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燕
關鍵詞:手術;適應性訓練;圍拔管期;應激反應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8-2409(2009)05-0974-02
全麻手術患者圍拔管期,常因麻醉變淺、吸痰、氣管導管刺激以及傷口疼痛等原因,出現躁 動不安、呼吸急促、血壓升高、心率加快等應激反應。嚴重影響患者蘇醒質量,甚至導致腦 血管意外、心肌梗死、手術創(chuàng)面出血等并發(fā)癥。因此,如何降低圍拔管期應激反應,確?;?者平穩(wěn)度過拔管期,是減輕手術并發(fā)癥及術后焦慮的關鍵。本研究采用術前適應性訓練的護 理方法,對圍拔管期應激反應進行觀察,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7年2月至2008年1月擇期乳腺癌根治手術患者80例,年齡29~87歲,平均52±10 .76歲,ASA I~II級,無心、肺、肝、腎、內分泌及神經系統(tǒng)疾病。將患者按手術先后順序 編號,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年齡、體重、手術時間、手術種類、麻醉 用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的術前健康宣教、術中及術后護理。觀察組在術前健康宣教 的同時對患者進行適應性訓練。主要內容為:①呼喚患者姓名,訓練其配合睜眼動作;②向 患者發(fā)出“握拳”指令,訓練其配合用力握拳;③向患者發(fā)出“吸氣”指令,訓練其配合張 口吸氣;④向患者發(fā)出“咳痰”指令,訓練其配合用力咳痰;⑤向患者發(fā)出詢問,訓練其肯 定回答時點頭或回答“嗯”,否定時搖頭或不應答;同時教給患者術后呼吸運動和排痰的方 法,并告誡患者只有配合呼吸、排痰,盡快拔出氣管導管,才能減輕不適。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麻醉前1min、拔管前1min、拔管后5min及拔管后10min的呼吸 頻率(RR)、心率(HR)、收縮壓(SBP)、非給氧狀態(tài)下的無損傷血氧飽和度(SpO2) 等 指標,吸痰和拔管時的躁動評分,患者的配合情況, 拔管后10min的鎮(zhèn)靜評分以及患者術后焦 慮情況。
1.3.1 躁動評分[1] 0分:安靜且合作;1分:吸痰刺激時有肢體活動 ;2分:無刺激時也有掙扎,但無需按壓;3分:掙扎劇烈,需按壓。
1.3.2 Ramsay鎮(zhèn)靜評分[2] 1分:煩躁不安;2分:安靜合作;3分:嗜 睡,對指令反應敏 捷,但發(fā)音含糊;4分:睡眠狀態(tài),可喚醒;5分:對呼叫反應遲鈍;6分:深睡或麻醉狀態(tài) ,呼喚無反應。其中1分煩躁,2~4分鎮(zhèn)靜滿意,5~6分鎮(zhèn)靜過度。
舒適評分
1.3.3 焦慮評分[3] 采用Zung設計的焦慮自評量表(SAS) 對患者進行評定,按照Zung化評分標準,20項總分高于50分為焦慮。
1.4 統(tǒng)計分析
所有數據應用SPSS 13.0軟件系統(tǒng)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 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麻醉前1min兩組RR、HR、SBP、SpO2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拔管前1min、拔管后5min及拔管后10min,RR、HR、SBP 差異 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0.01);拔管后5min及拔管后10min SpO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 義(P< 0.05),而拔管前1min,SpO2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 相比,觀察組嗆咳及躁動發(fā)生率低(P<0.05),患者配合治療成功率高。
2.1 躁動評分
觀察組吸痰時(1.3±0.3)分,對照組吸痰時(1.8±0.7)分,組間比較差異 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Ramsay鎮(zhèn)靜評分
拔管后10min實驗組(2.4±0.3)分,對照組(1.2±0.2)分,組間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焦慮評分
術后1日,實驗組(30.82±3.3)分,對照組(44.7±5.65)分,組間比較差異 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3 討論
氣管內插管全麻手術患者在從麻醉狀態(tài)轉為清醒狀態(tài)時,意識、呼吸、吞咽反射等生理功能 逐漸恢復,由于氣管導管對咽喉和氣管壁黏膜感受器的刺激,引起反射性交感-腎上腺系統(tǒng) 興奮,以及傷口的疼痛、吸痰和拔管等操作的影響,常使患者出現心率加快和血壓升高等心 血管反應[4]。雖然心血管反應持續(xù)時間較短,但對患者威脅很大,尤其是對伴有 高血壓、冠心病、顱內高壓及顱內血管瘤患者更危險。
以往研究多在拔管前應用負性心血管系統(tǒng)藥及麻醉鎮(zhèn)痛藥[5,6],以減輕血壓、心 率的變化 及疼痛引起的應激反應。但這些藥物的藥效單一,并不能有效抑制因氣道刺激引起的呼吸加 快、躁動等拔管反應,使患者蘇醒后仍對手術和麻醉存有恐懼感,造成患者的術后焦慮。麻 醉藥物的使用,不僅延長了恢復期,導致拔管、蘇醒延遲或誤吸等并發(fā)癥,而且增加了患者 的醫(yī)療費用,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
有研究[3]在全麻插管的基礎上增加硬膜外穿刺置管,在拔管時復合硬膜外給藥能 有效降低 氣管拔管引起的應激反應,雖有助于提高全麻手術患者圍拔管期的安全性,但由于硬膜外穿 刺置管為有創(chuàng)操作,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患者術后感染的幾率。
國內目前廣泛開展的術前訪視工作,為患者提供了手術及麻醉信息,使患者在知道了他希望 知道的各種信息后,對各種應激性醫(yī)療程度的害怕情緒會相對減輕,忍耐性增強,這有助于 降低患者因信息缺乏而引起的焦慮。同時利用心理學方法對患者進行術前心理干預,可有效 地減輕患者麻醉蘇醒后的恐懼、緊張情緒,減少了鎮(zhèn)靜催眠藥、鎮(zhèn)痛藥和降壓藥的使用,明 顯降低麻醉蘇醒期的不良反應[7]。
本研究表明,雖然術前健康宣教,使患者術前恐懼心理和緊張情緒有一定程度的減輕,但由 于缺乏對拔管時不適應癥狀的應對訓練,患者在拔管過程中不知如何配合各項操作,導致圍 拔管期恐懼心理增強,引起心率加快和血壓升高。觀察組通過適應性行為訓練,基本掌握拔 管前后的操作配合,如配合深吸氣,以達到有效呼吸;當吸引管插入氣管吸痰時能配合咳 痰,將積存于支氣管內的分泌物咳出,極大地減輕了圍拔管期間的心血管反應及嗆咳、 躁動等癥狀,緩解了患者的恐懼心理,使術后焦慮程度明顯減輕。與臨床報道的治療方法相 比,術前適應性訓練具有操作方法簡單、無創(chuàng)、無需使用藥物等特點。
參考文獻:
[1] 王春光,瞿慧,艾青,等. 舒芬太尼、曲馬多對雷米芬太尼蘇醒期躁動的 預防效應[J]. 臨床麻醉學雜志,2007, 23(11):897-899.
[2] 何玉蓮,黎尚榮,高婉菱,等.布托啡諾在全麻后氣管拔管期的應用[J]. 實用醫(yī)學雜志,2007,23(6):818-820.
[3] 岳文浩,趙耕源.現代臨床心理學手冊[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75-77.
[4] 石碧明,任永功,張雪萍,等.不同處理方法對全麻手術患者氣管拔管應 激反應的影響[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5,25(7):501-504.
[5] 蔣巖,邢軍.小劑量丙泊酚對氣管拔管時心血管反應的預防[J].中國 誤診學雜志,2005,5(6):1043-1044.
[6] 黎尚榮,陳錫慧,蘇曉璐,等.全麻蘇醒拔管期雷米芬太尼靶控輸注對心血管 反應的影響[J]. 臨床麻醉學雜志,2006,22(9):655-656.
[7] 呂瑞華.術前心理干預對全麻患者蘇醒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4 ,(5):387-389.
(收稿日期: 2009-03-10)
[責任編輯 王慧瑾 高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