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區(qū)平安醫(yī)院,北京 100035)
抑郁癥是多種病因引起的以抑郁為主要癥狀的一組心境障礙或情感障礙,西藥治療效果肯定,作用迅速,但藥物毒副反應較明顯,患者依從性差,軀體癥狀改善不理想。2007年 1月 ~2008年 9月,我們采用自制中藥湯劑疏肝健脾湯輔助治療抑郁癥患者 40例,近期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80例抑郁癥患者,男 23例,女 57例;年齡 16~85(51.60±18.35)歲;病程平均 7.26個月。均符合 2006年沈漁邨主編《精神病學》第 4版抑郁癥診斷標準,且符合中醫(yī)辨證分型標準中肝郁脾虛型。臨床主要精神癥狀為多愁善慮、悲觀厭世、情緒不穩(wěn)、唉聲嘆氣;軀體癥狀為失眠多夢、兩脅脹滿、腹脹痛瀉、身倦納呆,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除外患有較嚴重消化、循環(huán)、呼吸、內分泌等疾病而影響本病診斷治療者;實驗室檢查,超聲、心電等檢查有明顯異常者;治療期間不能按時連續(xù)服藥或加服其他中西藥物,不能準確反映療效者;臨床資料不全,影響療效判定者;有高度自殺傾向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 40例,其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治療方法:兩組均常規(guī)口服氫溴酸西酞普蘭 20~40mg,鹽酸帕羅西汀 20~40mg,溫開水送服,8周為 1個療程。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同時服用自制中藥湯劑疏肝健脾湯,湯劑組成:柴胡、白芍、當歸、郁金各 10 g,白術、合歡皮各 15g,半夏、砂仁各 6 g,遠志 12 g。藥物加減:急躁易怒加炒梔子 10g,失眠嚴重者加炒棗仁 20 g,兩脅脹痛加元胡 12 g,惡心、嘔吐及反胃加旋復花 12 g,便秘加火麻仁 10 g;每日 1劑,水煎 2次,分 2次溫服,每周服藥 5劑,溫開水送服。8周為 1個療程。8周后參照 1999年朱文峰主編《中醫(yī)內科疾病診療常規(guī)》判定療效。采用 FoxPro 6.0軟件建立數據庫,應用 SPSS 13.0軟件包行統(tǒng)計學處理,組間比較行χ2檢驗,檢驗水準 α=0.05。 結果:觀察組顯效 17例,有效15例,好轉 3例,無效 5例,總有效率政(顯效 +有效 +好轉)為 87.5%;對照組分別為 0例、13例、20例、7例,有效率為 82.5%。兩組有效率比較,P<0.05。
討論:祖國醫(yī)學認為,肝郁脾虛型抑郁癥主要由情志不舒、思慮抑郁致氣機郁滯、臟腑功能失調引起,涉及五臟,與肝脾關系最密切。疏肝健脾湯方中柴胡辛行苦泄善調節(jié)肝氣,疏肝解郁,能“行肝經逆結之氣”,為君藥;白芍苦酸微寒,歸肝脾二經,功專養(yǎng)血柔肝,平抑肝陽;當歸辛行溫通,甘溫質潤,為養(yǎng)血活血之要藥,歸芍共用,可養(yǎng)肝體而助肝用;郁金辛苦性寒,歸肝膽心經,辛散苦泄,疏肝解郁,善行血中氣滯,行氣開竅。炒白術甘苦性溫,為益氣健脾第一要藥;合歡皮味甘性平,為悅心安神之要藥,臨床用于心神不寧,忿怒憂郁,失眠多夢,善解肝郁,尤宜于情志不遂所致的煩躁失眠、心神不寧等證,能使五臟安和,心志歡悅,以收解郁安神之效;遠志苦辛性溫,善宣泄通達,既能開心氣而寧心安神,又能通腎氣而強志不忘,為交通心腎,安定神志,益志強識之佳品;法半夏辛甘散結,燥濕降逆,配理氣藥行氣解郁,化痰暢中;砂仁辛散溫通,氣味芬芳,行氣和中,為醒脾和胃之要藥。諸藥和用,共達疏肝解郁、養(yǎng)血柔肝、健脾助運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加用疏肝健脾湯治療后癥狀明顯好轉,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證實疏肝健脾湯輔助治療肝郁脾虛型抑郁癥近期效果確切,待患者病情趨于穩(wěn)定后,應進一步疏肝健脾、益智安神,培補正氣,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