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快訊
脛骨隧道位置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的影響
關節(jié)鏡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是骨科常見手術之一,生理性等長重建使移植物在膝關節(jié)屈伸過程中所受的張力相近。隧道制備中關于股骨隧道定位等距性及生物力學的研究較多,但有關脛骨隧道定位對生物力學影響的報道較少。本項研究旨在評價脛骨隧道位置對ACL重建后膝關節(jié)運動學和穩(wěn)定性恢復的影響。
本對照實驗研究采用10個尸體膝關節(jié),通過計算機輔助導航系統(tǒng)記錄脛骨中心、脛骨平臺內側及外側中心軌跡點的三維運動通路。以定位于股骨足跡中心的隧道為標準股骨隧道,用最佳點(脛骨足跡中心后內2 mm,OTT)、前足跡中心(AT)和后足跡中心(PT)3種脛骨隧道定位法進行隧道制備,通過Lachman和軸移試驗分別測試ACL完整、ACL缺損、ACL缺損合并雙側半月板切除以及3種脛骨隧道定位法(OTT、AT和PT)ACL重建等6種狀態(tài)下的膝關節(jié)生物力學性能,對實驗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Lachman檢測的結果發(fā)現(xiàn),ACL缺損狀態(tài)下的脛骨前移與OTT、AT定位法ACL重建之間有統(tǒng)計學差異,而與PT定位法ACL重建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ACL+半月板缺損膝的Pivot軸移試驗顯示,OTT和AT定位法ACL重建在限制脛骨前移方面優(yōu)于PT定位法ACL重建,但脛骨隧道位置的前移使膝關節(jié)伸直時移植物撞擊的風險和強度有所增加。
研究表明,OTT和AT定位法較PT定位法能夠更好地限制脛骨前移,但脛骨隧道位置必須權衡伸膝過程中移植物撞擊的風險和強度。臨床手術中如出現(xiàn)脛骨隧道定位偏前的失誤,只要伸膝過程中不發(fā)生移植物撞擊,其結果也是可以接受的。
(摘自Bedi A,Maak T,Musahl V,et al.Effect of tibial tunnel position on stability of the knee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is the tibial tunnel position most important?Am J Sports Med, Epub 2010 Dec 20.王慶摘譯,黃華揚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