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懷遠
(重慶三峽學院 文學與新聞學院,重慶 萬州 404000)
中國修身文化的元始體驗是以人生實踐為起點,進而演進和發(fā)展成為一種專門之學。先哲古圣們既從修身出發(fā)給我們構筑出富有智慧的生命圖景和處世模式,又從修身出發(fā)給我們推衍出比較嚴密的人生軌跡和社會倫理。一個生命體的諸多構成,與大宇宙息息相通于實存性的小宇宙之中——身體?!熬瓷頌榇蟆保ā抖Y記·哀公問》)的“根身”文化,經過長達數(shù)千年的歷史積淀和淘洗,終于在反思宋明心性之學的選擇中,作出了“即身而道在”(王夫之《尚書·引義》)的哲學抽象?!暗馈怼苯议偷摹疤煜掠械酪缘泪呱?,天下無道以身徇道”的文化內涵,不是別的,正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身體觀。
張載、程顥的精神理論是對先秦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他們意在宣稱,天地是我的父母,民眾是我的同胞,萬物是我的朋友,宇宙間的一切無不與自己有直接的聯(lián)系,一切道德活動都是個體應當承擔和實現(xiàn)的義務?!叭收?,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河南程氏遺書》),天與人是合而為一的,自己與宇宙萬物是一個整體。修身只有超越了個體小我,行仁義,盡人道,才能合天道,入圣域。故此,“至善”一旦落實到“敬身”,對身體的頂禮膜拜就生命化了,宇宙化了,哲學化了,“不虧其體,不辱其身”、“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的格言,“尊身”“貴身”“正身”“守身”“潔身”“致身”的信條,把“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修身提高到人生哲學的高度。誠如金開誠先生所說,中華傳統(tǒng)文化非常強調修身,修身思想在中國有深厚的傳統(tǒng)。提高自身價值要通過修身,修身才能使人超越原生狀態(tài)而進入自覺追求崇高的境界[1]。
從“禮者,養(yǎng)也”(《荀子·禮論》)的生命意識到“富潤屋”“德潤身”“仁者壽”的養(yǎng)生之道,從“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的重生重死到“身體發(fā)膚不敢毀損,毀則滅性以戕天矣”(王夫之《思問錄》)的貴形貴色,從“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的形神兼?zhèn)涞健笆缛司樱鋬x一兮”(《詩經》)的身心如一,先哲古圣持守“道德象征”(康德語)的修身,就是“大學之道”的“在明明德”:“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學》)!這是一個“明德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和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的嚴密而和諧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社會/人生囊括其中,修身處在該系統(tǒng)的中心位置。在修身中心論中,心的位置不可忽視。按照孟子的觀點,人性本來是善良的,但是它常常會被私欲所蒙蔽,所以容易墮入惡的深淵。為了去除私欲,就得把“本心”之善良找回來,即“求放心”;如果讓原來的“本心”恢復起來,就是“盡心”了?!氨M心知性知天”,只有能夠“盡心”,才能夠“知性”、“知天”,儒家“正心修身”的文化內在生命力正體現(xiàn)于此。
同時,“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左傳·成公十三年》),先哲古圣對于世界結構的理解是,人生于天地之中,天地和人不無關系。一方面,人本身就是天地的產物,“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管子》);另一方面,人的生存過程“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易傳·文言傳》),人與天地并立為三而會通為一。這是儒家“天人合一”的積極樂觀的生命感覺。它肇始于“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中庸》)的人生實踐和體驗,具有社會發(fā)生學的典型意義。誠如馬克思所闡述的那樣:“男女之間的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關系。在這種自然的、類的關系中,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直接地包含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界的關系”[2]?;诜驄D之道的人倫哲學從生命的原點輻射到兄弟、父子、朋友、君臣,其邏輯路徑經由家庭而至社會,而至天下。修身在人性論的燭照下,把“仁者愛人”的核心價值和“禮之用”的實踐標準,以修己修身的模式和框架確定下來,使之成為志士仁人追求圣賢道德 “修己以敬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的最高境界。
修身自始至終突出和強調是實踐之行,即“禮,履也”(《說文》)。不論是先秦時期孔子、孟子提倡的“敏行”“踐行”,還是后世薛瑄、王陽明宣導的“驗于身心,體而行之”“一念發(fā)動處便是行”,其思想的主脈根源于《易經》“履”卦(卦辭:“履虎尾,不咥人,亨”)的先驗認識和《尚書》“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理性總結,最終凝練為“經世致用”(顧炎武語)的和諧文化。和諧重在人與自身的和諧,即自我和諧和心靈和諧。所以儒家和諧理論始終把個體的修身作為社會和諧、人際和諧、天人和諧的基礎和關鍵來對待,其意蘊主要包括 “知恥近勇”、“正己尚仁”、“重節(jié)養(yǎng)氣”、“慎獨尊行”、“貴和倡中”、“博學多思”等方面。
“知恥近勇”——修身的道德底線?!暗乐哉R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論語》和《孟子》所張揚的知恥之道,突出了恥感在行為個體修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爸獝u近乎勇”與“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構成“知”“仁”“勇”的民族德性,是道德和禮法的基本防線,是人之為人的起碼準則。知恥在很大程度上包含著自我譴責的良心發(fā)現(xiàn),自我肯定的靈魂叩問,是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價值的重要表現(xiàn)狀態(tài)和形式。個體知恥的文化認同和國家知恥的社會風氣可以引領國民走向自尊、自愛,保持人格和國格的完美統(tǒng)一。
“正己尚仁”——修身的價值追求。儒家視“修身”“正心”為人生修養(yǎng)的法寶,視“正己正人”為務政處世的法則,心正而后身修、身正,齊家、治國、平天下就能落實到以身作則、為民表率的個體。“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否則“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孟子·盡心下》),自己無德無道,仁義不行于家庭妻子兒女,何談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孟子·離婁下》)?“孔子貴仁”(《呂氏春秋·不二篇》),同時也認為“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好仁者無以尚之”(《論語·里仁》)。 “仁”,“親也, 從人從二”(《說文》),“仁者愛人”,講究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和諧、共處、團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仁是目的,又是出發(fā)點,具有最高價值論的意義。
“重節(jié)養(yǎng)氣”——修身的精神動力?!皻q寒知松柏而后凋也”,“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儒家很激賞大丈夫君子式的浩然氣節(jié),“苦其心志”、“威武不屈”、“獨善其身”是其奮斗精神和豪邁氣節(jié)的具體表現(xiàn)。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這種人格保證下的修身之道,對于造就國家和民族的棟梁之才在歷史上發(fā)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慎獨尊行”——修身的心靈守護?!熬咏渖骱跗渌欢茫謶趾跗渌宦?,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中庸》)。在儒家看來,有德行的君子既要在別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謹慎檢點,也要在別人耳朵聽不到的地方倍加小心,假若能于幽暗和細微處顯現(xiàn)出仁和義,那獨立的人格精神肯定是至高無上的。正如《周易》乾卦九三的爻辭所說的:“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君子終日要勤奮不懈地工作,到了晚上又能夠不斷的反省自己,這樣就不會有災禍??鬃诱J為君子應該“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學而》),“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論語·為政》)。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學與行相比較,行更為重要。儒家所說的“行”,是修身過程中的道德踐履活動。“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不但是人之為人的判斷標準,而且也是人之評價人的標準?!吧鳘氉鹦小绷聋惓鲋腥A民族最為樂道的言行一致、身體力行、不尚空談的務實精神和人生風格。
“貴和倡中”——修身的實踐方法。在儒家學說里,“中庸”與“中和”是同一概念,“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中庸之道既是天地之道,亦是為人之道,是宇宙間最高的道德法則,故而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公冶長》)。“執(zhí)其兩端而用其中”“過猶不及”的“中庸之道”作為理性的態(tài)度和方法,重在強調修身應保持穩(wěn)健持重的為人處事狀態(tài),這是君子應有的品德。
“博學多思”——修身的知識積累。孔子提倡樂學,他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論語·學而》)?仁、知、信、直、勇、剛的人性修養(yǎng)離不開求學好禮:“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求學好禮應當注重博學,力求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為“學而優(yōu)則仕”創(chuàng)造條件,這樣才能“使之四方,不辱君命”(《論語·子路》)。孟子把“先富后教”作為發(fā)政施仁的重要措施,主張民眾有“恒產”“恒心”并且富裕之后,就一定要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孟子·離婁上》)。“孝悌之義”實質上就是“明人倫”,只要“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孟子·滕文公上》),政局就能安定,人心就能安寧,百姓就能樂業(yè),社會就能和諧?!熬佑芯潘?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子張》)?!八肌?,即思考、反思,這是一種慎思內省的礪煉辦法,與“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述而》)結合起來,反思和省察自己的視聽言行是否符合仁義的道德規(guī)范。如果發(fā)現(xiàn)有悖于“禮”,就不但要“知恥改過”,而且要“勿憚改”(《論語·學而》)。人的心靈經過慎思內省的洗禮,就可以稱為君子了。
由此可見,中國修身文化是一種和諧文化。道德底線、價值追求、精神動力、心靈守護、實踐方法、知識積累多位一體,并與“明德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和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的生命大循環(huán)相結合,個體身心經過 “知恥近勇”“正己尚義”、“重節(jié)養(yǎng)氣”、“慎獨尊行”、“貴和倡中”、“博學多思”的多向修煉,人對自身的把握便具有了現(xiàn)實的本質特性,那么儒家設計的“人皆可以為堯舜”的人的發(fā)展就必然會演奏出社會大和諧、人際大和諧、天人大和諧的美妙樂章。把握這種和諧意蘊對我們建設和諧社會、構建和諧教育具有重大的價值和意義。胡錦濤2007年8月31日在全國優(yōu)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努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教育“是以人為對象的科學,是設計和塑造成功人生的實踐歷程”[4]。建設和諧社會、構建和諧教育,高校大學人肩負著培養(yǎng)人的時代重任,自身修養(yǎng)舉足輕重,責無旁貸。
第一,中國修身文化的原創(chuàng)性不僅在于對 “人的本質”的把握,而且在于以此為基礎將著眼點聚焦到“現(xiàn)實的人”的身心礪煉,它既是中國經典和諧哲學的生命起點,又是構建其理論體系的基石,直接制約和規(guī)范著中國人的文化視野以及由文化視野所統(tǒng)馭的價值觀念、人生態(tài)度、思維取向。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現(xiàn)實的人”應當是有物質需要的人,有社會需要的人和全面發(fā)展的人?!艾F(xiàn)實的人”是自然的存在物,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等物質資料。人的需要是人的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內驅力,真正的社會發(fā)展必須以人的發(fā)展為前提,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最終也要以人的需要的滿足(物質的和精神的)為落腳點?!艾F(xiàn)實的人”又是有社會需要的人,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存在才成為人的屬人存在,孤立于社會之外的“人”是不存在的,而集體是社會的組織形式,所以“現(xiàn)實的人”只有在集體中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的自由。作為“現(xiàn)實的人”的任何人,他的職責、使命、任務還要全面發(fā)展自己,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人的社會性和自然性并重的雙向建構,并把人的主體性置于空前高度,無疑是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功績。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即學生離開學校的時候,是一個和諧的人。修身文化所蘊涵的 “知恥近勇”“正己尚義”、“重節(jié)養(yǎng)氣”、“慎獨尊行”、“貴和倡中”、“博學多思”等義項,有助于高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深對馬克思主義人學的理解和認識,并進而強化為師生建設和諧社會、培養(yǎng)和諧的人的民族自覺性。
第二,獨具特色的中國修身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命脈和源泉,是炎黃子孫傾心守望和捍衛(wèi)的精神家園,是華夏兒女處世行為的智性和理性表現(xiàn)。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提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鄙鐣髁x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是由“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決定》)構成的。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導向性因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目標性因素,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思想支撐性和思想背景性因素,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則是倫理道德上的基礎性因素”[5]。社會主義榮辱觀,統(tǒng)覽當代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走向,從極其廣闊的文化視野全面涵蓋了社會主義道德觀的基本內容,把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高度凝練為社會主義新文化新精神,使其既具有東方式的經典和厚重,又具有與時俱進的生命和活力,涇渭分明地劃清了光榮與恥辱的界限,闡明了構建和諧社會人們必須遵守的道德底線?!鞍藰s八恥”對在新形勢下人們關注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諸多問題的高屋建瓴的理論回答,是對中國以德教化的恥感文化的推陳出新,是我們長期堅持和恒守的民族準則和行事規(guī)范,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現(xiàn)實性。馬克思說過:“恥辱就是一種內向的憤怒”,“恥辱本身已經是一種革命”,“如果整個國家真正感到了恥辱,那它就會像一只蜷伏下來的獅子,準備向前撲去”[6]。修身文化正與“八榮八恥”囊括的“社稷情結,民惟邦本,實事求是,勤勞不奢,貴在和合,誠信為美,遵紀守法,艱苦奮斗”[7]等文化特質,古今對應,相互參照,是大學人在當代語境下建設和諧文化、構建和諧教育,提升大學生道德境界和文明行為的巨大的精神補償。
第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tài)理論、社會主義矛盾理論和以人為本理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8]?!耙匀藶楸尽保瑢Ω叩冉逃齺碚f,一方面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為根本,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另一方面就是把青年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根本,注重提高他們的素質,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他們的心靈健康向上。兩方面的協(xié)調和統(tǒng)一,是“以人為本”的正確價值取向。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構建和諧教育,高校領導干部是關鍵;落實“以人為本”,高校領導干部也是關鍵。胡錦濤同志在中央紀委第七次全體會議的重要講話中,著重強調全面加強新形勢下的領導干部作風建設,號召在工作中要大力倡導八個方面的良好風氣:勤奮好學,學以致用;心系群眾,服務人民;真抓實干,務求實效;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顧全大局,令行禁止;發(fā)揚民主,團結共事;秉公用權,廉潔從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這是繼社會主義榮辱觀提出之后又一次從更為宏闊的文化視野審時度勢,向領導干部提出的更高執(zhí)政要求。涉及的內容既有黨性的規(guī)范,又有文化的修養(yǎng),是黨性規(guī)范和文化修養(yǎng)熔鑄為一體的時代責任和民族使命。樹立八個方面的良好風氣,加強高校領導干部的自身修養(yǎng)勢在必行。毋庸置疑,中國修身文化對于新時期高校干部教育的借鑒意義同樣不可低估。因為領導干部的自身修養(yǎng)如果離開了道德底線、價值追求、精神動力、心靈守護、實踐方法、知識積累等中國修身文化的熏陶,作風建設和與作風建設有關的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1]金開誠.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四個重要思想及其古為今用[N].光明日報,2009-11-02.
[2]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劉丕坤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2.
[3]胡錦濤.在全國優(yōu)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07-09-01.
[4]康懷遠.大學精神與大學生素質[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4,(3).
[5]李崇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哲學思考[N].光明日報,2007-02-01.
[6]馬克思 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07.
[7]康懷遠.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文化特質[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7,(2).
[8]李瑞英.構建和諧社會要重視三大理論——訪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會長趙曜[N].光明日報,2007-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