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君
摘要:同伴關系對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有許多正負方面的影響,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發(fā)展的,文獻及一些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對其心理發(fā)展有很大危害,只有了解它們形成的原因,才能找出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對策。
關鍵詞:同伴關系 心理問題 對策
朋友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扮演著必不可少的角色。我國著名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tài),主要是由人際關系失調而來。”可見人際關系對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渴望獨立自主,渴望與人平等相處,渴望通過自己的智力和競爭贏得別人的尊敬,這些在家庭中是難以實現(xiàn)的,所以中學生強烈渴望與同齡人交往。中學生是一個特殊的人群,是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轉化的人。心理學上把這一階段稱之為“心理斷乳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內(nèi)心充滿了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如果對他們的心理關注或研究不夠,缺乏正確的心理疏導、身心培育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任其發(fā)展,就會導致惡性循環(huán),產(chǎn)生心理疾病,危害身心和社會。為了使學校、家庭和社會能在學生產(chǎn)生心理失調之前或之后,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和矯治,有必要對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了解和掌握。經(jīng)過長期觀察,我們認為心理健康的學生能夠了解彼此的權利與義務,能客觀地了解他人,關心他人,與他人進行積極的溝通,并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心理健康的學生善于正確地評價自己,并能通過別人來認識自己,能夠愉悅地接納自己,并能及時地控制自己一些消極的想法與行為。
一、同伴關系調查結果與分析
我們注意到并不是所有的中學生能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系。大部分的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擾,一部分中學生存在較嚴重的困擾。這提醒學校應該充分認識到學生人際關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不良的人際關系必然會直接導致心理衛(wèi)生問題的產(chǎn)生,從而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健康心理的維護以及健全個性的培養(yǎng)。
經(jīng)過課題組的調查發(fā)現(xiàn),我校就業(yè)班學生與朋友相處的困擾程度比升學班輕。由于每個人對人際關系的認識態(tài)度不同,個人性格、自信心、人際關系傾向、社交環(huán)境及社交技能不同,對人際關系處理便有好差之分。
就業(yè)班學生與朋友相處的困擾程度比升學班輕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自卑心理的存在。目前由于父母最關心子女的學習成績,升學班學生平時成績優(yōu)異,但由于某些原因使他們不能都進入重點高中。中考的壓力給他們帶來陰影,長期處于精神不佳狀態(tài)。久而久之,自卑感加深,無暇與人交往,羞于與人交往,不敢與同伴交往,同學關系便處于緊張狀態(tài)。第二,就業(yè)班學生成績相差不大,幾乎沒有升學壓力。人的需要、興趣是多層次、多方面的,他們在學習以外方面互相交流、互相討論,交往頻率高,容易形成密切的關系。第三,同學關系總體上男生比女生差。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表明,學生喜歡用“聊天”學習方式的比例中,女生高于男生。聊天多了,思想交流也就多了,彼此了解的機會就多了,容易形成共同的感受和體驗,更易形成親密關系;與人相處時,女生比男生更寬容,更能幫助和關懷別人;女生更傾向于認為人于人之間是友情關系、合作關系,男生則認為是競爭關系導致女生的人際關系比男生好。第四,學生剛進入初一時,由于大家來自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組成一個新的環(huán)境,心理上發(fā)生很大變化。部分學生本來在班級里是個優(yōu)秀生,到了新環(huán)境后人才濟濟,使其顯得普通,便出現(xiàn)羞怯心理和自卑心理。過度留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重視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因而在人際交往中顯得拘謹、手足無措等。從“優(yōu)秀生”到“普通生”,這一角色的變化,使心理承受力差的學生失去信心和勇氣,該說的不敢說,特別害怕別人傷害自己,所以不敢拋頭露面,不敢與別人深層次交往,形成不良的自卑心理,出現(xiàn)心理失調。而優(yōu)秀生,信心十足,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人際關系更好。第五,異性交往的比較。女生與異性交往的困擾程度比男生小。從生理上講,男生正處于性萌芽到性成熟的階段;女生性成熟早于男生,使女生與異性交往的能力比男生好。一般來說,男生比女生粗狂、沖動、好勝、易與別人發(fā)生爭執(zhí),使其與女生關系緊張;有些男生怕與女生交往頻繁會引起別人的誤解與非議,持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tài)度,便不敢與女生交往。女生由于性成熟較早,內(nèi)心渴望的與男生交往。所以,女生與異性交往的能力比男生強。
二、 同伴交往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其危害
中學生的人際關系是多元化的,但是中學生的同伴關系最為突出和重要。步入青春期后,初中生產(chǎn)生了許多心理上的不安和煩惱,他們需要有傾吐煩惱、交流思想并能保守秘密的朋友。他們需要心靈有溝通,感情有寄托。如果缺乏這種交往,會影響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和引起對周圍環(huán)境的不適應性。由于年齡原因,當前中學生在交往中存在不當心理問題的比例相當高。因此,能否將教學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將顯得尤為重要。當前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自我中心:是指為人處事總是以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為出發(fā)點,從不顧及他人。表現(xiàn)在固執(zhí)己見,盲目地堅持個人的意見;很少關心他人,與他人關系疏遠,不能和睦相處;只注重自己利益的得失,從不考慮他人的利益。這些表現(xiàn)突出反映了有些青少年身上的偏激自負、狹隘自私的個性特征。
2.偏執(zhí)自負:是指不能正確地認識人和事物,缺乏對自己的客觀評價。偏執(zhí)自負的人很難與人友好相處,原因在于他們不僅敏感多疑,對人缺乏起碼的信任,而且固執(zhí)己見。他們 不能客觀看待問題,喜歡夸大他人和事物的消極面,好揭人之短,挑剔他人,且這種對他人和事物的偏執(zhí)還不易更改。偏執(zhí)自負的人還好斗,喜歡與他人爭辯。他們大多自我評價過高,自認自己的能力不凡。而一旦受到挫折,往往將責任推諉于他人或客觀原因。他們心胸狹隘,報復心和嫉妒心極強。正是這些異常的個性表現(xiàn),使他們常常將自己置于孤立的境地,不能快樂生活,其才能也難于施展。
3.自卑:是指與他人相比較,認為自己低人一等,并由此而慚愧、羞怯、畏縮,甚至心灰意冷的心理表現(xiàn)。在沒有橫向參照或攀比對象的情況下,一般人是不會產(chǎn)生自卑心理的。但如果自己與他人同做一件事情,別人能做好,而自己卻做不好,在這種情況下,久而久之,則有可能產(chǎn)生自己不如他人的自卑心理。引起自卑的直接原因,一般是受到別人的嘲笑、譏諷、打擊,從而使自己對自身的評價過低。有自卑心理的人,行為上往往表現(xiàn)出顧慮重重,畏縮不前。這一方面是因為害怕再次遭受失敗和挫折,被他人譏諷、嘲笑;另一方面則是自己在心理上失去了信心。一個人的生活和工作,如果讓自卑心理占據(jù)了主導地位,那么無論是他的身心健康,還是事業(yè)的成就,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4.孤僻:是指不愿與他人接觸、交往,喜歡單身—人,獨來獨往,卻又時常感到寂寞、空虛的心理現(xiàn)象。它屬于一種不健康的性格類型。具有這種性格的人疑心較重,容易神經(jīng)過敏,對周圍人常有戒備心理,不愿表露真實的情感,所以缺乏親密的朋友,感受不到人世間的真情。因為交往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友愛和群體支持,使其內(nèi)心苦悶、壓抑、沮喪,整日憂心忡忡,以至消沉、頹廢,給其身心健康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
5.拘謹:是指事事謹小慎微,過于拘束,其表現(xiàn)為生活中膽小怕事;社交活動中羞羞答答。作為青少年,在生活上應該熱情奔放,充滿活力,在學習上勇于進取,富于開拓。這是良好個性結構中的重要特征。而拘謹既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不易于使青少年充分顯示其智能和才華。
6.嫉妒:是指對他人優(yōu)于自己,或可能超過自己而產(chǎn)生的一種擔心、害怕或憤怒、憎恨的心理狀態(tài)。它是一種消極的情感,其產(chǎn)生的基礎是嚴重的個人利己主義和強烈的虛榮心。這種嫉妒心理不僅對個人的身心健康有損害,而且是青少年人際交往中的一大心理障礙。
7.情緒起伏內(nèi)隱外露交替:青春期個體在生理上的劇變和心理上的發(fā)展相對緩慢,形成了矛盾,這一矛盾必然引起他們情緒起伏內(nèi)隱外露交替。如,一個微笑會使情緒飛揚,徹夜興奮;一個側目會使情緒低迷,輾轉反側。然而他們內(nèi)心的激動、高興或苦惱、消沉在表面上卻表現(xiàn)得很平靜;他們想與別人交流,卻又緘默不言。這種情況如得不到理解和誘導,便會出現(xiàn)心理壓抑、焦慮和抑郁。
8.早戀:早戀是未到談婚論嫁年齡時的戀愛,這在中學生中有普遍化的趨勢。中學時代,正值青春發(fā)育期,其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發(fā)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中學生由于受認識能力和個性發(fā)展的限制,特別是在教育引導不及時、不得力的情況下,就會使中學生性心理發(fā)展的幼稚性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自認為認真的、誠摯的、負責的戀愛在朦朧狀態(tài)下出現(xiàn)了。盡管這種戀愛帶有好奇和模仿的成分,但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棘手的問題。
花一樣的季節(jié),拈著花一樣的希望、幻想和追求。為了把這些希望、幻想和追求變成現(xiàn)實,青少年必須付出種種努力。當這種追求持續(xù)地在青少年身上發(fā)生效應,使之心理得到滿足的話,就會使他們形成奮發(fā)向上、催人奮進的良好自我意象,而受用于整個人生及至于人生的各種轉折關頭。反之,青少年的持續(xù)追求得不到心理滿足的話,就會產(chǎn)生挫折——需要得不到滿足的緊張情緒狀態(tài)。如果挫折產(chǎn)生于較高的目標,如學業(yè)、就業(yè)等,這種挫折則稱之為失敗;如果挫折產(chǎn)生的壓力與障礙持續(xù)時間長,影響范圍廣,并影響到身心健康發(fā)展,使人處于一種不利的人生位置之上,則稱之為身處逆境。挫折、失敗、逆境會給青少年帶來失望、壓抑感或挫折心理。挫折感在人的青少年時期反映較為明顯。這個時期常會因個體對人生的思索、學業(yè)的擔憂、情感的煩惱、社交的障礙而體驗到令人失意的挫折心理。中學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學習方面、人際關系方面、興趣和愿望方面、自我尊重方面等。面對挫折造成的困難與痛苦,中學生的反應方式有兩類:消極的反應與積極的反應。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wěn)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tài)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xiàn)。并且,伴之而來的是形成一些較為嚴重的不良行為如偷竊、欺騙、暴力、逃學、賭博、迷戀網(wǎng)絡、吸煙等,不但影響了中學生在校的學習,影響了將來的成才,而且還會使家庭和他人受到傷害。
目前,我國青少年品行障礙的表現(xiàn)是形形色色的。從整體上說,是各類社會問題和丑惡現(xiàn)象對青少年品行的不良影響的反映。具體來說,是由于同伴關系的不和諧、不協(xié)調而造成的心理問題。人際關系是學生之間相互理解、融洽合作、共同進步的橋梁,也是現(xiàn)代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人際關系問題是學生產(chǎn)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第二大主因。在人際關系方面,心理健康的學生能夠了解彼此的權利與義務,能客觀地了解他人,關心他人,與他人進行積極的溝通,并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中學生在人際關系方面除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之外,最重要、最關鍵的是被同伴所接納支持。這種接納與支持,不僅是調劑情感、和諧身心的潤滑劑,而且也是化解矛盾、加深交流、達成合作、提高學習效果的催化劑。由此,我們應該意識到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使他們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諧發(fā)展及社會適應能力發(fā)展的需要;是社會對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素質要求;也關系到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素質的事業(yè)。
三、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對策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助于學生系統(tǒng)了解心理健康知識,掌握日常必要的心理、情緒調節(jié)技術、技能。課程應包含心理健康養(yǎng)護的理論部分和實踐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以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為主,后一部分則以心理、情緒調節(jié)最有效的方法為主。實踐操作的內(nèi)容應包含角色扮演、相互詢問、人際交往、情感交流等方面的訓練,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fā)泄憤怒、克服自卑、樹立自信心的自我心理調節(jié)手段,以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2.設立心理熱線和信箱。大量的教育實踐證明,心理熱線和信箱有利于學生對一些隱秘、平時難于表達的心理問題進行交流,同時給予咨詢或指導。另外,這種方式對那些性格內(nèi)向、不善于面對面交流的學生提供了便利。熱線和信箱還可以省去害羞、隱秘被揭的憂慮,使中學生敞開心扉排遣憂愁、苦悶和煩惱,更有利于老師針對性地解決他們心理健康問題。
3.設立心理咨詢室。隨著知識經(jīng)濟和信息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要求也日益迫切,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門診如雨后春筍般地建立了起來。作為為未來社會培養(yǎng)合格建設者的中學教育也應的設立心理咨詢室,開展心理咨詢與治療服務,這不僅是時代發(fā)展和學生成長的要求,而且也是學校生存、發(fā)展、壯大的必然趨勢。
4.設立家長培訓學校,注重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近年來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指出,3-6歲是人的個性顯現(xiàn)或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家庭的情緒、文化氛圍及其行為背景對孩子的身體、心理以及社會意識的發(fā)展具有奠基性地影響,尤其對心理發(fā)展影響十分明顯。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人際關系、為人處事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些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xiàn)和延續(xù)。因此,設立家長培訓學校讓家長和教師了解學生心理,對教育計劃的制訂和落實,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社會意義。
5.對全體教師進行心理健康培訓。教師主導著教學過程,教師的引導和其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學校要加大對全體教師進行心理健康培訓的力度,一方面使教師自身心理更加健康,盡最大可能減少對學生的心理傷害;另一方面讓教師形成自覺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所有學科都要把單純傳授知識、技術、技能的教育轉變成學生個體的教育,讓學生不僅在學校中學習,而且在學校中健康成長。
6.建立學生健康檔案,對學生的認知、情緒、行為問題進行定期檢查,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
參考文獻:
[1] 《大中學生心理障礙應該引起社會重視》,《人民日報》,1989年8月15日,第2版
[2] 駱伯巍、陳家麟,《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教育研究》,1985年第6期
[3] 杜玉慶等,《中學生心理適應情況的調查報告》,載《社會心理研究》,1992年第2期
[4] 張厚粲主編,《心理學》,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5] 沃建中主編,《走向心理健康》,華文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