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興
最近,加快學校的“內涵”發(fā)展,已經引發(fā)了大家的熱議。說到“內涵”,必然讓人想到與之相對的“外延”。關于這兩個概念的界定,似乎已經有了比較普遍的“感覺”,即“內涵”是指軟件,“外延”是指硬件。定義雖很粗糙,“形象”倒還清晰。
前些年,大家的認識好像就是跟著“感覺”走的。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都特別期待外延發(fā)展的機會能落到自己頭上,校舍好一些,操場大一些,設備多一些,經費足一些。道理非常簡單,歷史欠賬明擺在那里,不盡快發(fā)展“外延”行嗎?當然,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學校在思考著軟件問題。他們進行了管理的改革、教學的創(chuàng)新、隊伍的建設,創(chuàng)造了不少鮮活的經驗,確實也讓人們看到了學?!皟群卑l(fā)展的“動作”。但是,如此零敲碎打又確實難以形成“氣候”。
這些年,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教育投入的持續(xù)增加,學校的硬件普遍達到或者接近了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尤其是作為“重中之重”的義務教育學校,可以說“外延”發(fā)展帶來的變化更是讓人“眼熱”。緊緊把握這個大好時機,把“內涵”發(fā)展的文章做足、做好,對于全面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整體推進教育的科學發(fā)展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如果再能充分認識“內涵”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深刻理解和硬件相比軟件更“本質”這個至關重要的概念“內涵”,學校的內涵發(fā)展就會走出“感覺”,進入“自覺”。
為了把“內涵”發(fā)展真正聚焦到“全面育人,提高質量”這個學校教育的“本質屬性”上來,是否可以從下面四個方面展開討論。
一是理清辦學思想。辦學思想的重要作用,大概無人不知。說它是學校工作的靈魂,一點兒也不過分。正因為如此,大家都曾經為之費過不少心思。特別是要想把辦學思想凝練成準確而生動、簡明而深邃的校訓,更是一件難事兒。盡管有些學校的校訓已經“上”了墻,但是真能“抓”住人的,還真不是很多。究其原因大多都是“迫”于任務,缺乏梳理,最終形成的“急就章”。
其實,這個梳理的過程就是深化認識的過程。學校在這個過程中,如能把共性要求和個性特征有機結合起來,就應該能夠形成自己的辦學思想。所謂共性要求不外乎兩個方面,一個是國家意志,一個是教育規(guī)律。表達國家意志的時候,一定要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表達教育規(guī)律的時候,尤其要關注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所謂個性特征就是學校實際,特別是那些學校自己獨有的“元素”。忽視了前者,就容易偏離方向,甚至隨心所欲;忽視了后者,又容易失去特點,導致千校一面。兩者既不可或缺,更需要“融合”。例如,天津中學的校訓“為成功的人生做準備”,就特別貼切。當時,作為一所“年輕”的學校,雖說給了一頂“市重點”的桂冠,可是誰“認”你呢?于是,他們選擇了這樣的學校定位,既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又切合本校生源的實際。就是在今天,人們也能從中感悟出科學發(fā)展的方向。再如,和平區(qū)四平東道小學的校訓“擁抱金色的童年”,就非常感人。一所非常普通的小學能夠堅守這樣的理念,人民能不滿意嗎?
眾所周知,國家為了教育普及,自建國以來學校呈幾何級數增長。這么多的學校,要求馬上做到一校一“思想”,甚至一校一“校訓”,未免強人所難。情況接近且志同道合的幾所學校,來個聯合“攻關”,“共享”成果,應該未嘗不可。如果再把共同的辦學思想作為課題堅持長期研究,進行深度合作,并能在實踐中不斷展示各自成果,豈不也是一個創(chuàng)新?
二是做實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作為國家的教育決策,誰也沒有異議,而且誰都在做。要是較真兒,有些學校還真有點兒“含糊”。因為做肯定是做了,可誰也不敢保證能夠做實。當然,理由都能擺出一堆,別說學校自身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就是來自外界的干擾也能把你說“動”了心。但是,素質教育畢竟是件大事,國家的前途、孩子的未來無不系于此。作為一種社會責任,即便困難再大、干擾再多,也得“扛”起來。
做實素質教育,工作千頭萬緒。如果打個比方,大概可以分成“規(guī)定動作”和“自選動作”兩類?!耙?guī)定動作”就是那些剛性要求,必須落地砸坑。學校的一日生活就集中了素質教育的若干“規(guī)定動作”,如執(zhí)行課程計劃、達成課堂目標、落實課間活動、組織課外社團等,只有全部到位,才算工作做實。有人把一日生活比作學校教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真是再恰當不過了。這個“生態(tài)環(huán)境”要是亂了套,學生怎么能健康成長、素質怎么能全面提高?可以說,這和亂砍林木、污染環(huán)境帶來的危害沒有什么質的區(qū)別。所以,學校一定要把規(guī)范一日生活當作首要任務,而且實心實意地往實處做,讓“規(guī)定動作”符合“規(guī)定”,讓剛性要求體現“剛性”。至于“自選動作”,一般是學校自己開發(fā)的改革創(chuàng)新項目。它既可以拓展新的領域,又可以完善“規(guī)定動作”。但是,無論怎樣的改革創(chuàng)新,也絕不能離開素質教育的基本思想,否則不光沒有做實,反而容易“跑偏”。
課堂教學作為學校一日生活的主體,其重要程度怎么描述也不為過。別的不說,假如任憑“拖堂”、“惡補”等不良習慣“習慣”下去,誰能相信你搞的是素質教育。所以,在教學高手“同課異構”的熱潮中,那些普普通通的學校不妨先推動一下“同課同構”,即拿出不同學段、不同學科、不同課型的有效方法,尤其是確定一套相對穩(wěn)定的課堂教學結構,保證那些普普通通的教師將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能落到實處,大概對于做實素質教育更有益處。
三是精細內部管理。學校內部管理的問題,一直是上上下下共同關注的大事。之所以提出“精細”二字,是因為它會直接影響學校的工作成效乃至辦學水平。
內部管理涉及方方面面,但最能給人直接感受的是制度。制度規(guī)定和執(zhí)行的精細程度,基本能把學校看個“八九不離十”。要說這是內部管理的基礎,也容易取得共識。你說哪個學校沒有制度?但關鍵是規(guī)定是否健全,根本在執(zhí)行是否落實。有人說,有制度不執(zhí)行比沒制度更可怕。這話的確“經典”。但是,如果執(zhí)行不能落到實處,和有制度不執(zhí)行也沒有太大區(qū)別。
誰都知道,以人為本,生命最大。這兩三年,“安全”已經成為學校管理的大事。制度的規(guī)定大概誰也不缺,制度的執(zhí)行就不敢打包票了。例如,安全通道可能“標”得很清,但學生是否知道通行規(guī)則,是否經過“仿真”演習,就不好說了。試想只有“逃生”制度,不懂“逃生”方法,怎么能成功“逃生”?再如,設備、設施的檢修,大概哪個學校也都有章可循。但是,電線露在外面、風扇“晃”在頭上、桌椅掉了螺釘、門上缺了把手等大大小小的問題,可能也并不鮮見。執(zhí)行要是縮了“水”,早晚會惹出大事。更加可怕的是跟自己玩兒“虛”的。評估檢查時就發(fā)現過,校長的聽課筆記是“永久”牌兒的,上面沒有日期。不管誰查,總是這個本子。盡管極其個別,但如變成“經驗”擴大開來,推而廣之,還真不得了。看來,“精細”還得從自己這里動真格的。
當然,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摒棄粗放,走向“精細”,已經成為學校內部管理的大趨勢。這里的“精細”無論是當作形容詞理解,還是“異化”作動詞使用,都是很確切的。
四是放大文化建設。近年來,文化建設開始成為學校的普遍追求。大家正在走出“就課堂說課堂,就活動談活動,就管理論管理”的局限,工作視野更開闊了,教育思考更理性了,這無疑很令人振奮。然而,許多學校對文化建設的認識,還熱衷于在“綠化”的基礎上搞點兒“美化”,滿足于在“美化”的基礎上加點兒“教育化”。于是,又陷入新的“局限”之中。做好綠化、美化、教育化無可厚非,但時時處處“潤物無聲”的教育,才是學校文化建設之“根”。所以,學校應該建設既有物質體現,也有精神表達;既要局部“強化”,還要整體運籌;既需空間展示,又需時間積淀的“大文化”。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它充分發(fā)揮不可替代的“文化”作用。
其實,前面提到的制度建設,就屬于制度文化,它可以使全校師生在一個共同認可的“游戲規(guī)則”之下,充分享受民主和自由、平等和公平。例如,營造課程文化,就可以真正使學科教學、課外活動、社會實踐全部納入課程,真正使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形成教育整體,根據不同的教育主題進行整合和開發(fā),讓教學在更加綜合的文化氛圍中實現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的目標。再如,營造員工文化,就是力求在學校工作人員群體中形成競爭意識與團隊意識、服務意識與責任意識、學習意識與發(fā)展意識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文化背景。如果視野再放大開來,學校還可以開發(fā)“家長文化”,融入“社區(qū)文化”。不少發(fā)達國家的學校里,很多崗位上都活躍著來自家長、社區(qū)的“義工”,他們?yōu)閷W生的學習、活動、安全,發(fā)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這樣一種文化,來個“拿來主義”豈不很好?有人說,文化建設是創(chuàng)意產業(yè),學校的文化建設當然不是產業(yè),但是同樣需要創(chuàng)意。只有建設過程中充盈著創(chuàng)意,學校文化的廣闊天地才會異彩紛呈。
上面的討論,絕不意味著“內涵”發(fā)展僅僅“圈定”這四個方面,可能還會有若干問題需要研究和探索。但是不管怎樣,強調“內涵”發(fā)展是教育發(fā)展方式的一次重大轉變,它正在和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變相互呼應,成為新時期中國教育的又一次重大戰(zhàn)略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