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良綱(國家信訪局研究室 北京 100017)
王志強(黑龍江省伊春市友好區(qū)和平社區(qū) 黑龍江伊春 153000)■文
"青天情結"背后的話語結構
The Con tex t beh ind the'Com p lex Feelings on Judge B ao Q ing tian'
姜良綱(國家信訪局研究室 北京 100017)
王志強(黑龍江省伊春市友好區(qū)和平社區(qū) 黑龍江伊春 153000)■文
一個時期以來,人們在研究和探討"信訪"動因時,往往將其歸結為"中國老百姓"的"青天情結"、擬或"信訪不信法"所致,進而指出信訪制度是一種"人治"。實際情況是這樣的么?
把信訪現(xiàn)象與信訪人或者中國老百姓的"青天情結"聯(lián)系起來,并將之視為一種因果關系,在有關的理論文章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相關報道和表述中,可謂連篇累牘,俯拾皆是。
1、"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生存發(fā)展中,由于人們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條件不同,不同的個人有不同的法律心理,這樣的心理受到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的法律意識的影響,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認為的'無訟'、'厭訟'心理和長期以來百姓心中的'青天'、'清官'情結的影響下,民眾更愿意選擇'直訴'、'信訪'這樣的行為模式。①文姬:《芻議信訪救濟存在的合理性》,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2、"信訪作為最為傳統(tǒng)的救濟方式,在許多老百姓的眼里是解決問題最有效也最直接的方式。這是一種典型的'包青天情結',把命運寄托在高級領導或上級部門的對下干預之中。②《信訪保護應逐步法制化》,新華網(wǎng)廣東頻道,2006-5-1911:21:12來源:《南方日報》。"
3、"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統(tǒng)治,把傳統(tǒng)的訴訟、維權思想也深深地埋進了部分群眾的頭腦中,加上計劃經(jīng)濟時代法制不健全,老百姓存在一種潛在的'青天'情結,'信正義,盼清官',并且認為'青天'存在于上層,當他們對基層司法狀況感到不滿意時,此時信'訪'不信'法',自然而然
地就想到上面去找'青天'、'告御狀'。③柯學明:《運用科學發(fā)展觀理念建立涉訴信訪新機制》,來源:《中國廣水網(wǎng)》。"
4、即便減少領導批示,也改變不了領導批示比法律程序管用的現(xiàn)實,而且這種能夠有效解決問題的途徑越成功,它的示范效應就越強。應該說,正是這種示范效應導致了信訪潮④《網(wǎng)絡熱議"信訪不信法"根源在于依法維權艱難》,來源:搜狐2010-3-2909:06:32。。
5、"在一定程度上,信訪制度應該是一個臨時性、過渡性的制度,而且它所建立于其上的社會心理基礎是傳統(tǒng)中國的"青天情結",體現(xiàn)的是"人治思維",與現(xiàn)代社會民主與法治的精神是不可同日而語的。⑤《大學開設"信訪專業(yè)"有違法治精神》,2009-6-0505:57:00來源:漢網(wǎng)-《武漢晚報》。"
什么是"青天情結"?青天,一是指蔚藍色的天空;二是喻指清官。情結是一心理學術語,指的是一群重要的無意識組合,或是一種藏在一個人神秘的心理狀態(tài)中,強烈而無意識的沖動。"青天情結"實質上就是指迷信清官,依賴清官,從以上種種話語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青天情結"和"信訪不信法"都是一種請領導批示或者期待領導關注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和行為。很清楚,在這里人們已經(jīng)先入為主地認為,是"青天情結"導致了信訪人或者中國老百姓進行上訪。因此,有學者提出:"信訪并不是社會糾紛解決的主渠道,甚至還帶有'攔車陳情告御狀,擊鼓鳴冤盼青天'的封建色彩。在法治社會,應當將民眾的訴求及各類爭議的解決引導到法治軌道上來。"甚至從操作層面提出了更為具體的建議:"領導在重視信訪工作的同時,減少批示,增加指導,將各類爭議逐步引導到糾紛解決的主渠道上來。應當充分發(fā)揮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作用,鼓勵公眾更加理性地選擇救濟渠道,更多運用行政復議、訴訟等方式維護權益⑥《"信訪不信法"現(xiàn)象值得高度警惕》,大洋新聞2010-2-02來源:《廣州日報》。。"
說中國老百姓擁有"青天情結",實際上就是認同"青天情結"是中國人共同的民族心理特征。設定如此,造就這樣一個心理特征,也需要一定的要素和條件。是不是一個平民百姓在平安幸福的日子里,在閑暇無事中也迷戀、迷信、盼望青天?如果是這樣,那就是一個民族的嗜好,是一個民族的臣民或奴才情結。再就是在一個不平等不公平的社會中,人們總希望有清官主事,造福于民,作為一個夢想在長期的中國封建社會,也不是不可能存在的現(xiàn)實,同時,這種對清官對賢王的期盼,恐怕不只是中國存在。更重要的是這里說的"青天情結",是指在碰到矛盾糾紛和沖突中,老百姓把主持公道寄托在找清官上,而不是走法律程序。由此,問題產(chǎn)生了:如果走現(xiàn)成的法律程序能夠給老百姓主持正義,那么老百姓何必指望清官?如果法律程序能夠主持正義,仍然奔著清官上訪,那無疑就是"青天情結"在作怪。而事實是: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往往都是現(xiàn)行的法律程序走不通或者遭遇徇私枉法時,老百姓才走上上訪路,才去找清官。顯然,老百姓找"清官"或多或少是被逼出來的,而不是一種癖好、一種定勢。找清官對老百姓來講不是目的,目的還是主張訴求、伸張正義!若認同此說,面對老百姓的"上訪"和"青天情結",值得反思的是相關的社會現(xiàn)實,而不是其它。
實際上,關于"青天情結",到底是不是一個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現(xiàn)象,很多方面還是需要冷靜地思考和研究的?,F(xiàn)在可以考證的是歷史記載、文學作品及民間傳說。而對我們來講,影響最大的恐怕還是那些流傳已久的清官劇。不論是歷史記載還是清官劇,它所記載和反映的必然是一些典型的、個案的,尤其是清官劇和一些文學作品,更加注重的是娛樂性,而不是史實性。如果我們冷靜下來回溯整個中國封建王朝的治理,我們能夠想象得出,那些真正直訴到天子、攔車架到上一級清官衙門的,在當時社會處理的糾紛中到底占多大的比例,在這個過程中所謂的"清官"到底發(fā)揮了多大的作用,恐怕還是極有限,絕大多數(shù)矛盾和糾紛還是消化在日常的糾紛處置當中。即便如此,我們設以戲劇為藍本,也可以看得出,老百姓找清官的目的是主持正義,而清官的出現(xiàn)無論是"壓抑豪強"或是"決疑平反",目的都是澄清事實、明辨是非,維護法律的公正。這就是說到頭來無論是清官還是老百姓,都是追求法律公正,而不是其他。至于那句感謝皇恩浩蕩,也不過是慶幸"蒼天有眼"、公平正義終于得到伸張而已。對此,蘇力教授曾明確指出:"如果仍然堅持'清官'這個詞,那么這里的'清'就不能僅僅,甚至主要不能,理解為道德上'清廉'、'清正',而應理解為包括了知識能力上的'清楚'、'清醒'。⑦蘇力:《法律與文學---以中國傳統(tǒng)戲劇為資料》,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年10月版。"其意思很明確,民眾對清官的崇拜或者說情結,說到底還是寄托于'清官'明辨事實、決斷是非、維護公平的能力,最終不過是對公平正義情結的人格化而已。
其實在這里,"青天情結"作為一個判斷,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無所謂是,也無所謂非。重要的是人們在什么時間、什么條件下使用這個概念,我們很難接受本來不是"青天情結"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問題,而總是被一些人拿來說事。對此,曾有人尖銳地提出:"我常想,把'信訪不信法'的責任推給民眾,不是對中國法治現(xiàn)狀的無知,就是對民眾素質的蔑視。那豈不是說,明明有方便可靠的法,人們不知道利用,卻要舍易求難地上訪嗎?人們'信訪不信法'本身就說明,求法可能比求訪更難,更不可靠。信'訪'實際上就是信'清官',這是中國老百姓千百年來的悲情訴求。面對'信訪不信法',需要反思的不是不得不信訪的老百姓,而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管理者,服務者。為什么,在現(xiàn)代中國,人們還和幾千年前的中國一樣,還需要信"清官"靠"清官"呢?⑧趙光瑞:《人們"信訪不信法"是因為法不可信》,《聯(lián)合早報網(wǎng)》,2010-03-29。"在這里,莫言的一段話或可值得引起我們反思,他說"特殊的環(huán)境需要特殊的人物也造就特殊的人物,特殊的環(huán)境把人變成機器,在一個人吃人的環(huán)境里,如果你不參與吃人的活動,很可能就要被人吃掉。這不是民族的問題,更不是人種的問題。這是政治家的問題,不是老百姓的問題。"老百姓渴望清官、具有清官情結,說到底就是因為"清官太少",問題再簡單不過了,老百姓何責之有⑨轉引自徐昕主編:《正義的想象:文學中的司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415頁。?
因此,在研究分析上訪現(xiàn)象時,人們更多的應當考慮法律自身的情況如何,而不是簡單地在老百姓身上找原因。如有識之所說:"所謂的'青天情結',實際上是某些話語方硬扣在百姓頭頂上的帽子。中國老百姓從來都沒有什么'青天情結',有的只是對公平正義的需求以及由此形成的無奈,尋找青天不過是這種需求和無奈的表現(xiàn)形式罷了。"筆者極為贊同。
如果老百姓遇到問題,不再走上訪這條路,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1、當法律調整范圍包括所有的矛盾糾紛時;
2、當執(zhí)法能夠切實保證公平公正時;
3、當所有公權力機關的行為不再侵害或損害民眾的利益時。
事實上,能夠如此嗎?當前社會轉型期,出現(xiàn)的大量的征地拆遷、國企改制、環(huán)境保護以及新出現(xiàn)的勞資糾紛等問題,是現(xiàn)行的法律能夠調整過來的么?可以說,于這種快速發(fā)展的社會形勢相對應,法律缺位、滯后的問題普遍存在!
同時司法機關的不作為甚至亂作為乃至腐敗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當下還少嗎?
一部拆遷條例的出臺沸沸揚揚已經(jīng)過去兩三年,還沒有修訂出臺,先后曝出的佘祥林、趙作海案以及最近出現(xiàn)的法官穿著法袍上訪的例子,哪一件不值得從法律層面上反思?難道這位法官也不懂法不知法嗎,難道是青天情結在作怪嗎⑩《湖北法官穿法袍舉"冤"字牌上訪為妻維權被免職》,來源:人民網(wǎng)2010年7月27日7:46。?誠如在關于信訪不信法的討論中有人提出的:怎樣扭轉這種"不進法院都去找信訪辦"的反?,F(xiàn)象呢?在民眾中樹立法治觀念無疑是必要的,但這種觀念變革,不僅僅是針對普通民眾而言,對司法機關、行政機關來說,嚴格遵循依法辦事的基本原則,更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屈正州:《以司法公信扭轉"信訪不信法"》,《西部商報》2010年3月29日。。民眾"信訪不信法"問題,"有些地方官員認為是民眾的問題,民眾不懂法,民眾不愿意走法律程序,其實不然。現(xiàn)代公民法律意識越來越強,法律遵從度也越來越高,但是在地方很多事情是無法走法律程序的。非法強征農民土地還不給補償。這些問題,一些地方政府部門是不給你解決的,而且在法律不如權力大的地方,地方法院幾乎不受理這類案件,即使給你立案你打贏了官司,你也解決不了問題。要想解決問題就得上訪,這已經(jīng)成為明規(guī)則;只有得到上級領導的批示,才有希望解決。下邊的干部不是怕上級領導的批示,而是怕上級領導手中的權力?《解決"信訪不信法"功夫在于批示外》,《新華每日電訊》,2010-3-29。。
實際上,群眾上訪,這本來是一項法定權利,理應無可厚非,信訪制度并不是中國所特有的制度,信訪制度本身也是我國法律制度的組成部分,它和司法制度具有一定的互補關系。對此,中央黨校的林喆教授曾經(jīng)做過精彩的論斷,她說:"司法救濟的權威性不是靠取消信訪權和信訪制度就能建立的,信訪的存在及其越演越烈,在很大程度上與目前司法難以救濟公民缺損的權利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社會轉型期是社會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各種社會矛盾不斷顯現(xiàn)。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社會矛盾,需要國家制度的不斷改革、發(fā)展和完善,而單單依靠司法制度是不可能完成這一重任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信訪制度實際上已成為社會變革時期彌補司法制度不足的一種救濟制度。它在社會沖突和糾紛解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林喆:《信訪制度的功能、屬性及其發(fā)展趨勢》,《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9年第1期。"
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霍爾巴哈說:"一切政府的目的都是為社會謀幸福。人們聯(lián)合成為社會,同意讓自己服從一個代表人們公共意志的強大權力意志,為的是獲得更大的安全和幸福,平平安安地享受自己的勞動果實,以及保衛(wèi)自己,抵御社會內部的惡德和外部侵略。?﹝法﹞霍爾巴赫:《自然政治論》,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在社會矛盾凸顯期,我們政府有責任有義務動員一切行政資源解決好民眾的利益訴求問題,為他們謀取最大的幸福,這其中包括加強和完善信訪制度,更好地通過信訪渠道了疏通民情民意,通過信訪工作解決好民眾生產(chǎn)生活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各級領導干部理所當然地應當了解信訪情況,認真解決老百姓的困難和問題,并就有關的問題進行督查督辦,這也就是一些人所說的"批示",批示不是包辦,也不是干擾處理方案,而是督導依法嚴格按政策辦事,督導辦事效率。我們期望有更多的領導能夠更加深入地關注群眾信訪,提出有關的意見,促進問題的合理解決。而現(xiàn)實中,應當說做的還有差距,還有更多的努力空間。
(責任編輯 魯嘉微)
book=106,ebook=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