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充分認識“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提高其實效的根本前提;正視“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提高其實效的關鍵;積極開展“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的創(chuàng)新是提高其實效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2—0182—02
在《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精神的指引下,集體備課作為一種常規(guī)而富有實效的群眾性教學研究方式被大多數(shù)高校作為“形勢與政策”課一種常設的制度采納。但筆者作為高校一名“形勢與政策”課教師,在教研中發(fā)現(xiàn),部分高校在開展“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時依然存在實效性不足等諸多問題。
一、認識開展“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提高其實效的根本前提
1.開展“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的必要性。開展“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之所以必要,是由該課程的特性決定的。首先,“形勢與政策”是一門非常特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它沒有教材,教師教學只能按教育部每年春、秋兩季編寫的教學要點授課,教師必備參考資料為《時事報告》,學生的輔導資料為《時事報告大學生版》和《時事》VCD。因此,無論是從教師的個人知識儲備,還是從準確把握形勢與政策的主旨和要義來講,要上好這門特殊的課程,單靠教師的獨立備課顯然是不夠的。其次,要達到《通知》規(guī)定的“形勢與政策”課要按平均每學期16周(每周1學時計算)、實行學年考核制、課程總成績按各學年考核平均成績一次計入學生成績冊等要求,各高校普遍采用且只也能采用專、兼職教師結合的教學管理體制。專職任課老師主要由負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教師擔任,在整個教學團隊中占少數(shù);兼職教師主要由校級黨政領導和相關部處領導、院(系)級主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和輔導員構成,在整個教學團隊中占多數(shù)。
2.開展“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的重要性。雖然迄今教育法律、法律和規(guī)章中還沒有見到關于集體備課的制度性規(guī)定,且集體備課的功效還在備受各界爭議和討論當中,但考慮到其在實踐中確實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集體備課作為一種校本教研的方式已被大多數(shù)學校尤其是中小學所采納并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從這種意義上講,集體備課比某些成文性的制度和規(guī)章還更具制度性[1]。面對“形勢與政策”這門特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利用集體備課這種作為教師校本教研、合作研討的一種有效形式,至少可以在如下幾個方面解決教學管理中遇到的難題:首先,集體備課可以通過集體討論、共同研究、合作攻關、智慧碰撞、專家引領等方式制定出相同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和教學預案,解決該課程面臨各任課教師教學目標和任務不一致和形勢與政策要旨把握不準的困境;其次,集體備課可以通過教師自我矯正、反思提升和完善提高有效地對備課思想、資源、技術、方案進行再設計、再補充、再創(chuàng)造,實現(xiàn)智慧的碰撞和資源的共享,解決該課程專、兼職教師因專業(yè)背景不同、知識儲備有限、把握課堂能力不同、業(yè)務水平有差異等諸多因素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的缺憾;最后,集體備課可以通過激發(fā)該課程這個特殊的任課教師群體的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改變傳統(tǒng)的“單槍匹馬”、“單打獨斗”和“閉門造車”的備課方式,而這正是當前包括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在內的所有高等學校教學中最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正視“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中存在的問題是提高其實效的關鍵
1.“形式主義”問題突出。由于絕大多數(shù)高等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都面臨著學生不重視、教師不重視、學校領導不重視甚至是上級主管部門不重視的“邊緣化”的危機,《通知》中規(guī)定的“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制度根本就得不到很好的重視和保障。主要表現(xiàn)在:有些高?!靶蝿菖c政策”課未被列入課表,即便列入課表也都是走過場,搞形式,騙上級,更不用說搞集體備課了;有些學校即便搞了集體備課這種形式,那也只是召集專、兼職老師開個會、找個領導講個話、請個專家作個輔導報告、拍幾張照片發(fā)個新聞稿完事,過后依然是我行我素,根本就不管集體備課的真正內涵和實效等等。
2.“空心化”傾向明顯??v觀各高校進行的“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采用最多的方法是把所有的專、兼職任課教師集中到一起,聽領導或專家做輔導報告。毋庸置疑,這種集體備課方式也確實能發(fā)揮集體備課的一些功效,但實踐中往往因為缺乏良好的組織和忽視集體智慧的發(fā)揮陷入“空心化”。主要表現(xiàn)在:首先,會前大多數(shù)與會教師因得不到會議主題或即便得到主題也因惰性、能力有限、不重視等因素也不做準備,基本上都是無備而來;其次,會中大多數(shù)與會教師基本上就是聽報告、做記錄,缺乏積極參與,雖然有些集體備課會也會設立中心發(fā)言人發(fā)言或集體討論環(huán)節(jié),但由于一些領導或專家喜歡搞“一言堂”,講起話來滔滔不絕隨意耽擱集體討論的時間不說,在討論中一聽到和自己意見不同的話就搶過話題,自己繼續(xù)一講到底,大搞“話語霸權”,再加上不少教師尤其是年輕的教師和一些兼職教師因為沒有準備或擔心自己準備不足,意見不成熟,難被采納,干脆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說,這又進一步助長了“話語霸權”的蔓延,集體備課會成了少數(shù)領導或專家的“說書場”;最后,會后我行我素,缺乏反饋和交流。
3.陷入了“集體備案”歧途。由于相當一部分高校在“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的制度建設方面只注重制度的規(guī)范性,忽視制度的靈活性,再加上缺乏對集體備課內涵的深入理解、過分強調課程的政策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擔心教師尤其是兼職教師的教學能力不夠等其它原因,“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在實踐中變成了以統(tǒng)一教案為基礎,以統(tǒng)一教學目標、進度、內容、重點、作業(yè)和檢測為終極目標的“大一統(tǒng)”教學研究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集體備課成了幾個專職教師難于推掉的“苦差事”:集體備課會前他們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收集資料、進行教學設計、撰寫初稿;會中要重點講解教學思路和設計、討論時還要做記錄;會后還要根據(jù)意見進行教案的修正并最終形成規(guī)范的教學文本資料,把統(tǒng)一的教學文本資料下發(fā)到各任課教師手中等。
三、積極開展“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創(chuàng)新是提高其實效的根本途徑
1.要結合現(xiàn)代教育理念對“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進行思想創(chuàng)新。集體備課從理論上講作為一種促進教師互助合作和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形式之所以會在實踐中沒有產生應有的作用和效果,受到很多教師的反對和撻伐,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對集體備課理解有失誤、功能定位不準、目的和手段把握不透[2]。要改變現(xiàn)狀,必須結合現(xiàn)代教育理念,對其進行深刻反思和理性審視。在“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中,開展如下五個方面的思想創(chuàng)新是非常必要的:首先, “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的思維指向是“求同基礎上的求異”而不在于“求同”,即在對形勢與政策的準確把握和領會上尋求同一性的基礎上設計多條路徑,探求多種方案,彰顯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適應不同專業(yè)學生的發(fā)展;其次,“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功能定位是解決問題而不在于形成統(tǒng)一的教案,務必改變集體備課就是集體備案的錯誤理念,在集體備課過程中重點探討如何正確理解和把握當前的形勢與政策主旨、怎么樣才能把形勢與政策的來龍去脈講得清晰明了、采用那種方式和手段更能讓學生接受和理解等,通過觀點交鋒,共同解決教學難題;第三,“形勢與政策”課的集體備課的重心是平等交流基礎上的互助合作,而不是個人(專家或領導)引領;第四,“形勢與政策”課的集體備課是中心任務是教學研究,而不是集體備課或集體備案;第五,“形勢與政策”課的集體備課的價值目標是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而不是同步發(fā)展。
2.要結合校情、課情對“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首先,要建立集體備課的內部獎勵機制。集體備課的核心是資源共享,這種共享帶有很強的“共產”成分,只有具備高尚的思想境界的人才能做到無私奉獻、“和盤托出”、享受給予,因此,應該根據(jù)集體備課中貢獻成分建立獎勵制度,既要有物質上的,更需要精神上的,通過獎勵機制營造一種和諧、健康、向上的備課氛圍[3]。其次,要建立向“形勢與政策”教師傾斜的考評機制?!靶蝿菖c政策”教學隊伍是教師中最為復雜的一個團隊,集體備課的日常事務性工作大多都落到專職教師頭上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如果認為這些事情理所當然應該由他們完成,而不對這些教師工作給予肯定并在考核和評價機制上沒有傾斜的話,必然會挫敗他們對集體備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由于兼職教師的流動性強,且其主要工作不是上課,失去對集體備課的興趣也是在所難免的,如果沒有一套人性化的考核和評價機制對他們的工作給予肯定的話他們也自然會失去對集體備課甚至是這門課的信心。最后,要建立精細化的集體備課管理機制。要在統(tǒng)一性和創(chuàng)造性相結合、個體和集體相結合、過程管理和終端管理相結合、改革形式和優(yōu)化內容相結合的原則指導下,把“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分成確定課題—個人初備—集體交流—形成個案—交流反思五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有人負責管理、記錄和督促,并把它作為考核、評價和獎勵的依據(jù)。
3.要充分利用網(wǎng)絡對“形勢與政策”集體備課進行方法和手段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集中交流、聽輔導報告等方式雖然也能在短期內也有助于促進教師之間互動交流,實現(xiàn)智慧碰撞和資源共享,但對于建立集體備課的長效機制來講并無太大幫助。因為,首先,這種方式在模塊化教學為主的“形勢與政策”課程中因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和地點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可能在每個模塊中實現(xiàn)都采用;其次,這種方式在精細化的現(xiàn)代集體備課管理機制面前無法實現(xiàn)全程參與和監(jiān)控;最后,這種方式在獨特的教師團隊無法實現(xiàn)全員參與。
參考文獻:
[1]陳桂生.“集體備課”辨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6,(9):40-41.
[2]李國華.對集體備課的理性審視與深層拷問[J].教育與管理,2005,(10):6-8.
[3]徐武漢.集體備課中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04,(5):33-35.(責任編輯/ 王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