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芳于 娟
(1.重慶文理學院美術(shù)學院,重慶永川 402160)
(2.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重慶北碚 400715)
析繪畫與文學中維納斯形象的哲學與神學意蘊
于 芳1于 娟2
(1.重慶文理學院美術(shù)學院,重慶永川 402160)
(2.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重慶北碚 400715)
文藝復(fù)興時期,繪畫與文學有著密切聯(lián)系。就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主題而言,這一時期的繪畫和文學媒介有一個共同的載體,即維納斯形象。在這一時期,畫家波提切利通過《維納斯的誕生》與《春》,詩人斯賓塞通過《愛情小詩》與《?;榍罚U釋了象征神圣與世俗之愛的愛神與美神維納斯形象所蘊含的新柏拉圖主義哲學與基督教神學思想。
繪畫與文學;維納斯;神圣與世俗之愛與美;哲學與神學
西方藝術(shù)史上的愛神與美神維納斯是肉體與精神和諧統(tǒng)一的女神,是人類對美、和諧與理想愛情的一種幻想,象征著人類的世俗之愛與天堂的神圣之愛。維納斯女神對于文藝復(fù)興時期的歐洲人文主義美學思想的形成,具有難于估量的意義。同時,維納斯作為能帶來新生的藝術(shù)女神,也寄托了眾多畫家與詩人對藝術(shù)審美作用的遐想。因此,維納斯成為文藝復(fù)興時期的藝術(shù)家闡釋其哲學思想與宗教情感的藝術(shù)畫題與文學主題。本文試圖從畫家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與《春》,詩人斯賓塞的《愛情小詩》與《祝婚曲》中所描述的,神性與人性相統(tǒng)一的維納斯所象征的人間與天堂之愛,來探析文藝復(fù)興時期的畫家與詩人所共同闡釋的新柏拉圖主義與基督教神學的人文主義思想。
有學者認為,視覺符號給人們提供的內(nèi)心感受和形象要比語言提供的豐富得多;也有人認為在人們的交際中,語言文字的修辭是首要的,而圖像和實物的修辭則是次要的。羅蘭?巴特及其學生杰克斯?都蘭德建立了視覺修辭學,把修辭研究的視角拓展到圖像和實物上來,指出了語言修辭與視覺修辭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和差異性。在他們看來,雖然圖象的符號系統(tǒng)不同于語言文字系統(tǒng),但在圖象符號與語言文字之間,亦即圖本與文本之間仍然存在著某種相通性。
繪畫媒介是一種藝術(shù)符號,是熔鑄了畫家精神與情感的藝術(shù)載體,因此,對繪畫媒介的選擇體現(xiàn)了畫家的特質(zhì)與畫風。文學則是另一種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跟繪畫相比,不同的是它通過語言文字來反映現(xiàn)實,表達情感。繪畫與文學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也時常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如古希臘抒情詩人西蒙尼德斯曾說:“畫是一種無聲的詩,詩則是一種有聲的畫。”[1](70)古羅馬詩人賀拉斯也說:“詩歌就像圖畫”。(《詩藝》)文藝復(fù)興時期的英國詩人兼批評家錫德尼則說:“詩歌是能言的圖畫”。(《為詩辯護》)這些都揭示了文學與繪畫的密切聯(lián)系。繪畫與文學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最突出地表現(xiàn)在文藝復(fù)興時期。這一時期既是文學的繁榮期,也是各種造型藝術(shù)的繁榮期。
就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主題而言,這一時期的繪畫和文學媒介有一個共同的載體,即維納斯形象。而象征神圣與世俗之愛的愛神與美神維納斯,則蘊含著豐富的新柏拉圖主義哲學與基督教神學思想。繪畫與文學通過使用它們各自的媒介描繪優(yōu)雅神圣的女神,都能夠達到完美的藝術(shù)境界。藝術(shù)家們通過自己筆下完美理想的女神形象的描繪,便可以闡釋新柏拉圖主義哲學與基督教神學思想,以及古希臘神話與基督教文化的藝術(shù)內(nèi)涵,從而反映他們的藝術(shù)追求與創(chuàng)作思想。
柏拉圖關(guān)于愛與美的思想及其寓言式表達,即所謂的兩個維納斯的提法出現(xiàn)在他的《會飲篇》。在該篇中,柏拉圖提出,天上的維納斯是神圣的、理念的和精神的美的象征;人間的維納斯則是世俗的、感性的和官能的美的象征。文藝復(fù)興時期,帶有宗教神秘色彩的新柏拉圖主義,作為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的反動而成為當時的主導哲學思潮。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家費奇諾曾經(jīng)指出:兩個維納斯同樣值得尊敬,同樣值得贊美,因為她們都追求美的生活,盡管是以不同的方式。波提切利作為一位新柏拉圖主義的信仰者,則把新柏拉圖主義者的“美麗幻景”當作具體而可見的情景通過繪畫加以描繪。他在表現(xiàn)人文主義理想時,善于營造一種充滿理想美的氛圍,使古典美術(shù)的理想美煥發(fā)出新的生命,上升到一種詩意盎然的崇高境界。這種對于人性的贊美,在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與《春》中,以其秀逸的風格、明麗絢爛的色彩和流暢輕靈的線條得到展現(xiàn),具有非凡的美感。在潘諾夫斯基看來,《維納斯的誕生》中那位站在貝殼上漂到岸邊的維納斯就是神圣的維納斯,而《春》中那位在鮮花盛開的大地上凌虛而行的維納斯則是世俗的維納斯。在《維納斯的誕生》中,維納斯的神圣特性包含在其裸露的軀體之中。而在《春》中,她主持著異教的春之儀式,并未裸體而衣著端莊。從外表方面看,她實際上是圣母瑪利亞。因而,根據(jù)潘諾夫斯基的看法,裸體少女便是神圣的維納斯,她象征著普遍、永恒、純粹理念美的原則。而著裝的少女則是塵世的維納斯,她象征著生殖的力量。她們意味著神圣和世俗兩種愛情世界的對照。[2](54)
在《維納斯的誕生》與《春》畫面中,有著絕妙身材的愛神維納斯集女性所有美于一身,表現(xiàn)出富有旺盛生命力的肉體與純潔心靈之間的融合一致。兩幅畫在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下所表現(xiàn)出的人體美的旋律,釋放出最美的形態(tài)和生命感,綜合了對人體生命力和精神美德的贊美。實際上,這是當時被基督教會視為“異端”的古典唯美主義與基督教禁欲主義的結(jié)合,是精神美與肉體美的統(tǒng)一。兩幅畫既反映了畫家對古希臘羅馬古典藝術(shù)境界的崇尚,又反映了畫家對新柏拉圖主義的熱衷。根據(jù)新柏拉圖主義,對精神美的愛并不絕對排斥對肉體美的愛,而是把肉體之美看成是通往精神之美的起點,對美的外貌的愛應(yīng)該是對美德的外在顯現(xiàn)的愛。也正是由于對象征新柏拉圖主義愛與美理念的女神維納斯的崇尚和熱衷,才使得這兩幅畫并不僅僅限于感官本身的審美誘惑,而是通過對美的沉思冥想,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純化和超越,使人的靈魂得到升華。
波提切利是用從文學中獲得的想象力和對美的感受去進行創(chuàng)作的。他從詩人的詩歌中汲取靈感,將文學中描繪的微妙瞬間訴諸畫面?!毒S納斯的誕生》是畫家在受到了波利齊諾安的長詩《吉奧斯特納》的啟迪后而創(chuàng)作的。而《春》則是取材于詩人波利齊亞諾的詩歌??梢?,維納斯的形象之所以能在繪畫領(lǐng)域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功,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便是文學為她的“誕生”鋪平了道路。
文藝復(fù)興時期的英國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斯賓塞也不例外。代表著神圣與世俗之愛的愛神與美神維納斯,在斯賓塞抒寫自己求愛歷程的《愛情小詩》和婚禮頌歌《祝婚曲》中以各種角色出現(xiàn),如詩人的愛人、辛西婭女神、狄安娜女神、福柏女神以及小愛神丘比特等,充分闡釋了新柏拉圖主義詩人對神圣與世俗之愛與美的追求和向往。在斯賓塞眼中,理想化的愛人擁有至高無上的美。他對愛人身體與精神之美的贊頌顯示了他所追求和向往的是純真與崇高的婚姻之愛。這種婚姻之愛其實就是新柏拉圖主義把肉體之美看成是通往精神之美的起點的戀愛觀的一種體現(xiàn)。在斯賓塞看來,人的美和善必須和人的靈魂相聯(lián)系,人應(yīng)該通過虔敬欣賞女郎內(nèi)在的精神美而激發(fā)對道德情操的提升,從而實現(xiàn)人類所向往的美好愛情婚姻的崇高價值。
有學者發(fā)現(xiàn),詩人對愛人身體的贊美與向往是和諧地融于新柏拉圖主義這一哲學理念中的。詩人的女郎雖處于世俗的地上世界,卻有一副向上升華的心態(tài):“這高傲的儀態(tài),為她增添了光彩。她把美麗的臉兒舉向上天,又朝著地面把眼瞼低垂下來。從她最最美好的氣質(zhì)中你可以發(fā)現(xiàn),謙卑之中均衡地融合著威嚴?!保ā稅矍樾≡姟返?3首)摯愛的女郎在詩人眼中,既是一個腳踏在塵世土地上的人物,又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品質(zhì)。在此,斯賓塞便闡釋了新柏拉圖主義的愛情原則,即人類的愛必須以神圣化為目標,不斷向上升到神圣之愛,世俗的維納斯最終演化為神圣的維納斯。詩人新娘身上所擁有的維納斯所象征的美,也由具體的形體美上升到抽象廣博的美的理念,從而激發(fā)起詩人從對她個人之美的愛如同一道階梯上升到最高境界的神圣之愛。為此,他勸告愛人不要流連于肉體之美:“小姐啊,不要去看水晶明鏡里你那美麗的自我,永遠別去看。在我的身上,我是說在我的心底,來把你栩栩如生的映像細瞻。在我的內(nèi)心,雖然它很難展現(xiàn)世俗的眼睛看不見的神圣事物,你那天國形體的美好理念,每一部分都永存而不會腐朽?!保ā稅矍樾≡姟返?5首)其中,“理念”對應(yīng)新柏拉圖主義的上帝所創(chuàng)的“形式”,只有智者才能看到。這反映了愛人在詩人心底最深處的形象,表明愛是能夠使求愛者更為崇高的一種力量。[3](145)
新柏拉圖主義關(guān)于愛的觀念是建立在對真正“愛”的思考上的,其主旨在于尋求一種完美。《維納斯誕生》和《春》與新柏拉圖主義的聯(lián)系是神性與人性之間的情感交流與理性對話,既浪漫又現(xiàn)實地演繹了女神維納斯所象征的神圣與世俗之愛。維納斯即代表了“愛”,它存在于理想化的美中。藝術(shù)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構(gòu)思出這種“愛”,作為世界唯一的動力,可以引導人們跟上帝更接近。
波提切利善于用人文主義思想來表現(xiàn)宗教意旨。他的作品中的維納斯在復(fù)興古希臘藝術(shù)的姿態(tài)美、肉體美的同時,也汲取了宗教藝術(shù)的營養(yǎng),暗含著世俗與神圣之愛的融合。值得一提的是,在《維納斯的誕生》這一美好、神圣的畫面中,最富有象征寓意的意象——粉紅、白色的玫瑰花在女神身邊飄落。根據(jù)基督教藝術(shù)傳統(tǒng),畫中這些盛開的玫瑰花正是圣母瑪利亞的象征,充分體現(xiàn)了畫家所要表達的基督教神圣與世俗之愛的藝術(shù)主題。斯賓塞在其《?;榍分兴坍嫷摹拔夷敲倒迮c百合般的愛人”中的“玫瑰”,暗示著女郎面頰的紅潤,意味著女郎的健康與活力。而“百合”則表示膚色的白皙,暗示著她的貞潔與忠誠品質(zhì)。白色和紅色兩種顏色與玫瑰密切聯(lián)系,進而與圣母瑪利亞的貞潔與純真相關(guān),暗示著斯賓塞愛人的神圣之美。
盡管圣母和維納斯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傳統(tǒng),但在人文主義者那里,她們卻是可以統(tǒng)一的。統(tǒng)一的支點便是她們的女性美。以基督教的形式贊美維納斯,寄托著人文主義藝術(shù)家們對愛與美的哲學思考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她的美麗隱喻著基督教美德的美麗,對維納斯的歸附則象征著對基督教美德的歸附,結(jié)果是給人帶來了新生。[4]人對愛神與美神維納斯的臣服,全心接受愛神的引導,就是遵循基督教愛的誡命。神創(chuàng)造人,給予人美的本質(zhì),讓人充分發(fā)揮愛的天性而使人類變得高貴,人生的價值也就由此得到了提升。神性的自然指引著人類向美善的方向發(fā)展,受到神庇佑的人類則會更加懂得積極進取。
羅伯特?埃爾洛特認為,斯賓塞并不否認世俗的美與愛,只要人類的幸福與上帝和諧一致,那人間的愛情就能上升到天堂般的神圣境界。斯賓塞提到的“三個伊麗莎白”(《愛情小詩》第74首),正是對“美惠三女神”圍繞愛神維納斯的膜拜場景的重現(xiàn)。她們不僅代表著較為普遍的世俗之愛,而且也象征著通過維納斯所表現(xiàn)出來的神圣之愛。而波提切利《春》中維納斯身邊的侍女美惠三女神的美好,則只有用詩歌才能形容。美惠三女神手拉手優(yōu)雅起舞,是畫中最為動人的輝煌樂章,表現(xiàn)的是“隨愛而誕生”的主題,暗示了人間世俗之愛在愛神維納斯的影響下,升華為永恒神圣的天堂之愛。
《愛情小詩》中除了以維納斯本身的出現(xiàn)來表達神圣與世俗之愛外,還有多處出現(xiàn)了小愛神丘比特。由于他的美麗而常被比作“天使”,起著喚醒愛情,敦促愛人充分及時享受愛情的功能,從而使詩人的愛進入了超然的神圣領(lǐng)域,成為基督教神圣之愛的象征。身為清教徒的詩人把宗教情結(jié)蘊于對愛情的追求,表明神圣崇高的愛情可以使人得到救贖。這樣,斯賓塞就通過把人類與神圣之愛聯(lián)系起來,使人類的愛情神圣化了。相應(yīng)地,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總是處于畫面的中心,則象征著愛和美的勝利,因此人間愛情的神圣品質(zhì)也不言而喻。
總之,繪畫與文學雖屬于不同的藝術(shù)形式,但在表現(xiàn)愛與美的女神形象時卻體現(xiàn)出了相似的特征和元素。文藝復(fù)興時期的維納斯被賦予了豐富的象征寓意和哲學與神學內(nèi)涵,表現(xiàn)了人文主義思想的深度和對發(fā)現(xiàn)人和自然的驚喜。畫家波提切利和詩人斯賓塞二人之間雖然并無直接聯(lián)系,但在演繹象征神圣與世俗之愛的維納斯女神方面卻不謀而合。通過對《維納斯的誕生》與《春》的解讀,可以管窺受到新柏拉圖主義哲學與基督教神學影響的波提切利所表達的對神圣與世俗之愛的追求和向往。同樣,正是因為受到愛神維納斯的靈感啟發(fā)和對神圣美好愛情的追求,新柏拉圖主義詩人斯賓塞才把自己的求愛經(jīng)歷創(chuàng)作成蘊含不朽的基督教神學精神的《愛情小詩》和《?;榍?。
[1]董學文.西方文學理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耿幼狀.視覺、軀體、文本—解讀西方藝術(shù)[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3.
[3]胡家?guī)n.歷史的星空文藝復(fù)興時期詩歌與西方傳統(tǒng)宇宙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中西文化中的愛與美主題[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鄭宗榮)
Abstract:Painting and literature have a close relation in Renaissance. There is a common subject for painting and literature artistic creation, the image of Venus. In this period, Botticelli through his works “the Birth of Venus”and “Spring” and Spenser through his poems “Amoretti” and “Epithalamion” expound the image Venus, a symbol of both holy and secular love, and its connotative Neo-Platonism and Christian theological thoughts.
Key words:painting and literature; Venus; holy and secular love; philosophy and theology
An Analysis of Philosophical and Theological Connotations of the Image Venus in Painting and Literary works
YU Fang1YU Juan2
(1.School of Arts,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Yongchuan 402160, Chongqing;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west University, Beibei 400715, Chongqing)
J20-02
A
1009-8135(2010)05-0140-04
2010-05-20
于 芳(1980-),女,山東省汶上縣人,重慶文理學院美術(shù)學院教師。
于 娟(1986-),女,山東省汶上縣人,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2009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