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軍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經(jīng)管系,湖南 婁底 417000)
婁底土語詞書寫形體鉤沉
彭旭軍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經(jīng)管系,湖南 婁底 417000)
婁底地域內(nèi)的土話頗具特色,考索婁底土語中一些詞語的書寫形體,希望對地區(qū)文化研究以及漢語方言等領域會有些許補益。
婁底土語詞;書寫形體;鉤沉
婁底地域內(nèi)的土話頗具特色,婁底土話研究是地區(qū)文化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本文擬考索婁底土語中一些詞語的來歷??陬^上,婁底人對于他們所用土話中的一些詞語運用自如,但不少的詞寫不出字來。其實,這些一時寫不出來的字,一般都可以從古書上找到它們的蹤跡。有的詞,雖已有通行寫法,但在此之前還有別的寫法。因此,考索就是為這些土語詞尋覓書寫根據(jù) 。
行文體例:字頭是考索到的土語詞的書寫形體,其后第一段是土語中該詞的讀音和意義用法。接下來是來歷考證。語詞讀音用相同或相近的土語音標注、描述。
音希。斜著眼睛看一下:~一眼︱[打~眼銃]斜著眼睛看(戲謔語)。
《廣韻·微韻·香衣切》:“睎,視也,眄也,望也?!盵1](P17)《說文·四上目部》:“睎,望也。從目,希聲。海、岱之間謂眄曰睎。”[2](P72)段注:“古多假希為睎?!盵3](P133)《廣雅疏證·釋詁一》:“睎,視也?!盵4](P31)《漢語大字典》引《方言》卷二:“睎,眄也。東齊、青、徐之間曰睎?!盵5](P1042)《字匯·目部》:“睎,觀也?!盵5](P1042)《漢語大字典·目部》:“睎,斜視?!盵5](P1042)又引《文選·班固〈西都賦〉》:“于是睎秦嶺,睋北阜?!盵5](P1042)
音錫(口語音)。[~住哩]體力勞動者因長期停止用體力而肢體功能退化,再用體力時便覺得不勝任:幾個月不做路(事),連做不得哩(全不能做了),下(全部)~住哩。
《廣韻·昔韻·施只切》:“適,樂也?!盵1](P153)《漢語大字典》引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卷二十七:“適,《三蒼》:‘適,悅也?!^稱適耳?!盵5](P1614)又引《增韻·昔韻》:“適,安便也?!盵5](P1614)可見,“適”有安樂、舒暢之義。古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則“適住哩”,也就是“病于安樂”(?。豪ьD,疲憊)的意思?!啊×ā币徽Z,鄉(xiāng)里人常說,說而已,不能寫。
音“高興”之“興”。皮肉腫起:~瘍子(淋巴結(jié)腫大)。
《廣韻·證韻·許應切》:“臖,腫起?!盵1](P126)《漢語大字典》引《玉篇·肉部》:“臖,腫痛?!盵5](P891)又引《醫(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腫瘍治法》:“不發(fā)熱,不臖痛,不腫高,不作膿。”[5](P891)又引《外科心法要訣·疥瘡》:“臖腫作痛,破津黃水,甚流黑汁?!盵5](P891)
音染。[~板](1)龜、鱉、蟹腹部的硬殼。(2)螺的介殼口上象蓋子的圓片狀物。
《廣韻·琰韻·于琰切》:“厴,蟹腹下厴?!盵1](P96)清·徐坷《清稗類鈔·動物類》:“榮螺為軟體動物,亦作蠑螺,形如拳,故又名拳螺。殼甚厚,有厴,孔大而圓,外暗青色。”[5](P34)
音夾。[~子][~公.]人、畜體表的片狀積垢物。
《廣韻·黯韻·古黯切》:“圿,垢圿?!盵1](P144)《漢語大字典》引《廣雅·釋言》:“圿,垢也?!盵5](P179)又引《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錢來之山,其下多洗石”[5](P179)郭璞注:“澡洗可以磢體,去垢圿?!盵5](P179)又引韓愈《征蜀聯(lián)句》:“蹋翻聚林嶺,斗起成埃圿?!盵5](P179)
音泛。(1)畜類產(chǎn)子:只豬婆子~哩八只崽崽。(2)粗俗詈人語,罵人是畜類,說“豬~起個”、“狗~起個”,等于說“豬婆養(yǎng)的”、“狗婆養(yǎng)的”。
《廣韻·愿韻·芳萬切》:“嬎,息也?!墩f文》曰:生子齊均也?!盵1](P115)《說文》“嬎”字下段注:“謂生子多而如一也?!盵3](P614)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卷九:“今中國謂蕃息為嬎息?!盵5](P455)
觿鑴
音輝。[鉆~子]木匠所用鉆子的銳端。
《廣韻·支韻·許規(guī)切》:“觿,角錐,童子佩之?!盵1](P10)《說文·四下角部》:“觿,佩角銳端??梢越饨Y(jié)?!盵2](P94)段注:“觿皃如錐,以象骨為之?!盵3](P186)《玉篇》:“觿,形如錐,以象骨為之,以解結(jié)也?!盵5](P1637)《詩·衛(wèi)風·芄蘭》:“芄蘭之支,童子佩觿。”[5](P1637)《毛傳》:“觿,所以解結(jié),成人之佩也。”[5](P1637)《禮記·內(nèi)則》:“左佩紛帨、刀、礪、小觿、金燧?!盵5](P1637)鄭玄注:“小觿,解小結(jié)也。觿貌如錐,以象骨為之。”[5](P1637)《集韻·齊韻》云:“觿,通作鑴?!盵6](P99)《廣雅疏證·釋器》:“鑴,錐也。鑴者,銳末之名。”[4](P254)《漢語大字典·金部》:“鑴,同‘觿’。古代解結(jié)的用具,形狀象錐。也用為佩飾?!盵5](P1779)這樣看來,金屬末端義寫成“鑴”更切情。
音梗,陰平(口語音)。(l)粥:早晨吃~,不吃飯(硬飯)。(2)象粥的食品:鍋子里滴肉太煮久哩,煮成~去哩(煮成了粥了)︱[擂米~]米擂成粉后煮制的糊狀食物。
《廣韻·庚韻·古行切》:“羹,羹月隺?!稜栄拧吩唬喝庵^之羹。”[1](P52)
音戶。捎、寄(信):~封信去(寄一封信去)︱搭信~信(捎口信)。
《廣韻·遇韻·符遇切》:“附,寄附?!盵1](P104)王維《伊州歌》:“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shù)附書?!盵5](P1715)
“附”之“捎、寄”義是口語僻義,常人不知即是“附”字?!案綆А薄ⅰ翱拷钡纫饬x是熟知通用的意義。
音衡。[~時背時]行運不行運。
《廣韻·庚韻·戶庚切》:“行,行步也。又戶剛、戶浪、下孟三切。”[1](P53)按:婁底音義適用“戶庚切”。
爾
音耳。嘆詞。經(jīng)人提醒后曉悟而應答,猶言“是的”:今夜里還要開會,你不記得哩?
《廣韻·紙韻·兒氏切》:“爾,汝也?!盵1](P70)“爾”的應答義,古籍有征?!稘h語大字典》引《北史·崔逞傳附崔忄夌》:“忄夌亦無言,直曰‘爾’?!盵5](P12)又引《孔雀東南飛》:“媒人下床去,諾諾復爾爾?!盵5](P12)
讀古書時,第二人稱代詞“爾”和句尾語氣詞“爾”,人們熟知,讀音與此同。古書中的嘆詞“爾”鮮有人知,說這個“爾”存活在方言中,更是未被關(guān)注。又,此義非古之常用義,故韻書不載。
音椅。這(近指代詞):書在~只地方︱~只人︱~支筆。
《廣韻·止韻·羊己切》:“已,止也,此也,甚也,訖也?!盵1](P72)《爾雅·釋詁下》:“茲、斯、咨、呰、已,此也?!盵7](P38)郭璞注:“呰、已皆方俗異語?!薄稘h語大字典》引《書·皋陶謨》:“邇可遠在茲?!盵5](P414)《史記·夏本紀》引作:“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5](P414)
音異。(1)次序:挨~次號(以次進行,有條不紊)。[~子]次序:排抻~子(排好次序)。(2)稻秧以次栽插成行,一行叫“一~”。著意插得很直的秧行,叫“直~子”,不介意隨手而成者曰“隨手~”。
《廣韻·寘韻·以豉切》:“貤,物之重次也?!盵1](P99)《說文·六下貝部》:“貤,重次弟物也。從貝,也聲。”[2](P130)大徐本:以豉切。段注:“重次弟者,既次弟之,又因而重之也?!盵3](P281)《漢語大字典》引王筠《句讀》:“謂物之重疊者,其次弟謂之貤也?!盵5](P1509)又引《漢書·武帝紀》:“受爵賞而欲移賣者,無所流貤?!盵5](P1509)
音窩。[~子]補鍋匠用以熔化鐵屑制作鐵水的小坩堝。
《廣韻·歌韻·烏何切》:“鈳,鈳钅莽,小釜?!盵1](P45)
音蛙。[臚~里]腹股溝:臚~里臖哩個瘍子(淋巴結(jié)腫大)。
《說文·十下大部》:“奎,兩髀之間。”[1](P213)《漢語大字典》引桂馥《義證》:“‘兩髀之間’者,《廣雅》:‘胯,奎也’。”[5](P226)又引章太炎《新方言·卷四》:“今吳越皆謂兩髀間為奎里,音如‘蛙’?!盵5](P226)又引莊子《徐無鬼》:“奎蹄曲隈,乳間股腳?!盵5](P226)又引陸德明《釋文》:“奎,向(秀)曰:股間也?!盵5](P226)《史記·律書》:“北至于奎”[8](P1248),《集解》引徐廣“一作‘蛙’”[8](P1249),可為“奎、蛙”音同之證。
音漾。(1)長流之水積于一處:一解.(股)~水子︱解.(股)水~起哩。(2)衣服、繩子等變成未拉伸的狀態(tài):衣衫~起哩︱根繩子~起哩。
《廣韻·漾韻·馀亮切》:“羕,長大也?!盵1](P123)《爾雅義疏·釋詁上》:“羕,長也。羕者,與‘永’同意?!墩f文》云:‘羕,水長也’,引《詩》‘江之羕矣’;‘永’下引《詩》‘江之永矣’。不同者,《文選·登樓賦》注引《韓詩》曰‘江之漾矣’,薛君曰:‘漾,長也?!戳k。”[7](P41)《說文·十一下永部》:“羕,水長也。從永,羊聲。”[2](P240)段注:“引申之為凡長之稱。”[3](P570)
[1]陳彭年.宋本廣韻·永祿本韻鏡[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王念孫疏證.廣雅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5.
[5]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Z].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6]丁度.集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郝懿行.爾雅義疏[M].北京:中國書店,1982.
[8]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責任編校:王晚霞)
H174
A
1673-2219(2010)05-0182-02
2010-01-16
彭旭軍(1977-),男,湖南婁底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經(jīng)管系,助教,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古漢語及方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