接受信息時迷失,從而失去耐心,使得作者精心思考的論述得不到有效的接受。
[1] 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曉軍,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 趙士修.城市特色與城市設計[J].城市規(guī)劃,1998(8):4.
[3] 沈益人.對城市意象五元素的思考[J].上海城市規(guī)劃,2004(7):4.
[4] 沈益人.城市特色與城市意象[J].城市問題,20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