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芬,關愛武,張新明
(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yī)院,上海 200072)
患者一,男,78歲,因胸悶、氣急伴咳嗽、咳痰不出于2008年5月10日入院。既往有慢性支氣管炎、冠心病史多年,10年前行心臟起搏器安裝術,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新亞單消”,無糖尿病及藥物、食物過敏史。入院時體格檢查示兩肺呼吸音稍粗。實驗室檢查示白細胞(WBC)7.2×109/L,中性粒細胞(N)86.7%,淋巴細胞(L)8.3% ,血尿素氮(BUN)7.9 mmol/L,血肌酐(Cr)66 μmol/L,尿酸(UA)561 μmol/L,血糖 4.7 mmol/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40 U/L,天門冬酸氨基轉移酶(AST)22 U/L。胸片示兩肺未見明顯活動性病變,右側胸腔積液可能;主動脈硬化、心影增大、心臟起搏器植入后。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繼發(fā)感染。5月14日開始予甲磺酸帕珠沙星(四川奧邦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為090703)300 mg靜脈滴注,每日1次。5月16日發(fā)現血糖升高(空腹血糖6.9 mmol/L),考慮患者既往無糖尿病史,也未合用其他可導致血糖升高的藥物,且感染已控制,血糖升高可能與應用甲磺酸帕珠沙星相關,遂于當日停用。停藥第4天復查空腹血糖5.8 mmol/L,次日再次復查空腹血糖5.6 mmol/L,餐后2 h血糖7.2 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5.8%。
患者二,男,62歲,因發(fā)熱伴胸悶、氣急于2009年2月6日入院。入院前2 d無明顯誘因出現咳嗽、咳痰、胸悶、氣急、頭暈跌倒、右側肢體乏力。急診查血常規(guī)示WBC7.7×109/L,N79.5%,L12.8%,C反應蛋白(CRP)50 mg/L;肝功能檢查示總膽紅素25.0 μmol/L,結合膽紅素25.0 μmol/L,血糖6.1 mmol/L;胸片示慢性支氣管病變,左肺尖胸膜增厚,主動脈硬化,左心室增大。入院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繼發(fā)感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腦梗死;胃癌術后;鼻咽癌放療后。當日開始予頭孢哌酮2.0 g靜脈滴注,每日2次。2月9日復查WBC 2.4×109/L,N 33.0%,空腹血糖4.4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HbA1C5.9%。2月12日抗感染治療調整為甲磺酸帕珠沙星300 mg靜脈滴注,每日2次,用藥后第4天查餐后2 h血糖9.7 mmol/L。由于患者無糖尿病史,感染也已得到控制,在此期間并未用過其他可導致血糖升高的藥物,考慮可能與應用甲磺酸帕珠沙星相關,故停用此藥。停藥第2天復查空腹血糖為4.3 mmol/L。
討論:甲磺酸帕珠沙星為第3代喹諾酮類藥物,可通過抑制細菌DNA旋轉酶及拓撲異構酶Ⅳ的活性使其無法形成超螺旋結構而分裂增殖,從而導致細菌死亡。其常見的不良反應為過敏反應與胃腸道反應[1],老年患者易發(fā)生低血糖[2],發(fā)生血糖升高比較少見。上述2例患者均無糖尿病史,在甲磺酸帕珠沙星靜脈滴注后發(fā)現血糖升高。根據衛(wèi)生部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的藥品不良反應判斷標準,此反應與用藥時間有明顯的相關性,并可排除其他因素的影響,停用此藥后復查血糖都可恢復至正常水平。提示臨床應用甲磺酸帕珠沙星治療時,應注意規(guī)避危險因素和少見不良反應造成病情進一步惡化,注意監(jiān)測血糖水平的變化,一旦患者出現血糖升高或降低,應及時停用此藥并對癥治療,避免造成嚴重后果,對年老及糖尿病患者尤應注意。
[1]張瑤華,李 端.中國常用藥品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131.
[2]陳艷梅,武云濤.帕珠沙星靜脈滴注引發(fā)低血糖[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8,10(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