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婷
摘要: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一個基本命題,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基本精神,它強調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不可須臾分離。本文淺析了“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思想對服裝的影響,和其在現代服裝中的體現,旨在為服裝設計師能更好地將傳統(tǒng)與現代相融合提供參考。
關鍵詞:天人合一;傳統(tǒng)文;服裝
中圖分類號:TS941.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11-0162-02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天人合一”思想
自從人類有歷史以來,共形成了四個文化體系,一是中國文化,二是印度文化,三是從古代希伯來起經過古代埃及、巴比倫以至伊斯蘭阿拉伯文化的閃族文化,四是肇端于古代希臘、羅馬的西方文化。這四個文化體系又可以劃分為兩大文化體系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前三者屬于東方文化, 第四個屬于西方文化。東西兩大文化體系的區(qū)別, 隨處可見。它既表現在物質文化上, 也表現在精神文化上。究其本質,兩大文化體系的根本區(qū)別來源于思維模式的不同。東方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 注重整體概念, 普遍聯系,而西方的思維模式是分析的。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一個基本命題,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基本精神。無論是儒家哲學,還是道家哲學,都以自己的思維方式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錢穆先生晚年曾以天啟之感,澈悟“天人合一”“實是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之歸宿處”,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也強調:“這個代表中國古代哲學主要基調的思想,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含義異常深遠的思想”,“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與核心所在,作為全民族共有的思想觀念,不僅影響了中國古代的政治、倫理,而且也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的美學和藝術。它滲透到審美和藝術領域之中,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華夏藝術精神的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易學中的“陰陽五行”觀念,“它貫穿于中國文化從誕生至今的整個發(fā)展過程,是中國審美文化之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釋義,但大體上可歸結為兩個方面——自然方面的“天”和精神領域的“天”。當“天人合一”的思想與造物活動聯系在一起時,“天”就著重指的是自然之天,代表的是大自然和存在于其中的萬事萬物。人們在造物活動中效法天地之道,遵照自然運行的法則來創(chuàng)物、造物,在遵循客觀規(guī)律的前提下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
二、“天人合一”思想對服裝的影響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天人合一”是一種大宇宙生命模式,它強調天、地、人、萬物都處于同一個生命系統(tǒng)中,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西方傳統(tǒng)文化強調“天人相分”、主客二分。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總是把自然作為客體、作為與人之精神相對立的對象來看待來思考。人總是充當認識主體站在自然、世界之外去觀察它,去研究它,傾向于對客體之真的探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天人合一”則不同,它是以素樸的有機系統(tǒng)觀來看待宇宙,認為自然與人本為一體,二者不可須臾分離。它強調自然不是外在于人的客體,人也并非外在于自然的主體,人與天之間相通無礙,彼此交融。它不是把重點放在對自然客體的研究上,而是更傾向于體驗自然與人契合無間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整體意識”一直貫穿于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始終,因此,古人在審美上,很少將注意力放在個體局部和細節(jié)上,而是盡力保持“整體的和諧”。表現在美學上就是尚清、尚淡的審美追求,比如象征性的色彩、集中簡潔的構圖和不重寫實重傳神的藝術美學理念。另外,傳統(tǒng)的服裝行為規(guī)范也影響著中國人的著裝生活。人們在著裝上注重倫理內容,服裝注重表現人的精神、氣質、神韻之美,用服裝掩蓋人體,竭力超越人體的局限,以達到儒家的道德要求。
翻閱中國歷代傳統(tǒng)服裝不難發(fā)現,東方文化中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并在長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視人的本體,故在服飾中有意弱化人體,掩蓋人體,模糊性別差異。比如中國的春秋時期的深衣和漢代的袍,都強調對人體的遮蓋。
中國的服裝造型深受傳統(tǒng)的東方文化的影響, 不注重三維空間的立體塑造,而注重服裝象征性和寓意性的表達。中國傳統(tǒng)的服裝造型上往往體現出儒家風范,優(yōu)雅、大方、中庸、天人合一的特點,常用下垂的線條,多為寬衣大袖的造型,使人體顯得修長、別致、自然。從結構特征看,中國傳統(tǒng)服裝采用平面直線裁剪方法,無論袍、衫、襦、褂,通常只有袖底縫和側擺相連的一條結構線,衣片平直,沒有省道,領型多為交領或立領,上下裝、肩與袖、前片與后片沒有接縫地連在一起,整件衣服可以平鋪于地,結構簡單舒展。
比如清代的旗袍,清代婦女的袍褂形式繁多,但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八旗女子日常所穿的長袍,也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旗袍的真正的鼻祖。清朝后期,滿族女子的旗袍,外輪廓呈長方形,衣服上下不去腰身,寬大平直,造型線條硬朗,下長只足。清代旗袍繼續(xù)沿用直線裁剪方式。采用后衣身相連,衣身、衣袖相連等整體感很強的裁剪方式,只在前后中心拼縫。服裝的整體造型肩袖平直,不收腰身。
三、“天人合一”思想在服裝中的體現
對于現代服裝來講,服裝的造型分為外造型和內造型,外造型主要是指服裝的外輪廓剪影,可歸納成A、H、X、Y四個基本型;內造型指服裝內部的款式,包括結構線、領型、袖型以及零部件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天人合一”思想在服裝中常表現為,服裝的總體外造型趨向H型、X形,上裝纖長、窄小,下裝寬松;內造型表現為多無明顯的收腰痕跡,胸、腰、臀的“圍差”不作設計重點,注重穿著狀態(tài)設計,旨在通過雙肩的支撐,依附于人體變化產生懸垂或堆積效果。這與中國傳統(tǒng)服裝在造型上的特點不謀而合,中國傳統(tǒng)服裝不注重用服裝表現人體的曲線,在服裝結構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人體與衣料之間的空隙較大,顯得寬松,具有一種自然、飄逸的效果。比如“例外”、“天意”品牌的服裝,其造型以H型和X型為主,總體相對寬松,沒有過多的裝飾線,給人個性瀟灑的視覺感覺。再比如日本設計大師三宅一生的作品,其是以和服的感覺和服裝空間交織為基礎,在設計中,順著身體的曲線而設計,但并不是在模特身上創(chuàng)造“第二層皮膚”。他在造型上力求擺脫以往的形式,采用非構筑式結構,在身體和衣服之間留空間。
面料是表現服裝的載體,選擇適當的面料并通過挖掘面料自身的材質美和肌理美,用來傳達服裝個性精神是至關重要的。在面料的選擇上,以棉、麻、絲、毛這幾大純天然質地面料,也是中華服飾的主要用料為主導,因為取材的天然性,衣服呈現出自然的肌理感;同時,每一季品牌也會嘗試一些新型設計面料來豐富產品,比如表面做各種特殊效果處理的面料,以滿足消費者對新異的追求。比如品牌“天意”使用的面料——莨綢,至少擁有500年歷史的莨綢也名“香云紗”。它的正面是黑色,泛出幽幽光澤,質如黑陶,反面是棕色,有著不規(guī)則的龜裂肌理,像商周甲骨殘片。莨綢的制作過程長達半年,前后經過浸染35次薯莨汁,過河泥、攤霧等工序,最后需放置3至6個月之后水洗才可以卷綢入庫,這些使得莨綢成為絲綢里價格最昂貴的一種。莨綢的制作沒有現代化的機器生產,全過程均為人工,并采用純天然的原料。整個過程充滿了原始創(chuàng)作的靈氣和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厚重,正因為此,莨綢當選為了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服裝設計中,色彩的搭配組合形式直接關系到服裝整體風格的塑造。中國民族傳統(tǒng)的日常著裝色彩一直比較節(jié)制,沒有過于鮮亮的色彩,這與中華民族不事張揚的個性有關?!袄狻痹谏侍幚砩?特別渲染“素”的意味。比如“例外”產品以各種層次的白為主,如本白、米白以及純白等,另外,低明度、低純度的暖色系色調也經常出現在服裝中,如淺咖、熟褐、冷灰以及藕紫等?!袄狻钡纳室缘兔鞫鹊呐{為主,同時輔以少量亮麗色彩豐富產品層次感。再比如“天意.梁子”2007春夏以“濡”作為主題的系列服裝,其產品以黑、白、灰為主色調來展示另一種寧靜致遠的生命強度,發(fā)布會的主題“濡”寓意深刻,是中國書畫藝術中纖毫、墨水和宣紙之間發(fā)生的一種物理關系:柔性接觸,漸進吸收,適宜滲透,于濕濃淡恰到好處,借用國畫水墨渲染的效果,使用抽象的圖案和漸變或暈染的色彩,一氣呵成無法復制的形式美和神韻美。
四、結語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為人類文明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其中的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是人類服飾文化學上具有特色的東方文明。中國素有“衣冠王國”之稱,但在東西文化交流頻繁的國際舞臺上,中國的服飾文化由古老的東方時尚的引領者淪為了現代西方的跟隨者。而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影響下許多本土服裝通過所運用的中國元素來體現中國文化,但僅僅將目光鎖定在文化符號的形式上,中國文化的內涵是不能恰當的表現出來,更重要的是弄清符號背后的傳統(tǒng)精神的本質與內涵。本土服裝設計師需要真正把握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運用現代設計語言,表現出傳統(tǒng)與現代的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袁仄.中國服裝史[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2]劉曉剛,崔玉梅.基礎服裝設計[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3.
[3]季羨林.“天人合一”新解[J].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化,1993,(1).
[4]錢穆.中國文化對未來可有的貢獻[J].中國文化,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