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真之視野中的亞里士多德邏輯

2010-04-12 16:24:37畢富生
關(guān)鍵詞:三段論邏輯學謂詞

畢富生

(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真之視野中的亞里士多德邏輯

畢富生

(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亞里士多德開創(chuàng)了邏輯,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求真的工具。在哲學上,亞里士多德提出了真之符合論,在這一思想影響下,為達到求真,亞里士多德建立了他的邏輯學說??v觀其哲學與邏輯思想,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說是圍繞“必然地得出”這一觀念形成的,而這一觀念來源于其求真思想。求真是邏輯的本質(zhì),求真的外在形式表現(xiàn)為推理這一技術(shù)手段。亞里士多德創(chuàng)立的邏輯是通過推理達到求真的科學。

真之符合論;必然得出;是;真

在西方哲學史上,亞里士多德提出了真之符合論,基于這一思想,亞里士多德開創(chuàng)了邏輯,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求真的工具。深入探析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與邏輯思想,對于人們更新邏輯觀念、深刻認識邏輯的本質(zhì),拓寬真理理論視野有著積極的作用。

一 哲學視野中的亞氏真之符合論

從哲學的角度看,在最初的意義上真之符合論表達的是一種認識與對象、思想和實在之間的契合關(guān)系。而任何認識與對象、思想和實在的關(guān)系,無不關(guān)涉到兩個基本的方面:即對外,涉及知覺與對象的關(guān)系;對內(nèi),涉及知覺與理性的關(guān)系。從符合論的立場出發(fā)看待真理的性質(zhì),在哲學史上始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給真理所下的一個符合論定義是“每一事物之真理與各事物之實是必相符合?!盵1]33黑格爾在其《哲學史講演錄》中分析古希臘斯多葛學派和亞里士多德的理論貢獻時,就明確指出“關(guān)于真理的一般有名的定義,‘真理是對象和意識的一致’,是被他們提出來”。[2]“真理的通常定義是真理是觀念和對象的符合”。[3]

亞里士多德的真之符合論思想主要內(nèi)容有以下三點:

第一,亞里士多德認為認識上的真與假,是由客觀對象所決定的,其標準在于我們的認識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合。他舉例說:“并不因為我們說你臉是白的,所以你臉才白,只因為你臉是白,所以我們這樣說才算說得對。”[1]191我們知道,命題和判斷是主體對客體所作的陳述。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命題和判斷是對客觀事物的性質(zhì)、狀態(tài)或關(guān)系等的描寫或陳述,因而命題或判斷的真假就取決于它們是否如實地描寫或陳述客觀事物的性質(zhì)、狀態(tài)或關(guān)系等等。

第二,亞里士多德區(qū)別了組合與非組合事物,并進一步進行了分析。亞里士多德區(qū)分了組合事物和非組合事物,并相應(yīng)的提出了判斷方法。何謂組合事物,簡單地說就是幾種事物結(jié)合起來的,或者說是相互聯(lián)系的事物。對于這類事物的真假,亞里士多德說:“真假的問題依事物對象的是否聯(lián)合或分離而定,若對象相合者認為相合,相離者認為相離就得其真實;反之,以相離者為合,以相合者為離,那就弄錯了?!盵1]191非組合事物,也即個別存在的事物,如果沒有這樣的個別性,它就不會存在,真實就在于認識這些事物。這里,虛假是沒有的,錯誤也不會有,有的只是無知。既然如此,真假必須用新的方式去判斷,這種方式就是接觸,真實就是接觸與證實,不接觸就不認識,當你接觸到了某事物時,認識了它,就是真的;反之,則是假的。

第三,亞里士多德對真的論述,最終把它歸結(jié)到事物之“實是”,也就是事物的存在上。何謂“實是”呢?他在《形而上學》第六卷第二章作了論述。他認為“實是”包含了:屬性、偶然之是,真是 (非是為假),潛在之是和實現(xiàn)之是。概括起來,就是“是”或“存在”。亞里士多德說:“所以每一事物之真理與各事物之實是必相符合?!币簿褪钦f真與事物的存在相符合。這里,亞里士多德領(lǐng)會了真的根本特性——客觀性?!翱陀^性”又是什么呢?他將客觀性歸結(jié)為事物之實是,即事物的存在性上。這就是說,命題的真假實際上取決于命題語義與客觀實在的關(guān)系。如果一個命題所承載的語義正好與客觀實在相符合,那么該命題就被認為是真的,反之則為假。也就是說,命題的真假依賴于主觀與客觀是否統(tǒng)一,真命題是主觀對客觀的真實寫照,而假命題是主觀對客觀的虛假寫照。

縱觀亞里士多德的真之符合論,我們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雖然沒有對何謂符合做出明確的說明,但它直觀、明了,很容易被人們所理解。它有兩個基本前提:第一,存在著獨立于心靈的客體,它們與主體相對立。如果沒有客體,也就無所謂符合。主體和客體的存在是符合論的先決條件。第二,人的認識能夠達到客體。如果人的認識達不到客體,也就不存在主體的認識與客體是否符合的問題?!胺稀币惨虼硕蔀橐粋€毫無意義的詞。因此,真之符合論是以實在論和可知論為基礎(chǔ)的。

實在與可知,這實際是從哲學的角度為真之符合論尋找到了基礎(chǔ)。還可以在認識的角度將這一問題進一步深化,所謂“符合”是這樣一種契合關(guān)系:外在自然世界如何在內(nèi)在的思維理性之中實現(xiàn)。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我們的思想可以如實的反映外在的自然世界,重要的是思想要把感覺給的關(guān)于世界的零碎的原料整理清晰再投射到外在世界上尋求驗證。如果契合就說明獲得了真正的知識。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還可以用這樣的問句來表示,世界是什么,如何是。從他的符合論中可以很明顯的得出,這個外在的世界是存在的,它就是我們的感官所能感受到的自然。他把外在的自然的世界放到了一個崇高的位置上,這一點在他的《形而上學》中得到體現(xiàn),“四因說”中“形式因”和“質(zhì)料因”為最根本的因素,外在的自然界就是這兩種因素的結(jié)合體。我們的任務(wù)就在于以這樣一種觀點來看待世界,從中領(lǐng)悟世界的真諦。那么如何是呢?亞里士多德以感覺經(jīng)驗為基礎(chǔ),從人自身所具有的感覺、知覺能力著眼,認為外在世界給人提供知識的經(jīng)驗材料,而人本身具有可以通過自身的能力把握這些材料以至從中描繪出世界的圖畫,再現(xiàn)出外在世界。亞里士多德還通過反駁他的老師柏拉圖的觀點來闡述自己的學說。按照柏拉圖的觀點,沒有任何一種配稱為“知識”的東西是從感覺經(jīng)驗得來的,唯一真實的知識只能來自概念,得之于理性。按照柏拉圖的觀點“2+2=4”是真正的知識,即真理,而所謂“雪是白的”這樣一種陳述則充滿了混亂與不確切,以至于不能、也不應(yīng)該在哲學家的真理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柏拉圖之所以反對把知識等同于知覺,把真知識等同于符合了經(jīng)驗事物的知覺觀念,根本的一點在于,他否認通過感官能達到對獨立于人的、自在自為的真實存在,也就是觀念的認識。由于觀念是一種與具體的存在相脫離的、并且規(guī)定了具體存在的性質(zhì)的精神性純形式,這就決定了能夠達到對這種真實存在和純形式之認識的所謂真知識,不是以混亂和不確切為特征、與感官作用相聯(lián)系的經(jīng)驗性知覺,而是帶有普遍性的原理或觀念。柏拉圖一再強調(diào),他并不否認有所謂真知識。他的任務(wù)在于為真知識找到一個與之相符合的對象從而使之真正成為真。而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柏拉圖的理念純粹是一種邏輯上的虛構(gòu)。所謂理念,實際上是一種共相,而共相是根本不可能脫離個別事物而獨立存在的。從語言上看,共相與個別事物的關(guān)系是形容詞與專名詞的關(guān)系。專名詞用以指代“實體”即個別事物,而形容詞或類名詞 (如“人的”或“人”)所指的東西就是“共相”。任何一個共相的名詞要成為一個實體的名詞,似乎都是件不可能的事。因為每個事物的實體都是它所特有的東西,而并不屬于任何別的事物,但是共相則是共同的,因為叫做共相的正是那種能屬于一個以上的事物的東西。由于形容詞的存在有賴于專名詞所指的東西,因而共相和實體就不能分離。就此而言,柏拉圖把理念這種“共相”看作離開“實體”即個別事物的獨立存在就未免讓人難以理解。另一方面,形容詞既然是專名詞不能不從屬的類或共相,因而離開形容詞或共相來談?wù)搶C~或?qū)嶓w也就無法真正把握實體,也即個別事物本身。既然從語言上看,形容詞與專名詞的關(guān)系是共相與實體的關(guān)系,那么,從認識上看,對實體的認識就是知覺與理性的統(tǒng)一。亞里士多德之所謂實體不是柏拉圖哲學中那種與具體事物相脫離的精神性純形式即“觀念”,而是作為“形式”與“質(zhì)料”相統(tǒng)一的具體事物本身。對具體事物的認識無疑必須從經(jīng)驗知覺開始,但認識的真正目的不在于經(jīng)驗到的質(zhì)料而在于理性把握到的形式。形式是一般的、普遍的東西,也即“共相”。認識形式就是從個別中概括出一般、從特殊中抽繹出普遍。就人而言,他作為認識的主體無疑具有將事物的形式和質(zhì)料綜合成為統(tǒng)一的認識對象的能力。因為,一方面,人的理性本身具有從個別中抽繹出一般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專屬于人而動物則不具有的“理性靈魂”或“自靈”。在這個意義上,人不過是一種“理性的動物”;另一方面,人通過感官與事物的接觸又為理性提供了為之抽繹的材料,從而理性能夠通過思維把握形式或共相。就此而言,理性把握了事物的形式或共相,也就認識了事物與實體。理性思維與對象符合,也就是主體與客體統(tǒng)一,由此而形成的二者的同一,就是真理。這是兩種對世界不同看法之間的爭論,一個以感覺經(jīng)驗為基礎(chǔ),認為哲學可以從感覺經(jīng)驗中逐步地接近真實的外在世界;而另一個認為真實世界已經(jīng)內(nèi)在于我心,哲學的目的在于抵制塵世對心靈的誘惑,避免心靈墮落,使心靈中真實的世界真正的再現(xiàn)出來。

二 基于真之符合論的亞里士多德邏輯

以上我們從哲學的視角分析了亞里士多德的真之符合論,下面以此為視角看亞里士多德邏輯。

基于符合論的思想,亞里士多德首先對“是”進行了充分的研究,以此為出發(fā)點展開對邏輯學的討論。

首先,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在古希臘語中,“S是 P”是一種基本的語言形式。“是”聯(lián)結(jié)主語和表語,這是由古希臘語法性質(zhì)決定的。這里有三點最為重要。第一,古希臘語中有這樣一個“是”。第二,“是”是句子中最基本,最穩(wěn)定的語言要素。第三,“是”是普遍適用的詞。有“是”,則從語言方面提供了一個具體的、活生生、可以看得見抓得住的語詞,才能使人們?nèi)パ芯克?。若沒有這個“是”,則很難想象怎樣去研究它。句子中的“是”是一種穩(wěn)定的語言因素。所謂穩(wěn)定,是指它有明確的規(guī)定,有一種語法功能,使得主語和表語的聯(lián)系表現(xiàn)出來。譬如亞里士多德的四謂詞理論論述的是謂詞對主詞的關(guān)系,主詞和謂詞是從語法學家那里借用來的概念,是通過句子中的“是”區(qū)分出來的,因而謂詞對主詞的關(guān)系也是借助“是”反映出來的。在一個“S是 P”這樣的句子中,S和 P可以千變?nèi)f化,“是”總是不變的。在亞里士多德的時代,語法學家雖然區(qū)別出名詞和動詞,但是還沒有明確區(qū)別出行為動詞和系動詞,因而“是”也屬于動詞。亞里士多德從最簡單的“是”出發(fā)也就不奇怪了,更為重要的是,“是”的應(yīng)用范圍是普遍的,一切科學語言都要應(yīng)用它。

其次,圍繞“是”亞里士多德創(chuàng)立了四謂詞理論,進而進一步展開對邏輯的討論。四謂詞理論確切地說應(yīng)該是一個雛形的邏輯理論,根據(jù)這個理論,命題中謂詞共分為四類:定義、固有屬性、屬、偶性。這個分類依據(jù)兩條原則:其一,看謂詞與主詞能不能互換謂述;其二,看謂詞是不是表達主詞的本質(zhì)。根據(jù)這兩條原則,對一個命題“S是 P”而言,如果 P可以和 S互換謂述并且表達 S的本質(zhì),P就是 S的定義;如果 P可以和 S互換謂述但并不表達 S的本質(zhì),P就是 S的固有屬性;如果 P不可以和 S互換謂述但表達 S的本質(zhì),P就是 S的屬;如果 P不可以和 S互換謂述并且不表達 S的本質(zhì),P就是 S的偶性。這個理論僅僅限于對“S是 P”這樣的命題的表述關(guān)系,沒有對命題再做進一步的分析,譬如,沒有分析量詞,沒有分析否定形式。在這之后,亞里士多德對“S是 P”這樣的命題更深入的進行研究,區(qū)分出肯定形式與否定形式,在對主詞的量化分析中,區(qū)別出個別的、一般的和不定的命題,并且探討了這些命題的不同形式以及相互關(guān)系,根據(jù)他的分析可以看出句子的邏輯結(jié)構(gòu)是:

(并非)(所有 /有)(非)S(不)是 (非)P[4]

最后,亞里士多德通過四謂詞理論創(chuàng)立了邏輯學。語言表達思想,思想反映世界,通過分析語言的形式可以把握語言,從而也就理解了思想,得到了關(guān)于世界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從這樣一種語言形式的分析提出了邏輯的思想。他這樣說道:“一個推理是一個論證,在這個論證中,有些東西被規(guī)定下來,由此必然地得出一些與此不同的東西?!?《論辯篇》)[5]

從亞里士多德這種關(guān)于推理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他把推理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規(guī)定下來的,另一部分與這部分不同,是推出來的。如果我們用“A”表示規(guī)定下來的東西,用“B”表示推出來的東西,用“→”表示得出,那么亞里士多德關(guān)于推理的論述就描述了一種最簡單的從前提到結(jié)論的推理結(jié)構(gòu):A→B。這里,最重要的是他說的“必然地得出”,也就是說,這種從前提到結(jié)論的推論不是隨便進行的,而是“必然的”。亞里士多德認為 A蘊涵B,在 A與B都是真的時候是真的,只有在A是真的、B是假的時,才是假的。這可以說是亞里士多德對邏輯的最簡單的定義,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對邏輯的定義。

亞里士多德的四謂詞理論是邏輯史上第一個系統(tǒng)的邏輯理論。這個理論提供了一種能夠通往“必然地得出”的行之有效的路徑。我們看到,亞里士多德的許多做法都說明他想建立這樣一個理論,比如他不僅以歸納的方式,而且以演繹的方式來證明他的四謂詞分類是正確的、必然的。特別是,他提出了兩條分類標準:一條是,看謂詞與主詞能不能互換謂述;另一條是,看謂詞表達不表達本質(zhì)。這兩條標準結(jié)合使用,就得出四種謂詞:定義、固有屬性、屬、偶性。很顯然,亞里士多德想要在這里得出一種關(guān)于世界的確定的、可以必然得出的知識,在這里“是”與“真”聯(lián)系在了一起,他給邏輯思想設(shè)定了一個自然世界的基礎(chǔ),而用邏輯的“必然的得出”來保證如果這個基礎(chǔ)是真的那么從中推演出的知識就是真的,然后在對于真的驗證中以符合的方法來解決,這樣從“真”又回到了“是”。這樣一種理想最終實現(xiàn)了嗎?如果仔細分析,實際上不難發(fā)現(xiàn),前一條標準完全是形式的,它只規(guī)定了詞在句子的位置,而與詞所具有或表達的內(nèi)容沒有任何關(guān)系。但由于“本質(zhì)”這個詞依賴于人們思辨的理解,同時與用語的具體內(nèi)容有關(guān)系,因此后一條標準不是形式的,而是涉及了內(nèi)容。確實是由于這兩條標準相結(jié)合使用,才區(qū)分出四種謂詞。因此這樣的謂詞分類是有道理的,不是隨意得出來的。也正因為這樣,四謂詞理論才能夠幫助人們進行推理和論證。但是由于在“本質(zhì)”這個概念方面存在的問題,使用這個理論雖然有助于人們的推理和論證,但是并不會達到“必然地得出”。因此可以說,四謂詞理論雖然向著“必然地得出”這個方向努力了,但是并沒有成功。事實上亞里士多德并沒有拋棄柏拉圖,柏拉圖完全沉浸在內(nèi)心的世界中以至對外在的世界視而不見,而完全依靠理性思維的“善”的體系又是如此嚴密。亞里士多德對此進行了改造,給柏拉圖的體系以感覺經(jīng)驗的基礎(chǔ),同時抓住了“形式”這一靈魂并從中發(fā)展出了邏輯學,用“必然地得出”貫穿“形式”始終。亞里士多德希望找到一條跳出他的契合論的標準來驗證契合,他試圖用邏輯學來達到這一目的。然而邏輯學從一開始就緊密地與哲學聯(lián)系在了一起,四謂詞理論中的兩條標準就是最好的說明。所以亞里士多德的契合只能由“是”出發(fā)回到“是”,即回到世界是什么這樣一個本體論問題上來。

弗雷格說,“真”為邏輯指引方向。亞里士多德正是圍繞“真”而創(chuàng)立了他的邏輯學說的。

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必然地得出’十分重要。它是對推理的說明,刻畫的是一種從前提到結(jié)論的關(guān)系,集中地體現(xiàn)了亞里士多德的邏輯觀。”[6]

研究亞里士多德邏輯,我們可以看出,所謂“必然地得出”實際上是刻畫了一個含有前提和結(jié)論的推理形式,即,A→B。“必然地得出”刻畫的是一種基本的推理結(jié)構(gòu),同時它也是推理所具有的一種性質(zhì)。

從A得出B,顯然是一種轉(zhuǎn)換,既然要求這種轉(zhuǎn)換具有“必然性”,那么這種轉(zhuǎn)換必須具有可操作性,否則就無法做到“必然”,也就是說,這種必然性不能是思辨的,而必須是能行的,可以一步一步實現(xiàn)的,這種能行的東西就是推理。這樣,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思想就有一個從四謂詞理論到三段論的發(fā)展過程。

我們看到,四謂詞和三段論這兩個理論都是為了達到“必然地得出”,但是最終的結(jié)果是三段論達到這一目的,而四謂詞理論沒有達到。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必然地得出”所需要的條件,這個條件不僅是形成亞里士多德邏輯所需要的,也是邏輯所需要的。這個條件就是推理,并且是必然的推理,沒有推理就不是邏輯。因此這樣的研究不僅對于理解亞里士多德本人的思想是必要的,而且對于我們理解邏輯的本質(zhì)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從上可以看出,圍繞著真,亞里士多德創(chuàng)立了邏輯學,亞里士多德邏輯的主要內(nèi)容是三段論,而三段論學說是他求真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盡管后人對于他的三段論是有不同看法的。比如:有人認為他的三段論是一個公理系統(tǒng),第一格的四個有效式是公理,其他兩個格的式是從公理推出的定理;也有人認為他的三段論是一個自然演繹系統(tǒng),第一格的四個有效式是推理規(guī)則,利用它們可以得到其他兩個格的式的推演。用現(xiàn)代邏輯的觀點看,對于三段論雖然人們的解釋不同,而且是系統(tǒng)上的不同,但是,這些差異卻不是在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必然地得出”這一點上,因為無論是公理系統(tǒng)還是自然演繹系統(tǒng),它都滿足“必然地得出”。我們看到,四謂詞和三段論這兩個理論都是為了達到“必然地得出”,但是最終的結(jié)果是三段論達到這一目的而四謂詞理論沒有達到。分析和研究這里的差異,可以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有了推理這種技術(shù)手段,可以做到“必然地得出”,而沒有推理這種技術(shù)手段就做不到,實現(xiàn)不了“必然地得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說是關(guān)于推理的學說,并且是關(guān)于必然推理的學說,特別是,這種推理的必然性不是由內(nèi)容決定的,而是由形式?jīng)Q定的。按照對亞里士多德邏輯的研究,只要符合三段論體系這樣的形式,從真的前提必然得出真的結(jié)論。這個觀念就是“必然得出”?!氨厝坏贸觥边@一邏輯觀念是在其求真的思想指引下形成的,在“必然得出”的邏輯觀念指引下,構(gòu)成了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說。求真是邏輯的本質(zhì),求真的外在形式表現(xiàn)為推理。亞里士多德創(chuàng)立的邏輯是通過推理達到求真的科學。

[1]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9.

[2]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三卷[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9.

[3]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二卷 [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7: 301.

[4]王 路.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說[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211.

[5]苗力田.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353.

[6]王 路.邏輯的觀念[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0:45.

Aristotle’sLogic in the View of Truth

B I Fu-sheng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Shanxi 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Aristotle created Logic,providing peoplewith a tool to pursue truth.In philosophy,Aristotle brought forward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is thought,Aristotle established his logic theory in order to pursue truth.By examing the philosophical and logical thought ofAristotle,we can see that the evolution ofAristotle’s logic theory is centered around the concept of"educing inevitably",which derives from thought of pursuing truth.Pursuing truth is the nature of logic and its out ward form is such technology as reasoning.The Logic created byAristotle is a science in which truth is achieved by reasoning.

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educing inevitably;be;truth

book=9,ebook=28

B81

A

1000-5935(2010)01-0009-04

(責任編輯 李雪楓)

2009-07-1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 (08JA72040002)

畢富生 (1950-),男,河南安陽人,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邏輯學會常務(wù)理事,主要從事邏輯學與邏輯哲學研究。

猜你喜歡
三段論邏輯學謂詞
你可能有所耳聞的三段論
淺析《邏輯學》的教學方法
散文百家(2021年11期)2021-11-12 07:05:35
被遮蔽的邏輯謂詞
——論胡好對邏輯謂詞的誤讀
黨項語謂詞前綴的分裂式
西夏研究(2020年2期)2020-06-01 05:19:12
杰文斯邏輯學思想及其在中國的傳播
科學(2020年6期)2020-02-06 09:00:12
淺談亞氏三段論與傳統(tǒng)三段論的區(qū)別
長江叢刊(2018年34期)2018-12-19 08:23:50
《簡單的邏輯學》
中國共青團(2018年6期)2018-05-14 16:02:52
智慧社區(qū)三段論
也談“語言是存在的家”——從語言的主詞與謂詞看存在的殊相與共相
外語學刊(2016年4期)2016-01-23 02:33:55
對邏輯學的深刻反思:讀胡澤洪、張家龍等著《邏輯哲學研究》
扎赉特旗| 湖州市| 阳曲县| 霸州市| 天柱县| 凤城市| 南宁市| 昔阳县| 甘洛县| 石楼县| 嘉祥县| 浠水县| 潮安县| 古丈县| 雅安市| 托里县| 景宁| 留坝县| 太白县| 游戏| 尼勒克县| 香格里拉县| 高陵县| 新龙县| 永州市| 孟州市| 昌图县| 囊谦县| 平舆县| 双鸭山市| 合江县| 闽清县| 额尔古纳市| 安龙县| 马鞍山市| 盐津县| 宜兰县| 巴彦淖尔市| 扶余县| 明水县| 泊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