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張君勱關于如何實現(xiàn)憲政思想評析

2009-12-31 00:00:00于麗杰
學理論·中 2009年9期

摘要:張君勱是中國近代一位真正意義上的憲政主義者,被稱為“憲法之父”。他的憲政思想是一筆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張君勱關于怎樣憲政的思想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他試圖在權力和自由之間求得平衡,但是在他所設計的制度中卻演變成權力主義壓倒自由主義;張君勱在《中華民國憲法》草案中確立了近代民主國家的國會制度,中央政體的責任內(nèi)閣制和省自治的原則;關于憲政國家的政黨制度張君勱認為,實行憲政必須建立起一個理想的政黨,建立理想政黨關鍵在于教育國民,在一黨、多黨還是兩黨制問題上,張君勱主張實行兩黨制。

關鍵詞:張君勱;憲政;憲法

中圖分類號:D9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22—0084—03

張君勱(1887—1969)名嘉森,字君勱,一字士林,號立齋,筆名君房,英文署名Carsun Chang,別暑世界室主人,上海市寶山縣人。張君勱是現(xiàn)代中國歷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曾自稱“徘徊于學術與政治之間”,自期“不因政治而忘哲學,不因哲學而忘政治?!彼囊簧裱瓕W而優(yōu)則仕,仕不優(yōu)則學的人生哲學在學術和政治之間進退。他在學術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資產(chǎn)階級政治家、思想家,民國時期憲政論者和早期新儒家的重要代表。張君勱是近代中國歷史上一位真正的憲政主義者,他一生為實現(xiàn)憲政奔走呼號,積極參與制憲實踐。青年時代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時他就開始了對憲法和憲政的研究,他一生從未放棄對憲政的研究與追求,他將西方國家的憲法積極翻譯和介紹到國內(nèi)。他對憲政有自己獨到的理解,起草過兩部憲法,包括1946年的《中華民國憲法》,也因此被稱為“憲法之父”。張君勱的憲政思想及其實踐是一筆重要的歷史遺產(chǎn),值得我們認真地研究探析,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其關于怎樣實現(xiàn)憲政的思想作一淺析。

一、在權力和自由之間求得平衡

在1938年出版的《立國之道》中,張君勱詳細列出了他所精心設計的民主政治十一條原則,其中第二、三、十條是關于選舉權及議員資格方面的規(guī)定;第七、九條是關于內(nèi)閣各部長的責任及文官制度方面的規(guī)定;第四、八、十一條是關于行政、經(jīng)濟計劃大綱的規(guī)定,效力與檢查制度;第五、六條是關于國民代表會議職權方面的規(guī)定。第四條原則規(guī)定,第一次國民代表會議,議決五年之內(nèi)之行政大綱,此大綱有同等效力,非行政院所能變更;第五條規(guī)定,國民代表會議之主要職權,在于監(jiān)督預算,議定法律,不得行使西歐所謂信任投票制,以更迭政府。預算為確立財政計劃,與數(shù)字之方法,其通過與否,不生政府責任問題。第六條規(guī)定,國民代表會議,關于行政大綱之執(zhí)行,得授政府以便宜行事之權[1]。

這十一條原則,就是張君勱所謂的修正的民主政治,其核心,一是實行民主政治;二是擴大行政權力。張君勱試圖在權力和自由之間求得平衡,以實現(xiàn)憲政。但是在張君勱設計的民主制度中,人民只有確立政府的權利,卻喪失了廢止政府的權利,不但如此,議會更是授予政府便宜行事之權。在這種民主制度下,不但沒有對行政權力進行有效的制約,反而使其得到極大的擴張。對西方各國政治制度、憲法頗有研究的張君勱為什么會做這樣的安排?原因有兩點:一是張君勱如此設計,是為了使行政權力得以強固。政府強固與行政權力的集中,在張君勱的思想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張君勱擴大行政權力,削弱議會監(jiān)督權限的第二個原因是,在他的政治思想中,憲政等同于民主政治,兩者是混淆不清的概念。在張君勱看來,民主政治的基礎有:(1)人民意思表示;(2)人民投票;(3)開設議會;(4)內(nèi)閣主持大政[2]。憲政是憲法治下的政治,它實現(xiàn)的條件是:第一,民主國家必須要有憲法;第二,有所謂三權分立的原則;第三,有所謂立法事項規(guī)定與憲法之中,為民主國家保護人民權利之重要方法。此三點實為民主政治之基礎所在。雖然張君勱也認識到憲政是保護自由的制度,但在以上的論述中,只談到權力的分立,而對權力分立的制衡——憲政制度的精髓,沒有認識到。在《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中,張君勱專列三講解釋行政權、立法權與司法權的問題,但大多是行政制度的安排,立法院職權與司法獨立的意義方面,對于三者之間的制衡以及重要性并未強調(diào)。另一方面,張君勱指出憲政的要點,“在于人民能參加選舉,參加會議,能起而組閣,所謂憲政之核心在此。”[2]從憲政的核心在于確保人民能參加選舉進而組閣的認識中我們可以推導出,張君勱“憲政”的內(nèi)涵中已經(jīng)包含對政府權力的制約。由此可以看出,在張君勱的政治思想中,憲政和民主政治雖然有一條模糊的界限,但兩者基本上是混同的。

行政權力的集中與擴大,必然會對個人自由的發(fā)展造成威脅,對于這一點,張君勱并不是沒有認識到。他將政府權力歸制于法律道德的雙重約束之下,他提出“所有權力之執(zhí)行,自然應當根據(jù)一定之法規(guī),既不可不足,更不得有越軌之行動。權利之執(zhí)行,乃能有利于國與民?!盵2] 但我們可以看到,對權力的雙重規(guī)約在他的“修正的民主政治”中實際上已經(jīng)被化解為只有政治家道德約束這一項。在“以議會立法輔助行政權力”觀念及議會不得行使不信任投票權,同時授予政府以便宜行事職權的原則下,張君勱不但為政府權力趕走了監(jiān)督人,并且為權力的濫用打開了方便之門。甚至,經(jīng)由議會決議的以輔助行政權力的法律事項,也必須服從黨政領袖的指導[2]。這樣一來,政治權力實際上被托付于一個具有完美道德理性的政治家手中,這樣的政府不需要議會的監(jiān)督,權力的行使沒有越軌的可能,所以沒有約束的必要。至于個人自由在這種“修正的民主政治”中被置于什么位置,我們便不得而知了。

也許張君勱太看重政府權力,過于相信人的理性,同時,又急于在短時期內(nèi)實現(xiàn)國家富強與民族復興。但是,我們知道,沒有權力的相互制約,沒有以憲法為基礎的民主政體,社會往往走上集權的道路。對憲政的強調(diào)就意味著立法、行政與司法諸權之間的平衡和制約,特別是立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這種權力之間的制衡狀態(tài)是保障人民自由的重要條件,也是三種權力健康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對議會權限的削弱,特別是在監(jiān)督政府權力方面,則意味著打破了這種平衡狀態(tài)。但是張君勱卻認為西方民主政治存在著議會政治之病,在意大利、德國議會因其權力過度而自取滅亡。因此,他所宣稱的與權力主義與議會政治的紛爭中求得起平衡之法,求得一中道的民主政治中,必然作出抑議會而揚權力的調(diào)整[2]。但是這種調(diào)整并非“其平之法”,實際上傾向于權力主義一邊,從而容易使國家走上權力主義的道路。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張君勱所精心建構的政治藍圖中,他所試圖達到的權利主義與自由主義的調(diào)和,最終演變成權力主義壓倒自由主義。一方面,是因為救亡目標而需要強調(diào)政府權力的集中行使以期望在政府穩(wěn)固權力集中的政治局面中實現(xiàn)國家的獨立與富強;另一方面,是因為對自由主義下的憲政體制缺乏清晰、深刻地認識,從而削弱議會權限,加強政府權力,打破了憲政體制下各種權力相互制衡的狀態(tài),使議會成為權力政治的點綴品。不可否認,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中,張君勱的主張不能說是不理性的,它確實想到了哪些方法能夠在短期內(nèi)挽國家、民族的危亡,并且試圖在救國方法與自由理念之間達成一個妥協(xié),但是他的努力以失敗而告終。說明這一時期張君勱關于憲政模式的構想還存在一定的缺陷,還是不成熟的。

二、憲政國家的權力結構

到1946年起草《中華民國憲法》草案時張君勱的憲政思想已經(jīng)有了很大發(fā)展,已走向成熟,雖然《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后來遭到修改,未真正得以實施,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所設計的憲政模式正可視為張君勱的憲政構想的集中體現(xiàn)。

1.張君勱起草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首先是確立近代民主國家的國會制度

關于政體的結構,張君勱認為,有形國大,國民大會名義上是一個代表人民直接行使民權的機關,但實際上國大每年只召開一次,時間為一個月,在如此短的開會時間內(nèi)既無法詳細討論國事,也不能在閉會期間履行監(jiān)督政府的職責,因此它的存在實際上不能發(fā)揮多大作用,并且,國民大會與立法院的職能有重疊之處,難免產(chǎn)生糾葛。基于上述弊端,張君勱在起草《中華民國憲法》草案時提出將有形國大改為無形國大的構想,即國民大會的權利主體是全國選民,由全國選民行使直接民權,張君勱認為,這才真正符合“民主政治”的原則。

憲法草案第二條規(guī)定,“立法院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由選民直接選舉產(chǎn)生,其職權相當于各民主國家之議會?!边@樣使直接民權與代議制度相結合,國民大會與立法院成為“相濟為用”的兩個“系統(tǒng)”,克服了因為同屬于代議機構而可能產(chǎn)生的糾紛;同時,這一修改也能使立法院真正行使監(jiān)督政府的職責。立法院相當于英美國家的議會(眾院或下院)。監(jiān)察院作為最高監(jiān)察機關,享有同意、彈劾及檢查諸權的權力,是否相當于美國的參議院呢?張君勱認為是可以這樣認為的。張君勱之所以將監(jiān)察院解釋成參議院目的是折衷五權憲法和英美憲法,以使國民黨能夠同意,同時又使憲法具有民主精神,實現(xiàn)修改憲法草案的真正目的。但是他也注意到監(jiān)察院雖然擁有參議院的部分職權,兩者卻仍有很大差距。因此他一方面說,如將立法院與參議院“如同美國一樣,放在一起”則視此一設計為“兩院制”亦無不可;一方面又說,如果把兩院“分而觀之”,那我國就是“一院制”的國會設計[3]。然而無論是一院制還是兩院制立法院充當國會的主要角色是沒有疑問的。

2.確立了中央政體的責任內(nèi)閣制

中央政府采取總統(tǒng)制還是內(nèi)閣制,是憲法草案起草當中設計的又一重點問題。政協(xié)通過的憲法草案修改十二條原則,在中央政體上采納的是責任內(nèi)閣制。后來政協(xié)綜合小組和憲草審議委員會協(xié)商小組聯(lián)系會議達成的三點協(xié)議,雖然取消了立法院對行政院的不信任投票和行政院解散立法院權,但這并沒有改變責任內(nèi)閣制原則。張君勱根據(jù)這一原則,起草了有關條文。但在憲草審議委員會和政協(xié)綜合小組審議這些條文時,國民黨代表吳鐵成、王世杰先后提出修改要求,但遭到共產(chǎn)黨和民盟代表的堅決反對。后來王寵惠、吳經(jīng)熊遵照蔣介石的意旨對張君勱起草的憲法草案進行修改時,將王世杰的修改要求寫進了憲法。而王世杰修改要求的實質(zhì),在于加強總統(tǒng)的“核可權”,使立法院受到限制,行政院不能自立,從而失其責任內(nèi)閣制的基本精神[4]。因此,經(jīng)王寵惠、吳經(jīng)熊修改后的《中華民國憲法》,形式上采用的是責任內(nèi)閣制,但實際上確立的則是一種既非總統(tǒng)制,又非純粹內(nèi)閣制的中央政體,用張君勱的話說,是“英(責任內(nèi)閣制)美(總統(tǒng)制)混合制”[5]。孫科稱它為“一種修正的總統(tǒng)制”(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國民大會紀實》,1946年12月,第396頁)。

3.確立了省自治的原則

在中央和地方權限的劃分上,政協(xié)憲草采取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均權主義,憲草修改的十二條原則中第八條規(guī)定,“原則規(guī)定省為地方自治之最高單位,省與中央權限的劃分依照均權主義原則,省長民選,省自治省憲。”之所以在中央和地方權限劃分上采取均權主義,是因為均權主義能有效克服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弊端,避免形成中央的專制集權或地方的分裂跋扈。張君勱依照這一修改原則,在起草法草案時,列了“中央與地方之權限”一章(第十章),并對中央和地方各自的權限范圍以列舉的方式作了明確規(guī)定,其中規(guī)定由中央立法并執(zhí)行的13項,由中央立法并執(zhí)行,或交由省縣執(zhí)行得20項,由省立法并執(zhí)行,或交由縣執(zhí)行的12項,由縣立法并執(zhí)行的11項。除明確列舉的事項外,張君勱還在草案中規(guī)定,“如有未列舉事項發(fā)生時,其事物有全國一致之性質(zhì)者屬于中央,由全省一致之性質(zhì)者屬于省,由一縣之性質(zhì)者屬于縣,遇有爭議時,由立法院解決之?!?/p>

三、憲政國家的政黨制度,憲政與黨治

張君勱認為,實行憲政必須建立起一個理想的政黨,所謂理想的政黨不是用來進行議會斗爭的工具,它不代表某一階級、某個黨派、某個團體或某一個人的利益,而是以政見主義相結合的“國民政治教育機關”,它不參與到現(xiàn)實的政治斗爭中,它以“訓練國民的政治紀律,發(fā)展國民的政治智識”為第一要義。張君勱特別強調(diào)政黨要有主義、有政策,并結合民初政治,說明政黨有主義、有政策對于理想政治的重要性。政黨要有主義、有政策,作為政黨組成的黨員要遵守紀律,要有為主義而犧牲的精神,張君勱把這一點看成是政黨的“精神所寄”,是政黨能夠取得成功的前提。

除了政黨要有主義,有政策,黨員要遵守紀律,有肯為主義犧牲的精神外,張君勱還特別強調(diào)政黨經(jīng)費不應依賴于政府,不能靠政府提供,而應自籌解決,由于經(jīng)費的來源不同,所以西方各國政黨能“知自由之重要,而爭憲法,而爭政黨內(nèi)閣”,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監(jiān)督政府的權利,不會受制于政府,西方各國政黨的黨費支出十分浩繁,但都是自籌解決的,其來源有:一是由本黨黨員交納黨費,二是豪商大賈資金贊助。民初中國政黨所以喪失獨立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的經(jīng)費來源于政府所致。所以,中國政黨要想取得獨立地位,必須學習西方,通過自籌的方式取得經(jīng)費。

張君勱認為,要建立理想政黨,關鍵在于教育國民,提高國民的政治知識和政治素質(zhì)。關于怎樣對國民進行教育,張君勱認為,方法甚多,而根本上不外教育普及,人人自覺,人人有知識而已。他還進一步建議,小學、中學應注重團體生活,高等學校以上應仿各國大學聯(lián)合會擬國會之制,學生分黨而坐,有首領、有黨員,以養(yǎng)成遵守主義,遵守紀律的習慣,從而“培養(yǎng)國會及地方自治人才”。他指出,這是西方“各國19世紀以來之經(jīng)驗,而吾國不能不自今補習者也?!盵6] 張君勱指出,有政治知識和政治品格的國民雖然是理想政黨的唯一根本,但這兩者并不是先后進行的,并不是說要等待對國民進行教育,提高了他們的政治知識和政治品格后,才著手建立理想政黨。實際上,建立理想政黨的過程,也就是教育國民,提高其政治知識和政治品格的過程,而國民政治知識和政治品格的提高,又能促進理想政黨的建立和鞏固,兩者是相輔相承的。

在一黨和多黨制的問題上,張君勱主張實行多黨制,他認為,“多黨多制,終必見諸吾國?!彼闷讶R士的著作《近代民主政治》中的話:各黨林立為不可避免之事實,“茍無黨派,代議政治將不知所以運用之道”,“茍無各黨之組織,將何以鼓導輿論以向于某種特定之目的?!睆埦齽暾J為,實行多黨制,各黨把自己的政治綱領,各種主張公諸于國民,國民的政治智識也可以因此而得以增進,經(jīng)過競爭,得多數(shù)票者執(zhí)掌政權,得少數(shù)票者在野。執(zhí)掌政權的政黨可以實施自己的救國方針。少數(shù)黨同樣列席議會,對政府提案給以嚴格的批評,所以在朝者施政也不能怠忽。在朝在野的政黨可以相互監(jiān)督。

在兩黨與多黨制哪一種更優(yōu)越的問題上,張君勱認為,“兩黨制穩(wěn)定得多”。例如英國保守黨下來,工黨就上去;法國則不是,小黨林立,派別繁多。內(nèi)閣常聯(lián)合數(shù)黨而成立,不是一個整體,往往不穩(wěn)定。法國內(nèi)閣的壽命六個月以上的都很少,英國內(nèi)閣的平均壽命則是三年。兩黨制比多黨制穩(wěn)定的多,組閣由議會中的多數(shù)黨負責,其首領即為首相。所以張君勱認為,哲學是德國的好,政治是英國的好。

參考文獻:

[1]張君勱.立國之道[M].馮今自印行,1938:153-159.

[2]李秋成.理性國家與自由的消解——張君勱憲政思想評析:第24卷[J].現(xiàn)代法學,2002,(2).

[3]張君勱.新憲法實行及培植及關鍵[J].在[臺]《再生》周刊,第184期.

[4]鄭大華.張君勱于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第25卷[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5]張君勱.中國新憲法起草經(jīng)過[J].在[臺]《再生》,第204期.

[6]政治活動果足以救中國耶?[Z].改造,第3卷第6號.

(責任編輯/ 吳鳳華)

兰州市| 庆云县| 奉新县| 石渠县| 扎囊县| 浙江省| 延边| 南宁市| 明溪县| 海晏县| 临湘市| 邵武市| 定日县| 军事| 铜陵市| 乡城县| 罗平县| 娱乐| 昌江| 伊吾县| 旅游| 台南市| 奈曼旗| 永和县| 南皮县| 板桥市| 怀集县| 荆门市| 宣武区| 沙田区| 海口市| 凤城市| 富川| 清徐县| 黔江区| 连城县| 钟山县| 兴仁县| 通州区| 温宿县| 吉木萨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