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北宋《春秋》學中的史學思想

2010-03-22 01:23:01孫旭紅
天府新論 2010年1期
關鍵詞:春秋義利王安石

孫旭紅

北宋《春秋》學中的史學思想

孫旭紅

北宋中期,《春秋》學重新崛起,學者于《春秋》學中獨尊《春秋》的傾向,經(jīng)史結(jié)合的解經(jīng)風格以及以心術(shù)、義利等論史,不但影響了北宋的經(jīng)學研究風氣,更對北宋史學觀念和撰述方法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一大批優(yōu)秀的史學著作亦由此而大量涌現(xiàn)。因此,對北宋《春秋》學中所蘊含的史學思想進行梳理,不但可以使《春秋》學中長期以來未深重視的史學意蘊得以挖掘,也更能夠使我們?nèi)娴卣J識北宋史學發(fā)展史。

北宋;《春秋》學;史學

北宋中期,《春秋》學重新崛起,對當時的學術(shù)風氣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春秋》學的影響下誕生了大批優(yōu)秀史學著作,更是學者研究北宋《春秋》學與史學之間關系的直接動力,但也因此而忽視了《春秋》本身亦經(jīng)亦史的雙重性質(zhì),對北宋《春秋》學自身所蘊含的史學思想則未予以深刻地挖掘,本文則意在略補所闕。

一、獨尊《春秋》

《春秋》雖為五經(jīng)之一,但體例和內(nèi)容當屬史書無疑。然而《春秋》又非一部普通的史書,是孔子因 “世衰道微”而據(jù)魯史筆削之作,主要目的在于 “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倫,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屬于“王道之大者也”,〔1〕是 “王政之本”〔2〕,“百王不易之大法”〔3〕,因此,《春秋》具有其它史書迥然不同的特點,北宋《春秋》學者對此有如下理解。

其一,從內(nèi)容上看,《春秋》提供的是經(jīng)邦達訓、治國安民的大道理。一方面,“《春秋》所據(jù)者,史也”〔4〕,《春秋》是孔子“因魯之史,以載天子之事”,不但 “二帝三王之法于是乎在”,而且連“修身、正家、理國、治天下之道,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之法,莫不大備”?!?〕另一方面,《春秋》經(jīng) “仲尼修之則為經(jīng)”〔6〕,因此,《春秋》之作,有“貶諸侯、明王道、以救衰世”的功能,與一般史書只是敘述歷史發(fā)展的過程相較,《春秋》之旨更為深刻,故程頤激烈地反對 “后世以史視《春秋》,謂褒貶善惡而已,至于經(jīng)世大法則不知也?!薄?〕

其次,從書法上看,《春秋》之記敘重在通過特殊的書法來彰顯善惡,其意深,其用大,其旨遠。而一般史籍并無筆法的運用,只是據(jù)實直書,故屬于淺層次的撰寫形式,根本無法與圣人之作相比。如蕭楚所言:《春秋》乃仲尼因“先王綱紀文章蕩然”,于是 “因國史所載亂敗之由,裁成其義,垂訓于世,冀后之君子前知而反之正也”,因此《春秋》是圣人“據(jù)其實而筆削之,非魯史之舊章也”。〔8〕劉敞也說:“《春秋》雖據(jù)舊史而作,然其義非舊史之文也。……如謂《春秋》用舊史而已,則何貴于圣人之筆也?!笔挸e例說道:“案經(jīng)書 ‘復入’者二:魚石、樂盈,是二子皆構(gòu)逆作亂,不勝,出奔謀反為國賊,是知書 ‘復入’,其罪重于書 ‘入’者也。故曰:既絕于國而反為國惡也?!贝颂帯洞呵铩芬?“復入”書之,便是 “專以罪叛臣且抑強蠻而存中國也?!币虼?“大抵《春秋》之書,雖善惡判于一字,而善惡有輕重之差,一字之措抑又有旨焉”。〔9〕在蕭楚看來,《春秋》對叛國之人的貶斥寓于字詞之中,充分顯示出圣人的筆削之旨,這是普通的國史所不能企及的。

在此示范下,編纂具有 “褒貶”功能的史書便成為良史的一個重要標準。例如,北宋王辟之認為舊《五代史》“先后失序,美惡失實,殊無可取”,而新史 “文約而事詳細,褒貶去取,得 《春秋》之法,遷、固之流”?!?0〕其對新、舊五代史的評價允當與否贊置勿論,但以褒貶善惡為遷、固之流的“良史”標準則相當明顯。

其三,關于直筆和曲筆。首先,北宋《春秋》學者都極力贊揚史書中的直筆。劉敞說:“古者史不諱國惡,惡有不記者,其罪死,以質(zhì)為職者也?!鼤w盾弒君以示于朝,仲尼謂之良史,以其書法不隱;若史本當諱國惡者,董狐不應明趙盾之罪以示朝眾也,董狐明趙盾之罪以示朝眾而仲尼謂之良史,是史不諱國惡也?!薄?1〕此外,齊國太史也是堅守史臣職責,不為崔杼的暴虐所嚇倒,這些都是孔子所稱之 “良史”。如果 “臣子率意為君父諱,臣之意莫不欲尊其君,子之意莫不欲美其親,如此國史為無有實事,皆虛美也,謂之史可乎?”〔12〕蕭楚說:“然則述史者當如之何而可?曰:司馬遷有言,文史星歷近乎卜祝之間,蓋止于執(zhí)簡記事直書其實而已,故謂史者患不得其實,如得其實而志之,則后世之善惡自辨矣,詎可如春秋之約且有褒貶之旨哉?!薄?3〕此外,《春秋》學家的經(jīng)解中藝體現(xiàn)出“直筆”的特征。如北宋孫復于《春秋》學中雖強調(diào)“尊王”,但又不隱瞞事實。例如他解隱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來聘”時認為此 “非天子之事也。桓王不能興衰振治,統(tǒng)制四海,以復文武之業(yè),凡同列國之君,使凡伯來聘,此桓王之為天子可知也”。〔14〕這即是在“尊王”大義下,對天王的違背禮制的行為亦直接進行貶斥。

而同時,雖然 “諱國惡者,非史官之事,春秋之意也”,但由于“為之臣子率意為君父諱非也,臣之意莫不欲尊其君,子之意莫不欲美其親”,因此史書修撰過程中又必然對君父的事跡有所隱諱,但若史書皆諱國惡,則會導致“國史為無有實事皆虛美也,謂之史可乎?”因此,在劉敞看來,認為孔子因襲魯史舊文所諱是錯誤的,因為魯國乃春秋時期的大國,“魯之史不諱國惡”,若有所諱,則必出于“仲尼新意,非史策舊文”,〔15〕此即為《春秋》筆削之義,常常揚棄事實為尊者諱,為長者諱;或以實代虛,以輕代重,以正代反等,這種書法實際上是一種“曲筆”,即“文見于此,而起義在彼”〔16〕,它往往舍棄甚至違背事實真相,但讀者卻可以在這種疏離歷史真實的語言表層下,清晰地體察到作者的良苦隱衷、褒貶之意,以此傳達圣人的微言大義,這樣既能達到為尊、親者諱,又可使 “亂臣賊子懼”的目的。

總之,北宋《春秋》學家通過《春秋》和其他史書的比較,突出了這部圣人之作的重要性和獨尊性,目的不外為以后的史家提供一個史書撰寫的典范和史學評價的標準。

二、經(jīng)傳 (史)結(jié)合

由于《春秋》經(jīng)文簡略,自戰(zhàn)國起先后有五家為之作傳,其中《左傳》、《公羊傳》、《轂梁傳》流傳至今。三者中,《左傳》重在補充史實,《公》、《轂》二傳則主義理探討,后世學者依據(jù)自己的需要對三者各有偏重。如前所述,北宋《春秋》學家承認《春秋》中包含著孔子所要宣揚的“王道”思想,故其對《公》、《轂》二傳之義,多有采摘;同時,他們也認為《春秋》行文有闕①如魯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書“壬申,公朝于王所”,孫復認為“日系于月,而此不月者,脫之?!?《春秋尊王發(fā)微》卷五),及認為經(jīng)文中的“缺文”,為“后人傳之脫漏爾”。(《春秋尊王發(fā)微》卷二),而 “左丘明,魯史也,孔子本據(jù)依以作《春秋》,故事必以丘明為本”〔17〕。由此,北宋《春秋》學者不僅主張經(jīng)傳并重,同時還提出要“經(jīng)史結(jié)合”,即以史證經(jīng)之褒貶。

例如,蘇轍曾經(jīng)批評孫復直尋經(jīng)義而 “盡棄三傳”〔18〕,在他看來,《春秋》是孔子據(jù)魯史而作的 “信史”,“雖其名為經(jīng),而其實史之尤大章明者也?!薄?9〕因此,在詮釋其微言大義時,不應該脫離歷史而論,他說:“孔子之作《春秋》,事亦略矣,非以為史也,有待乎史而后足也。以意傳《春秋》而不信史,失孔子之意矣”〔20〕。因此,蘇轍解《春秋》大都依據(jù)《左傳》史實,反對《公羊》、《轂梁》中缺乏史實為證的說法。例如,他在解僖公十五年 “晉侯及秦伯戰(zhàn)于韓,獲晉侯”條時云:“晉侯之入,秦伯之力也。既入而背其賂,晉饑,秦輸之粟,秦饑,晉閉之糶,故秦伯伐晉,曲在晉也。諸侯之獲皆言以歸,書獲晉侯而不言以歸,罪之也。”〔21〕這便是因史事中人物行為、意愿等因素而作褒貶評說。其中有關秦、晉諸事皆略敘自《左傳》,蘇轍正是因秦、晉之君在諸事中的行為,而在經(jīng)文中歸納出罪責晉侯之義。又如他在解桓公三年 “夏,齊侯、衛(wèi)侯胥命于蒲”條時說:“胥命者,約言而不盟也。有以相命,故不可以言會;未嘗歃血,故不可以言盟。”〔21〕而 “《公》、《轂》皆以胥命為善,〔22〕乃以是非為說,兩相比較,蘇轍解經(jīng)闡明史實,再點明其義,這是蘇轍解說關涉《左傳》史事的《春秋》經(jīng)文的基本解說形式。

北宋《春秋》學的經(jīng)傳 (史)之論對于糾正當時的學風具有重要的作用。北宋《春秋》學的復興,并非一蹴而就。宋初建政不久,統(tǒng)治者首先考慮的是繼承流傳已久的唐代經(jīng)學,因此,“宋初經(jīng)學,尤是唐學?!薄?3〕慶歷之后,漢唐以來盛行的經(jīng)典注疏之學受到猛烈抨擊,這其中,劉敞的《七經(jīng)小傳》始開宋儒 “改經(jīng)之例”〔24〕。其后,歐陽修撰《詩本義》,再“開百世之惑”〔25〕。繼歐之后,“王文公、蘇文定公、伊川程先生各著其說,更相發(fā)明,愈益昭著”②朱彝尊:《經(jīng)義考》,第 563頁。例如,王安石著《三經(jīng)新義》,詆《春秋》為“斷爛朝報”,蘇東坡幾乎花費半生精力完成《東坡易傳》、《東坡書傳》、《論語說》等著作,對傳統(tǒng)經(jīng)學作了不少懷疑和修正。司馬光作《疑孟》一卷,對亞圣孟軻學說不乏責疑非難。蘇轍不僅訾議《周禮》,又作《詩集傳》二十卷,懷疑毛公之說非一人之詞等。。他們打破了數(shù)百年來 “袒述毛、鄭,莫詳于孔穎達之疏,不敢以一語相杵”的沉悶空氣,〔26〕這種經(jīng)學變古的風潮為《春秋》學提供了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由于人們對經(jīng)典的大膽質(zhì)疑,對《春秋》學脫離章句注疏之囿營造了良好的學術(shù)氛圍。但同時,矯枉難免過正,懷疑思潮演變至后來成為許多士子束書不觀的借口,士林學風日趨淺薄。正如司馬光所言:“新進后生,未知臧否,口傳耳剽,翕然成風。至有讀《易》未識卦爻,已謂《十翼》非孔子之言;讀《禮》未知篇數(shù),已謂《周官》為戰(zhàn)國之書;讀《詩》未盡《周南》、《召南》,已謂毛鄭偉章句之學;讀《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謂三傳可束之高閣?!薄?7〕

另一方面,史學在北宋中葉之后也進入到前所未有的“禁錮”時代,整個社會乃至學界對史學普遍漠視。這主要和王安石領導的變法運動及其掀起的新學思潮有關。王安石詆《春秋》為“斷爛朝報”,而儒家六經(jīng)中,《春秋》實際上為史家之權(quán)輿,《春秋》之學某種意義上亦即史學。因此,王安石對《春秋》所持的懷疑和貶斥態(tài)度,也反映到他的史學觀上。清代錢大昕曾謂:“自王安石以猖狂詭誕之學要君竊位,自造《三經(jīng)新義》,驅(qū)海內(nèi)而誦習之,甚至詆《春秋》為‘斷爛朝報’。章蔡用事,祖述荊舒,屏棄《通鑒》為元祐學術(shù),而《十七史》皆束之高閣矣!……由是說經(jīng)者日多,治史者日少?!薄?8〕盡管錢氏將尊經(jīng)卑史的根源追溯到王安石身上有失偏頗,但他指出章惇、蔡京等新黨將史學視為“元祐學術(shù)”而加以禁止,從而導致北宋中后期史學的衰微,卻是相當正確的。

因此,北宋《春秋》學家通過在經(jīng)解過程中糅合經(jīng)史(傳)的努力,不僅重新樹立起儒家經(jīng)典的權(quán)威地位,還凸顯了歷史學說的重要價值,使得學界開始扭轉(zhuǎn)不重史學之風。而經(jīng)史結(jié)合之論更指明了史學發(fā)展的“新方向”,宋室南渡之后,《春秋》學領域出現(xiàn)了胡安國的《春秋傳》、陳傅良的《春秋后傳》、呂大圭的《春秋或問》等著作,史學領域則有李燾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胡宏的《皇王大紀》、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史學著作,經(jīng)、史之學經(jīng)世致用的功能又得到了新的審視和發(fā)揮。

三、以心術(shù)、義利論史

王霸之辨是儒家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問題之一,孔子而下,不同時代的思想家都對之作了辨析,北宋的《春秋》學家也同樣關注。當然,由于北宋理學是不同于前代學術(shù)的一種新學說,故而于王霸之辨中注重“心術(shù)”動機的探討,并結(jié)合了當時變法興利的思潮,“心術(shù)”動機的討論進而又演變?yōu)橐浴傲x利”辨王霸。

例如,劉敞曾明確將王、霸對比的區(qū)別置于 “心”上①開啟以心性內(nèi)涵的肇機辨王霸,始于王安石。在王安石之前,談王、霸內(nèi)涵時涉及 “心”之概念的宋儒甚多,如王禹偁、陳襄等人,然而真正在著作中明白揭示王霸異同在于“心”者,則為王安石。:“仁、義、禮、智、信五者,霸、王之器也。愛之而仁、利之而義、嚴之以禮、謀之而智、示之而信之謂霸。……王者率民以性者也,霸者勸民以情者也;性者莫自知其然,情者如畏不可及。”〔29〕劉敞認為霸者本無仁、義、禮、智、信五常,只因有利可圖,遂可以追求;而王者本無所求,乃自然而是,可見王霸之別仍在動機上,則仁義自有真假之分。其后的程頤,給予 “王道”的規(guī)定性僅僅是一個“公”字,而 “公”就是 “各正其性命而不妄”,“使各得其宜”〔30〕,即 “天理自然”,程頤繼而在評論春秋時的霸主說:“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此為作《春秋》而言也。晉文公富有勤王之心,而不知召王之為不順。故譎掩其正。齊桓公伐楚,責包茅,雖其心未必尊王,而其事正。故正掩其譎??鬃友灾詾榻洹!薄?1〕晉文公以臣召王,齊桓公假王命而行征伐,由于各自行為中包含的動機有“正”和“譎”之異,故無論其事功卓著與否,都要受到圣人貶斥。此處,程頤以霸主尊王的動機來劃分 “正”與“譎”,正是從心術(shù)動機論述王霸之別的明顯例證。

其次,由于王安石變法造成的實質(zhì)利益糾葛及意氣斗爭,使“利”成為集中批判的對象。王安石在《王霸》一文中闡述“王者之道,雖不求利,而利之所歸”,正是王安石義利觀之宣誓②參閱:陳植鍔的《北宋文化史述論》一書,專有一節(jié)討論王安石的“義利之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于是北宋《春秋》學中的王霸之辨,便由心術(shù)的表層差異,深化為“義”、“利”的實質(zhì)論述③錢穆先生認為,王安石表面上是分辨王霸異同,但實際上是在指陳道德乃政治之根本,因此,錢氏說王安石 “這一分辨,撇開了政治,直論心術(shù),于是辨王霸成為辨義利。”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第 19頁。,而且理學家亦于義利討論之中,逐步建構(gòu)其思想體系④例如,北宋理學家代表程頤,認為“利害者,天下之常情”,“義與利,只是個公與私也?!?第 224頁)并進而將義利與公私結(jié)合起來,“義利去者,公與私之異也?!?第 1172頁)進而把義、利對立起來,主張“不論利害,惟看義當為不當為。”(第 224頁)這種以“惟看義”的行為方針和價值取向,具有典型的道義論特征。顯然,二程“不論利害”的道義論,無疑是針對王安石的 “理財乃所謂義”的功利論而發(fā)的。以上引文出自《二程集》。,而于《春秋》“計較利害”者,實始自北宋劉敞。

劉敞曾明確地表示:“利己者亡,利民者霸,能以美利天下,不言所利者王?!薄?2〕這里所言的 “利”,正是王安石所說的 “其用至誠以求其利,而天下與之”。“以美利天下,不言所利”之意。劉敞在《春秋意林》卷上解說 “公子遂如京師”條時云:“《春秋》所謂功者,能事大國,能反侵地,能復周公之字。能事大國,義也;能反侵地,功也;能復周公之宇,榮也。此三者,所以予其權(quán)也?!眲⒊ㄒ浴按巳摺睘榇蠓蛑肮Α?即多計較于本國利益而言。

在劉敞看來,“利”相對于 “義”,王者由義行,則利必與歸。那么,何以不言所利即為義?這不但牽涉對義利的二分討論,也隱然含有“公利”、“私利”的差別性,這與德業(yè)問題相關,顯然受到了變法相當大的影響。蓋劉敞支持變法,精通《周禮》的他,或許也深刻認同王安石“一部《周禮》,理財居其半,周公豈為利哉?”〔33〕的自信,由此角度看,劉敞所以不視公利為相對于“義”之“利”,便容易理解了。劉敞又說:“利之天下則謂之公,利之家則謂之私,利之國則謂之廉,利之室則為之貪?!薄?4〕基于這些認識,劉敞在《春秋意林》卷上解說 “公子遂如京師”條時云:“《春秋》所謂功者,能事大國,能反侵地,能復周公之宇。能事大國,義也;能反侵地,功也;能復周公之宇,榮也。此三者,所以予其權(quán)也?!眲⒊ㄒ?“此三者”為大夫之“功”,即多計較于本國利益而言。

可見,宋儒在《春秋》學中論王述霸雖然經(jīng)歷了由“心術(shù)”向“義利”觀念的轉(zhuǎn)變,但是他們在德行先于政治這一條原則上是一致的,仁政說無疑是其整個政治關懷的基本內(nèi)涵,后起之宋儒圍繞《春秋》學展開的王霸之辨,也大致以“心術(shù)”動機為主。王道之于 “心”,意味著在“反求諸己”而得其 “放心”的自足境地下,國君要在“為政”上“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也即王道就是君主將己身固有的 “仁心”發(fā)之于政,這樣,“心”成為關乎王道理想落實的宰制因素,這是北宋《春秋》學繼承了傳統(tǒng)的道德史觀的明顯體現(xiàn)。

結(jié) 語

總體而言,北宋《春秋》學中的史學思想尚屬于 “草創(chuàng)”階段,這與當時的《春秋》學思潮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的。慶歷以后興起的經(jīng)學變古之風,使得北宋《春秋》學接續(xù)中唐啖助學派開啟的“新春秋學”,于解經(jīng)中提倡依經(jīng)立義,己意說經(jīng),重點意圖在于將《春秋》中所蘊含的圣人“筆削”之旨指向經(jīng)邦大訓,因此,也就拋棄了宋代以前多孜孜以求字義、名物、典章制度、地理等為特征的《春秋》學研究方法。因此,自杜預以來不斷強化的“《春秋》為史”的觀念,到了宋儒這里才得到徹底的揚棄,由此而知宋儒治《春秋》的重點在 “義理”的闡發(fā)上。

盡管如此,由于《春秋》學于宋代經(jīng)學發(fā)展中堪為翹楚,又不自覺地影響了經(jīng)學與史學研究風氣。若僅就史學研究而言,如果說北宋《春秋》學中所蘊含的史學思想還是涓涓細流,那么到這一時期的史學家那里則得到了汪洋恣肆的發(fā)展。“獨尊《春秋》”的觀念,使得北宋誕生了眾多“意擬”《春秋》的史學著作,尹洙的《五代春秋》、歐陽修的《新唐書》、《新五代史》、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范祖禹的《唐鑒》、呂夏卿的《唐書直筆》、馬令的《南唐書》等莫不如此,正如王東先生所說:“縱觀宋代史學,幾乎所有有影響的史家史著,都與《春秋》經(jīng)學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薄?5〕《春秋》的書法、義例、直書與曲筆觀念,良史標準,甚至于行文中提倡文字簡約等,都深刻地影響了宋代史學的觀念和編纂方法。因此,在《春秋》學的影響下,許多史家開始嘗試運用新的觀點、方法來研究歷史,歷史寫作日益與現(xiàn)實社會相聯(lián)系,史學經(jīng)世的旗幟日益鮮明。史家們將《春秋》之微言大義融入史學寫作,導致了史學風氣發(fā)生巨大變化,這一變化波及面較為廣泛,它使北宋史學都帶上了《春秋》義法色彩,并成為北宋史學突出的時代特征。

〔1〕司馬遷.史記 〔M〕.中華書局,1977.3297.

〔2〕〔4〕〔6〕〔11〕〔12〕〔15〕劉敞.春秋權(quán)衡 〔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八,卷一,卷四,卷三,卷四,卷三.

〔3〕〔7〕〔30〕〔31〕程顥,程頤.二程集 〔M〕.中華書局,1981.583,1091,1103,1103.

〔5〕孫覺.春秋經(jīng)解·序 〔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9〕〔13〕蕭楚.春秋辨疑 〔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

〔10〕王辟之.澠水燕談錄 〔Z〕.中華書局,1981.70.

〔14〕孫復.春秋尊王發(fā)微 〔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

〔16〕杜預.春秋左氏傳·序 〔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7〕〔18〕〔20〕〔21〕蘇轍.春秋集解 〔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序,卷一,卷五,卷二.

〔19〕蘇轍.蘇轍集·史官助賞罰論 〔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2〕杜預.春秋三傳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8.

〔23〕馬宗霍.中國經(jīng)學史 〔M〕.上海書店出版社,1984.110.

〔24〕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Z〕.中華書局,1995.215.

〔25〕〔26〕朱彝尊.經(jīng)義考 〔M〕.中華書局,1998.563,563.

〔27〕司馬光.司馬溫公文集·論風俗札子 〔M〕.《四庫全書》本,卷六.

〔28〕錢大昕.廿二史札記序 〔M〕.中華書局,1984.885.

〔29〕〔32〕〔34〕劉敞.公是弟子記 〔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一,卷一,卷二.

〔33〕王安石.王安石全集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73.

〔35〕王東.宋代史學與《春秋》經(jīng)學——兼論宋代史學的理學化趨勢 〔J〕.河北學刊,1988,(6).

(本文責任編輯 劉昌果)

K244

A

1004—0633(2010)01—0132—04

2009—10—08

孫旭紅,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 上海 200241

猜你喜歡
春秋義利王安石
義利世好集團
法人(2023年9期)2023-12-01 14:50:22
初夏即事
元日
媛福達:義利共舉 成就未來
鄉(xiāng)音(2021年8期)2021-08-20 03:59:00
試論《秋海棠》在20世紀40年代的媒介傳播
抗戰(zhàn)劇《民兵葛二蛋》的當代義利價值觀倡導
視聽(2016年2期)2016-08-21 07:50:58
春秋禮樂文化的研究探討
戲劇之家(2016年15期)2016-08-15 20:25:45
慈善組織信息公開應堅持義利并舉
大社會(2016年7期)2016-05-04 07:12:21
穀梁春秋哲學構(gòu)建及其意義
人民論壇(2016年5期)2016-03-24 22:28:23
論春秋時期的師保
求是學刊(2015年3期)2015-05-21 01:41:56
渝中区| 清水县| 南华县| 宿松县| 罗山县| 中山市| 秦安县| 聂拉木县| 宝坻区| 东乡族自治县| 五大连池市| 石台县| 基隆市| 南江县| 兴和县| 当雄县| 潮州市| 合水县| 崇明县| 原阳县| 金堂县| 波密县| 天津市| 阳谷县| 理塘县| 玉田县| 和田县| 伊通| 米林县| 长沙市| 四会市| 汉川市| 黑龙江省| 迁安市| 永兴县| 阿鲁科尔沁旗| 五常市| 荔浦县| 千阳县| 天镇县| 长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