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安 陜西省南鄭縣中醫(yī)院內(nèi)科 (南鄭 723102)
近年來,我科對 46例經(jīng)胃鏡確診的淺表性胃炎患者,采用中醫(yī)理氣通降,和胃止痛的方法辨證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本組 46例,其中:男性 32例,女性 14例;年齡最大者 60歲,最小者 18歲;病程 1年內(nèi)者 34例,1~3年者 8例,3年以上者 4例。
臨床表現(xiàn):胃脘部脹滿、疼痛,時有噯氣、惡心。經(jīng)胃鏡檢查診斷為淺表性胃炎。
治療方法 采用理氣通降,和胃止痛的方法。方藥組成:紫蘇、陳皮、郁金、元胡、大腹皮各 10g,枳殼、佛手各 9g,香附 12g甘草 5g。辨證加減:脅肋脹痛者,加柴胡、青皮、白芍;納呆者,加焦三仙、萊菔子;泛酸者加左金丸、烏賊骨、瓦楞子。水煎服,每日 1劑,每日 2次,20d為 1療程。
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胃鏡下胃粘膜無充血糜爛;有效:胃脘部脹滿,疼痛明顯減輕,偶有噯氣、惡心。胃鏡下胃粘膜無糜爛,仍有輕度充血;無效:臨床表現(xiàn)無改善,胃鏡檢查無好轉(zhuǎn)[1]。
治療結(jié)果 46例病人中,其中痊愈 34例,占 73.9%;有效 8例 ,占 17.4%;無效 4例 ,占 8.7%,總有效率91.3%。
典型病例 高某,男,46歲,司機。于 2008年 9月初診。主訴:上腹部脹悶,疼痛 2年,反復(fù)發(fā)作,加重3d。 2年前患者由于職業(yè)原因,饑飽失常,感上腹部脹悶,疼痛,時有泛酸,口服西藥,病情時好時壞。 3d前,患者由于飲酒,胃脘部脹悶加重,納差,二便正常。舌質(zhì)淡紅、苔白膩,脈弦滑。經(jīng)胃鏡檢查,診為淺表性胃炎。治療以香蘇郁金散加萊菔子、焦三仙各 15g,連服 6劑。胃脘部脹悶明顯減輕,飲食好轉(zhuǎn)。上方減焦三仙,連服 2月,停藥后,經(jīng)胃鏡檢查正常,隨訪至今未復(fù)發(fā)。
體 會 淺表性胃炎多屬中醫(yī)“胃痛”、“痞滿”范疇,是目前臨床常見疾病之一。病在脾胃,多因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及外感六淫之邪,而致胃氣郁滯,治療給予理氣通降,和胃止痛[2]。本方以紫蘇、香附、陳皮為主,紫蘇行氣寬中,香附配以佛手調(diào)理氣機,行氣止痛。陳皮能行能降,為脾胃宣通疏利之要藥。郁金、元胡活血、行氣、止痛。枳殼、大腹皮行氣除脹,消除胃脘痞悶、脹滿,甘草緩急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理氣通降,和胃止痛之功。
[1] 高寧漢,于桂萍.幽門螺桿菌與胃食管反流病關(guān)系的探討 [J].陜西醫(yī)學(xué)雜志 ,2006,37(11):1529.
[2] 江 偉,唐沙玲.補胃消痛化瘀湯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 51例 [J].陜西中醫(yī),2008,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