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錄
〔關鍵詞〕 比較法;《過秦論》;《六國論》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 10(B)—0042—01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編了西漢賈誼的《過秦論》和北宋蘇洵的《六國論》,這兩篇文章都是議論文,且所論問題不無關聯(lián)。在教學中教師如能引導學生用比較法進行學習,對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筆者在教學中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學習。
一、寫作背景、寫作目的不同
白居易曾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蔽恼率且欢ㄉ鐣h(huán)境的產(chǎn)物,學習文章,不能不了解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距秦之亡不過數(shù)十年。對于關心時政和國家命運的賈誼來說,如何總結(jié)秦王朝興衰成敗的歷史教訓以作為漢朝的前車之鑒是他面臨的現(xiàn)實課題。賈誼以政治家敏銳的眼光寫了這篇政論文,指出秦自孝公開始興盛,至始皇統(tǒng)一中國,是由于采取了適應形勢的正確策略。可秦始皇登上帝位后卻一意孤行,不施仁義,妄圖以武力長久地統(tǒng)治人民,終致亡國。作者借此告誡當時的統(tǒng)治者,若想長治久安,必須以亡秦為鑒,分析形勢,仁義治國。蘇洵生活在積貧積弱的北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契丹與西夏屢次犯境,北宋統(tǒng)治者卻簽訂屈辱和約,割地納貢,茍且求安。《六國論》即以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為論點,進一步推論出“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的道理,意在借古諷今,告誡北宋朝廷吸取六國敗亡的歷史教訓,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一腔忠誠,千載之下,猶令人感動不已。
二、提出論點的方式不同,論證結(jié)構迥異
《過秦論》先以大量篇幅鋪陳秦王朝的興盛史,再以強大的秦王朝迅速土崩瓦解的史實與之對比,以無可辯駁的歷史論據(jù),因勢利導,自然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中心論點。文章層層鋪敘,最后一句“結(jié)出一篇注意”,筆力千鈞而又水到渠成?!读鶉摗吠回6?首標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并根據(jù)史料將論證分作兩個方面:“賂秦者”和“不賂者”。在論述過程中,圍繞這兩個方面,先論“賂秦者”資敵自虧,終至覆滅;再論“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又以“六國不賂秦而并力西向”的假設作反證,很有說服力。最后以感嘆筆調(diào)作結(jié),含蓄精深,發(fā)人深省。
三、論證方法同中有異,各具特色
這兩篇文章都成功地運用了史實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哆^秦論》以秦王朝攻守成敗的強烈反差作對比:秦興盛時,“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天下莫能與之爭;及其覆滅,土崩瓦解,何其衰也!強烈的對比,為論證中心論點“蓄勢”?!读鶉摗芬粤鶉畹厍蟀才c“暴秦貧欲無厭”作對比,自然得出“奉之彌繁,侵之愈急”的結(jié)論。又以“賂秦者”早亡與“不賂者”后亡作比,后果不同,是非自見。但是兩文的論證又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哆^秦論》以事實為根據(jù)論證中心論點,以敘為主,以議點睛,處處對比、襯托、鋪陳,行文如江河決堤而下,氣勢非凡;寥寥數(shù)語議論,精辟獨到,一語破的;文勢如懸崖勒馬,戛然而止?!读鶉摗犯艛⑴c簡議相結(jié)合,采用了引證和反證法,論點鮮明,論證嚴密,布局精巧,無懈可擊。
四、文風殊異,各顯其長
《過秦論》文采飛揚,語言駢散相間,大量運用夸張、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鋪陳敘事,氣勢磅礴。如“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鹵,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等句子,辭采華美,音調(diào)鏗鏘,姿態(tài)橫生,議論宏大,乃漢賦之特色。而《六國論》是蘇洵策論的代表作,語言簡勁有力,議論鋒利,縱橫捭闔,有孟子之遺風;其文借古諷今,酣暢淋漓,是北宋積貧積弱現(xiàn)實的寫照,體現(xiàn)了北宋散文關心時政的特點,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碩果之一。