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希望
近日,聽了三位教師執(zhí)教的同題異構課一《雨中》,三位老師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用隨文練筆的形式來豐富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理解課文,提高寫作能力。但三種不同的練筆切入點引起了我的思索。
教法一:從“姑娘”的角度設計“練筆”。文章最后一段寫道:這一切發(fā)生得如此突然,又結束得這樣迅速。那位運蘋果的姑娘還沒來得及說聲謝謝,幫著撿蘋果的人已經消失在雨簾中。想一想,當時姑娘心里會怎么說,寫下來。
教法二:從一個蘋果的角度設計“練筆”。課文結尾有這樣一句話:好一筐大蘋果,經過這小小的旅行,又回到了姑娘的車上。“旅行”是什么意思?結合課文內容,寫一篇《蘋果的旅行》作文。
教法三:先讓學生默讀思考:發(fā)生在雨中的那一幕,哪些人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劃出描寫相關人物的語句。然后交流匯報,朗讀體會。最后啟發(fā)想象,練寫片段:馬路上,還會有哪些人來幫忙一起撿蘋果?(警察叔叔、帶孩子的中年婦女、老人、少年……)根據他們各自的身份,想一想,他們會怎么做?
分析與思考:
所謂“隨文練筆”就是指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文本的內容、形式進行的書面表達練習。其訓練時間大多為三五分鐘,篇幅以三言兩語或一段話居多。實踐證明,這種練筆有利于學生理解內容,積淀語感,內化文本語言,促進讀與寫的有機統(tǒng)一,實現:[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相融。新課程實施以來,語文教師對”隨文練筆”非常重視,也經常利用。但“練筆”要根據教材特點、文本內容、學生實際等因素進行全面考慮,選準能牽動“全身”的那“一發(fā)”,找準切入點,以期達成閱讀教學中“練筆”的最優(yōu)化。那么上述案例中的三種練筆切人方式,哪種更合適呢?
《雨中》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對文中人物的了解,感受到急人所急、幫助他人是美好的,也是快樂的。因此,文章學習的著力點是在那群幫助姑娘的紅領巾和過路人身上。教法一讓學生寫寫姑娘內心感動的話語,學生會寫出一大堆感動的話,但很可能會千篇一律,為寫而寫,不是發(fā)自內心的。而教法二從《蘋果的旅行》為題切入,轉換敘述角度,以“蘋果”的視角來寫寫孩子們及過路人的言行,以此來展現人物的助人為樂。雖說改寫課文是一種好思路,但在有限的課堂上實施,學生來不及充分展開,得不到有效的反饋和指導,而且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練寫片段更為合適。相比較而言,筆者認為教法三的切入點更為合適:第一,課文中詳細描寫了那群紅領巾撿蘋果的場面。從“過路人”切入,讓學生立足文本,想象還會有哪些人加入撿蘋果隊伍,他們又會怎么做,怎么說。學生有語言模仿的范本,利于學生動筆。第二,這是課文的重點部分,通過對文本中留白處的補白創(chuàng)造,引導學生體會那群孩子及過路人的美好心靈,受到情感熏陶。第三,學生可以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熟悉的生活情境,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描述。學生有較大的自主選擇空間,想的就是“心中那個人”,筆尖流淌的是人物美好的語言和行動,注重的是片段細節(jié)描寫。這一“練筆”,不但符合四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發(fā)展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提升了學生對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情感體驗,可獲得“得意又得言”的效果。
由此,筆者想到了平常的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隨便找一個“練筆”的切入點,不加選擇,隨意設計,很少考慮練筆內容有沒有價值,學生能不能寫,導致學生無話可寫,即使有,也大多只是套話、假話、空話,同時也容易讓學生產生畏懼和排斥的心理,往往“得不償失”。那么如何選擇隨文練筆的切入點呢?
一、方法遷移處——讓運用鮮活起來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對于文本中出現的精彩語段,教師除了引領學生反復誦讀感悟,還要巧妙地抓住這一語言學習的“點”進行練筆?!八街?,可以攻玉”,讓學生從中積累語言、積淀語感,掌握寫作方法。
課文《廬山的云霧》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具體介紹了廬山的云霧景觀。作者先以“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tài)”為總起句介紹云霧的特點,然后把處在不同位置的云霧的樣子用打比方的手法描繪得非常具體、生動、優(yōu)美。這種典型的先總后分的段落形式及打比方的描寫手法是學生片段仿寫的范例。結合本段的學習,筆者以廣場的噴泉為內容,指導學生邊觀察邊想象,把噴泉的各種姿態(tài)寫具體、寫生動。學有樣本,練有范例,學生筆下的噴泉也獨具魅力:“廣場的噴泉變幻莫測、形態(tài)萬千。有的直沖云霄,像一根通天柱閃著銀光,有的像哪吒腳下的風火輪向前滾去,還有的在半空散開,真像一朵朵盛開的白蓮花。”以課文中的精妙詞句、精彩段落、精巧篇章為練筆的切入點,不僅及時地把寫作訓練有機地融入閱讀教學,更打通了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通道,使兩者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學生寫起來也是得心應手,既有仿效,又有創(chuàng)意,真正體會到練筆之快樂。
二、情感聚集處——讓激情燃燒起來
所謂“情動方能辭發(fā)”。表達是一,種需要,當學生對文本有了充分體驗與感悟之后,練筆也就成為表達情感、表達自我的自然而然的需要了。在現行教材中,有許許多多充溢著熾烈感情的文章,當學生潛心閱讀感悟、情感達到了制高點時,可利用課堂練筆的形式,讓學生激情燃燒起來,將胸中埋藏的情感流淌筆尖,留駐心田。
《生命生命》一文的教學,教師在學生情感的高潮處精心設計的小練筆讓人久久難以忘記。學生從“飛蛾求生”、“瓜苗生長”、“心臟跳動”三個事例中初步感悟了作者杏林子光彩而又充滿韌性的生命力。教師叉引入杏林子的相關資料,從小病魔纏身,但她殘而不廢,憑著堅強的毅力,筆耕不輟,成為臺灣最有影響力的作家。學生由感知到感染,由感染到感動,情感體驗“更上一層樓”,此時,教師讓學生拿起筆寫出自己對生命的感悟,情動致心動,心動致筆動,學生都按捺不住寫下自己對生命的思考:“我無法延長我的生命,但我要讓有限的生命變得更有價值?!薄吧缌魉挥性诓煌5乇枷蚯叭サ臅r候才美麗,才有意義?!薄盁o論命運多么對不住你,你都要善待它。命運其實是個調皮的娃娃,看到你的一路順風難免會有點眼紅,絞盡腦汁刁難你,看到你的投降,它會欣喜若狂。我們絕不能讓它得逞,用我們的智慧與不屈與它對弈一生,讓它知難而退?!?/p>
“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激而發(fā)靈光?!贝藭r學生的情感表達之火、認識傾吐之水已被點燃、被激活,心里有什么,筆下寫什么,只聽著此時的心潮,自由奔放,從腦中流到指上,從指上落到筆尖。
三、文本空白處——讓文本豐滿起來
“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渺滿目前?!焙芏嗥n文都講究“留白”的藝術,在字里行間留下了各種空白,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這些空白處正是課堂練筆的契機,教師要引領學生潛心會文,通過探究性研讀,創(chuàng)造性解讀,與文本產生情感的共鳴、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從而讓文本豐滿起來。
《七顆鉆石》的結尾寫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鮮的水流。在學完課文后,教師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寫寫此時大地上會有怎樣的變化。有學生寫:“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又新鮮的水流,水流到田野里,田野里干裂的土地濕潤了,干枯的莊稼抬起頭來了。水流到果園里,果樹的葉子舒展開了,樹上開出了鮮艷的花朵。水流到溝里。小動物們在溝里喝足了水高興地玩耍著?!庇袑W生寫:“河流和水井里灌滿了水,人們紛紛跑到河邊,捧起水大口大口地喝起來。小姑娘的愛心給村里的人帶來了幸福的生活。大家擁著小姑娘跳起了歡樂的舞蹈。”
置身于此情此景中的學生心神覺醒、靈性飛揚。這樣的想象小練筆叩開了學生的想象之門,放飛了純真的童心,抒寫出他們精彩無限的內心世界,學生興致盎然,創(chuàng)意無限。同時也讓文本的內容更加豐滿,更加形象,更加感染人。
“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彪S文練筆要結合文本找到恰當的練筆切入點,充分考慮到“文本特點”與“學情”的和諧平衡,讓學生樂于動筆,易于表達,以期達成閱讀教學中“練筆”的最優(yōu)化。
責任編輯: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