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以多元系統(tǒng)理論看《喜福會》中拼音詞語的使用和回譯

2010-03-22 15:19:24付博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2010年6期
關(guān)鍵詞:福會喜福會拼音

付博

(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北京100081)

以多元系統(tǒng)理論看《喜福會》中拼音詞語的使用和回譯

付博

(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北京100081)

以色列學者伊萬-佐哈爾建立的多元系統(tǒng)理論為解釋文學翻譯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運用這一理論可以解釋華裔作家譚恩美的《喜福會》小說中個別中文詞語的音譯策略。這些拼音詞語在拼寫、詞性和斷句方面在強勢文化影響下的改變以及小說在回譯拼音詞語時所采取的翻譯策略都體現(xiàn)了翻譯文學的次要地位。

多元系統(tǒng)理論;《喜福會》;文學地位

美國著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處女作The Joy Luck Club《喜福會》(1989)一經(jīng)問世即引起轟動,獲得了美國普通讀者和評論界的廣泛關(guān)注和好評,現(xiàn)在有三個中譯本(于人瑞,1990;田青,1994;程乃珊、嚴映薇,1999)。書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承載中國文化內(nèi)涵的詞匯,而這些詞匯在譯語中沒有對應(yīng)語。眾所周知,翻譯活動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獨特的詞匯在翻譯活動中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譯性。針對這一不可譯性,作者采取了她獨創(chuàng)的更易于西方讀者閱讀的羅馬化音標拼寫的音譯方法,而不是采用規(guī)范的漢語拼音。這表現(xiàn)出作者長期生活在國外,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程度。如果完全按照漢語拼音來書寫,由于絕大多數(shù)外國人不熟悉漢語拼音的發(fā)音系統(tǒng),他們無法讀出類似ci、qi、zhi、xu之類的拼音。在《喜福會》中,音譯符號是給那些對漢語知之甚少的外國人讀的。這種情況下,標準的漢語拼音缺少可讀性。正如國內(nèi)在漢語拼音方案實行之前使用的也是威妥瑪拼音。比如北京大學原來拼做“Peking University”,而星海鋼琴寫做“Hsing Hai”。這樣的翻譯方法更利于外國人朗讀,但這也是文學地位不平衡的一種表現(xiàn)。

《喜福會》的作者是處于文化沖突風口浪尖位置的特殊角色。在原文中把很多帶有濃重中國意味的詞語用羅馬化的拼音加以音譯,又配以英文解釋,同時又發(fā)生了詞性和斷句等方面的增加和改動。這些改動體現(xiàn)了漢譯英翻譯中所占的次要地位,以及所受到的主流文化的影響。在拼音詞語回譯的時候,譯者巧妙地將中國文化還原,并對那些原作者由于概念模糊而造成的錯誤進行糾正,給中文讀者耳熟能詳?shù)挠H切感。但是如果譯文也一定程度上受到英語文化的制約,就會在回譯中出現(xiàn)意義的缺失或繁冗。

一、理論指導(dǎo)

伊萬-佐哈爾(Even Zohar)20世紀70年代初用一個新術(shù)語“多元系統(tǒng)”來描述所有文學翻譯中各系統(tǒng)之間的關(guān)系。馬克·沙特爾沃斯(Mark Shttleworth)和莫拉·考伊(Mora Cowie)將多元系統(tǒng)理論定義為一個多種類、多層次的系統(tǒng)集合體(或系統(tǒng))。在該集合體中,和系統(tǒng)相互作用,造成多元系統(tǒng)內(nèi)整體上不停發(fā)生的演變過程。也就是說“動態(tài)演變過程”中這種動態(tài),造成翻譯文學在多元系統(tǒng)中地位的不固定。它既可以占主要地位,也可能處于次要地位。

伊萬-佐哈爾認為翻譯策略取決于翻譯文學在多元系統(tǒng)中所占的地位。如果翻譯文學占據(jù)了主要地位,譯者則不會受限于目標語的文學模式,而更愿意突破常規(guī)的束縛。另一方面,如果翻譯文學處于次要的地位的話,譯者則會傾向于在譯文中使用現(xiàn)有的目標文化模式。(芒迪,2007:155)

二、用多元系統(tǒng)理論分析《喜福會》中拼音詞語的使用和回譯

作為一個美籍華裔作家,譚恩美的上一代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而她自己卻是在美國文化的熏陶下成長起來的。她的生活中處處充斥著文化的沖突。因為處在美國的文化環(huán)境中,在學校和社交活動中,美國文化必然是主流文化,而在她的家庭中,中國文化卻也毫不遜色。她的母親就會經(jīng)常對她說著帶有濃重方言的中文和蹩腳的英語。那么,當這本小說寫成的時候她就要把她所聽到的中文通過某種形式轉(zhuǎn)化成英語讀者能夠理解的語言形式。而當這本書被翻譯成中文,在中國大陸出版的時候,譯者還要把已經(jīng)譯入目標語的英語,但是本屬于中國文化的詞語回譯成中文。在這兩次翻譯的過程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學翻譯的層次,看到翻譯在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及其對翻譯效果的影響。

正如在伊萬-佐哈爾的著作中介紹的那樣,有三種情況可以說明翻譯文學在文化中所占地位關(guān)系:

●When a young literature is being established and looks initially to the older literatures for readymade models;

●When a literature is peripheral of weak and imports those literary types which it is lacking.This can happen when a smaller nation is dominated by the culture of a larger one.“All the sorts of peripheral literature may in such cases consist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Even-Zohar,1978/2000:193-194)This happens at various levels.

●When there is a critical turning point in literary history at which established models are no longer considered sufficient,or when there is a vacuum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country.Where no type holds sway,it is easier for foreign models to assume primacy.(Munday,2001:110)

用中文對多元系統(tǒng)理論幾種情況進行闡述,即:

●當“年輕的”文學處于起步階段時,一開始會向“成熟的”文學學習現(xiàn)成的模式。

●當某一個文學作品處于“邊緣”或“弱勢”時,會引進本身所欠缺的文學形式。這種情況一般會出現(xiàn)在一個被大國文化所主宰的小國家里。在這種情況下,所有類型的邊緣文學作品都是由翻譯文學組成的。

●當一個國家的文學史上出現(xiàn)重要的轉(zhuǎn)折點,公認的文學形式已無法滿足需求,或出現(xiàn)文學真空,沒有處于主導(dǎo)地位的文學類型時,外來模式就很容易取得主導(dǎo)地位。(芒迪2007:114)

(一)《喜福會》拼音詞語使用中文學地位的體現(xiàn)

根據(jù)上面三種情況的描述分析20世紀末期的美國文壇可知,華裔美國文學是處于次要地位的,這一點亦可通過《喜福會》中拼音詞語的使用可知。

1.地名音譯

例一:Chungking(重慶)、Kweilin(桂林)、Nanking(南京)。通過對漢語進行羅馬化處理而試圖在英語讀者的耳中再現(xiàn)書中的中國人物所說漢語的語音,從而強調(diào)突出了相關(guān)經(jīng)驗本質(zhì)的口語性。(桑德魯普1999:295)這些地名在外國人讀來是朗朗上口的,這樣就使得這本小說面向受眾,可讀性大大增強。作者這種有意的做法體現(xiàn)了“當‘年輕的’文學處于起步階段時,一開始會向‘成熟的’文學學習現(xiàn)成的模式?!币约爱斈骋粋€文學作品處于“邊緣”或“弱勢”時,會引進本身所欠缺的文學形式。這種情況一般會出現(xiàn)在一個被大國文化所主宰的小國家里。所以這里的翻譯文學就嚴重地受到了強勢文化的制約,處于次要地位。

2.文化詞語的音譯

例二:My auntie,who had a very bad temper with children,told him he had no shou,no respect for ancestors or family,just like our mother.(Tan 1989:35)在這句話中,“no shou”這個短語,也是用作者獨創(chuàng)的拼音方式拼出的漢語。鑒于“孝”這個文化意象在儒家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這個淺顯的英語解釋所遠遠不能傳達的,因此譚恩美才采取音譯以求保留整個概念的內(nèi)涵。但是基于西方讀者無法正確讀出“xiao”這個拼音。而“shou”這個讀音在西方的讀音系統(tǒng)中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這個音譯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伊萬-佐哈爾所談到的翻譯文學占次要地位。在主流的美國文化中,不得不把中國的漢語拼音羅馬化處理,作為一種文化上的妥協(xié)。伊萬-佐哈爾所舉出的三種情況中的前兩種剛好解釋了這個現(xiàn)象。華裔美國文學在美國文學中獲得一席之地是近30年的事,它與華裔美國人運動的崛起息息相關(guān)。所以在處理一些新興文化元素時,就會自然而然地向當時當?shù)爻墒斓奈膶W形式靠攏。西方的拼音文字已經(jīng)發(fā)展了上千年,達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相對而言,剛剛在美國本土萌生的華裔文學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文化和文學形式。同樣的,在當時當?shù)氐那樾蜗?,也可以把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和伊萬-佐哈爾所提到的小國家的居民的地位等同來看,中國文化和語言在一個主體文化的邊緣處于弱勢地位,而美國的地位則可以等同看作是主宰文化的大國,西方文化起著主導(dǎo)作用。

翻譯文學在主流環(huán)境中有時表現(xiàn)出更大的妥協(xié),不僅拼寫出現(xiàn)變化,連詞語的詞性也發(fā)生改變。

例三:And although my father was not a fisherman but a pharmacist’s assistant who had once been a doctor in China,he believed in his nengkan,his ability to do anything he put his mind to.My mother believed she had nengkan to cook anything my fatherhad a mind to catch.It was this belief in their nengkan that had brought my parents to America.(Tan 1989:128–129)這一例子中,“nengkan”也是不標準的漢語拼音,后面給出的解釋是“his ability to do anything he put his mind to”,也就是“能干”的意思。能干在中文中的詞性是形容詞,而在作者的使用中,變成了一個名詞,可以等同于“能力”來理解。這個從形容詞到名詞的詞性的改變,一方面體現(xiàn)出作者在文化沖突的大環(huán)境下對中文理解和把握的不到位,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翻譯文學作為一種邊緣弱勢文化被主流文化影響所改變的過程??梢钥吹剑谶@個例子中,漢語音譯詞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符號,一個標記,只是作為一個中國文化的承載體,作為表達一種文化沖突的形式,其真正的含義和用法已經(jīng)漸漸被忽略。

3.句子的音譯

以拼音形式出現(xiàn)的不僅有單詞,有時還有完整的句子。同時,為了降低英語讀者的閱讀難度,一般馬上就會用英語給出解釋或是直譯形式。

例四:I was about to get up and chase them,but my mother nodded toward my four brothers and remindedme:“Dangsyingtamendeshenti,”which means“Take care of them,”or literally,“Watch out for their bodies.”(Tan,1989:130)“Dangsying tamende shenti”整個句子都采用了羅馬化拼寫,但是作者保持了正確的斷句方式。中文的斷句對于理解有很大的幫助。因為眾所周知,斷句的位置不同,整個句子的意義可能就會不同。后面的“Take care of them”解釋出了注意他們的身體的意思。這種拼音與解釋相結(jié)合的方式,也是為了給譯入語讀者提供更大的可讀性。通過這個例子可以進一步看出,華裔文學這種新興的文學形式在美國文化的大環(huán)境中是怎樣向主流文化和讀者妥協(xié),使得翻譯文學處于次要地位的。

另外還會有斷句錯誤的例子。

例五:So now the only Chinese words she can say are sh-sh,houche,chr fan,and gwan deng shweijyau.How can she talk to people in China with these words Pee-pee,choo-choo train,eat,close light sleep. (Tan 1989:289)“sh-sh,houche,chr fan,and gwan deng shweijyau”不僅拼寫不合乎漢語拼音規(guī)則,最后一句中的“關(guān)燈睡覺”的斷句也不符合漢語的語言習慣。在當時當?shù)氐那闆r下,華裔美國文學是一個年輕的新興文學,也處在邊緣的位置上。即使是在美國成長起來的第二代移民,也對中國文化的很多概念和標準的中文使用概念模糊。所以作者使用拼音詞語組成句子的時候,也只是把這些音節(jié)作為表達中西方文化差異和沖突的一個符號,其真實的含義和用法已經(jīng)變得不那么重要了。其語言從拼寫形式到用法都嚴重受到西方語言影響,順應(yīng)了西方人的理解和審美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在《喜福會》漢語拼音詞語的使用中,不僅拼寫受到強勢文化的影響而改變,而且詞性和斷句也有所改變,體現(xiàn)出華裔文學這種新文學形式被成熟文學形式影響的印記,也可以看出翻譯文學所處的次要地位。但是同時伊萬-佐哈爾還指出:The secondary position is the normal one for translated literatures(Even-Zohar,1978/2000:196),所以這種出于適應(yīng)讀者需要的改變還是可以接受的。

(二)拼音詞語回譯中翻譯文學次要地位的體現(xiàn)

1999年,程乃珊等人將《喜福會》回譯成中文,因為原文作者本身的文化局限性,譚恩美對于很多中國的文化意象概念模糊,所以寫文章的時候也就有一定的錯誤和疏漏。而在中文譯本回譯的時候,譯者充當了一個糾錯和解釋的角色。把中國文化又重新還原到文章中,讓了解中國文化的本土居民讀來更容易理解中西方的文化沖突。但是也有個別本屬于中國的文化意象,在回譯的過程中有一些補充描述,特別是成語和帶有鮮明中國意象的詞語的翻譯。在回譯的時候,譯者如果也受到英語文化的制約,就會在回譯中出現(xiàn)意義的繁冗。

例一:I remember them because one lady made watery“shrrhh,shrrhh”sounds.When I was older,I came to recognize this as a Peking accent,which sounds quite strange to Taiyuan people's ears.

譯文:其中一個女人的聲音很奇怪,講話時就像嘴里含著一口水似的。我長大了后才明白,這是北京口音。

這句話中的“shrrhh,shrrhh”這個拼音擬聲詞在譯文中被省略掉了。由于作者的羅馬化漢語拼寫使得譯者很難在漢語中表達同樣的擬聲效果。作為一個在中文環(huán)境中生長起來的人應(yīng)該對北京話有足夠的了解,因為標準普通話就是以北京口音為基礎(chǔ)建立起來的中文讀音體系。此處對于不懂中文,也無從了解中國各地方言的西方人來說,原文通過擬聲詞的方式把這種語音上的障礙具體化了,可以讓英文讀者耳邊如同響起了奇怪的聲響。而中文讀者對于北京口音和太原口音的不同必然多少有所了解,其中的區(qū)別也就不言而喻了。“講話時就像嘴里含著一口水似的?!币簿褪钦f使用很多卷舌音和兒化音。北京口音和其他方言的不同之處不需呈現(xiàn)在中文讀者的面前,人們也會感同身受,耳邊如同響起卷舌音、兒化音繁多的北京口音,使得讀者能夠體會到文中角色所經(jīng)歷的別扭感,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

在這段譯文中,拼音詞語的省略就是出于中國大環(huán)境的背景。這是由于譯文處于次要地位,譯者充分考慮到了受眾的知識層面和文化形態(tài),省去了復(fù)雜難譯的拼音詞語,給出的表達簡潔明了,非常清楚,體現(xiàn)了拼音詞語回譯時翻譯文學處于的次要地位。根據(jù)伊萬-佐哈爾的著作,可以看到在中國大陸的背景下,中國文化是一個成熟的現(xiàn)成的文學模式,有著悠久歷史的儒家、道家文化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乃至全亞洲,占據(jù)著主體地位。特別是翻譯像《喜福會》這樣本身蘊含著深刻中國文化因素的文學作品時,更是要把濃濃的中國味翻譯出來,把中國文化的主要地位體現(xiàn)出來。

例二:“Pung!”and“Mah jong!”and then spreads her tiles out.

譯文:琳達姨突的一聲“碰!”然后啪啦一聲,她把牌往臺上一攤,“和啦!”。

麻將中國特有的牌類游戲,廣受大眾的喜愛。作為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大部分人對于麻將的規(guī)則如數(shù)家珍。即使不會打麻將的中國人也有這樣的基本常識,就是了解麻將用語中的“吃”、“碰”、“和了”的意義。在例子中,原作者寫到把牌推到的意思是她已經(jīng)和了,也就是贏了,在這個時侯中國人都知道應(yīng)該說“和了”,而原作者卻寫她喊了一聲“麻將”。此處如果按照原文翻譯出來是非常怪異的,本來是中國人熟知的內(nèi)容,卻造成了中文讀者理解上的困難。因而譯者采用的翻譯策略就體現(xiàn)了翻譯文學所處的次要地位,也體現(xiàn)了譯者的糾錯作用。

例三:“No,Ma,”I protested.“I can't take this.”

“Nala,nala”—Take it,take it—she said,as if she were scolding me.And then she continued in Chinese.“For a long time,I wanted to give you this necklace.See,I wore this on my skin,so when you put it on your skin,then you know my meaning.This is your life's importance.”

譯文:“不,媽,”我說,“我不能要?!?/p>

“拿下拿下?!彼蒙虾T捳f,“我一直想把這留給你,看,我就這么貼身戴的,因此,你也要貼身戴著,這是你的護身符?!?/p>

這段對話發(fā)生在文章的敘述者吳精美和母親吳素云之間。母親是上海人,所以她所說的話中帶有一些上海方言。原文中所用的“拿啦拿啦”應(yīng)該就屬于上海方言的語音。因為普通話的語音還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chǔ),那么這樣直接翻譯可能不易于讀者接受和理解,所以譯者采取譯為普通話,這樣就使得普通大眾更容易接受一些,這也是受社會文化的大環(huán)境影響的結(jié)果。

例四:“Kai gwa?”—Open the watermelon—he said,poising a large knife over the perfect fruit.

譯文:“破瓜!”說著,他操起一把刀按在西瓜上。

“破瓜”一詞在古代意指女子破身。此處的使用表現(xiàn)了映映丈夫的粗俗和對映映的挑逗。這個詞放在這里,一個荒淫的男子形象就躍然紙上了,讓了解中國古典文學的讀者們一目了然。但是原作者對于這個典故并不了解,對這個文化意象也不清楚,只是看到映映丈夫把一個西瓜放在桌上打開,就寫出“開瓜”一詞。如果譯者按照原音譯出,則這個含義完全失去了,表達的效果也就差了很多。

為了呈現(xiàn)給廣大讀者一本忠實、通順、優(yōu)美且可讀性強的譯文,譯者付出了辛勤勞動。但是,在原文本中,為了降低英語讀者的閱讀難度,一般后面馬上就會用英語給出詞語的解釋。而在還原后的回譯文本中,就不需要再受英語強勢文化的影響。

例:To this day,I believe my mother has the mysterious ability to see things before they happen.She has a Chinese saying for what she knows.Chunwang chihan:If the lips are gone,the teeth will be cold.(Tan 1989:178)

譯文:直到今天我還相信,媽持有那種先知先覺的功能。對此,媽總以一句中國成語來解釋:“唇亡齒寒”,假如嘴唇不復(fù)存在,牙齒當然就會覺得冷了。

文中的“唇亡齒寒”是中國人常用的成語,婦孺皆知,并不生僻。而且原作者所做的解釋也是給那些對中國文化缺乏了解的西方人看的,為其掃除理解障礙。當回譯成中文的時候,后半句“假如嘴唇不復(fù)存在,牙齒當然就會覺得冷了”的解釋不是十分必要的做法。這段解釋對于譯文讀者理解原文沒有太大幫助。鑒于翻譯文學占據(jù)次要地位,應(yīng)該可以找到更為合適的翻譯策略。

[1]Even-Zohar,Itmar.The Posi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Within the Literary Polysystem,in Laurence Venuti[J].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New York:Routledge,2000.192~197.

[2]Shuttleworth,M.&M.Cowie(eds)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Manchester:St.Jerome1997.

[3]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1[4]Tan,Amy.The Joy Luck Club[M].Ivy Books·New York:Ballantine Books,1989.

[5]譚恩美.喜福會[M].程乃珊,嚴映薇,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6]芒迪,杰里米.翻譯學導(dǎo)論——理論與實踐[M].李德鳳,等,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

[7]金圣華.“翻譯工作坊”簡介——譚恩美《喜幸會》的翻譯[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8]劉芳.美國華裔英語文學翻譯中的回譯問題——喜福會及其中譯本的個案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05(6):7-10.

[9]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10]桑德魯普,斯蒂芬·P.《喜福會》里的漢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1]周曄.飛散、雜合與全息翻譯——從《喜福會》看飛散文學寫作特色及翻譯理念[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4):76-81.

(責任編輯:林凡)

FU Bo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Beijing 100081,China)

A Discussion on Hanyu Pinyin Expressions of The Joy Luck Club and Its Back Translation:A Polysystem Theory Perspective

The polysystem theory,put forward by Israeli scholar Even-Zohar,brought some new ideas to literature translation.With this theory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some Chinese transliteration from The Joy Luck Club by the American born Chinese writer Amy Tan can be discussed.It reflects the inferior statu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these Hanyu pinyin expressions of spelling,part of speech and word grouping chang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trong culture environment and in its back translation as well.

polysystem theory;The Joy Luck Club;literary status

H315.9

A

1008—7974(2010)06—0072—05

2010—01—25

付博(1985-),女,遼寧錦州人,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

猜你喜歡
福會喜福會拼音
跨文化視閾下的中美文化沖突
淺析《喜福會》的敘事結(jié)構(gòu)
從《喜福會》看華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電影《喜福會》中母女雙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尋
電影評介(2016年7期)2016-06-29 11:12:02
中英禮貌用語對比及跨文化沖突——以《喜福會》為例
《喜福會》文學評論綜述
快樂拼音
淺論東方主義在《喜福會》中的建構(gòu)與解構(gòu)
快樂拼音
快樂拼音
丰台区| 樟树市| 上林县| 达州市| 繁昌县| 华坪县| 辽宁省| 江安县| 长宁区| 湖北省| 台北县| 汾西县| 宜都市| 恩施市| 宜城市| 泸溪县| 远安县| 颍上县| 克山县| 门源| 巧家县| 西平县| 寿阳县| 永善县| 天峻县| 招远市| 定襄县| 海口市| 张家口市| 锦屏县| 浦城县| 铜川市| 岳西县| 南华县| 卢湾区| 桃江县| 新丰县| 桂林市| 桓台县| 邳州市| 建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