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儒釋道三家的當代對話——“中華之道儒釋道巔峰論壇”紀實

2010-02-16 07:28葉小文任法融杜維明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0年6期
關鍵詞:文化

葉小文,任法融,傳 印,杜維明

(1.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

2010年 9月 18日下午,“中華之道——儒釋道巔峰論壇”在四川省都江堰青城山隆重舉行。中國儒釋道的三位重要人物——中國道教協(xié)會會長任法融道長,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傳印長老,著名儒學思想家、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先生——進行三家的“巔峰對話”。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xié)會會長、中華文化學院副院長葉小文主持。論壇吸引了來自中國大陸、港澳臺和近 20個國家、地區(qū)的 600余名各界人士參加。

葉小文: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今天,在都江堰旁、青城山下,在以“自然、生命、和諧、發(fā)展”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國 (成都)道教文化節(jié)上,中國儒釋道三位大師齊聚一堂,正如國家宗教局齊曉飛副局長所說,“我們相聚于歷史悠久、雄奇清幽的洞天勝景,體悟道緣,共襄盛舉”。

今天的論壇叫“中華之道——儒釋道巔峰論壇”,顧名思義,一個“道”字,確可通貫三家、通達古今。大道之境,能否視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巔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每個傳統(tǒng)文化,都有自己的基本概念或核心范疇。如果對西方文化追本溯源,總要談到古希臘的邏各斯 (LOGOS),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追本溯源,也就總要談到“道”。

“道”是什么?道理,道理,“道”中何“理”?請聽任法融道長怎么說?

任法融道長:

“道”是宇宙之間、大千世界 (天地日月)、森羅萬象、蕓蕓眾生之起始,亦為人類文化之淵源。由黃帝時孕育此道,經代代先賢口耳傳承,延至春秋時代老子降生。老子依此,寫了《道德經》,才將此文化思想普及人類。然而,道的思想究竟是什么?毛澤東曾說:“有關黃老講的這個道,是宇宙之間的普遍真理?!睂<以u說,道是宇宙的本體根源,運動法則 (規(guī)律),它的屬性是“和”。

(一)道的規(guī)律性就是老子說的“自然無為”

什么叫“自然無為”?從廣義上講就是宇宙之間、天動地靜、日月運行、四時成序、萬物的長生收藏、枯榮交替,其中沒有任何主觀、意氣、感情、私心等個人行為,均屬自然。從狹義上講,就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無論大小多少,都蘊涵著各自的自然情理。在一個人的為人處事及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從事物的自然情理,不任意妄為,不將個人的意氣、主觀、感情、私心強加于事物之上。如此為之者,處事即成,交人必和,才有生生不息的生命。

道的屬性是“和”,如何理解?《道德經》42章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庇钪嬷g、大千世界、森羅萬象、蕓蕓眾生,雖然千差萬別、盤根錯節(jié),但都蘊涵著兩重性。老子對此用陰陽二字概括。事物的兩重性 (陰陽),達到“和”的境界,就是最佳狀態(tài)。

故常言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恰恰說明道與事物聯(lián)系緊密,二者不可分離?!吨杏埂吩?“道也者,不可須臾而離也,可離非道也。”

(二)道的普遍性

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钡郎斓厝f物以后,道的整體運動法則 (規(guī)律)、“和”的屬性仍然混融于天地萬物之中。道與天地萬物的關系,如同水與波,波即水,水波一體;道即物,物即道,道物無二。人是天地萬物自然的一部分,由此可見,人身中也有道。道在人身中是什么?就是一點本來的天真本性。道有什么功能和作用,人的本性中亦有。

人身的本性,由于后天的七情六欲干擾而不能自在,就會失去它的功能與作用。故《道藏》說: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以致人失去了本性,隨之與大道脫離了關系。而事物失去了本性,脫離了道的關系,不僅于本身不利,還會危害人類,破壞自然,背離天人合一的狀態(tài),以致人世間紊亂了綱紀,引發(fā)此起彼伏的戰(zhàn)禍,狂轟濫炸,毀傷物命,人心浮躁,利欲熏心,為所欲為,爾虞我詐,機取巧奪,肆無忌憚,隨心所欲。近年來,雪山冰川融化,地球逐漸變暖,惡風暴雨時作,地震頻繁,疫情肆虐,旱澇不均。這都是由于世界綱紀紊亂,天道運度失序,人失性所致。這正是人類需要研究解決的唯一課題。

如何解決?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因為有私情,利己之心嚴重,故有吉兇禍福之邂逅,應取法深厚、平坦、忠實、大公無私的大地的體性?!吨芤住吩?“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故“人法地”。大地即使如此,還因勢之高低,質之軟硬,有滄桑之無常,須取法天道無不私覆、永不衰竭的運化之道,故“地法天”。天有四時變更、寒暑交替之幻化,須師法生育天地,運行日月,天養(yǎng)萬物,無有任何主觀意氣、感情私心的“道”,故“天法道”。道的最高屬性就是自然法則,故“道法自然”,因應自然的法則。到此境界,才是人與萬物天地,與道合為一體;到此境界,正是與道的屬性自然法則合為一體。當此時也,天清地寧,河海靜默,山岳穩(wěn)固,陰陽和諧,風調雨順,萬物繁榮。那人間社會呢?天下太平,四海寧靜,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老子曰:“雞犬之聲相聞。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人與人之間,誠實厚樸,相安無事;國與國之間,共存共榮,互利并存。

老子還說:“重積德則無不克?!边@個“德”即孔儒說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天下歸仁焉”。這個“仁”亦即釋迦講的“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善 ”。

(三)人人可以實踐道

道法自然,而顯于人生,故人人都可以實踐道。社會由萬千眾生構成,從人的身心和諧開始,到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與社會和諧,全社會自然就和諧了。自然界是天朗氣清,陰陽和合,風調雨順,萬物繁榮,人間社會是天下太平,社會穩(wěn)定,國泰民安。

葉小文:

任道長用慷慨激揚的“秦腔”、深入淺出的道理,為我們詮釋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精神內涵和大智慧。他說:“道是宇宙的本體根源,運動法則 (規(guī)律),它的屬性是和?!钡拇_,“道”是事物的根本,《周易》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薄暗馈笔亲兓姆▌t,“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講,“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有何規(guī)律和特性?“道”的規(guī)律性就是老子說的“自然無為”?!暗馈钡膶傩允恰昂汀?。道法自然,而顯于人生,故人人都可以實踐道。道在哪里?在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生動的故事里,在大家的日常的生活里。

“道”與佛家、儒家的學說有何關聯(lián)?任道長說,“道 ”連著“德 ”,而“德 ”即歸“仁 ”,“仁 ”亦即“善 ”。由此可見,我國的儒釋道三大文化體系的中心思想雖說各異,形式也各不相同,但殊途同歸,其宗旨都是倡導減少私欲,返歸人的天真本性,達到與道的屬性合為一體,如此才能生生不息。

中國佛教協(xié)會的會長傳印長老在場。他同意這個見解嗎?

傳印長老:

儒、道、釋三家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自伏羲氏畫“八卦”,開始有儒教;自老子著《道德經》,始有道教經典,自張道陵修道青城山,開始有道教;自漢哀帝元壽元年,大月氏使者伊存來漢,向博士弟子景盧授佛經 (據(jù)《魏略·西戎傳》),我國漢地開始有佛教。古來大抵的說法是:儒家以“正”設教,道家以“尊”設教,佛家以“大”設教。至于“好生惡殺,則三家同一仁也;視人猶己,則三家同一公也;懲忿窒欲、禁過防非,則三家同一操修也。”(宋·劉謐語)

人間社會的道理,概括起來,不外乎善惡二字。儒道釋三家的意旨,無非是教人舍惡從善而已。如果分別來說,古來大抵說法是: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南宋·孝宗趙昚語)猶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讀本《三字經》所謂,“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家猶如三才離不開三光。歷史的實踐證明,儒道釋之三家,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儒、道、釋共同構成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諧共存、對話交流、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相互影響是三家關系的主流。儒、道、釋三家都蘊涵著深刻、豐富的凈化人們精神世界的和諧思想,這是三家能夠和諧相處的重要原因。佛教認為:緣起無我,因果相續(xù);法界緣起,重重無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理事圓融,事事無礙。佛教所說的圓融無礙,即是教人克念作圣以達到和諧的究竟境界。

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的根源,在于眾生內心的“我執(zhí)”和“無明”。心中“我執(zhí)”作祟,為人處事無不以“自我”為中心,無視因果規(guī)律,不明白“世相紛紜何所宗?一心因果盡羅籠”的道理,不知道要約束自己的心性;為了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滿足自己的意愿而為所欲為,哪怕傷害他人也在所不惜。如果人人都這樣,則沖突矛盾不可避免。因此,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破除“我執(zhí)”,慈悲為懷,愛人如己是求得和諧的關鍵所在。

人們的一切行為,以心為本源。若人能夠明因識果,明辨善惡,了知舉心動念一切行為的后果,絕對是要由自己負責的,則必能兢兢業(yè)業(yè),閑邪存誠,敦倫盡分,不作諸惡,奉行眾善,是為善人。若人人皆能洞達斯理,相觀為善,由個體而家庭、而社區(qū)、而國家、而天下,則心凈國土凈,心安眾生安,心平天下平。

我們繼承發(fā)揚儒、道、釋三家優(yōu)良傳統(tǒng)思想,行“仁、慈、無為”之教化,人與人互助互愛,誠信相接,則人類可以心心相印,世界必能欣欣向榮。儒、道、釋三家的和諧思想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xiàn)實價值,是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寶貴精神食糧和智慧源泉。

葉小文:

傳印長老娓娓道來,話不長,卻發(fā)人深思。他告訴我們,古來大抵的說法是:儒家以“正”設教,道家以“尊”設教,佛家以“大”設教。至于“好生惡殺,則三家同一仁也;視人猶己,則三家同一公也;懲忿窒欲、禁過防非,則三家同一操修也。”儒、釋、道三家,同一“仁”,同一“公”,同一“操修”。儒、釋、道三家都蘊涵著深刻、豐富的凈化人們精神世界的和諧思想,都行“仁、慈、無為”之教化。

中國第三期儒學發(fā)展的思想家、哲學家杜維明先生在場。他同意剛才兩位高道高僧的見解嗎?

杜維明:

我非常高興與兩位高僧大德一起來探討佛教、道教、儒家相輔相承的關系。我認為中華民族能夠慧命相續(xù),緣于中華文明的特性和核心價值。中華文明是開放、寬容、學習、對話的文明,提倡“和而不同”,能夠欣賞多元和多樣的文化,同時有深刻反思的能力。中華民族提倡的“道”是“天道”,是生存之道,所以它重視“和諧”。重“和”成為中華文明的基本價值。這個核心價值不僅是亞洲價值,而且也是扎根在亞洲、扎根在中國的普適價值。

目前,人類面臨著生存的困境,水源、土壤乃至空氣都受到了污染,世界秩序混亂,暴力、恐怖事件不斷發(fā)生。西方經過啟蒙運動發(fā)展出來的一些理念或者價值,像自由、理性、人權、法制和個人的尊嚴,當然還有科學和民主,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實踐的核心價值。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除了這些體現(xiàn)西方啟蒙思想的核心價值之外,面對生存困境,我們還要有更寬廣的價值,如同情、慈悲、正義、責任、禮讓和社會的和諧,這也是人類走向和平之路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

今天我們必須超越人類中心主義,超越狹隘的、甚至侵略性的理性主義,超越膚淺的、甚至過時的科學主義??茖W主義不是科學精神。要看到,當理智的光芒向外照射的同時,無知之路也在向外延伸。但膚淺的科學主義對很多人類的精神現(xiàn)象不理解,因為它不但無知,也非常傲慢。它認為精神世界一概都是虛無縹緲的。這是 19世紀和 20世紀初以實證論為中心的、狹隘的科學主義。今天的科學發(fā)展已遠遠超越了這種科學主義。我們可以非常直截了當?shù)卣f:“不了解精神文明,不了解世界上偉大的宗教文明,也就不能在 21世紀發(fā)揮真正的有文化底蘊的領導作用?!币驗檎嬲念I導除了具備經濟資本外,還要具備一定的社會資本;除了科技能力外,還要有相當?shù)奈幕芰Α?/p>

道教、佛教、儒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也是引領人類走向和平的不可或缺的價值。當然,我們的視野要寬廣,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也都是人類珍貴的精神遺產,也值得我們繼承和借鑒。

我們今天應當回歸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儒、釋、道的精神內涵是對個人身心的安頓,是對人與社會良性互動關系的一種運作。儒、釋、道關于人本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生和天道的關系的思想都蘊涵著非常豐富的精神資源,是指導我們生活的堅實的理論。三家能夠和平共生的智慧以及持久深入的自我反思能力,為中華民族培育了可以為世界所參照的生命學問。我們應該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些基本價值作為我們身體力行的基礎。

我們不但要回歸,還要發(fā)揚。要發(fā)揚我們的內在核心價值,通過體知積累的智慧與世界人民分享,打造中華民族的形象。

葉小文:

的確,客觀世界的可知與不可知的矛盾、人類認識的有限性和客觀世界的無限性的矛盾,揭示了宗教思想總是與人類相依相伴,揭示了宗教思想積累和衍化為宗教文化、宗教文明的深刻的認識論根源。我們當然崇尚科學,永遠要高舉科學的旗幟。但科學絕不是對客觀世界的淺嘗輒止的認識,如杜先生說的“科學主義”,而是實踐—認識—實踐的永無止境的探索。

我們的確主張無神論,但無神論絕非“無知,傲慢,認為精神世界一概都是虛無縹緲”的“無精神論”。今天,經濟快速發(fā)展、社會結構轉型,13億人的精神生活怎么安頓?他們心靈生活的要求怎么回應?這也是治國理政需要關注的重大問題?!叭濉⑨?、道的精神內涵是對個人身心的安頓,是對人與社會良性互動關系的一種運作,儒、釋、道關于人本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生和天道的關系的思想都蘊涵著非常豐富的精神資源?!睆倪@個意義上,應該重新認識和發(fā)掘其中可以“古為今用”的積極因素。

杜先生曾與我談到,儒、釋、道都注重身心的修煉;“仁 ”(惻隱 ,同情 ,慈悲)是內在道德性;“禮 ”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尤其從郭店出土的楚簡中“仁”的寫法,是“身”與“心”二字的疊加。這使我們理解,儒家的“求仁”,與佛教的“修心”,與道教的“修道”,本意是相通的啊!

今天論壇的場景讓我想起民間傳說“虎溪三笑”的典故?;⑾诮鲝]山東林寺前,相傳東晉高僧慧遠駐錫東林寺時,來訪和參拜者絡繹不絕,常常賓朋滿座、談笑風生。但慧遠送客,一向不過虎溪。一天,詩人陶淵明 (也是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攜道士陸修靜來訪。儒釋道三位高人相談甚歡,臨別依依不舍。慧遠送客,仍一路談笑風生,竟不覺破了慣例走過虎溪,溪旁有虎見狀都驚奇地歡叫起來,三人大笑而別。后人于此建“三笑亭”。其實,慧遠與陸修靜并非同一時代人,交游之說難免牽強。但南北朝以來,儒、釋、道交流交融漸趨流行,“虎溪三笑”便傳為美談。

今天,任法融道長、傳印法師、杜維明先生三位當代儒釋道大師,相聚青城山坐而論道,相談更歡。如果說“虎溪三笑”只是個傳說,今天可是實實在在的“青城三笑”。

今天的“青城三笑”,至少給我們兩個方面的啟示:一是學理上的收獲,二是實踐上的啟迪。

(一)學理上的收獲

我們常說,儒、釋、道是相通的,它們究竟怎么相通?他們之間的最大公約數(shù)是什么?今天三位大師的演講,給我們解答了這個問題。

一個“道”字,確實可以通達三家,可以作為中國古代思想的最高范疇,標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巔峰理念。因為每個傳統(tǒng)文化,不管它怎么枝繁葉茂、博大精深,其實都有它自己的根,也就是基本概念或核心概念。

“道”是事物的根本,“道”是變化的法則,“道”是“形而上者”?!暗馈笔前盐帐澜缯w性的工具??鬃诱f:“吾道一以貫之?!避髯诱f:“千舉萬變,其道一也?!?/p>

“道”還有“人道”。作為最高原理的“道”與人不僅不是彼此相分的,而且是作為與天地相對應的一個重要方面。“以道為根”并不妨礙“以人為本”。因此,儒家反復強調“道”并非超然于“人”,“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也”。就是說,道不是與人隔絕的存在,離開了人的道只是抽象的思辨。道所具有的各種意義,要通過人的知和行,通過人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才能顯現(xiàn)出來。恰如深山里的花開花落,如果沒有人去鑒賞,就無所謂美與不美。

那么,什么是“人道”?“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岸Y者,人道之極也”,“法者,天下之至道也”。道,就這樣與仁、義、禮聯(lián)系起來了。儒、釋、道三家,就這樣通過一個“道”字聯(lián)通起來了?!暗馈笔且粭l道路、一根紐帶,使我們互聯(lián),讓我們相通。“道”是創(chuàng)造、歷程、境界和精、氣、神。

因此,“道”就特別重要了。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各位今天聽了這么多“道”,應該不虛此行了。孟子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各位今天得了這么多“道”,應該朋友遍天下了。

綜上所述,結論就出來了。一個“道”字,確實可以通達,可以標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巔峰。一個時代的精神要充滿活力地在全民族中張揚,就要從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積淀中重鑄。“大道無垠”,生生不息。你看一個“道”字,既有昂首前進之“首”,也有奔走不息之“走”;你看一個“道”字,儒、釋、道三家可以在這里相聚相通。所謂“儒以治國、佛以治心、道以治身”,雖乃過頭過時之言,但中國的儒釋道三家,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和傳統(tǒng)。

(二)實踐上的啟迪

“道”蘊涵著古今的連接、東西的對話、活力與和諧。我們繼承歷史,面向未來,立足中國,面向世界,不應食古不化、抱殘守缺。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是為了實踐的需要,為了創(chuàng)新和超越。

任道長說,道的屬性是“和”。這個“和”如何理解呢?“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天地日月、森羅萬象、蕓蕓眾生千差萬別,但都蘊涵著兩重性。這兩重性,老子用陰陽二字進行最高概括,達到“和”的境界是最佳狀態(tài)。因為“和”是道的屬性;因為“和”,道才有無限的生命力。而儒家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狈鸺胰绾慰茨?傳印法師說:“緣起無我,因果相續(xù);法界緣起,重重無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理事圓融,事事無礙。佛教所說的圓融無礙,即是教人克念作圣以達到和諧的究竟境界?!痹瓉怼靶臒o掛礙,無掛礙故,究竟涅槃”的境界,就是“達到和諧的究竟境界”。

我們現(xiàn)在講得最多的就是“和諧”。問題是如何認識和諧,如何達到和諧?今天的“青城三笑”,相信可以推動大家,從儒釋道的傳統(tǒng)文化中去尋覓這個答案。

道家的“太和萬物”與“德”緊密相聯(lián),以道相通、以德相求,以道為本、以德為行。要抑惡揚善、上善若水,孝敬父母、敬老恤孤,施藥治病、憐貧憫疾,助人為樂、助學興教,謙虛謹慎、慈儉濟人,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勞動自養(yǎng)、自食其力,淡泊名利、和光同塵。所謂“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就是要人挫鈍鋒芒,解脫紛爭,大家和合如陽光,混同如沙塵。當利益沖突、矛盾糾紛時,不妨彼此體諒、委曲求全,就能開闊胸襟、以德報怨,便會求同存異、眾緣和合。

儒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干和基礎,“和而不同”則是儒學所肯定、倡導和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昂屯妗惫乓延兄?孔子加以總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對“和”與“同”的不同態(tài)度,竟是君子和小人的分野。以“和而不同”為主線,儒學追求的“和”似可概括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以“和”對“多”,集散成大。和,以多為基礎;多,以和為歸屬。第二層面,以“和”制“合”,平衡互補。和,并非簡單的相加,亦不是硬性的拼湊,更不是強行的并吞;而是和諧相濟,合而不亂,協(xié)調平衡,“和實生物”。第三層面,“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禮記 ·樂記 》曰:“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薄昂鸵舱?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比绻f“和而不同”是主線,“仁愛”則是儒家貴和哲學的靈魂和源泉。泛愛萬物,樹立天人一體的宇宙觀;協(xié)和萬邦,樹立天下一家的人類觀;政通人和,樹立以民為本的政治觀;厚德載物,樹立多元一體的民族觀和文化觀;誠信正直,樹立義利統(tǒng)一的道德觀;慈孝恩義,樹立家道和順的家庭觀;成己成物,樹立崇德廣業(yè)的人生觀。

佛教在中國歷經兩千年的發(fā)展,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其中氤氳著“一團和氣”,蘊涵著一股“和風”。佛教之“和”,比較突出的有:基于緣起論、平等觀,提出“和”與和平的思想;基于“依正不二”,主張人與生存環(huán)境相和諧;基于“心凈則佛土凈”,提出“心靈環(huán)?!?基于“教規(guī)雙運、解行并重”,強調僧團奉行“六和敬”的規(guī)則,即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佛教講“和”的關鍵,在于安頓人心,褪去“我執(zhí)”,強調“心凈則佛土凈,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所以“心”太重要了。其實,儒釋道之學,都重視一個“心”字。儒家講“忠恕”,佛家講“慈悲”,道家講“感應”,在在都離不開一個“心”字。應該說,儒釋道之說都是重視“愛”的。但“愛”的繁體字是“愛”,是有“心 ”之“愛 ”,用“心 ”去“愛 ”。改成簡體,恰好把“心”拿掉了。殊不知此處正是“心”不可去。因形思義,當下的快餐文化、言情小說、電影故事,雖然都在談“愛”,滿篇是“愛”,卻乃“無心”之愛。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重仁愛”、“貴中和”。在世界三個比較突出的文明中,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蘭文明崇尚公平,中華文明則崇尚包容、仁愛、中和,并由此形成了和諧至上的價值觀?!昂汀笔侵袊鴼v史文化的特征向量,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維基礎?!昂汀钡乃枷敕从沉耸挛锏钠毡橐?guī)律,因而能夠與時俱進、與時俱豐。中國的儒、釋、道思想中都含有“和”。“和”的精神是一種承認、一種尊重、一種感恩、一種圓融?!昂汀钡幕A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昂汀钡耐緩绞且詫υ捛罄斫?和睦相處;以共識求團結,和衷共濟;以包容求和諧,和諧發(fā)展?!昂汀钡恼軐W是“會通”,既有包容,更有擇優(yōu);既有融合,更有貫通;既有繼承,更有創(chuàng)新,是一以貫之、食而化之、從善如流、美而趨之?!昂汀钡募丫呈歉髅榔涿?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和美。

將“和”用于人際關系,以寬和的態(tài)度待人,就會取得眾人的信任;將“和”用于政治,則能促進歷史發(fā)展,文化繁榮;將“和”用于經濟,則能促進生產發(fā)展,經濟發(fā)達;將“和”用于文化,則可使百家爭鳴,理論創(chuàng)新;將“和”用于養(yǎng)生,得和則盛,得和則壽;將“和”用于戰(zhàn)略決策,則賢才蜂聚、良言潮涌、上下通達、左右和諧、弊端早現(xiàn)、創(chuàng)新迭出;將“和”用于外交,則“協(xié)和萬邦”,實現(xiàn)“萬國咸寧”、“天下太平”。

今天這個“中華之道——儒釋道巔峰論壇”,縱論“道”,暢談“和”,對于我們當下倡導愛國守信和敬業(yè)誠信的時代精神,構建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的基本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或許有所裨益;對于我們當下提倡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培育奮發(fā)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tài),推廣修身律己、尊老愛幼、勤勉做事、平實做人的社會公德,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或許有所啟迪。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窺探文化
誰遠誰近?
繁榮現(xiàn)代文化
構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林甸县| 墨玉县| 十堰市| 恩平市| 连云港市| 澄江县| 永兴县| 永安市| 铜川市| 灌南县| 衡阳县| 陵川县| 商河县| 新干县| 南昌市| 乐昌市| 台江县| 防城港市| 晋宁县| 正蓝旗| 乐亭县| 中卫市| 类乌齐县| 饶平县| 沭阳县| 扎鲁特旗| 外汇| 芦溪县| 同德县| 武鸣县| 陵川县| 五华县| 西和县| 泰兴市| 获嘉县| 沁水县| 浮梁县| 惠安县| 济阳县| 高安市|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