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志
很多產(chǎn)品若不合格,可以重造;但育人工程是一次性的,不可逆轉。所以教育無小事,教育要注重細節(jié)。筆者認為,有愛才有細節(jié),一切細節(jié)均源于愛。只有教師心中有愛,有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有對學生由衷的喜愛,他才會把自己細膩的情感傾灑在教書育人這片土地上,才會把謀生的職業(yè)當成一生的事業(yè)去經(jīng)營。教學多年來, 筆者也一直在探尋這種“愛”的藝術。
筆者相信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人人都喜歡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生,但如何面對那些對學習提不起絲毫的興趣、整天吊兒郎當?shù)膶W生呢?剛走上教師崗位時,筆者曾經(jīng)諷刺挖苦過他們,可是現(xiàn)在,筆者發(fā)現(xiàn)那是太不了解學生的后果。有一次,筆者問一個只要上課就趴在桌上睡覺的學生:“你上課覺得累嗎?”他說是。那一刻,筆者心里百感交集:對他來講,上課簡直就是“煉獄”啊,老師還能怪他嗎?如果老師的講課藝術超凡絕倫,不僅學習好的學生愛聽,學習差的學生也樂在其中,還會有覺得“累”的學生嗎?
有人說,看見墻倒了,如果不能扶,那么不推也是一種善良。筆者認為,遇見學習差的學生,如果不能成才,那么讓他成人,讓他快樂、自尊地成長也是為人師者應盡的責任。在不能改變客觀環(huán)境的條件下,教師除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也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就會少一分氣憤,多一絲平靜,帶著理解的心態(tài)去教學生,懷著愛的情感對待他們,相信學生肯定會有進步的。
筆者不會輕易地對某個學生的一生下結論,因為筆者認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潛質(zhì),對未成年人預測美好的未來,對他能起到鼓勵促進的作用;而預測他不好的未來,是不準確也不公平的。在學生心目中,教師的話是有很大權威的,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尊重學生的潛質(zhì),會使他們離教師的期望越來越近,否則會越來越遠。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師只要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用信賴的心態(tài)去尊重學生的潛質(zhì),對學生有著美好的期待,心中就會樹立起學生的積極形象,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獲得這方面的認識,使他們善于分析和把握自己的優(yōu)勢,確立正確的奮斗目標,用美好的前景激勵自己,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
美麗而嬌艷的鮮花,更需要精心呵護。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孩子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孩子前進的動力和向上的源泉。一碗渾水,靜置一段時間后,自會變清。做一個糊涂老師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成長。
1)一碗水端平。不管學生來自正常家庭還是離異家庭,富裕家庭還是貧困家庭,有無生理缺陷,筆者從不刻意流露出對他們的關心。從表面看,就好像老師不知道他們的具體情況似的。有一個學生,他的父母叮囑筆者:這個孩子以前經(jīng)常調(diào)皮打架,老師都愁他,希望筆者多盡點心。筆者發(fā)現(xiàn)這孩子總是用敵意的眼光去看老師,筆者裝作沒看見,對他從不單獨訓斥,也不單獨表揚,總是把他與其他學生混在一起批評、表揚,讓他感覺不到自己是特殊的。慢慢地,他看人的眼神變得漸漸柔和起來,運動會上,為班級掙了很多榮譽,打架更是從來沒有過的事了。
2)允許申辯。一個好醫(yī)生用他的手術刀說話,一個好老師讓他的學生說話。當學生犯錯時,筆者從來不說“我就知道你心里是這么想的”“我早就看透你了”“你怎么這么多理由,明明做錯事還死不承認”等話,筆者相信,學生自我辯解的過程也是自我教育的過程。只是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他要為自己“狡辯”一番,越狡辯他心里就越明白自己錯了,就知道怎么做才是對的。這樣,教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心服口服最好,也有倔強的,心服口不服,筆者也不逼他,心里明白比光說不做要強。筆者對學生的懲罰也是點到為止,允許犯錯誤更要允許改正錯誤,不能揪住小辮子不放,用對待成年人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實不可取的。筆者認為人都有一個心理臨界點,懲罰適度時,學生心里會有內(nèi)疚感,這種內(nèi)疚感迫使他以后不再犯類似錯誤;當過了這個臨界點,懲罰過度時,學生會認為老師已經(jīng)為他的過錯“埋單”了,以后再犯錯,再懲罰一次就行了。心里不僅沒有悔意,還增強對老師的怨意甚至恨意,這樣下去教師再苦口婆心也只會事倍功半。
行醫(yī)問病,對癥下藥,須慎之又慎。建設一個班集體,更是如此。小事成就大事,細節(jié)成就完整。從孔子的“愛之,能勿勞乎?忠之,能勿誨乎?”到夏丏尊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羅素的“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學生”“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古往今來的教育家們思想基礎不同,風格各有千秋,但主旨還是“愛的教育”。一句話,有愛才有教育,一切細節(jié)均源于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