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穎 趙榮娟
(河北省昌黎縣婦幼保健院護理部 河北 昌黎 066600)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腸道炎癥,多發(fā)生在秋冬季節(jié)。小兒發(fā)病后出現(xiàn)發(fā)熱、嘔吐和腹瀉稀水樣便,很快出現(xiàn)脫水。2008年 12月 ~2009年 2月我院兒科根據(jù)“兒童疾病綜合管理”腹瀉治療方案,應用口服補液鹽(ORSⅡ)在門診給小兒進行口服補液,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兒科門診就診的腹瀉患兒,臨床診斷為病毒性腸炎伴輕度脫水。除外細菌性腸炎、藥物相關性腹瀉、消化不良等其他原因的腹瀉。腹瀉合并中重度脫水、高熱、嚴重嘔吐和肺炎者除外。符合以上標準的患兒 106例,年齡:6個月 ~1歲 32例、1~ 2歲 63例、>2歲 11例。性別:男 56例,女50例。癥狀:均有腹瀉稀水樣或蛋花湯樣便;伴發(fā)熱78例,其中低熱 55例、中度發(fā)熱 23例;伴輕度嘔吐 34例。體征:均呈輕度脫水。實驗室檢查(便常規(guī)):106例患兒大便均為稀水樣便,含奶瓣。85例患兒鏡下可見大量脂肪球,其中 8例偶見白細胞。以上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 51例,對照組55例。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病程、脫水程度、發(fā)熱情況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 對照組由家長根據(jù)醫(yī)囑應用口服補液鹽(ORSⅡ)回家給予患兒口服補液,同時根據(jù)病情給予退熱劑、金雙歧或舒暢寧、蒙脫石散等藥物口服。①接受口服補液的患兒集中在門診單獨設置的腹瀉治療室內,室內每日紫外線空氣消毒,避免院內感染。室內溫度適宜,保持在 20~25℃。②護理人員掌握口服補液療法的適應證及其糾正脫水的機制,口服補液前,向家長交代病情,告知家長小兒病毒性腸炎為自限性疾病,主要是對癥治療,糾正和預防小兒脫水,解釋口服補液的好處,消除家長對治療效果的顧慮,取得家長的合作。③護理人員按醫(yī)囑用溫開水配置口服補液鹽(ORSII)溶液,按說明每袋配置 500mL。糾正脫水最初 6小時,ORS液的用量按每公斤體質量 75mL計算[1],每次 10~20mL給小兒喂配置的液體,6小時內服完全部液體。喂服液體時隨時給液體加溫,以免溫度太低刺激患兒胃腸引起不適,液體溫度應保持在 40℃左右。如果患兒出現(xiàn)嘔吐,暫停喂服。脫水糾正后(精神好轉、口渴消失、尿量增加,脫水體征消失),囑患兒家長回家后繼續(xù)服用 ORS,方法是將原ORS液稀釋一倍。小兒每次腹瀉后口服 50~100mL,直至小兒腹瀉明顯好轉或停止。
1.3 效果觀察 觀察兩組患兒口服補液 6小時內脫水糾正情況、轉為住院人數(shù)、口服補液成功率及發(fā)熱消退和腹瀉好轉時間。判斷標準退熱:發(fā)熱消退后 24小時內未再出現(xiàn)發(fā)熱。腹瀉好轉:水樣便消失,轉為成形便或稀軟便。口服補液成功:經(jīng)口服補液治療后患兒脫水糾正,病情好轉至疾病痊愈未需要靜脈補液。
觀察組 43例患兒 6小時內脫水糾正,8例由于發(fā)熱、嘔吐加重,收入病房進行靜脈補液。3~7天后患兒均痊愈。對照組31例 6小時內脫水糾正,20例轉住院,4例繼續(xù)口服補液后脫水糾正。兩組口服補液 6小時內脫水糾正率比較有極顯著差異;口服補液成功率有顯著差異。兩組患兒退熱和腹瀉好轉時間無明顯差異。
輪狀病毒為秋冬季小兒腹瀉的最常見的病原[2],可散發(fā)和小流行,起病急,常伴發(fā)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病初 1~2天常發(fā)生嘔吐,隨后出現(xiàn)腹瀉,腹瀉稀水樣或蛋花湯樣大便,每次量較多,如果患兒入量不足,很快出現(xiàn)脫水,嚴重者出現(xiàn)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如果重度脫水,可導致患兒休克、危及生命。本病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為 3~8天,所以病后減輕患兒癥狀,及時糾正和預防脫水,精心護理患兒,防止繼發(fā)感染至關重要。將患兒集中在門診設置的口服補液治療室內,避免住院帶來的院內交叉感染。院內給予患兒口服補液,在醫(yī)生指導、護士和家長操作下進行,大多數(shù)患兒順利完成。極少數(shù)口服補液失敗的患兒,及時轉入病房,避免了家長路途奔波和延誤病情,是一種較好的治療護理方法,值得推廣。
[1]胡亞美,姜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 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1295-1296
[2]楊錫強,易著文.兒科學[M].第 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29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