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學校文化建設中問題意識缺失的反思與建構
●張曉東
學校文化建設與教育實踐者對面臨問題的探索與解決休戚相關,因為所有的發(fā)展與進步總是在發(fā)現與解決問題中前進。我們要進一步增強問題意識,學會選擇需要解決的問題,將問題解決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從學校自身實際出發(fā),在文化層面、更高水平地逐步解決學校發(fā)展中的重點與難點問題,也正是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獨具個性的學校文化才會自然而然地形成。
學校文化;問題意識;選擇原則
隨著素質教育與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推進,文化建設成為中小學校的熱門話題。許多學校都以文化建設來提升辦學品位,進而形成學校的個性化發(fā)展狀態(tài)。但是,在現實中卻存在著不從學校實際出發(fā),缺乏問題意識,將文化建設當成一種時尚,為文化而文化的異化傾向。我認為文化建設與教育實踐者對學校面臨問題的探索與解決休戚相關,因為所有的發(fā)展與進步總是在發(fā)現與解決問題中前進,所以,學校文化建設應該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從文化層面、更高水平地逐步解決學校發(fā)展中的重點與難點問題,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滿生命張力的、內生性、個性化的學校文化才會自然而然地形成。
學校文化追求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內涵極為豐富,需要關注的方面很多。但是,就目前中小學校文化建設現狀而言,我覺得有三個方面值得著力關注。
(一)堅守符合教育本真的價值追求與立場
價值觀是指導所有態(tài)度和行為的根本要素,直接決定著學校文化建設的方向和路徑。在當下的多元化開放社會,不同的價值發(fā)生激烈碰撞,工具理性經常左右人們的選擇,如不進行深入的思考,就會因為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淺而忘記真正屬于自己的目標和理想,忘記學校在社會中應負的責任,忘記學校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價值。這樣一來,學校文化就會異化,建設方向一定是有所偏頗的。當邏輯出發(fā)點已然迷失,越“努力”文化建設越背道而馳。在實踐中一些學校的確如此,轟轟烈烈地展開文化建設,但是,眼睛里卻沒有兒童,仍然用成人的思維去看待教育,過于強調社會性、功利性目的,以所謂的社會和家長的要求替代學生的真實發(fā)展需求,無法讓學校成為兒童成長的精神家園。因此,學校文化建設要在深入的理性思考基礎之上,進行合目的性、合規(guī)律性的反思,具有向善的意義與追求,堅持兒童本位的教育立場,以課程改革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突破口,為孩子們提供豐富多彩的發(fā)展平臺。
(二)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學觀與實踐話語體系
作為某一個學校的文化應該是與眾不同的,應該具有本校特色?!霸绞敲褡宓木驮绞鞘澜绲摹边@一判斷得到了許多文化學者的認同,置換到學校文化建設中,我認為越是校本的就越是全國的,也就是說越是凸顯本校特色的文化建設,越是具有更大的借鑒意義與參考價值。學校文化的核心是具有價值意義的教育哲學觀,要想形成獨特的學校文化必須首先具有自己的教育哲學追求。一旦有了自己的教育哲學追求,就意味著我們會以獨特的視角關注、反思和把握教育現實,形成個性化的學校文化內涵,并找到校本化的踐行模式,可以為學生的生存與教育的發(fā)展提供更有針對性和適切性的價值導引。這種哲學追求重要的外顯特征是學校的話語體系,話語體系具有明顯的識別功能,可以顯示出與他校的不同之處,而且,話語體系一旦形成還能夠規(guī)約人們的思維與行為,進一步從符號層面凝煉學校的文化內涵與特征。因此,學校在文化建設中不僅要明晰與眾不同的教育哲學追求,還要善于形成自己的表達方式,以凸現個性化的文化生長態(tài)勢。
(三)從更深層面改變學校的同質化傾向
當今社會模仿與克隆成為發(fā)展的捷徑,同質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普遍地存在多個領域。教育領域亦然。盡管我們一再強調學校的個性化發(fā)展,但是,千校一面的狀況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觀,充滿鮮明特征的學校還是少數。所以,新一輪課程改革特別強調校本發(fā)展,要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課程,以促進學校多元化、多樣化發(fā)展,形成一種新的教育發(fā)展格局。但是在學校的個性化發(fā)展過程中,仍有許多學校以為通過一些形式上、局部的調整,學校環(huán)境重新設計一下,搞一兩個有特色的小項目,就可以實現與眾不同的發(fā)展,這是對學校個性形成的簡單化認識。如果想真正改變學校的同質化傾向,必須在文化層面進行突破,從系統(tǒng)和整體建構的視角,推進學校真正實現各自不同的內涵發(fā)展。
指出學校文化建設中問題意識缺失而導致的隱憂,并不是否定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價值與發(fā)展方向,更不是否定理論工作者與學校進行的種種嘗試和努力,而是想表達這樣一種觀點——將問題解決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對學校存在問題的解決不僅可以激發(fā)文化建設者自身的主動性,還能夠形成學校的實踐話語體系,進而彰顯出學校的獨特文化品質。
(一)學校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深層次解決問題
對于中小學而言,文化建設不同于理論界學者們的宏大敘事和形而上思考,它的生命力一定扎根于實踐之中?!叭藗兯枰臇|西并不只是鍥而不舍地追究終極的問題,而且還要知道:此時此地什么是行得通的、什么是可能的以及什么是正確的。”[1]在學校的發(fā)展過程中,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會嚴重影響學校向更高層次發(fā)展。學校文化建設應該以積極的心態(tài),強化問題意識,在真實情境中,把握好學校的實踐脈搏,努力解決那些阻礙師生成長的真實問題,真正推進學校的可持續(xù)協(xié)調發(fā)展,并在解決問題中賦予學校文化鮮活的生命力。這樣一來學校文化建設也會由對時代的普遍性問題的回應,轉為更多地對校本問題的診治。這種強烈的問題意識既可以讓我們在對問題的思考中更加理性,頭腦更加清醒,還能夠促使學校文化建設更有針對性,以問題研究帶動學校文化的深化,從而實現學校文化研究與實踐范式的變革。反之,如果文化建設不能捕捉學校教育教學發(fā)展中的問題,并確立文化建設的新主題,這種文化肯定要遠離實踐,遠離教師和學生,其合理性會受到質疑,進而被實踐所摒棄。
(二)在問題解決中可以形成獨特的學校文化
每個學校都有與他校不同的傳統(tǒng)積淀,其發(fā)展中面臨的問題也是有所不同的。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具有非常強的現實針對性、指向性,通過對問題的區(qū)分、辨析和言說,我們不僅可以明晰存在的問題,還可以找準進一步的發(fā)展方向,因為“在一切我們發(fā)現意見分歧的場合,我們也發(fā)現問題不曾得到清晰的理解?!盵2]遠大的終極目標非常重要,但是,腳踏實地地解決一個個實在問題更是具有奠基性的意義。以文化建設不斷解決自身存在問題的過程是學校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也是學校文化品格形成的過程。因此,中小學校文化建設必須努力走一條草根化的道路,以適合自己的方式解決自身的問題,這才是學校個性化的應有之義,也只有在解決自身問題的過程中,學校文化才會更加具有本校特點,更加顯示出與眾不同,更能夠展現出自身的獨特魅力。與此同時,在解決自身問題的過程中,特有的話語系統(tǒng)與外顯符號會不斷地呈現出來,學校個性化的表達會更加鮮明,師生的文化“表情”和學校的文化要素會更加豐富,這些會慢慢沉淀為學校文化的內在價值和底蘊。
為了更好地推進學校文化建設,實現學校的個性化內涵發(fā)展,面對錯綜復雜的教育現實,我們應該進一步強化問題意識,并學會對問題作出恰當的判斷與選擇。
(一)問題意識培養(yǎng)
提升對現實的敏感性與批判性。學校面臨的問題一定是在現實中產生的,因此,一個對現實不關注、不敏感的人是不會發(fā)現問題的。要想提高自身的問題意識,必須保持高度的敏感性,養(yǎng)成勤于反思與批判的習慣,善于打破舊有的教育觀念和長期形成的累積經驗,勇于突破思維的慣性與定勢,與鮮活的實踐互動對話,不斷地通過各種視角來審視和考察現實。當我們具有了這種敏感性與批判性,就會自覺地反思學校教育中的諸多現象,會多問幾個為什么,自然而然地思考學?,F實是不是與我們的理想之間存在差距,這種現實存在是不是合理的,有沒有更好的路徑選擇,如此我們就會行走在發(fā)現問題的路上。
保持執(zhí)著的事業(yè)進取心。如果不把教育當作事業(yè),僅僅作為謀生的手段,就會對教育事業(yè)冷漠淡薄,簡單地應付了之,出工而不出力,連基本的教育要求恐怕都難以達到,更別說具有發(fā)現問題的激情和靈性,這樣就會失去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的動機。我們必須通過多方面的引領與培養(yǎng),讓教師熱愛自身所從事的事業(yè),激發(fā)出對教育、對學生的善,調動主體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進而形成探索問題的強烈愿望。
具有深厚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較低,即使面對諸多問題,由于不具備認識問題的能力,很可能會對問題視而不見,甚至把不是問題當成問題,從而產生重大偏差。所以,我們要通過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豐富原有認知結構和知識儲備,拓寬看待問題的視野,提高理性思考能力,為發(fā)現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在尋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專業(yè)素養(yǎng)也會不斷得到提升,兩者之間可以形成良性互動。
(二)問題選擇原則
真問題與假問題。當學校文化建設不是基于自身實際時,異己的假問題就出現了。因為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成為某一所具體學校研究的問題,他校存在的問題不一定是自己學校的問題,最時尚、最前沿的問題也不一定是自己學校的問題,只有從本校實際出發(fā),找到不合目的性、不合規(guī)律性的教育事實存在,這才是真正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對學校文化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我曾經見到一些學校將企業(yè)的CIS識別系統(tǒng)照搬過來,花錢請設計公司整體包裝,改變學校的校園環(huán)境,統(tǒng)一相關標識,并形成一本精美的CIS畫冊,學校文化建設就好象成功了。實際上,這些學校在文化建設中不是基于校本取向,而是根據最流行的東西,去進行所謂的學校文化建設,看起來理念非常先進,某種意義上卻是在進行無問題的研究,對學校文化建設可能益處不大,甚至會起到反作用。
方向性問題與具體問題。只看到一個個具體問題而無視整個學校的發(fā)展方向問題,顯然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當然,這樣說并不是否定解決具體問題的重要意義。學校文化建設中一些大是大非問題是首先需要解決的,這關系到學校變革的整體路徑。如果方向都不正確,越扎實的“文化建設”,可能對學校師生的傷害就越大,離文化也越來越遠了。比如,在應試教育背景下,當一所學校眼中只有升學率和分數時,當教師和學生完全被分數左右,卻沒有絲毫的反思與覺悟,我相信該校的文化建設一定是有所偏頗的,在這種價值取向下,學校文化建設不僅無法解決原來學校中存在的問題,甚至會加劇原有問題的激烈程度。只有當學校文化建設的發(fā)展方向正確之后,才可以更好地為解決具體問題提供價值引領,保證具體問題的解決沒有發(fā)生偏向,而具體問題的解決也會更好地印證發(fā)展方向的正確與否。
主要問題與次要問題。學校中存在的問題往往是很復雜的,經常是不只存在一個問題,而是由多個問題構成問題群,在這個問題群中主要問題處于主導地位,其解決對于次要問題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由于我們的時間和精力都是相對有限的,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夠在同一時間得到解決,所以解決各種問題要分清輕重緩急,必須抓住最主要、最核心的問題。當主要問題解決好,就會達到綱舉目張的效果,那些次要問題可能會在主要問題解決好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決?;蛘呒词共荒芙鉀Q,主要問題解決好,再去解決次要問題,也會更容易一些。如果不注意或不善于尋找主要問題,會讓文化建設變得非常零亂,其結果往往是降低解決效能,影響學校整個文化建設的進程。比如,某一學校師資隊伍較弱,卻把精力更多投入在校本課程建設上,可能既無法較快提升教師素質,也不能開發(fā)出高質量的校本課程,實際上教師素質提高了,一定會對校本課程開發(fā)產生良性影響。
長期問題與短期問題。在學校的運行過程中,每天都會有新的問題出現,但是,有些問題屬于長期問題,在短時間內解決不了,或者是由于長期歷史積淀,或者是由于產生問題的原因過于復雜,或者是在學校層面無法解決。而有些問題則是在學校可控范圍內,只牽涉到局部,在較短時間內可以解決。那么,我們一定要辯證地看待長期問題與短期問題。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長期問題,但是,首先著眼于短期問題的解決,一系列短期問題的解決有助于弱化長期問題的影響,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部分解決長期問題。比如學生道德教育低效是個長期問題,想在學校層面短時間全部解決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可控的復雜因素對學生的道德成長影響巨大,但是,我們通過一些可以有所為的學校文化建設,尋找可以解決的短期問題,不斷地消除不利因素影響,為最終解決德育低效問題打下基礎。
[1][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9:16.
[2][英]G.E.摩爾.倫理學原理[M].長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154.
(責任編輯:張斌)
張曉東/江蘇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博士、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